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设计第一单元Word下载.docx
《教科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设计第一单元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科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设计第一单元Word下载.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导言:
同学们,你们喜欢玩猜谜语的游戏吗?
那我来说你来猜。
(出示谜语:
体形有圆又有方,皮肤有白又有黄,发现哪个字写错,马上摇头来帮忙。
谜底:
橡皮)
2.你为什么猜它是橡皮呢?
3.每个物体都有它不同于其他物体的特征,我们要学会发现。
在我们身边有许多物体,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它的特征,再让别人猜猜它是什么吗?
4.我们怎样才能发现物体更多的特征,而且还能把它准确地描述出来呢?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
(板书:
发现物体的特征)
二、观察物体
一)观察一个物体
1.我们如何发现物体更多的特征呢?
2.应该怎样观察呢?
回忆一下我们在上学期学习过的观察植物的方法,谁来说说。
3.教师出示要观察的物体,逐个认识8种物体:
玻璃珠、螺母、乒乓球、橡皮、泡沫块、纸片、木块、一次性塑料杯。
4.现在,我们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物体来观察,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些物体的特征。
5.学生汇报,教师总结出描述物体特征一些科学词汇记录在班级记录单上。
(二)对比观察两个物体
1.刚才大家发现了物体的一些特征,你们想发现物体更多的特征吗?
2.例如:
我们要观察木块有什么特征,可以先将木块与乒乓球对比,找出它们的不同之处。
木块是正方体,乒乓球是球形,它们的形状不同,所以说形状就是物体的一个特征。
这种方法叫两两对比观察法。
然后把木块再分别与螺母、橡皮、泡沫块、纸片、一次性塑料杯依次比较观察,看你能不能发现木块更多的特征。
3.随机抽取学生表述如何去做。
4.4人一组,通过小组合作,将物体进行两两比较,看看有没有更多的发现。
5.交流评价“我的记录”。
三、小结、延伸
1.谁来说说我们怎样才能发现物体更多的特征?
2.要想更全面、更准确地描述物体,应该怎么做?
3.课后,同学们也可以根据物体的特征编一些小谜语让别人猜,这样可以锻炼自己的观察能力和描述能力。
【板书设计】
发现物体的特征
看大小、颜色、形状
闻气味
两两对比观察法
摸表面粗糙程度
掂轻重
【教学反思】
教科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
第2课《谁轻谁重》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谁轻谁重》是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第二课。
从这一课起,学生将探索物体的一些重要性质,包括轻重、形状、流动性等等。
这些内容都是本单元的重点,直接指向希望学生形成的核心概念——物体具有质量、体积等。
《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是整套教科书中物质科学内容的开篇。
在第1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初步认识并实践了一些观察、描述物体的方法,积累了一些关于物体特征的科学词汇,比如轻重、粗糙、光滑等,但还没有对这些特征进行深入的研究。
在接下来的两课中,学生将会逐步认识物体的轻重和形状。
教科书共3页(5,6,7三页),分为4个部分。
l.聚焦
教科书直接提出了本节课重点研究的物体特征——轻重。
通过“我们如何知道物体的轻重呢?
”来引发学生思考本课的探究主题,调查学生对比较轻重的方法的原有认识,为认识并实践科学的比较方法奠定基础。
2.探索
这部分内容是一个比较活动,学生需要用不同的方法比较5种不同物体的轻重并排序。
教科书出示了5个物体:
乒乓球、木块、塑料块、小橡皮、大橡皮。
其中,木块和塑料块的形状大小一样,两个橡皮的形状相同但大小不同,乒乓球是空心且比木块大的球体。
探究前,学生要先按照自己的想法预测排序结果并记录下来。
教师要强调预测没有对错之分,也不要对学生的预测结果事先做出判断。
教师需要借此活动了解学生的已有认知。
比如,对同样大小的木块和塑料块、同质地但大小不同的橡皮的轻重学生是如何判断的。
实际上,这也是对“密度”概念的前概念调查。
接着,教科书用1幅图提示了可以用掂量的方法比较物体质量的大小。
这时需再次将比较的结果记录下来。
之后,教科书又用1幅图提示可用标准物称量的方法排序,比如回形针。
在此,教师可以提示学生思考用什么样的标准物比较合适。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说明,回形针的大小和轻重比较适合作为标准物。
称量后,学生要根据回形针的个数来给5个物体的轻重排序并记录下来。
3.研讨
这一部分内容主要包括两个问题。
这两个问题都指向对三次排序结果进行比较,进而发现三种方法的优劣。
第一种方法是根据经验预测。
我们希望学生发现,不同的人预测的结果可能不同,甚至差异会比较大,因此是不可靠的。
第二种方法是根据掂量的方法判断轻重,这种方法要两两比较。
我们希望学生发现,这仍然是依靠人的感觉,因此当物体的轻重差不多时,会出现不同的判断结果,而且这种方法的操作次数比较多,如果有更多的物体时,操作会更麻烦,结果会更不准确。
第三种方法是用同样大小的回形针作为标准物测量;
测量后,记录下回形针的个数;
通过比较回形针的个数得出的结果不仅比较精确,而且适合测量更多的物体。
4.拓展
教科书出示了生活中常见的一组物体,问题指向核心概念“体积相同的物体,轻重可能不同”,隐含指向“不同材料的物体密度不一样”。
但是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只要根据之前的探究结果,比较出“用不同材料做成的大小相同的碗,它们的轻重有可能不同”就可以了。
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类似的例子,比如,不同材料做成的椅子、筷子轻重可能不同等。
【学情分析】
对一年级学生来说,在第1课的观察活动中,他们可能已经注意到不同物体的轻重不同,可以用掂的方式来比较。
但是,这种简单的方式能否准确比较物体的轻重呢?
