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立丹江口库区生态环保建设机制的思考定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168161 上传时间:2022-10-19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4.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建立丹江口库区生态环保建设机制的思考定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关于建立丹江口库区生态环保建设机制的思考定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关于建立丹江口库区生态环保建设机制的思考定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关于建立丹江口库区生态环保建设机制的思考定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关于建立丹江口库区生态环保建设机制的思考定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建立丹江口库区生态环保建设机制的思考定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关于建立丹江口库区生态环保建设机制的思考定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建立丹江口库区生态环保建设机制的思考定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建立丹江口库区生态环保建设机制的思考定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科学发展观强调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反映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解决当前经济社会生活中突出矛盾的重要指导思想。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的关系,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

2006年,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公布《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第一次客观描述了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下环境成本的真实状况。

2004年我国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118亿元,相当于GDP的3.05%。

核算结果表明,如果在现有的治理技术水平下全部处理2004年点源排放到环境中的污染物,需要一次性直接投资约为10800亿元,占当年GDP的6.8%左右。

从十堰近几年发展的实际状况看,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性改变,经济发展中造成的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问题依然存在。

当今世界,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破坏生态、牺牲环境、危害健康的产品已经受到抵制,绿色食品、天然氧吧等天然无污染的消费品开始备亲睐。

作为水源区,产业的市场准入门槛和生态环保要求更高。

只有从体制机制入手,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加快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做好节能降耗和节能减排,才能走出一条“植树造林、发展林特产业,涵养水源、蓄水发电,打造生态城市、发展旅游产业”的循环经济之路,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相统一,实现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

3、建立生态环保机制,是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迫切需要。

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

近年来,我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些影响群众利益的环境问题时有发生。

少数地方无序开采(加工)钒矿、铁矿、煤矿等矿产资源,造成水土流失、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部分黄姜加工企业治污不达标,乱排乱放,直接影响到人民生活,群众反映强烈。

环境问题的投诉和纠纷明显增多,2006年,全市生态环境问题投诉300多起,比2000年增加了近一倍。

让市民饮用洁净的水,呼吸清新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品,这是民心所向,是造福当代、泽被后世的大事。

只有建立保护生态环境的制度,才能从根源上减少环境问题的产生,为市民营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二、丹江口库区生态环保建设面临的形势

丹江口库区生态环保建设是十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长期以来,特别是“十五”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确定了生态立市战略,作出了《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和《关于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目标,在加强生态环保建设、保护库区水质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1、加大投入,综合治理,生态建设全面加强。

一是深入实施退耕还林工程。

累计投入资金11.23亿元,完成退耕还林202.4万亩。

二是实施天保工程。

投入资金2.22亿元,在竹山、竹溪、房县完成公益林建设86万亩,有效管护了1059万亩森林。

三是长防林二期工程全面推进。

已完成造林8.6万亩,封山育林8.3万亩。

四是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

全市建立了赛武当、十八里长峡、堵河源和房县野人谷等4个省级保护区、2个市级保护区和13个保护小区,面积达到407万亩。

五是大力开展水土保持工作。

累计综合治理小流域110条,全市水土流失面积由原来的1.4万平方公里减少到目前的1.1万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由2000年的45.65%增加到目前的52%。

六是积极推进农村能源建设。

建设沼气池12万口,保护了20万亩山林免遭砍伐。

七是发展林特产业。

全市已建成林特基地560万亩,其中高效经济林基地100余万亩。

2、防治结合,以防为主,水污染防治成效显著。

一是严把项目审批关,实施源头治理。

全市先后否决了16家拟建黄姜加工项目,拒批39家电镀企业、4家造纸企业及25家钒冶炼企业的立项申请。

二是对重点污染源进行治理整顿。

全市先后关停130余家污染严重的“十五小”企业,治理86家重点污染企业,在32家重点排污企业安装了排放口标识,对20家污染排放大户实施远程监控。

目前,全市已有37家企业被授予省级“清洁无害化工厂”,53家企业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224家重点监控企业实现了达标排放。

三是加强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多方筹资建成了日处理能力16.5万吨的神定河污水处理厂。

《丹江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规划》顺利实施,纳入规划的50个项目全面铺开,其中竹山、武当山、丹江口、泗河污水处理厂进入核准阶段。

四是重手治理黄姜加工污染。

果断上收黄姜加工企业环保审批权,在禁止新上皂素加工项目的同时,对排污不达标的黄姜加工企业实行“关、停、并、转”。

利用黄姜市场价格下跌时机,适时调减黄姜面积,黄姜种植面积由2002年的76万亩减少到目前的30万亩。

组织开展环保科技攻关,黄姜皂素直接分离法等加工技术通过验收。

丹江口库区集“老、边、库、穷”于一体,“大炼钢铁”、库区移民迁建、襄渝铁路建设、“二汽”上马、汉十高速公路和襄渝二线建设,占用了大量农田,森林毁坏严重;

群众为维持生计开荒种地、砍伐林木;

资源的不合理开发,使生态环境变得十分脆弱。

到目前为止,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

一是水土流失严重。

据不完全统计,全市水土流失面积达11905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50.26%,其中水土流失面积中轻度占44%,中度流失占22%,强度流失占30%,极强度流失占4%。

