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局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
《中华书局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华书局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归纳山顶洞人比北京人有哪项进步。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新课教学
(一)人类的起源
人类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
(二)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
1.中国是世界上发现早期人类化石和遗物最多的国家。
2.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元谋人
3.北京人
4.山顶洞人
五、课堂练习
1.你能说出北京人与猿类动物有哪些不同吗?
2.讲讲北京人的体质特征,想一想,为什么北京人的上肢与现代人相似?
3.你能想像并描述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度过的吗?
六、课后反思:
第2课文明入口的氏族村落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河姆渡、半坡遗址原始农文化的特征。
(2)培养学生观察历史文物图,寻找图中的历史信息,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展示出土文物图片和实物模型及设置问题,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寻找知识,逐步积累对原始农耕生活的认识,最终概括出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2)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学会应用观察法、比较法,并逐步感知人类在文明演进中的艰辛历程和取得的巨大成就。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半坡氏族、河姆渡氏族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现象。
读图学习:
学生讨论:
河姆渡人种植的会是什么农作物呢?
重点显示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和蔬菜的国家。
教师要充分肯定学生言之有理的发言,点拨分析,归纳总结。
五、练习巩固
1.仔细观察《农耕图》,结合出土的农具,想一想,半坡人是怎样进行农业生产的?
2.半坡人修建的房屋与河姆渡人的有什么不同?
为什么有这种不同?
六、课后反思:
第3课中华文明之祖
教学目标
1、了解远古传说时代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概况,包括黄帝其人及他对华夏族的形成所做的贡献、尧舜禹的“禅让”和原始社会走向终结的有关史实。
2、了解“炎黄子孙”的源头和由来,加深民族认同和自豪感。
3、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方式合作学习,归纳共同点,寻找历史线索,提高抽象归纳能力,逐步学会从历史表象看实质。
教学重点
一是黄帝被称为人文初祖的原因;
二是大禹治水和禅让制,要注意引导学生禅让制与世袭制的不同;
三是夏朝建立的标志性结果以及评价。
教学难点
氏族、部落、部落联盟、流域、人文初祖、王朝、原始社会、大禹治水、奴隶社会等历史名词在本课出现很多。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讲授新课:
一、炎帝、黄帝和蚩尤
板书:
炎黄战蚩尤
著名战役:
涿鹿之战
涿鹿之战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黄帝——“人文初祖”
教师归纳:
黄帝被尊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二、“禅让”时代的尧、舜、禹
禅让是原始社会时期的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
被推选的部落联盟首领没有特权。
三、大禹治水
禹吸取了鯀治水失败的经验教训,改用筑堤堵水和疏通河道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反思:
第4课夏、商、西周的更替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较为系统地了解夏、商、西周更替的基本史实和西周统治者为巩固统治实行的分封制的简况,为进一步了解我国夏、商、西周奴隶制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基础。
2、通过学习本课叙述的夏朝奴隶制国家的建立和汤灭夏建商、武王伐纣建立西周的经过,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历史进程、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和初步理清历史发展线索的能力。
3、通过本课的学习讨论,让学生初步理解、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使学生首先认识到,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人类历史上一次重大的社会变革,具有进步性;
又认识到奴隶主阶级对奴隶阶级压迫、剥削的残酷性。
其次,认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奴隶社会的国家之一,是举世闻名的文明古国。
一是夏朝的建立。
首先,因为夏朝是我国历史上建立的第一个国家,这也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生产关系方面的重大变革。
其次,因为夏王朝的建立,说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奴隶社会的国家之一,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
二是西周的分封制。
言其为重点,主要在于二者都是西周的重要制度,起到拓展疆域、巩固统治的作用,对后世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西周分封制与等级制的关系。
认识奴隶社会的进步性和残酷性。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二、新授
夏传子,家天下
1.夏朝的建立:
建立者:
禹2.意义:
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3.商朝的建立
时间:
约前1600年建立者:
汤定都:
亳
4.商纣的暴政
5.武王伐纣
商朝的灭亡
时间:
公元前1046年经过:
牧野之战
6:
西周的建立
公元前1046年建立者:
周武王都城:
镐京
7:
西周的分封制
教师讲述:
西周后期,政局混乱,爆发了国人暴动。
公元前771年结束了西周的历史。
三、教学反思:
第5课甲骨文和青铜工艺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商代甲骨文是我国历史上经历长期发展演变而形成的比较成熟的文字,它反映出商代社会的一些基本史实。
培养学生对中国早期文字的认识能力,并了解中国文字源远流长的历史。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夏、商、西周时期是我国以精湛的青铜铸造技术为代表的基本史实;
了解青铜工艺水平之高和分布之广的基本史实;
青铜文明发展与中国文字完美结合的基本史实。
(二)过程于方法
1.通过对“文字起源”的复习,导入新课;
或者从19世纪末发现殷墟和甲骨文导入新课。
2.通过对课文插图的讲解,说明对甲骨文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商代社会政治经济概况。
3.可以通过收集与甲骨文、青铜器相关的资料,丰富课文插图的方式协助教学,按青铜器发展的先后顺序和与国外同期青铜器的一些精品比较,寻找青铜器发展脉络和阶段特征,以提高教学效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了解古代中华民族在物质文明方面和精神文明方面具有同等发达的水平,使学生认识到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同步演进的。
光有物质文明没有精神文明是不会持续发展的,只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同步发展,整个社会才能持续协调地发展,培养学生树立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同等重要的观念。
甲骨文和青铜工艺
关于甲骨文的简况介绍及其文字的演变。
一、新课学习
1、甲骨文(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资料、观看插图)
2、青铜器的精湛工艺
课后反思:
第6课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春秋和战国的历史分期;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不断;
战国时期,七国之间兼并战争此起彼伏。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春秋争霸战争和战国兼并战争所体现的不同时代特征;
了解不论大国小国、强国弱国,只有革故鼎新者才能富国强兵。
二、过程与方法
1.东周以前的夏、商、西周,都是通过开国君王造就的一番轰轰烈烈的伟业建立的,但东周是通过王族宗室把都城东迁洛邑之后开始其历史的。
2.本课教学中需要了解的知识点较多,又是以战争类型的知识为多数。
3.课文中有许多以少胜多的战争实例,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逐步提升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招贤纳士、宽容大度的齐桓公,一言九鼎、为人诚信的晋文公,坚忍不拔、卧薪尝胆的勾践等政治家的胸襟的了解,培养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坎坷、失败、成功的价值观。
2.通过本课的学习,理解战争会给社会带来动乱,给人类带来灾难。
培养学生反对侵略战争,追求和平的情感。
1.齐桓公争霸;
2.晋文公争霸;
3.秦国的崛起和东进。
1.春秋战国两个时期争霸兼并战争的特点及影响的异同;
2.改革与争霸战争并存。
课时:
一、导入:
让学生讲述“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导入新课
1、关于东周
2、春秋五霸
先后起来争霸的霸主有:
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位诸侯,史称“春秋五霸”。
3、战国七雄
战国时期,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强国长期混战,史称“战国七雄”。
课堂练习:
完成同步练习的填空和选择
课堂小结:
历史进入东周之后,国家由西周时期的统一,走向分离,进入我国的春秋争霸和战国兼并的战乱年代。
春秋时期先后有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五霸起而争霸;
战国时期是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争霸。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战乱的时期,同时也是一个充满改革和变化的时期。
国家分久必和,经历了春秋战国时期的长期战乱之后,国家又由分离逐步走向了统一,七雄兼并的结果是强大的秦国灭掉东方六国,在公元前221年统一了全国。
第7课商鞅变法与秦统一六国
(1)了解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及意义;
(2)理解商鞅变法的原因、内容及意义。
(3)同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商鞅、李冰和赢政这些历史人物对中华民族发展做出的贡献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商鞅、李冰、赢政等历史人物的学习,了解他们的胸怀大志、不畏艰险、立志改革、勇于拼搏的精神。
(2)通过学习本课,培养学生认真刻苦努力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先人从我做起的态度。
(1)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历史作用;
(2)秦统一六国
生产技术的进步,商鞅变法与大变革时代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课时:
1个课时
1、商鞅变法
(1)商鞅变法主要有哪些内容?
其中哪条措施最为重要?
为什么?
(
(2)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是什么?
2、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
3、科学技术
4、秦统一六国
秦统一的意义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商鞅变法的意义及给社会带来的影响,铁器与牛耕技术的迅速发展,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完工,消除了岷江水患,造福人民。
秦统一六国结束了长达百年的混战局面,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第8课春秋战国的文化
1.知识与能力
(1)掌握孔子的学说及对教育和文化的贡献。
(2)了解老子及诸子百家的主要观点。
(3)思考孔子的教育思想有哪项值得继承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将本课内容与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状况相联系,初步培养学生理解人们在社会所处的经济、社会地位决定其社会意识;
反过来热门的社会·
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