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福州高三质量检查语文Word格式.docx
《福建福州高三质量检查语文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福州高三质量检查语文Word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
范雎说秦王
范雎至秦,王庭迎范雎,敬执宾主之礼,范雎辞让。
是日见范雎,见者无不变色易容者。
秦王屏左右,宫中虚无人,秦王跪而进曰:
“先生何以幸教寡人?
”范雎曰:
“唯唯。
”有间,秦王复请,范雎曰:
”若是者三。
秦王跽曰:
“先生不幸教寡人乎?
”
范雎谢曰:
“非敢然也。
臣闻始时吕尚①之遇文王也,身为渔父而钓于渭阳之滨耳,若是者,交疏也。
已一说而立为太师,载与俱归者,其言深也。
故文王果收功于吕尚,卒擅天下而身立为帝王。
即使文王疏吕望而弗与深言,是周无天子之德,而文、武无与成其王也。
今臣,羁旅之臣也,交疏于王,而所愿陈者,皆匡君臣之事,处人骨肉之间。
愿以陈臣之陋忠,而未知王心也。
所以王三问而不答者,是也。
臣非有所畏而不敢言也。
知今日言之于前,而明日伏诛于后,然臣弗敢畏也。
大王信行臣之言,死不足以为臣患,亡不足以为臣忧,漆身而为厉,被发而为狂,不足以为臣耻。
五帝之圣而死,三王之仁而死,五伯之贤而死,乌获之力而死,奔、育之勇焉而死。
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
处必然之势,可以少有补于秦,此臣之所大愿也,臣何患乎?
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夜行而昼伏,至于蓤水,无以饵其口,膝行蒲服,乞食于吴市,卒兴吴国,阖庐为霸。
使臣得进谋如伍子胥,加之以幽囚,终身不复见,是臣说之行也,臣何忧乎?
箕子、接舆,漆身而为厉,被发而为狂,无益于殷、楚。
使臣得同行于箕子、接舆,漆身可以补所贤之主,是臣之大荣也,臣又何耻乎?
臣之所恐者,独恐臣死之后,天下见臣尽忠而身蹶也,因以杜口裹足,莫肯即秦耳。
足下上畏太后之严,下惑奸臣之态,居深宫之中,不离保傅之手,终身暗惑,无与照奸,大者宗庙灭覆,小者身以孤危。
此臣之所恐耳!
若夫穷辱之事,死亡之患,臣弗敢畏也。
臣死而秦治,贤于生也。
“先生是何言也!
夫秦国僻远,寡人愚不肖,先生乃幸至此,此天以寡人慁②先生,而存先王之庙也。
寡人得受命于先生,此天所以幸先王,而不弃其孤也。
先生奈何而言若此!
事无大小,上及太后,下至大臣,愿先生悉以教寡人,无疑寡人也。
”范雎再拜,秦王亦再拜
(节选自《战国策》)
【注】①吕尚:
姜姓,吕氏,名尚,字子牙,号太公望。
波纹多谋,处殷之末世,不得志,垂钓于渭水之阳,后遇文王辅周灭殷。
②慁(hù
n混):
打扰,烦劳。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向是()
A.秦王屏左右屏:
遮蔽B.被发而为狂被:
披
C.是以杜口裹足杜:
闭D.下惑奸臣之态惑:
受迷惑
3.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范雎对秦王忠诚的一组是()(3分)
①而所愿陈者,皆匡君臣之事,处人骨肉之间②死不足以为臣患,亡不足以为臣忧
③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④膝行蒲服,乞食于吴市
⑤杜口裹足,莫肯即秦⑥臣死而秦治,贤于生也
A.①②⑤B.②③④C.①③⑥D.①②⑥
4.下面对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范雎来到秦国初会秦王时,他先是唯唯再三,欲言故止,见秦王求教心切,态度诚恳,这才婉言作答。
B.范雎有意把眼前的秦昭王与古代的圣贤相联系,既满足了秦昭王的虚荣心,又激励他礼贤下士。
范雎还以吕尚自况:
把自己置于贤相的位置
C.范雎说秦王时,将自己定位在维护秦王根本利益的立场上,引古论今,援他况己,旁及侧击,渐渐触及要害
D.范雎采取纵横家那种锋芒毕露、咄咄逼人的架势,揭示出秦国现实政治问题的严重性和危险性,但只是点到为止,并不尽言,而留待秦王自己去深思。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3分)
(1)愿以陈臣之陋忠,而未知王心也。
译:
(2)臣死而秦治,贤于生也。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6分)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①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注】①驼褐:
一种用兽毛制成的上衣。
(1)诗人在第一句诗中是怎样表现造型“早行”的?