年土壤流失量6425万吨,丹江口水库十堰境内年输泥沙量达880万吨,多年累计丹江口水库损失库容量已达12亿立方米。

二是农业污染严重。

目前农村面源污染呈上升趋势。

农药、化肥、农膜的广泛使用,农村养殖业的发展与分散经营,不仅加重了农村环境污染,而且给集中治理和控制面源污染造成了极大困难。

据统计,全市每年农业生产化肥使用量为10万吨左右(其中氮肥6万吨),农药使用量年均达2000吨,每公顷农田化肥农药使用量达935公斤,是国际安全标准(200公斤)的近5倍。

同时,化肥农药的利用率只有30—40%,其余的化肥农药经地表径流或地下水进入库区。

丹江口水库十堰库区流域畜禽粪便年产量达623.24万吨,除约40%转化为农家肥外,其它部分未经处理直接随地表水径流进入库区水体,导致库区水质总氮浓度增高。

据监测,丹江口水库总氮浓度约为1.2毫克/升,超过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Ⅱ类标准的1.3倍。

三是环境处理设施建设滞后。

十堰市现有重点工业污染企业99家,目前,工业废水大多仍采用分散的点源性处理,而环保设施多数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设计建设的。

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为满足调水的需要,由目前的二级排放标准提高到一级排放标准,企业原有的污水处理设施和设计已不适宜现有的处理要求;

加之部分企业环保处理设施年代久远,设备老化,工业废水处理率偏低。

同时,随着城市人口的急剧增加,居民物质生活水平及消费水平的大幅提高,造成生活污水和垃圾急剧增加,而生活污水处理能力却严重不足。

全市年产生活污水量近8000万立方米,城区仅有两个污水处理厂和2座垃圾填埋场,由于处理能力严重不足,有些污水和垃圾直接进入水库,对库区水质构成威胁。

三、建立四大机制,打造绿色十堰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一项功在当代、惠及子孙的宏伟工程,库区生态环保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

只有建立长效机制,用制度推进生态建设,按制度加强污染治理,有制度保障区域人民群众利益稳定增长,才能保证山常青、水常绿,才能圆满完成历史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

1、着眼于提高认识,建立生态环保宣传教育机制。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生态环保宣传教育机制建设,牢固树立生态环保意识。

一是抓好学校教育,培育青少年生态道德意识。

良好的生态道德意识,必须从小开始培育。

中、小学及幼儿教育应结合有关教学内容普及环境保护知识,高等院校应有计划地设置有关环境保护的专业或课程,要把生态环保道德教育贯穿于国民教育的全过程,让青少年从小就懂得生态保护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和道德观,养成良好的生态环保习惯和行为。

二是抓好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生态环保意识。

将生态环保知识纳入党员干部理论教育体系,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生态环保意识。

发挥新闻媒体作用,宣传生态环保法律法规,宣传循环经济的理念,弘扬先进典型,鞭挞违法行为,形成环保事业人人参与、社会舆论广泛监督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局面。

三是抓好绩效评价,引导各级党政干部树立科学发展观。

积极推进党政一把手环保实绩考核制度,将节能减排、节能降耗、主要污染物总量排放控制等指标纳入干部绩效考评范围,努力将考核结果纳入政绩考核内容,引导各级领导干部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

建立健全环境保护问责制,在各类评先创优活动中,实行环保一票否决。

2、着眼于打造绿水青山,建立生态保护机制。

一是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林权制度改革是持久改善生态环境的根本举措。

从发达国家、历史经验和林权制度改革地区的实践看,山定权、人定心、树定根,产权越清晰,责任越明确,培育才能越有效,管护才能越到位,才能在开发中保护,在发展中保护,实现用和育的良性互动,才能鼓励农民多栽树、栽好树,从根本上调动农民植绿、爱绿、护绿的积极性。

二是争取退耕还林长期化。

自2000年国家开始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我市已完成退耕还林202.4万亩,水源区生态环境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但由于受山区自然条件差和库区经济发展落后等方面的制约,我市目前尚有103万亩宜林荒山和113万亩25度以上坡耕地需要退耕还林。

要积极争取国家对我市继续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并和三峡库区一样,每年专项下达退耕还林计划,实现退耕还林长期化。

三是争取扩大“天保”工程覆盖面。

“天保”工程是国家加强林业生态建设、有效保护天然林的系统工程。

我市南三县已纳入国家天保工程范围,而北三县及十堰郊区等库区县市尚未纳入。

要争取国家将我市丹江口市、郧县、郧西县、十堰郊区的天保工程建设项目纳入国家“天保”工程计划,新增林地面积225万亩,将森林覆盖率提高6.3个百分点。

四是争取国家比照三峡政策,制定丹江口库区周边绿化带建设规划,使库区两岸形成绿色走廊,大幅度提高库区森林覆盖率。

五是争取森林生态效益补偿。

丹江口水源区划定的国家级重点公益林面积538万亩,省级公益林面积761万亩。

要争取国家重点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由现行的每亩每年5元提高到12元,省级公益林补偿由现行的每亩每年5元提高到每亩每年8元。

六是加强农村沼气池建设,减少森林砍伐。

大力推广“一建三改”为主的农村新能源,力争“十一五”期末,全市农村沼气池数量达到25万口。

3、着眼于防污减排,建立环境防控机制。

一是源头把关抓环评。

实行环境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在科学确定环境容量的基础上,按照“管住排放总量、严控废物增量、扩大环境容量、用好资源存量”的基本原则,科学合理地分配排污总量指标,加快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对超过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生态破坏严重或者尚未完成生态恢复任务的,暂停审批新增污染物排放总量和对生态有较大影响的建设项目。

严把建设项目环境准入关,将环保审批作为项目审批的前置条件,对不符合环保法律法规、产业政策的项目和选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水产渔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