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汉莎航空公司专题分析报告.doc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141209 上传时间:2022-10-0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德国汉莎航空公司专题分析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德国汉莎航空公司专题分析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德国汉莎航空公司专题分析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德国汉莎航空公司专题分析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德国汉莎航空公司专题分析报告.doc

《德国汉莎航空公司专题分析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德国汉莎航空公司专题分析报告.doc(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德国汉莎航空公司专题分析报告.doc

德国汉莎

邵丹叶110545B110545230

一、汉莎——世界级航空公司

汉莎航空公司是德国最大的国际航空公司,也是世界著名的大航空公司之一。

德国汉莎航空公司(以下简称“汉莎航”)于1926年1月6日在柏林成立,公司的前身是劳埃德和容克两家航空公司。

汉莎航成立之初,拥有飞机18架,经营8条航线。

早在1929午,汉莎航就进行了泛大西洋航行。

1934年,汉莎航又开展了欧洲与南美间的航空邮递业务。

1939年,汉莎航的机队已扩展到150架飞机,率先开通了世界主要城市的航线,拥有8万公里航程的航线网,占当时世界空运份额的7.5%,第一年的客运量达5.5万人次。

1945年,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汉莎航的历史也随之告一段落。

1953年,汉莎航重振旗鼓在科隆再次成立,国家拥有该公司85%的股份,其他股份为德国铁道部门和其他私人投资者所有。

1955年,汉莎航恢复航空运输,4月1日起,进行国际国内定期航班运营。

至此,汉莎航以她那早已为人们所熟悉的黄蓝色标志再次展现在世人面前。

至1955年底,汉莎航仅拥有10架飞机,12个通航城市,航线里程1.3万公里。

1964年汉莎航首次盈利,1969年起公司开始分红。

汉莎的核心业务是经营定期的国内及国际客运和货运航班,飞行网络遍布全球450多个航空目的港。

除航空运输外,汉莎还向客户提供一系列的整体服务方案。

集团旗下拥有“汉莎”和其它品牌,所有的品牌都彰显汉莎秉承一贯为客人提供安全、可信、守时、高品质、极具技术竞争力和灵活创新的服务理念。

1997年,汉莎与其它四家世界顶级航空公司成立了全球第一个航空联盟-“星空联盟”。

今天,“星空联盟”已成为全球最大的航空联盟,拥有14家成员航空公司,每天提供11,000个航班飞往124个国家的729个航空目的港。

得益于“星空联盟”的全球飞行网络,汉莎不仅为乘客提供畅顺便捷的飞行服务,也为乘客奉上灵活的旅行选择。

二、众多子公司成为总公司的坚强后盾

作为总公司业务的支持和补充,汉莎航空集团目前已有100多家子公司,这些子公司不仅为本国的航空公司提供与航空有关的服务,而且也为其他国家的航空公司提供同样的服务。

汉莎航空集团下属重要的子公司有:

棗汉莎货运航空公司汉莎航使用专门的货机运货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28年。

目前,汉莎航空货运公司已成为全球领先的航空货物承运公司,每年货邮总运量都超过140万吨,营运收入占汉莎航空集团的22%以上。

1.汉莎飞机维修公司

该公司1957年在汉堡创建,创建初期设备简陋,而今已发展成为国际公认的飞机维修基地和航空技术中心。

该公司除了承担汉莎机队300多架飞机的检修任务外,还为国外大约200家航空公司提供技术服务。

2.汉莎航空信息系统公司

该公司为汉莎航空公司提供信息技术服务,已拥有十多年的经验,现在的业务范围已扩展到可为旅游和运输机构提供广泛的技术服务。

3.汉莎配餐公司

该公司成立于1966年4月,1993年12月与美国航空配餐公司(SkyChefs)建立联系,现已成为国际航空食品领域首屈一指的配餐公司。

公司拥有76个厨房的配餐网络遍布世界各地,为世界200名家航空公司提供配餐服务,营业收入超过22亿马克。

4.汉莎康多尔包机公司

这家包机公司成立于1955年,该公司每年为近600万人提供假日定期包机业务,机队现有32架飞机,年营业收入超过18亿马克。

5.汉莎地面设备工程公司

该公司有数十年为汉莎航空公司服务的经验,能为世界各地的航空公司和机场提供地面设备和工程技术服务。

6.汉莎航空咨询公司

该公司现有100多位专家和20多年丰富经验,可以提供包括设计规划、组织落实以及维修等航空业务的咨询服务。

7.双莎机场与地面服务公司

该公司作为在旅客登机、货物托运和机载配置等领域的专业公司,在世界享有盛誉。

公司采用先进的设备和现代化经营管理技术,高质量服务水准,受到用户的一致好评。

目前公司与40个机场有合作关系,从北欧到南非、从南美洲至亚洲许多机场都有该服务公司的参与。

公司在与不同地区各不相同的传统习惯和政策法规打交道的过程中,也取得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和先进的操作技术及现代化的管理融合在一起,使机场更有效地运作。

除此之外,汉莎航还有技术和飞行培训中心等子公司为汉莎航带来效益。

三、机构重组使公司效益立竿见影

联邦政府曾拥有汉莎航52%的股份。

1994年10月,汉莎航空集团的股票资产增加到19亿马克,联邦政府放弃购买新股票的权利,因而使政府的股份占有额降至35%。

从此,汉莎航空集团公司在向私有化的进程中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在汉莎航空史上写下了新的篇章。

汉莎航空集团私有化的过程也是内部组织机构重新调整的过程。

1995年1月1日,汉莎货运航空公司、汉莎飞机维修公司和汉莎航空信息系统公司相继独立,成为法人实体,其中前两家为汉莎航空集团的完全控股公司。

汉莎航空集团组织结构的调整,加强了各部门的责任心和决策权限,有利于更好地面向用户,从而在日趋激烈的航空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1991年,汉莎航空集团公司的财政年度报告中显示出巨大亏损。

1992年9月开始进行结构调整后,很快便收到显著的效果。

1994年头9个月的税前盈利达3.25亿马克。

包括汉莎支线航空公司和康多尔包机公司在内,汉莎航空集团公司1994年的客运总量达到3770万人次,货运量达到127万吨。

为了巩固汉莎航空集团在国际上的领先地位,保持长期盈利和竞争优势,公司把服务重点集中在旅客利益上,把它作为寻求联合时最为重要的考虑因素。

汉莎航空公司经营战略的指导思想是:

客户的愿望是第一的,是我们行动的出发点。

旅客决定我们在竞争中是否能获得成功。

1997财政年度,汉莎航客货运输成绩斐然,营运收入增长10%达150亿德国马克,创营运利润8.39亿德国马克,比上年多盈利4亿马克,加上其他财政收入0.85亿德国马克,汉莎航1997年财政年度共盈利9.24亿德国马克。

营运利润大幅度增长,显然是改进航线经营的结果,其中主要原因如下:

1.有选择地增加北美和欧洲空运市场的运力;

2.平均旅客收益率提高;

3.单位成本降低;

4.创造载客率72.2%的记录;

5.有步骤地扩大合作伙伴和结盟。

四、海航发展的必经之路

1.探求科学发展

在改革中起步的海航集团成为行业发展的战略先行者。

海航集团及时关注到市场细分的必要性和战略优势,先后成立支线、公务机飞行、旅游包机、货运、低成本航空等专业航空公司,建立起由13家下属航空公司组成的全系列航空服务品种企业群,成长为中国第四大航空集团。

在大型企业集团发展上,海航集团通过产业内与产业间的资源优化配置,构筑起以航空旅游、现代物流和金融服务为三大支柱的新型产业格局,形成航空、物流、实业、旅游、机场管理、商业、地产、航空食品八大产业集团,海航集团储备多年的稀缺战略资源和各产业集团资源共享、相互支撑的优势发挥出积极效应。

海航集团在今后的科学发展当中要想快速的开辟一条符合自身条件的道路,就应该不拘一格,从低到高由内而外的整合自身的运营方式和管理制度,这具体表现在:

第一,科学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

在现代航空业的大背景下,海航已经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发展方式并逐渐形成气候。

如同电子计算机一样,有着高配置的硬件也就需要好的软件与之配对。

海航在拥有大规模产业的同时,也需要好的优势的制度对企业进行管理,做到外部有实体,内部有运营。

庞大的集团产业为海航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而好的企业制度是保证海航能够优质运作的先决条件,这两者缺一不可。