请举例作简要分析。
(2)此诗三、四句主要用了哪一种表现手法?
有何效果?
二、文化经典、文学名著阅读(16分)
(一)文化经典阅读(6分)
7.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万章)曰:
“敢问荐之①于天,而天受之;
暴②之于民,而民受之,如何?
(孟子)曰:
“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是天受之;
使之主事,而事治,百姓安之,是民受之也。
天与之,人与之,故曰,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
舜相尧二十有八载,非人之所能为也,天也。
尧崩,三年之丧毕,舜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
天下诸候进觐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
讼狱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
讴歌者,不讴歌尧之子而讴歌舜,故曰,天也。
夫然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
而③居尧之宫,逼尧之子,是篡也,非天与也。
《太誓》曰: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此之谓也。
(节选自《孟子•万章上》)
【注】①之:
指尧推荐舜这件事。
②暴:
公开介绍。
③而:
如果。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孟子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万章对尧推荐舜、舜终得天下这件事此内存疑问,于是向孟子请教。
B.孟子认为,君王是没有那样大的权力把天下授予他人的,即便你伟大如尧。
C.孟子认为,尧的儿子没有得到天下,是因为他仇视百姓招来的恶果。
D.孟子认为舜最后得到天下,是因为他辅佐尧二十八年,成绩斐然,得到了老百姓的信任。
(2)孟子引用《太誓》里所说的“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阐明的是什么道理?
结合上面的选段,请简要说明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二)文学名著阅读(10分)
8.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关羽斩颜良后,曹操盛赞其为“神人”,关羽却说:
“某何足道哉!
吾弟张翼德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头,如探囊取物耳。
”曹操听罢大惊,要左右今后减之,不可轻敌,并写于衣袍襟底以记之。
(《三国演义》)
B.在高老太爷66岁生日宴席上,冯乐山向高家提亲事,要把自己的外甥女许配给觉民,并建议马上订婚,高老太爷一口应允。
(《家》)
C.堂·
吉诃德为了出游,精心做了如下的准备:
用铁皮做了一只头盔,为自己骨瘦如柴的马去了个高贵的名字——罗西南特,花8天时间给自己设计了个响亮的称号:
堂·
吉诃德·
台拉·
曼却,暗自为邻村的意中人取了个贵妇人的名字,并说服农夫桑丘做他的侍从。
(《堂·
吉诃德》)
D.在赴西伯利亚服苦役的路途上,玛丝洛娃认识了政治犯西蒙松。
西蒙松腼腆、谦虚、意志坚强,他非常尊重和体贴玛丝洛娃,并爱上了她。
当西蒙松坦率地告诉聂赫留多夫他要和玛丝洛娃结婚时,聂赫留多夫在为他们的结合而高兴地同时,又感到一些失望。
(《复活》)
E.诗人甘果瓦误闯乞丐王国。
按他们的法律,若没有女乞丐想要嫁他,甘果瓦就将被判死刑。
艾斯美拉达为了救甘果瓦的生命,毅然答应做他的“妻子”,将他带回自己的家。
而艾斯美拉达心里念着的是英俊的卫队长弗比斯。
(《巴黎圣母院》)
9.简答题。
(任选一题,100字左右)(5分)
(1)试以晴雯为例,简述宝玉对丫鬟的态度
(2)葛朗台一生悭吝,但偶尔也有他自以为“大方”的惊人之举,试简述其“大方”之二三事
三、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社会转型过程中政治信任与政治不信任是并存的。
政治信任直接关系到政治发展、政治稳定、社会成长以及和谐社会的建设。
如果该社会信任是维系社会秩序的底线,那么政治信任则是政治权力和政治制度合法性的基础,因此,政治信任是政治学研究社会转型理论中的一个特别关注的命题。
但是,在政治实践中,政治信任与政治不信任是密切相关的。
