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医学类毕业论文.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416693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4.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动物医学类毕业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动物医学类毕业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动物医学类毕业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动物医学类毕业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动物医学类毕业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动物医学类毕业论文.docx

《动物医学类毕业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动物医学类毕业论文.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动物医学类毕业论文.docx

动物医学类毕业论文

动物医学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动物基础医学、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动物体正常和异常结构及功能实验、检查、疾病预防、诊断、治疗技术的基本训练,具有动物保健、临床诊疗、动物防疫检疫和兽医卫生管理工作的基本能力。

下文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篇1浅析断奶仔猪腹泻防治

摘要

断奶仔猪腹泻在养猪业中危害居首,导致仔猪成活率降低,饲料报酬降低,生长缓慢,生长发育停滞;同时由于腹泻导致体质下降,免疫力降低,对疾病的抵抗力减弱,容易继发感染其他疾病,严重威胁养猪业的健康发展。

本文从生理、病原、饲料、应激、以及环境等因素出发,分析了早期断奶仔猪腹泻发生的原因,从免疫、饲料营养、饲养管理等角度提出了一些综合性预防措施,对提高断奶仔猪生产性能的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

仔猪早期断乳腹泻防治

据统计,断奶后8-13d,仔猪腹泻率高达32%,14-17d增至414%,到22-28d降到

84%,断奶后仔猪死亡率高达20%-30%。

如何降低断奶仔猪腹泻成为当前养猪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引发仔猪腹泻的因数

1.1生理性因数

通常将出生到20千克的猪称为仔猪。

仔猪阶段是猪的生长发育和养猪生产的重要阶段。

仔猪具有不同其他阶段的猪在消化生理、免疫机能和体温调节的特点。

这些特点成为仔猪营养需要和饲养技术独特性的重要机制,也是引起仔猪早期断乳腹泻的基本原因。

1.1.1消化生理

仔猪的消化系统特点决定了仔猪在断奶期间容易发生腹泻。

1胃肠酸性低出生仔猪胃酸分泌量低,且缺乏游离盐酸,一般从20天开始才有少量游离盐酸出现,以后随年龄增加。

仔猪至少在2-3月龄时盐酸分泌才接近成年水平。

仔猪分泌胃酸的能力很弱,但胃内L/头。

通过母乳中产生的抗体来影响仔猪,使仔猪获得良好的被动免疫。

312补酸化剂

因仔猪胃液分泌少,胃酸不足,胃的L/头。

316提高氨基酸含量、降低粗蛋白含量

饲料中蛋白质含量越高,断奶仔猪越易发生营养性腹泻。

但是单纯降低饲料中的蛋白水平势必影响增重。

国外采用提高赖氨酸水平、降低粗蛋白的做法,既可减轻断奶仔猪的消化负担,有利于增重,又可预防和减轻断奶仔猪的腹泻。

317合理加工处理饲料原料

饲料原料需通过适当的加工处理,才能饲喂断奶仔猪。

如膨化,它不但可去除植物性蛋白的抗原性,而且能提高饲料的适口性和蛋白质的消化率,对防治断奶仔猪腹泻十分有益。

318减少应激

首先要做到提前补饲。

一般在7日龄开始补饲,提前锻炼仔猪胃肠道,促使相关酶的分泌,可使仔猪断奶后消化系统能适应植物性饲料,胃肠消化机能得到加强,从而减少营养性应激的影响;其次断奶应逐渐过渡,移母留仔。

在断奶前1~5d,逐日减少哺乳次数,直至断奶,以减少心理应激影响。

断奶最后2d夜间将母猪移舍,同一窝仔猪留在原舍饲喂3~5d,待适应后再进行并栏,以减少环境应激影响;断奶后还应适当控制饲喂量,少喂勤添,逐步换料。

断奶后1~3d应限食。

第1d为正常采食量的1/3,第2d为2/3,第3d为3/4,少喂勤添,3d后自由采食。

仔猪断奶后第1周仍喂乳猪料,第2周喂2/3乳猪料、1/3仔猪料,第3周喂1/3的乳猪料,2/3断奶仔猪料,最后全喂断奶仔猪料。

319加强环境控制

保持舍内一定的温度和一定的湿度,避免温度忽高忽低。

夏季要注意防暑,舍温不超过300C,冬季要注意保温,舍温不低于200C,湿度保持在60%~80%。

断奶前后提供较高的环境温度有利于防止腹泻的发生。

梁显锡1995报道,断奶仔猪舍温升高20C~30C,腹泻率下降492%。

平时应保持猪舍内的干燥、温暖。

湿度越大,就越易引起断奶仔猪下痢。

因此在潮湿寒冷的季节,除消毒外,不要随意冲洗,以清扫为主。

定期消毒是预防断奶仔猪腹泻发生的重要手段。

仔猪刚断奶,免疫系统低下且未完善,易受病原微生物侵害,如果猪舍未严格消毒,卫生状况差,病原微生物就会大量繁殖,这就为腹泻埋下了祸根。

仔猪舍在进猪前5~7d进行一次彻底消毒,包括饲槽,用具及饮水器等。

猪舍在饲养仔猪期间,每周带猪消毒一次,使用无毒、广谱、无刺激的消毒药。

32治疗断奶仔猪腹泻的治疗原则:

一抗病原消炎,二补液,三整肠健胃,四增强机体的免疫能力。

321抗病原消炎

抗病原药种类很多,具较广谱的抗病毒药有病毒唑注射液。

抗菌药选用高敏广谱抗生素,主要采用针对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革兰氏阴性菌的药物进行治疗,必要时可通过药敏试验,选取敏感药物。

常用的药物有:

氧氟沙星、恩诺沙星、庆大霉素、痢菌净、土霉素、丁胺卡那等。

另外磺胺类药物对革兰氏阴性菌也有抑制作用。

治疗时应交替用药、穿梭用药,避免产生耐药性。

同窝中有1头猪发病必须全群、全窝给药防治,治疗时最好能联合用药,这样既能提高疗效,又能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322补液

腹泻造成仔猪的死亡,一般是脱水,电解质紊乱和酸中毒所致,补液是减少死亡率的一项关键措施。

但常规的静脉输液疗法,麻烦费力又无法大面积应用,因此可选用畜禽口服补液盐水1000m、葡萄糖20g、、,,让仔猪自由饮服,具有补充水分、电解质、调节酸碱平衡和供给营养的作用。

同时加入微量元素和多种维生素可提高疗效,加入氟哌酸等抗菌药物,供仔猪自由饮用效果更好。

323理肠健胃

提高断奶仔猪腹泻病的治疗效果,关键是改善和调节肠道内环境。

先用清瘟止痢的中草药配合敏感抗生素清理肠道内的有害菌群及其毒素,再添加益生素等,以促进肠道微生态的平衡,建立良好的内环境。

阿托品是M-胆碱受体阻断药,它能抑制胃肠道平滑肌的强烈痉挛,从而减少下痢次数,延长常规抗菌药物在体内的停留时间而提高其治疗作用。

因此,用阿托品配合抗菌素治疗仔猪腹泻,并同时采取肠道收敛保护措施,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恢复期使用的健胃药有人工盐、硫酸钠、硫酸镁、大黄苏打片等,按量灌服或投于水或料中,日服2次,增进食欲,促进消化吸收。

324增强机体的免疫能力

黄芪多糖具有明显的免疫调节作用,能提高淋巴细胞的转化率、提高机体对抗原的免疫应答能力,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对于各种药物及不同的应激模式下的免疫功能降低,均具有明显的免疫增强作用。

黄芪多糖为中药提取精制而成的中药制剂,它可以通过对免疫细胞功能的促进和诱生多种细胞因子来增强动物机体的免疫。

4小结

断奶仔猪的生理特点、病原入侵、日粮变化、应激反应和环境改变等因素都会造成断奶仔猪的腹泻。

因此,在防治时,必须坚持“预防为主、治疗为辅、养防结合、防重于治”的原则,加强断奶仔猪的营养供应、疾病防疫、环境卫生、清洁消毒等工作,同时发现仔猪腹泻要尽早治疗,只有采取标本兼治的综合措施才能取得满意效果。

参考文献

[1]J]皖西学院学报,2022,195:

131-133

[2]J]畜牧兽医杂志,2022,246:

60-61

[3]J]山东畜牧兽医,20002:

22

[4]J]陕西农业科学,19994:

26-28

[5]J]当代畜牧,19961:

68

[6]徐世文,王伟,J]饲料博览,1999611:

29-31

[7]许国华,J]上海畜牧兽医通讯,20221:

48

[8]王勇,储汝红,J]云南畜牧兽医,20221:

32

[9]韩春梅,J]养猪杂志,19973:

8-9

[10]周帮会,姜国均,J]当代畜禽养殖业,20225:

36-37

[11]常德新,J]饲料广角,202213:

37-39

[12]梁显锡,J]养猪杂志,19954:

21

[13]J]今日养猪业,20221:

39-41

篇2仔猪水肿病的综合防治

摘要:

猪水肿病又称肠毒血症,由溶血性大肠杆菌引起,其临床特征为组织器官水肿、神经症状、低发病率和高死亡率,剖检胃壁和肠系膜显著水肿。

该病主要侵害断奶后5-14天或刚转入肥育群的断奶仔猪。

从病源、流行医学、诊治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猪水肿病;血清型;发病机理;临床症状;流行特点;防治

