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市初三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417042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280.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连市初三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大连市初三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大连市初三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大连市初三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大连市初三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连市初三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docx

《大连市初三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连市初三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连市初三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docx

大连市初三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

大连市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

一、九年级化学上册选择题

1.下列实验操作一定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

A

分离酒精和水

过滤

B

吸收一氧化碳

将一氧化碳通入水中

C

除去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碳

点燃

D

证明物质的溶解性与溶剂性质有关

在等质量的碘中分别加入等体积的水或汽油

 

A.AB.BC.CD.D

2.现有A、B、C三种物质各15g,充分反应后生成D物质30g,此时C已完全反应,若再加入C物质5g,A恰好完全反应,则参加反应的A与B的质量比为

A.3:

2

B.3:

1

C.1:

1

D.2:

3

3.硅(Si)是信息技术的关键材料,工业上制取粗硅的化学方程式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硅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比氧元素多B.该反应的基本类型为置换反应

C.在此反应中硅元素的化合价升高D.该反应体现了碳的可燃性

4.某元素M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2,M的氧化物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60%,则M在此氧化物中的化合价为

A.+6B.+4C.+2D.+1

5.下列实验不可行或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法

A

区分氯化钠溶液、高锰酸钾溶液

观察溶液的颜色

B

除去CO2中少量的CO

点燃

C

除去CO中少量的CO2

通过足量灼热的炭层

D

焊接金属时所用燃料乙炔(化学式C2H2)充分燃烧时的产物检验

在火焰上方罩上干冷的烧杯,一段时间后迅速倒转烧杯并加入澄清石灰水

 

A.AB.BC.CD.D

6.有C5H10、C3H6O、C6H12O6组成的混合物,经测定含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0%,则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

A.60%B.45%C.30%D.22.5%

7.化学中常借助曲线图来表示某种变化过程,如有人分别画出了下列的四个曲线图,下列有关曲线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A.图①是红磷在装有空气的密闭容器中燃烧

B.图②是硝酸铵溶于水时溶液温度的变化

C.图③是用一定量的双氧水制取氧气

D.图④是电解水一段时间

8.某校学习小组利用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收集并测定CO2的体积(如图所示)。

实验数据在相同温度、相同压强条件下测定:

时间/min

1

2

3

4

5

6

7

8

9

10

注射器读数/mL

60.0

85.0

88.0

89.0

89.5

89.8

89.9

90.0

90.0

90.0

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实验前向外拉注射器活塞,松开后活塞回到原位,则装置气密性良好

B.实验中需快速地将10mL稀盐酸推入烧瓶内

C.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

D.根据以上数据综合分析,最终生成CO2的体积是30mL

9.蜡烛(足量)在如图所示密闭的集气瓶内燃烧至熄灭,测得瓶内氧气体积分数的变化如图所示。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蜡烛燃烧前瓶内只有氧气

B.瓶内氧气体积分数小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

C.过程中瓶内物质总质量不断减少

D.蜡烛熄灭后瓶内只剩二氧化碳气体

10.某化学兴趣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如下图所示实验。

(固定装置已略去,实验前开关K1、K2均处于关闭状态):

I.打开K1,通入N2一段时间,点燃酒精灯;

Ⅱ.关闭K1,打开K2,通入O2,观察现象;

Ⅲ….

针对上述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步骤Ⅱ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A中无明显现象,B中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B.由步骤Ⅱ可得出燃烧需要的条件是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

C.步骤Ⅲ,若将装置B中的红磷换成木炭,不能验证燃烧的另一条件

D.本实验中,能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的实验现象是B中的红磷在通入氮气时不燃烧,通入氧气时燃烧

11.一定质量的某纯净物Z与16.0g氧气恰好反应,生成X、Y、W的质量分别为8.8g、5.6g和l0.8g。

反应中除氧气外,相关物质的部分信息如下表所示,其中表示碳原子,表示氧原子,表示氢原子。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物质

X

Y

Z

W

分子微观示意图

——

相对分子质量

——

——

46

——

 

A.Z的化学式为C2H6O

B.参加反应的Z的质量为9.2g

C.该反应中Z和O2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1:

3

D.反应中所涉及的物质均含有氧元素,且共有三种物质属于氧化物

12.石墨烯是用机械剥离法从石墨中剥离出来的一种由碳原子构成的单质,是目前最薄、最坚硬、导电、导热性能最好的材料。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石墨烯是一种金属材料

B.用机械剥离法制备石墨烯属于物理变化

C.石墨烯在一定条件下能与氧气反应

D.石墨烯可应用于制造新能源电池

13.下列有关图象中不正确的是

A.图①是一定量的碳在过量的氧气中燃烧

B.图②是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C.图③是镁条在密闭容器中燃烧

D.图④是活性炭与氧化铜粉末在高温下恰好完全反应

14.在一定条件下,一个密闭容器内发生某反应,测得反应过程中各物质的质量部分数据如下表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等于10B.该化学反应为分解反应

C.丙一定为催化剂D.b等于12

15.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其对应操作中各量变化关系的是(  )

