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 单元综合测评3 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 单元综合测评3 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 单元综合测评3 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情调”的意思是“思想感情所表现出来的格调,事物所具有的能引起人的各种不同情感的性质”。
此处的主体是人,应选“情趣”。
“冷峻深沉”的意思是“冷酷严峻,沉着而严肃”;
“冷峭阴沉”形容寒气逼人或态度严峻,话语尖刻。
“温和娴雅”指态度温和,文雅(多形容女子);
“冲淡平和”的意思是谦虚、淡泊,心态平和。
“阴沉”带有贬义色彩,此处应选“冷峻深沉”,再根据冰心的人品和文品,选择“温和娴雅”。
“至关重要”指相当重要,是解决问题时的关键点;
“举足轻重”指处于重要地位,一举一动都足以关系到全局。
前者的语义比后者重,与题干中“命脉和灵魂”地位相符的只能是“至关重要”。
【答案】 A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91110111】
A.一切儿童文学作品都应该永远持着守护童年的立场,遵循儿童思维发展规律,富有丰富的想象力,充满爱与希望,传递古老传统中的善与美。
B.在深化改革的关键阶段,我们是否能够保持积极的精神状态,关系到我省经济的长远发展,关系到全省人民的福祉,就必须防止“精神懈怠”。
C.自从实施飞行员培训计划后,学员报名十分踊跃,有航空爱好者,有想开飞机节省时间的企业家,还有一些家长想给孩子增加一项实用技能。
D.今年,辽宁农信继续推进“阳光信贷工程”,致力于为农户打造公开透明、规范高效的信贷绿色通道,切实解决广大农民“贷款难”的问题。
【解析】 本题从搭配不当、偷换主语等角度设误考查对病句的辨析。
A项,搭配不当,“文学作品”不能“富有丰富的想象力”。
B项,前后不对应,两面对一面。
去掉“是否”。
C项,偷换主语,后三个分句承前共用了一个主语,最后一个分句应改为“还有一些想给孩子增加一项实用技能的家长”。
【答案】 D
3.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组是( )
【91110033】
①比如告诉你的父母,陪他们一起逛街感觉非常开心
②如果只是将快乐私藏,积极的情绪便会很快消失
③它不仅有助于快乐感的延续,还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④告诉你的朋友,很怀念在一起时开心的时光,并开始筹划新的聚会等等
⑤传递快乐其实很简单
⑥积极与他人分享快乐的记忆和经历,是放大快乐感的最佳方法
A.⑤⑥①②④③B.⑤③②⑥①④
C.⑥③②⑤①④D.⑥⑤①④②③
【解析】 本题从排序的角度考查语言的连贯。
解答本题需分析这几句话的逻辑关系。
我们不难发现第⑥句是总说,故排除A、B两项。
根据陈述一致的原则,⑥③两句应相连,根据句式一致的原则,①④两句应相连,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答案】 C
4.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
拆围过后的洪湖生态环境依旧脆弱,为了使被破坏的植被和鱼类资源尽快恢复,一场生态恢复战渐次打响。
洪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新堤保护站副站长曾祥新说,保护区一方面移植水草,进行生态恢复;
另一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
此外,每年还设置休渔期、人工投放鱼苗等,促进水生物种休养生息。
A.将长江中丰富的鱼类资源带进来,在鱼汛期将长江大闸打开,使江水与湖水相互置换
B.使江水与湖水相互置换,在鱼汛期将长江大闸打开,将长江中丰富的鱼类资源带进来
C.在鱼汛期将长江大闸打开,使江水与湖水相互置换,将长江中丰富的鱼类资源带进来