前言

仔猪水肿病又名仔猪肠毒血症,是断奶仔猪常见的一种多发性疾病。

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对养猪生产的危害越来越严重。

本病是由一定的血清型的溶血性大肠杆菌产生的毒素引起的一种急性肠毒血症。

多发于1-2周后的仔猪。

发病率10%-25%。

致死率高达90%以上。

病猪以全身或局部麻痹、共济失调和眼睑水肿为主要特征。

一时发病,很难挽救,是养猪生产中重要的凝难病症之一。

目前,对仔猪水肿病的病理机制尚完全明了。

一般认为,本病与饲养管理及气候变化有直接关系。

致病大肠杆菌在哺乳期间即有少量存在仔猪肠道内。

但在哺乳条件下并不致病。

在适当诱因的作用下,如断奶或饲料突然改变,以及天气骤然变化,引起胃肠功能紊乱,肠道内正常微生物之间的微生态平衡破坏,促进了溶血性大肠杆菌的增殖,产生大量肠毒素,导致了水肿病的发生。

一、仔猪水肿病病原血清型

抗原结构比较复杂,主要出菌体0抗原,鞭毛H抗原和荚膜K抗原组成。

按照菌体抗原组成成分的差异,可分为若干血清型,再根据荚膜和鞭毛抗原组成分为若干亚型。

迄今,已确定的大肠肝菌O抗原有171种、K抗原80种、H抗原56种。

血清型可达上万种之多,但致病性的大肠杆菌血清型数量却非常有限。

引起猪水肿病的血清型一部分与仔猪黄痢相同,常见的有O2、O8、O138、O139、O141等群,但表面抗原有所不同,大多数菌株能溶解绵羊红细胞。

二、发病机理

致病菌及其毒素引起猪水肿病的致病性大肠杆菌主要是产类志贺毒素大肠杆菌,其常见O抗原群以O139最常见,尚包括O8、O138、O139、O141、O149等[。

产类志贺毒素大肠杆菌的毒力因子包括F18abF10菌毛和类志贺氏样毒素n型变异体SLT-IIV、TL、Sta、STb和ST2e致水肿毒素。

致水肿大肠杆菌产生的水肿毒素水肿因子,ED,浆膜平滑有光泽,剖开时自切口处流出水肿液,切面上见到水肿液浸润于黏膜与肌膜之间显著增宽,呈灰白色或黄色透明的胶胨状。

大结肠和盲肠也常见同样的水肿,小肠水肿发发率低且程度也轻。

部分发病猪不表现明显的胃壁水肿,而表现为急性胃肠炎变化,在临床上出现下痢,剖检胃肠黏膜分泌的黏液显著增多,黏膜上有不同程度的出血斑或出血点。

随后可逐渐出现胃肠壁水肿。

③结肠袢肠系膜呈透明胶胨样水肿,充满于肠袢间隙。

全身淋巴充血水肿,有时还有出血,以肠系膜淋巴结的水肿为最严重。

④临床有神经症状的猪脑干部有脑软化灶,并且两侧对称发生倾向。

软化灶呈灰黄色,切面上秒显凹陷。

有时软化灶多髓质延伸至尾状核,还有一侧性分段状或两侧灶性分布的情况。

⑤有时可见心外及呼吸道黏膜处有少数出血点,肺充血水肿,肾周围组织水肿。

五、流行病学

51传染源

细菌多在带菌母猪和感染的仔猪肠道内存在,在一定条件下大量繁殖,随粪便排出体外,污染饲料、饮水和周围环境。

52易感动物

主要发生于42-105日龄断奶前后的仔猪,有时小至数日龄,大至4月龄也偶有发生。

体格健壮、生长快的仔猪最为常见。

53传播途径

病菌通过粪便被排出体外,污染饲料、水和环境,通过消化道感染健康仔猪。

54流行特点

该病病死率较高,呈地方性流行。

一般只限于个别猪群,不广泛传播,有时散发。

在猪群中发病率为10%-35%,但各群、各时期有差异。

春秋产仔季节发生较多,般每年3-5朋为发病高峰期,以后逐渐减少。

同年8-10月又有所回升。

在仔猪群中,部分仔猪常突然发病,迅速死亡。

在某些猪场观察,大多是体格健壮、营养良好的仔猪发病。

总的趋势是发病率差异较大,致死率高50%-90%,一般不广泛传播。

集约化饲养、气温变化、饲养条件改变、免疫状态和其他感染因素的存在可诱发该病。

六、预防措施

1、每批仔猪转入前和转出后,应把猪舍、门窗、墙壁、地面等用水冲干净,再用25%的氢氧化钠喷洒消毒,以喷湿为宜。

母猪转入产仔舍前3天,用05%的高锰酸钾或者1:

600百毒杀喷洒消毒。

母猪产仔后每天清理一次粪尿,保持产仔舍的干燥与清洁,每隔2天用05%的高锰酸钾消毒一次,有利于杀灭圈舍及周围环境的致病菌。

2、在母猪临产前40天和15天,分别肌肉注射仔猪大肠杆菌K88、K9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