学生会发现,对于两个物体轻重的比较,不同的人可能会给出不同的结果,尤其是当两种物体的轻重差不多的时候,就很难用“感觉”的方法来判断。
这就引发了学生的进一步思考:
如何更为准确地判断物体的轻重?
针对一年级学生,教科书提供了一种简单的测量方法,即运用简易天平来称量,并通过观察、简单统计等多种手段,完成对5种物体的轻重排序。
教科书用图片的方式提示了用回形针(标准物)称量乒乓球、木块、塑料块、小橡皮、大橡皮5种物体。
教学中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补充其他的测量方法。
1.科学概念目标
知道质量是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物体的轻重是可以被测量的。
知道用不同材料做成的大小相同的物体,它们的轻重可能不同。
2.科学探究目标
知道用掂量、称量等测量方法可以比较物体的轻重,不同的方法可能导致比较结果的准确度不同。
认识到轻重和大小适当的物体可作为称量的标准物。
感受到工具的使用比主观感受更准确。
3.科学态度目标
能在预测、掂量中发现问题,进一步增强探究物体轻重的欲望,并寻求科学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工具能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便利。
知道可以通过预测、掂量、称量等方法来比较不同物体的轻重,称量比预测和掂量能更准确的比较物体的轻重。
会使用简易天平,比较不同物体的轻重。
乒乓球、木块、塑料块、小橡皮、大橡皮、简易天平(含称量盘)、同样大小的回形针若干、每组3张记录单。
一、复习导入,聚焦概念
展示上节课用到的各种物体(乒乓球、木块、橡皮)的图片,提问:
“看一看我们观察过的这些物体,我们怎样知道它们的轻重呢?
”让学生说说如何知道物体的轻重。
二、围绕概念,实践探究
用不同的方法比较5个物体的轻重并排序。
1.于预测物体的重量。
(1)出示5个物体:
乒乓球、相同大小的木块和塑料块相同材质和形状的小橡皮和大橡皮。
在预测轻重之前,首先让学生认真观察比较这几个物体的形状及大小。
(其中,木块和塑料块的大小一样,两个橡皮的材质和形状相同但大小不同,乒乓球是空心的且比木块大)
(2)安排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预测排序结果并记录下来。
排序方法采用先提问“我们怎样记录排列的顺序呢”引导学生讨论记录方法,在此过程中教师将学生讨论的方法统为一种,比如用数字表示轻重,数字越小,表示越轻,即学生认为最轻的物体,就用1表示,认为第二轻的,用2表示,最重的,用5表示。
准备一张记录单发给每个小组,填好预测结果后贴在黑板上。
(3)对每组的排序进行比较,将学生的讨论聚焦在“对于两块橡皮,你们是如何预测的?
同样大小的木块和塑料块,你们又是如何预测的?
”这类问题上,以引发他们的进一步思考。
适当时,简要的小结,说明预测有可能不准,我们可以用生活中常用的方法来判断物体的轻重。
2.掂量不同物体的轻重。
(1)掂重。
学生亲自动手掂量5个物体,感受5个物体的轻重,这时需再次将比较的结果记录下来。
分发给学生一条记录单进行记录,然后贴到黑板上进行展示比较。
(2)掂重后,先小组研讨,再围绕数据全班研讨。
3.称量物体的重量。
(1)首先要确定标准物。
教师通过多媒体屏幕呈现几个问题一步步引导学生,该选什么样的物体作为标准物呢?
“比较重的物体可以吗?
比如玻璃珠,比较大的物体可以吗?
比如乒乓球。
”通过这样的引导,促使学生在对比中发现,应该选择比较轻的、小的、容易放在盘子中的物体作为称量的标准物。
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证明,回形针的大小和轻重比较适合作为标准物。
(2)说明称重方法。
将一个物体放在简易天平的左端,在天平的右端逐个放入回形针,直到天平平衡。
数出放入的回形针数量,根据回形针的数量比较物体的轻重,并记录称量结果。
(3)学生用称量的方法进行比较并记录。
三、研讨数据,获得概念
班级汇总完成后,要先组织学生分别查看三次排序的结果,小组内讨论说说自己的想法,然后将小组的数据向全班同学汇报。
五、小结
今天同学们在课堂上表现得很棒,回想一下今天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
谁轻谁重
干预物体的重量
掂量物体的重量
称量物体的重量
第3课《认识物体的形状》教学设计
《认识物体的形状》是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第3课。
学生在前一课的学习中已经通过“称一称”的方法测量了物体轻重的不同,体会了物体的一个基本特征——质量。
在本节课中,学生将对“形状”这一物体的基本特征展开研究,形状反映了物体占据空间的状况。
在这节课中,学生关注的重点不是认识物体的具体形状,而是通过游戏化的研究活动——摆放,知道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平铺时占据空间的状况不同,同一种物体不同的平铺方式占据空间的状况也可能不同,从而发展学生对“形状是物体的重要属性”的认识。
本课的研究主题是:
“如果把物体装进盒子里,怎样装得更多?
”主要目的是研究物体的形状是怎样影响其占据空间的。
教科书共3页,分为3个部分。
1.聚焦。
教科书先是点出了本课的研究主题,“如果把物体装进盒子里,怎样装得更多?
”这是一个比较有新意的方法。
因为本节课的研究目的是研究物体的形状是怎样影响它占据的空间的。
21教育网
2.探索。
这部分内容主要包含两个探究活动,主要做法是把4种形状不同的物体放入同样的盒子中,分两个探究活动:
(1)哪种物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