政治信任是因为存在着政治不信任的危机而显露它的重要性,而且政治信任和政治不信任在一定的条件下是会相互转化的。
社会转型中的政治信任和政治不信任对政治发展和政治稳定的作用同样重要,实际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政治信任和政治不信任作为政治学研究的问题,与伦理学研究的社会信任和社会不信任是不完全相同的。
从理性上说,政治不信任并不一定都意味着社会道德和个人人格上有问题。
政治信任并不一定都是积极的,政治不信任也未必都是消极的。
特别是在社会转型期,政治不信任并不一定是坏事,不应该看作是消极的,更不应该不作分析地看作是负面的以至反面的东西。
在政治学领域里,政治不信任作为一个政治概念对政治制度的设计、建设和运作有着积极的作用。
一般地说,政治制度的构建所作的政治规范,诸如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都是以政治不信任的设定为逻辑起点的。
改革开放以来,在政治制度建设中问责制、质询制的制度设计都是根据政治不信任的预设而制定的,如果不作这样的预设或作相反的预设,即政治信任,那就根本不需要问责制和质询制。
这里的政治逻辑是很辩证的。
问责制度和质询制度是以政治不信任的预设而制定的,但这个制度设计预期目的是要达到政治信任的社会效果;
在政治过程中,通过问责和质询的制度运作取信于民,积极提高公权力的公信力。
其他还有审计制、双规制度等等,无不都是这个道理
转型期的政治过程中,政治不信任从某种意义上说其积极作用还表现在它对政治体制改革的起动结构作用。
30年前,没有对人民公社这种政社合一制度的政治不信任,就不会出现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小岗村这个农村改革的突破口。
事实告诉我们,在政治体制改革中,许多重大改革都起始于对传统政治体制的政治不信任。
道理很简单,任何改革,任何革命,都是不破不立,政治不信任是破的启蒙,是起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作用。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当年马克思向一切旧制度宣战时,提出了“怀疑一切”。
(选自《新华文摘》2010年第1期)
10.下列有关“政治信任”于“政治部信任”的论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政治权力和政治制度合法性的基础取决于政治政治信任。
B.政治信任和政治不信任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对政治发展和稳定起着同样的作用。
C.许多政治制度的建设都是根据政治不信任的预设而制定的,所以政治不信任的作用更重要。
C.正是对传统政治体制的不信任,才有改革或重大改革
11.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社会信任是维系社会秩序的底线,政治信任则是基础。
B.政治不信任的危机,凸显了政治信任的重要性。
C.为了取得政治信任,党和政府才建立了问责制度和质询制度。
D.马克思提出的“怀疑一切”就是政治不信任。
12.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政治信任直接关系到政治发展、政治稳定、社会发展以及和谐社会的建设。
因此政治不信任是消极的。
B.政治信任与政治不信任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它们在一定的条件下会互相转化。
C.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都是以政治不信任的设定为逻辑起点的,因为它在政治学领域里,有积极作用。
D.30年前小岗村的农村改革的原因即源于政治不信任。
(二)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
本题为选考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定一类作答,不得再做另一类文本的题目。
(甲)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3-15题。
心田上的百合花开
林清玄
在一个偏僻遥远的山谷里,有一个高达数千尺的断崖。
不知道什么时候,断崖边上长出了一株小小的百合。
百合刚刚诞生的时候,长得和杂草一模一样。
但是,它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