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分析_精品文档Word格式.doc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分析_精品文档Word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分析_精品文档Word格式.doc(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一节地球在宇宙中
(1)宇宙
(2)太阳系(3)地球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为地球提供能量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第一节地球在宇宙中
(2)太阳太阳概况(外部大气分层)太阳活动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辐射与地球
(2)太阳活动与地球
(1)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1)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方向、周期、速度)
(2)地球自转与时差地方时和区时(3)地球公转与季节(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二分二至日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分布规律)
第二节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地球的自转(方向、周期、速度:
角速度和线速度)
(2)产生昼夜更替
(3)产生时差地方时、区时(4)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发生偏转(北半球运动方向的右侧偏转;
南半球运动方向的左侧偏转)
第三节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地球的公转(方向、轨道、周期、速度:
远近日点的速度变化、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3)昼夜长短的变化(4)四季的更替(中纬度地区最明显;
高低纬度地区不明显)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1)地球的自转①地球的自转(方向、周期、速度)②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昼夜交替、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发生偏转、地方时的不同③时区和区时④区时的换算⑤日期和国际日期变更线
(2)地球的公转(方向、周期、速度)①地球的公转②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地球的自转(方向、周期、速度)
(2)地球的公转(方向、周期、速度、轨道、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的移动)(3)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
①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昼夜更替、地方时、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发生偏转
②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更替
地球的圈层结构。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1)地球的内部圈层地震波在地下传播时有两个不连续面,将地球内部分为三层:
地壳、地幔和地核
(2)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第二单元的“导言”中介绍了地球的圈层结构(同人教版分层)
第四节地球的结构
(1)地球的内部圈层①地壳②地幔③地核
(2)地球的外部圈层①大气圈②水圈③生物圈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1)地球的内部圈层①地壳②地幔③地核
(2)地球的外部圈层①大气圈:
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②水圈③生物圈
2、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地壳内部的物质循环。
第四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3)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第二单元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1)岩石圈的结构
(2)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㈠岩石圈的组成①岩浆岩②沉积岩③变质岩㈡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第二章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1)地壳的物质组成①矿物②岩石
(2)地壳的物质循环①地质循环②岩石的转化
第二章第三节地壳的运动和变化(4)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地表形态标化的因素。
第四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1)内力作用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按运动的方向和性质可分为
水平运动--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脉
垂直运动——发生大规模的隆起和拗陷,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
地壳的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内力作用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
(2)外力作用能量来源于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和堆积作用(以风力和流水为主讲述了侵蚀和搬运作用形成的不同地貌),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平缓。
第二节山岳的形成
(1)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
褶皱山褶曲分为背斜和向斜,从形态上:
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向斜向下弯曲;
从岩层的新老关系:
背斜的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较新;
向斜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较老;
在地貌上:
(正地形)背斜一般发育成山岭,向斜发育成谷地;
(负地形)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断块山——相对上升的岩体形成山岭或高低,下降的形成谷地或低地
火山
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
(1)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
第二单元第一节(3)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㈠内力作用的“足迹”①褶皱②断层㈡外力作用的表现①流水作用(侵蚀、堆积)②风力作用(侵蚀、堆积)
第二章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
(1)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2)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①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板块构造学说)②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褶皱、断层)③火山、地震活动和地表形态
(2)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①外力作用②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流水侵蚀和堆积地貌)
第二章第三节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1)地质作用
(2)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作用①岩浆活动②地壳运动(褶皱、断层)③变质作用④地震(3)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作用(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
大气的受热过程。
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1)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
(2)热力环流(3)大气的水平运动
第二单元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
(1)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低层大气的主要组成成分、大气圈的垂直分层:
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
(2)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
(3)大气的运动①热力环流②大气水平运动——风
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
(1)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②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
③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纬度因素、下垫面因素、气象因素等)
(2)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①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②大气的水平运动
第二章第一节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
(1)大气的受热过程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②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2)大气运动①热力环流(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及大气的水平运动)
气压带和风带。
第二章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1)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2)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3)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第二单元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4)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
①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②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③季风环流
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
(2)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③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低纬环流和信风带、中纬环流和西风带、高纬环流与极地东风带)
④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3)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①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大气活动中心②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季风环流
第二章第一节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
(2)大气运动②大气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的形成、分布、季节移动)③南、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④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天气简图和天气系统。
第二章第三节常见天气系统
(1)锋与天气
(2)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与天气
第二单元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5)常见的天气系统①锋面系统
②气旋(低压)与反气旋(高压)
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4)常见的天气系统①锋面系统与天气(气团、锋面系统)②低气压、高气压系统与天气(低气压系统与天气、高气压系统与天气、锋面气旋系统与天气)
第二章第一节大气热状况与大气运动(3)几种重要的天气系统①气团和锋(气团的概念、分类;
冷锋、暖锋和准静止锋与天气)②气旋和反气旋
水循环过程。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
(1)相互联系的水体
(2)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三节水圈与水循环
(1)水圈的组成
(2)水循环及其地理意义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
(1)水循环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第二节水的运动
(1)水循环
洋流。
第三章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1)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洋流的分类、影响洋流运动的因素)
(2)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气候、生物、航运、污染等方面)
第二单元第三节水圈与水循环(3)洋流及其地理意义①洋流的分布规律
②洋流的地理意义(气候、生物、航运、污染等方面)
第二章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
(2)洋流(概念、分布规律和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第二章第二节水的运动
(2)海洋水的运动——世界洋流①概念和形成因素
②世界洋流的分布(四个规律:
中低纬热带副热带海区为中心、北半球中高纬海区、南极大陆周北印度洋海区季风洋流)③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气候、生物、航运、污染等方面)
3、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自然地理要素与环境的形成和演变。
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和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砧木个体性和差异性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的新功能
(3)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4)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第三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第二节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地理环境要素的相互作用
(2)地球圈层间的能量交换(3)地球圈层间的物质运动
第三节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
(1)认识喀斯特地貌
(2)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
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节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1)生物进化、灭绝与环境①生物进化与环境变迁②环境变迁与生物灭绝
(2)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①成土母质与土壤②气候与土壤③生物与土壤
④地形与土壤(3)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资源综合利用
第三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第一节影响气候的因素及其后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1)地理环境
(2)气候——一种重要的自然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