 第二,科学完备的战略管控体系。

海航集团根据发展战略目标的需要,建立集团公司-产业集团-成员企业三级管理的混合型组织结构,选择以战略管控为主的混合型管控模式是可行的。

通过战略管理体系、全面预算体系、业务管理报告体系、内部审计体系、绩效考核体系等五大战略管理模块,实现集团整体发展战略、资源分配、重大投资决策、重大业务决策等重要职能集中于集团总部,又充分保证产业集团的自主权,发挥成员企业的积极性。

集团总部是全集团决策中心、战略管理中心、(财物、法律)监控中心、资源管理中心,通过战略管理、计划管理、财务管理、人事管理、信息管理、审计管理等六大职能实施战略管控。

第三,不拘一格的用人机制。

21世纪是人才的社会,如今的海航集团要有更好的发展就离不开人才的储备与培养,把人才当作资本进行经营,建立完整的人才选拔、培养机制将对日后的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

海航集团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不唯学历、不唯资历、不唯身份,这一点是十分可取的。

第四,与时俱进的变革措施。

2008年7月初,海航集团董事局果断决策,全集团强力开展以瘦身为手段、以健身为目标的管理构架调整工作。

海航集团决策者强调,这次调整工作的目标不是简单地减员、减机构、减支出,而是提高海航集团整体作战能力,为实现“两个战略目标”创造条件,把海航集团事业做精、做稳、做大、做强。

海航集团管理架构调整工作动作早、执行快、成效好,展现出海航集团高瞻远瞩的眼界和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为海航集团抓住危机中的机遇谋取更大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

世界是不断变化的,要想与时俱进就得跟上社会翻新的节奏,改进自身的不足,开拓出新的天地。

第五,坚定有力的思想政治建设。

加强党组织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是海航集团发展中不可或缺的推动力。

海航集团党委运用自身建设中积累的经验,立足改革创新,把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高度结合起来,既立足于做好经常性工作,又要抓紧解决发展中的突出问题。

根据海航集团跨区域、跨行业、多元化发展的需要,海航集团创立了区域党委制度,扩大组织覆盖,充分发挥企业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

2.构建内外和谐

海航集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实践者。

对内方面,海航集团首先致力于和谐文化。

海航集团企业文化以“至诚、至善、至精、至美”为宗旨,以“为社会做点事,为他人做点事,为自己做点事”为理念,以“大众认同、大众参与、大众成就、大众分享”为精神,体现中西合璧的鲜明特征。

海航集团建立了完备的企业文化培训体系,使干部员工的精神风貌、理想信念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成为海航集团持续的动力之源。

其次,海航集团严格要求管理干部,强调管理干部是公司企业文化、道德操守的先行者。

3.重视“服务增值”与服务创新的研究

现代市场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服务竞争在现代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质量概念,不仅包括产品质量,也包括服务质量。

国外企业文化研究中首先使用的“服务增值”的概念,值得重视。

因为同样质量的产品,可以因服务好而“增值”也可以因服务差而“减值”。

企业形象从根本上说是表现为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

服务的永恒主题是企业同客户、用户、消费者的关系问题。

这包括如何使抱怨用户转变成满意用户、忠诚用户进而成为传代用户,包括如何开发忠诚的顾客群,包括不丢失一个老客户而不断开发新客户的问题,包括如何使营销如无成为情感式劳动,真正让用户、顾客引导决策,进而引导产品开发的问题。

4.创造机遇发展

从金融实业发展看,在国内,随着各级政府扩大内需政策的拉动,作为中国第一家专业基础设施租赁公司的渤海租赁有限公司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海航实业集团在较为便宜的条件下收购境外的租赁公司和租赁资产,尤其是收购ILFC、BBAM、ALLCO和GECAS飞机租赁业务,旗下长江租赁有限公司迅速进入世界前八强。

海航集团致力于发展中国的航空租赁企业,使之成为中国航空运输业的风险对冲机制。

海航实业集团联合国内专业机构介入境外优质客户和优质项目,迅速而稳健地“走出去”,拓展海外市场,并且积极介入船舶租赁业务的发展。

海航实业集团的积极运作,为其他两大支柱产业航空运输和物流的发展提供了坚定支持。

从物流发展看,海航集团抓住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重大战略机遇,于2009年3月成立大新华物流集团,这是国内首家真正意义上的海、陆、空一体化综合物流企业。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09年6月8日,大新华物流集团与舟基集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