A.红磷燃烧

B.加热一定量的高锰酸钾固体

C.在少量二氧化锰中加入双氧水

D.加热一定量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

16.在一个密闭容器内有X、Y、Z、Q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物质

X

Y

Z

Q

反应前质量(g)

18

10

2

21

反应后质量(g)

0

12

15

待测

 

A.反应物是X和Y,生成物是Z和Q

B.该反应是化合反应,Q可能是催化剂

C.Y、Z两种物质中元素种类一定与X中元素种类相同

D.反应后Q的质量为24g

17.下列关于实验室制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的实验操作先后顺序中不正确的是()

A.先检查制氧装置的气密性,再装药品

B.先给试管均匀加热,再对着药品加热

C.等导管口排出的气泡均匀后,再将导管伸入盛水的集气瓶中

D.先熄灭酒精灯,再将导管从水槽中取出

18.以下关于燃烧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

B.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

C.红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雾

D.碳在氧气中燃烧发红光,生成二氧化碳

19.物质的性质决定了它的用途,下列性质与用途说法错误的是()

A.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因此通常可用于灭火

B.氮气含有氮元素,因此可用于生产氮肥

C.氧气具有可燃性,因此可用于做火箭燃料的助燃剂

D.稀有气体性质很不活泼,因此可作保护气

20.比较、推理是化学学习常用的方法,以下是根据一些反应事实推导出的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其中推理不合理的是(  )

序号

化学反应事实

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

A

铁丝在空气中很难燃烧,而在氧气中能剧烈燃烧

氧气的浓度

B

碳在常温下不与氧气发生反应,

而在点燃时能与氧气反应

反应温度

C

双氧水在常温下较难分解,

而在加入二氧化锰后迅速分解

催化剂

D

铜片在空气中很难燃烧,铜粉在空气中较易燃烧

反应物的种类

 

A.AB.BC.CD.D

21.下列各图所示装置的气密性检查中,装置一定漏气的是

A.B.

C.D.

22.有CO,CO2和N2的混合气体120g,其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20%.使该混合气体与足量的灼热氧化铁完全反应,再将气体通入过量的澄清石灰水中,充分反应后得到白色沉淀的质量为()

A.50gB.100gC.150gD.200g

23.实验室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制取氧气,随着反应的进行,试管内固体的质量逐渐减少。

图中各点表示的含义错误的是()

A.a点表示高锰酸钾的质量

B.b点表示高锰酸钾、锰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的质量

C.c点表示生成二氧化锰的质量

D.d点表示高锰酸钾完全分解了

24.在加热条件下,向装有10gCuO的硬质玻璃管中通入H2一段时间,最终玻璃管中剩余固体8.4g.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与CuO反应,H2是过量的

B.反应生成Cu的质量为8.4g

C.反应生成H2O的质量为1.6g

D.参加反应的CuO占原总质量的80%

25.我国一些城市使用焦炉煤气作为生活燃料。

以下实验流程是对焦炉煤气的成分进行局部探究。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焦炉煤气可能含有COB.X、Y都是碳酸钙

C.上述流程中可能有化合反应发生D.焦炉煤气中一定含有CO2和CH4

二、九年级化学上册实验题

26.如图所示,将滴有酚酞试液的滤纸放入试管中,试管口塞上一团脱脂棉。

(1)用胶头滴管吸取浓氨水,滴在脱脂棉上。

胶头滴管的用途是___。

(2)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

这说明了___。

(3)实验中,往往在试管下放一张白纸,白纸的作用是__。

(4)某学生做此实验时,发现滤纸条上没有变色,而试管中所塞的脱脂棉却变成了红色。

导致这种现象产生的错误操作可能是____。

这一实验还说明,两种试剂中___具有挥发性。

27.请结合下列实验常用装置,回答有关问题。

(1)写出仪器a的名称__________。

(2)实验室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可采用的发生装置为_______,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

若改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发生装置应作的改动是_________。

(3)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要制取一瓶二氧化碳,可采用的装置组合为_________,向集气瓶中倒入澄清石灰水,发现澄清石灰水溶液不变浑浊,造成这一现象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若要使反应停止可采取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焦亚硫酸钠(Na2S2O5)是常用的食品抗氧化剂之一。

某研究小组进行如下实验:

采用下图装置(实验前已除尽装置内的空气)制取Na2S2O5。

装置I中产生气体的化学方程式为:

H2SO4(浓)+Na2SO3═Na2SO4+SO2↑+H2O

①装置Ⅱ中生成Na2S2O5晶体发生的是化合反应,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

②Na2S2O5中硫元素的化合价是_____________。

③装置Ⅲ用于处理尾气,可选用的最合理装置(夹持仪器已略去)为___________(填序号)。

三、九年级化学上册推断题

28.已知A~E是这半个学期化学学习中涉及的几种物质,其中B是一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C、D的组成元素相同,E是密度最小的气体,它们之间存在如图所示的关系(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已省略,其中“→”表示物质间能转化,“—”表示物质间能反应)。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物质B的化学式:

________;

(2)说出物质A一种用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反应①和②的化学方程式并在括号内注明基本反应类型: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下图表示某些物质间转化关系。

其中A、D是由相同元素组成的固体,且A为紫黑色,C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