D.将长江大闸打开,在鱼汛期将长江中丰富的鱼类资源带进来,使江水与湖水相互置换
【解析】 “一方面”与“另一方面”属于并列的关系,应该按照先行动后目的的逻辑关系组织语言,“在鱼汛期将长江大闸打开”是一个行动,目的是通过江水和湖水的相互置换,把长江中的鱼类资源带进来,故C项正确。
二、阅读理解(3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18分)
最具中国性的文人——梁实秋
钟 彦
提起梁实秋,很多人都会条件反射般地想到“资本家的乏走狗”“与抗战无关论”之类的名称,想到他与鲁迅,与左翼文人之间的争论和恩怨。
如果我们抛开这些,而以一个客观的立场来衡量他,就会发现一个与我们的成见不一样的梁实秋。
鲁迅、梁实秋都是现代中国屈指可数的大家,他们一个深刻,一个通达;
一个锐敏,一个温煦;
一个忧郁沉痛,一个旷达潇洒;
一个终生与现实苦斗而身心疲惫,一个与现实保持距离而洁身自爱。
两人区别甚大,然又各具风采。
梁实秋晚年曾云:
“曳杖街头人不识,绿窗前营自家生计,富与贵,浮云耳。
”诚如此言,梁实秋一生淡漠名利,胸襟洒脱,对人生,他总是保持着一种充满智慧的微笑,而且,一直笑到最后。
梁锡华在《一叶知秋》中评论他说:
“他有胡适先生的温厚亲切,闻一多先生的严肃认真,徐志摩先生的随和风趣。
”而余光中对他的印象是:
“他的谈吐,风趣中不失仁蔼,谐谑中自有分寸,十足中国文人的儒雅加上西方作家的机智,近于他散文的风格。
”
梁实秋是他那一代作家中最具有“中国性”的作家之一,他的生活习惯、审美趣味、处世态度等都具有传统中国的影子。
他出生、成长于北京,受传统文化影响很深。
对古老中国在情感上具有一种亲切感。
因而尽管他在清华学校受的是美式教育,后又赴美留学,但他骨子里却还是中国化的。
然而,恰是这个最具“中国性”的作家后半生却是飘零孤岛,远离故土,饱受相思之苦。
1987年11月,梁实秋病逝于台北,遵照他“觅地埋葬,选台北近郊坟山高地为宜,地势要高”的遗嘱,被安葬在台湾淡水北新庄北海公园墓地。
梁夫人透露说:
“为的是让他能够隔海遥望魂牵梦绕的故乡。
”此时,让人不禁想起那千古名句:
“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
”既惜且悲,唏嘘不已。
1937年7月28日,北京城陷入日军的铁蹄之下,作为一个最具中国性的文人,梁实秋内心无比沉痛,他涕泣着对大女儿梁文茜说:
“孩子,明天你吃的烧饼就是亡国奴的烧饼了。
北京沦陷后,梁实秋面临着走或留的两难选择。
走,意味着要抛妻别子,远离年迈的父母,任由他们在日军的铁蹄下浮沉;
留,则意味着要忍受亡国奴的耻辱,甘当日军铁蹄下的顺民。
考虑再三,他最终决定只身逃离北京。
他先到天津,后转道济南奔赴南京。
在济南车站,梁实秋遇到他从前的一位学生。
两人之间的对话耐人寻味:
“老师到哪里去?
”“到南京去。
”“去做什么?
”“赴国难,投效政府,能做什么就做什么。
”“师母呢?
”“我顾不得她,留在北平家里。
辗转抵达南京后,情况并不像他所预期的那样乐观:
“到南京我很失望”,“南京在敌机轰炸之下,人心浮动”,“各方面的情形很乱”。
南京政府对于梁实秋等知识分子如何安置迟迟没有着落,他油然生出“报国有心、投效无门之感”。
周旋两天后,梁实秋接到的命令是“急速离开南京,在长沙待命”。
在开往长沙的船上,面对“伤兵难民挤得船上甲板水泄不通”的情景,梁实秋“精神陷入极度痛苦”。
三天后,抵达岳阳,洞庭湖烟波浩淼,岳阳楼巍然高耸。
于此地,梁实秋想起了漂泊一生、有家难归的杜甫,感慨万端,心头涌起杜甫的诗句:
“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
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
”乱世羁旅,千古同嗟,想必梁实秋此时对杜甫这首诗的理解更有一份身世之慨吧。
1938年夏,梁实秋以参议员身份来到重庆,几经周折,定居于重庆北碚。
他与吴景超、龚业雅夫妇合建了一所瓦房,取名“雅舍”,不过是一所标准的四川乡下的低级茅舍,“窗户要糊纸,墙是竹篾糊泥制灰,地板踩上去颤悠悠的吱吱作响”。
居重庆期间,梁实秋受邀出任教科书编委会主任一职。
“抗战期间我有机会参加了这一项工作,私心窃慰,因为这是特为抗战时期需要而作的”。
