气体吸收主要内容吸收过程相平衡基础吸收过程模型及传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170785 上传时间:2022-10-19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80.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气体吸收主要内容吸收过程相平衡基础吸收过程模型及传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气体吸收主要内容吸收过程相平衡基础吸收过程模型及传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气体吸收主要内容吸收过程相平衡基础吸收过程模型及传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气体吸收主要内容吸收过程相平衡基础吸收过程模型及传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气体吸收主要内容吸收过程相平衡基础吸收过程模型及传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气体吸收主要内容吸收过程相平衡基础吸收过程模型及传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气体吸收主要内容吸收过程相平衡基础吸收过程模型及传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气体吸收主要内容吸收过程相平衡基础吸收过程模型及传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气体吸收主要内容吸收过程相平衡基础吸收过程模型及传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2.溶剂蒸汽压低,挥发损失少

3.溶剂粘度低,操作中不易起泡沫

4.溶剂化学稳定性好,不易变质

5.溶剂易得、价廉、无毒、难燃等经济安全条件

6.溶剂易再生回收,循环使用——解吸操作(使溶质从溶液中脱除的过程)

四、吸收过程分类

物理吸收——溶剂与溶质结合力弱,但解吸容易。

例:

H2O吸收CO2

化学吸收——溶剂溶液由化学键力结合,不易解系。

k2CO3溶液吸收CO2,

NaOH溶液吸收CO2,H2S,SO2等

多组合吸收

单组分吸收

等温吸收——当溶质量少,溶剂量多,吸收时温度变化小

变温吸收——吸收过程由有溶解热、反应热产生,使温度升高

本章研究的是单组分、等温、物理吸收

五、吸收装置

吸收是溶质从气相转移到液相的过程,一般在塔设备中进行。

条件:

1.要求推动力大,传质速度快——一般要求逆流操作;

2.要求气液接触面积大,在塔内可充分接触。

板式塔——气液两相在塔板上错流接触(逐级接触式)

填料塔——气液两相在塔内逆流接触(微分接触式)

 

第二节吸收过程的相平衡关系

本节主要讨论气液两相的平衡关系,通过平衡关系可以指出吸收过程能否进行,判定进行的方向及过程的极限。

一、平衡溶解度

平衡分压——气液两相达到平衡时,溶质在气相中的分压,pA*

溶解度曲线——在一定温度下,溶质的平衡分压与在液相中浓度间的关系。

由上图可知,要得到一定浓度的溶液,易溶气体所需分压低,难溶气体所需分压高,即p*O2>

p*SO2>

p*NH3,溶解程度NH3>

SO2>

O2

1.判别过程的方向

气体溶解于液相,关键在于气相中被吸收组分的分压pA

当pA>

pA*,CA*>

CA吸收操作

pA<

pA*,CA*<

CA解析操作

过程的推动力:

气相推动力pApA*

液相推动力CA*CA

过程的极限:

气液两相达到相平衡关系(动态平衡,即吸收速率=解吸速率)

2.相律:

自由度F=C-ф+2

对于吸收操作,组分数C=3,相数ф=2

∴F=3-2+2=3

独立变量数为3——压力P,温度T,气相中溶液分压pA或液相浓度CA

实验发现在总压为几个大气压范围内,对平衡关系影响不大;

而温度升高,溶解度降低。

二、亨利定律

1.相组成表示法

气相组成表示——y,Y,p,P,C`M

液相组成表示——x,X,,CA,CM

摩尔浓度——单位体积混合物中所含溶质的kmol数

CA=[kmol/m3]

CM=[kmol/m3]

摩尔分数——xA=(液相中)

yA=(气相中)

比摩尔分数——(液相中)

(气相中)

X,,,

道尔顿定律pA=yAP

CA=xACM

CM=(液相中)

当稀溶液,xA很小时,

2.亨利定律——对多数气体稀溶液的溶解度曲线,在气压不高的情况下(一般约小于500kPa)是为一直线。

也即溶质在液相中的浓度与气相中的平衡分压成正比。

(1)p*=Ex

E-亨利系数,kPa

(2)p*=

H-溶解度系数,kmol/m3·

kPa

(3)y*=mx

m-相平衡常数

(4)

对于稀溶液,X很小,分母趋于1,

各常数E,H,m都是表示溶解度的程度,

对易溶溶质:

E小,m小,H大,

对难溶溶质:

E大,m大,H小。

第三节吸收过程的速率关系

吸收过程的三个步骤:

(对比传热过程)

1溶质由气相主体传递到相界面气相一侧(气相内物质传递)

2溶质跨越相界面——溶解而进入液相

3溶质由界面液相一侧转移到液相主体(液相内物质传递)

由传质角度来考虑,为二种情况

1物质在一相内部传递——单相中的物质传递。

2界面上的溶解——一般溶解阻力很小,界面两侧的浓度满足相平衡关系。

单相内传质的基本方式

1分子扩散——由于流体内部存在着浓度差,分子的微观运动使组分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转移,直到相等;

一般体现在静止流体、以及流体作层流时与流体流动相垂直的方向上。

2湍流扩散——流体的宏观流动导致质点位移,伴有漩涡;

流体与某一界面之间的传质,其中包括分子扩散和湍流扩散,统称对流扩散。

一、双组分混合物中的分子扩散

分子扩散实质是分子的微观随机运动。

对恒温恒压下双组分(A、B)的一维定态扩散,其统计规律可表达如下——

1.费克定律

——扩散速率,kmol/m2·

s

———A在双组分混合物中扩散系数,m2/s

——组分A在扩散方向Z上的浓度梯度,kmol/m4

负号表示扩散方向与浓度梯度方向相反

对于理想气体:

R——摩尔气体常数,8.314kJ/kmol·

K

比较:

表明三个传递的相似性。

费克定律

牛顿粘性定律

傅立叶定律

对于双组分混合物,在产生A的扩散流的同时,必定伴有大小相同、方向相反的B的扩散流,按费克定律:

分子扩散系数D——表示物质在介质中扩散能力,是物质的一种传递性质。

其值受温度、压强、组分浓度的影响。

气相扩散系数D=0.1~1.0cm2/s

液相扩散系数D=1×

10-5~5×

10-5cm2/s

2.分子扩散和主体流动(整体移动)

在定态传质过程中,气液界面气相一侧

有一厚度为的静止(或层流)内层。

气层内各处总压相等

>

存在,由于界面上无积累,

A必以相同速率溶解并传递到液相中去。

同理的存在,必有一反向的由界面向气相主体扩散。

组分B何处来?

下面对界面上B的供应进行讨论。

(1)等分子反方向扩散

设液相能以同一速率供应组分B,使界面上保持定值。

例如:

蒸馏过程,只要A、B气化潜相等时,此时在任一断面上,

存在着二股扩散流:

前提——界面能等速地向气相提供组分B。

(2)一组分A通过另一静止组分B的扩散(单向扩散)

在吸收过程中,B为惰性气体,液相中不存在B,不可能向界面提供B。

但由于A的溶解和组份B的反向扩散,使界面处的总压稍有下降,这一压差导致混合气体由气相主体向界面流动。

此一流动称为主流流动(整体移动)NM。

主体流动时,携带着A,B两组分流向界面。

在定态条件下,主体流动所带B的量(NBM)必定恰好等于,以保持界面上CBi的定态。

同时由于各处压强相等,依然存在。

严格地讲,不满足等分子反方向扩散条件的,都必然会产生主体流动。

3.分子扩散速率方程

在任一断面上,存在着三个物流:

和NM

其净物流:

N=+NM

(表明净物流的量=主体流动的量)

在断面处,对A作物料运算:

表明在扩散方向上A的传递速率NA为分子扩散流与主体流动中A量之和。

NM=N=

因为主体流动乃因分子扩散而引起的一种伴生流动,因此包括主体流动在内的A的传递速率NA仍可理解为分子扩散所造成的宏观结果。

(1)等分子反向扩散

没有净物流N=0

对定态扩散,NA=常数

对理想气体

表明在扩散方向上,组分浓度与扩散距离的关系为一直线。

(2)单向扩散

B的净物流

在定态扩散时,

其中:

同理,在气相扩散中:

*比较以上这两种扩散方式,由于主体流动的存在,使单向扩散的比等分子反向扩散增大或倍,此倍数恒大于1,称漂流因子。

二、单相内的对流传质

1.涡流扩散——借助于流体在流动中产生的漩涡所引起的物质之间的

剧烈混合。

其速率远大于分子扩散。

*与对流传传热类似,对流传质指流体与界面之间的传质,同时包括分子扩散和涡流扩散的存在。

仿照费克定律:

JA=JA分子+JA涡流

=-(D分子+D涡流)dCA/dZ

在层流时,分子扩散为主,D分子占主要地位;

在湍流时,涡流扩散为主,D涡流占主要地位。

2.传质边界(有效膜)模型

以湿壁塔为例

气液两相逆流接触

在左图上取一截面分析,分析气相浓度的变化,气相湍流,在相界面处有一层流内层(),湍流程度越大,越小。

层内——分子扩散为主,传质速率小,浓度差大,

层外——涡流扩散为主,由过渡区转变到湍流区,浓度差小,在主体流动区无浓度梯度。

仿照传热边界层理论,将层外涡流扩散折合成一定厚度的层流内层的分子扩散——传质边界层(有效膜),集中全部传质阻力。

气相

同理,液相

3.传质速率方程

由于ZG、ZL难以测定,仿对流传热,写出类牛顿冷却定律形式:

气相

液相类似传热Q/A=αΔt

气相传质分系数,kmol/m2·

s.·

kPa

液相传质分系数,kmol/m2·

(kmol/m3)

气相推动力,kPa气膜阻力

液相推动力,kmol/m3液膜阻力

4.传质分系数关联式

使用量纲分析法,可得k=f(ρ,μ,u,d,D)

Sherwood准数:

,对照传热

Reynolds准数:

Schmidt准数:

对降膜式吸收器:

在,0.6~3000

Sh=0.023

三、两相间传质的双膜理论

基本论点:

1.当气液两相接触时,两相之间有一稳定的相界面。

在界面两侧各有一很薄的有效层流膜层,吸收质以分子扩散方式通过此两膜层。

2.在相界面上,气液两相成平衡。

3.在膜层外的主体中,由于充分湍动,溶质的浓度基本上是均匀的。

即两相主体浓度中浓度梯度为零

——换句话说,浓度梯度全部集中在两膜层内

——膜层内包括了吸收的全部阻力,膜外不存在阻力。

通过此模型假设,将相间传质简化为气液两膜层的分子扩散。

双膜理论适用于具有固定传质面的吸收设备,例如低气速填料塔。

当气速较高,相界面不再稳定,双膜理论与实验结果不符。

其它传质理论:

溶质渗透理论,表面更新理论

四、总系数传质速率方程式

由于界面参数(Ci,pi)难以确定,以及kG、kL试验测定困难,故建立以总推动力为基准的总传质速率方程式。

1.总传质速率方程式

ppiCiC

(C*)(P*)

总推动力:

以气相表示,kPa

以液相表示,kmol/m3

总传质系数:

气相kmol/m2·

液相kmoj/m2·

(kmoL/m3)

总阻力:

以气相表示1/

以液相表示1/

2.总系数与分系数的关系

应用加和性法则

总阻力=气膜阻力+液膜阻力

同样,用液相来表示

3.气液两相界面浓度

由传质份速率方程得:

由图上可见,由O点()引斜率为的直线,交平衡线之点即为界面状态()

4.溶解度影响——气膜控制和液膜控制

(1)易溶系统——溶质溶解度大,H大,平衡线斜率小

当时,

表示传质阻力集中在气膜中,称气膜控制。

在气膜控制时,要提高吸收速率,应考虑减少气膜厚度ZG,增强气流湍流程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动态背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