尽管任编委会主任一职全天工作,他却拒绝接受薪金,原因是他认为自己作参政员已领了一份津贴。
当时他并不宽裕,以至于家人来到重庆后,生活立即陷入困顿之中,即使这样,他仍然坚持拒绝接受薪俸,并坦言:
“人笑我迂,我行我素。
梁实秋具有深厚的中国文学基础,他的散文集《雅舍小品》,能在平凡中显真诚,于小节处蕴含哲理,最合乎知识分子的品味和格调,既博且雅,一派从容,篇幅虽不长,但能让人体会人生,参悟智慧。
梁实秋精研西洋文学,但下笔却是最地道的中文,在温柔敦厚中又能力求儒雅简洁,绝无生硬欧化的痕迹。
同时,我们也该看到他由家国之痛所引发的身世之感:
“冬天一到,蚊子自然绝迹,明年夏天谁知道我还是否住在‘雅舍’。
”跳跃的笔锋,转折的语意,清晰地传送出梁实秋内心的漂泊感和忧患感。
5.下面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4分)( )
A.提起梁实秋的名字,很多人都会条件反射般地想到“资本家的乏走狗”之类的名称,可见人们对梁实秋的成见颇深。
B.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梁实秋是饱含着深深地敬意与赞美之情的,相较于鲁迅,作者更喜爱梁实秋。
C.梁实秋因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生活习惯、审美趣味、处世态度等都具有传统中国的影子,是迄今最具有“中国性”的作家之一。
D.面对“伤兵难民挤得船上甲板水泄不通”的情景,梁实秋“精神陷入极度痛苦”。
这其中既有国破之痛,也有自己不被重用的失落之感。
E.全文主题鲜明,思路清晰,语言畅美,运用叙述、描写、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为读者客观地呈现了梁实秋先生可敬的精神风貌。
【解析】 A项,“可见人们对梁实秋的成见颇深”说法以偏概全,不是全部,只是“很多”。
B项错在“相较于鲁迅,作者更喜爱梁实秋”,属主观臆断、无中生有。
C项错在“是迄今最具有‘中国性’的作家之一”,据原文“梁实秋是他那一代作家中最具有‘中国性’的作家之一”可知,属扩大范围。
【答案】 DE
6.简析第二段中引用传主以及梁锡华、余光中言论的作用。
(4分)
【解析】 先从内容上分析引用传主及别人的言论各表达了什么内容,再从“引用”的一般特点来分析。
【答案】 ①引用传主的言论,表现其淡漠名利、胸襟洒脱的思想意识。
②引用梁锡华、余光中的言论,从侧面(或间接)表现传主的性格特征,使人物形象更真实感人、具体丰满。
③丰富文章的内容,使文章更具可读性。
④表达了对梁实秋的赞赏之情。
7.作者为什么说梁实秋是那一代最具“中国性”的文作家之一?
结合全文,分析其“中国性”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
【解析】 梁实秋是个传统的中国文人,在他的身上集中体现了传统中国的影子。
对于“中国性”的具体表现要结合文本逐层来加以概括。
【答案】 因为受传统文化影响很深,有深厚的中国文学基础,所以生活习惯、审美趣味、处世态度等都具有传统中国的影子。
具体表现在:
①后半生飘零孤岛,远离故土,饱受相思之苦,死后要葬于高地,遥望故乡。
②北京沦陷,无比沉痛,不做亡国奴,抛家弃子,勇赴国难。
③投效政府,为国做事,生活困顿,仍然坚持拒绝接受编委会薪俸。
④他的散文集《雅舍小品》,最合乎知识分子的品味和格调,虽然精研西洋文学,但下笔却是最地道的中文,绝无生硬欧化的痕迹。
8.文章说“鲁迅、梁实秋都是现代中国屈指可数的大家”“两人区别甚大,然又各具风采”,二者你更喜欢哪一位,请简述理由。
(6分)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探究能力。
可选取二人中的任何一位,然后结合你对他们的了解进行分析即可。
【答案】 (示例1)我更喜欢鲁迅。
理由如下:
①鲁迅深刻、锐敏、忧郁沉痛、终生与现实苦斗,是勇猛的战士。
如:
《药》揭示了国民的愚昧。
国难当头,他的文章引领了民族的方向,其作品更能拯救民族,他不愧为“民族魂”。
②梁实秋通达、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