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三人行名校联盟届高三毕业班联考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120 上传时间:2022-09-3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625.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三人行名校联盟届高三毕业班联考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安徽省三人行名校联盟届高三毕业班联考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安徽省三人行名校联盟届高三毕业班联考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安徽省三人行名校联盟届高三毕业班联考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安徽省三人行名校联盟届高三毕业班联考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省三人行名校联盟届高三毕业班联考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

《安徽省三人行名校联盟届高三毕业班联考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三人行名校联盟届高三毕业班联考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徽省三人行名校联盟届高三毕业班联考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

安徽省三人行名校联盟届高三毕业班联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绝密★启用前

安徽省三人行名校联盟

2020届高三年级上学期10月联考

历史试题

2019年10月

考试说明:

1.考查范围:

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

2.试卷结构:

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试卷分值:

100分,考试时间:

90分钟。

3.所有答案均要答在答题卷上,否则无效。

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卷。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本卷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答案填涂到答题卡上。

1.据学者研究,西周的封建制度实际是一种侵略性的武装移民与军事占领,在封建制度的后面,需要一种不断的武力贯彻,在此过程中,西周的封建制度也不断推进。

这主要反映出

A.西周统治者的血腥残暴B.分封制拓展了西周的疆域

C.分封制和武力紧密相连D.分封制主要通过武力推行

2.汉文帝时,齐王襄传子则,则死后没有儿子,文帝就把他的地方分为齐、济北、济南、菑川、胶西、胶东六国,立了齐王肥的庶子六人。

汉文帝的做法意在

A.削弱王国势力B.强化宗族观念C.拓展西汉疆域D.加强专制皇权

3.孟子主张“制民恒产”“勿夺农时”“省刑罚,薄税敛。

”董仲舒主张“限民田,以澹不足”“塞兼并之路”“薄赋敛,省摇役,以宽民力”。

由此可见,二者的主张均

A.代表人民的利益B.体现了仁政思想

C.抑制了土地兼并D.得到统治者认同

4.东晋南朝时田庄经济进一步发展,谢灵运在《山居赋》中记述:

“春秋有待,朝夕须资,既耕以饭,亦桑贸衣,艺菜当肴,采药救颓”。

据此可知,田庄经济

A.是当时主要经济形态B.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经济

C.体现精耕细作的特点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5.纸张的轻薄柔韧、价廉易得使其成为汉字书写和传播最理想的载体……借助于纸张的普及,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汉字的各种书体已发展完备。

这说明

A.纸张是最佳的书写材料B.汉字的发展推动造纸技术的改进

C.汉字是一种成熟的文字D.科技进步推动汉字的传播和发展

6.《朱子家礼》是朱熹最重要也是在后世影响最广的著作,在书中朱熹将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环节,诸如出生、婚礼、丧葬以及祖先祭祀,都纳入儒学指导的领域之内。

朱熹的做法

A.保证了理学确立的原则深入社会B.促使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C.有利于儒学原则世俗化、生活化D.抵制了佛道思想的影响

7.《天工开物》载,明中后期景德镇制瓷,仅成器环节就有澄泥、印坯、汶水、过利、打圈、绘画、过锈、入匣、满窑、供烧等项分工,其中制坯成型须经七道工序。

这主要表明

A.制瓷技术先进B.民营手工业后来居上

C.瓷器质量上乘D.制瓷业内部分工细密

8.上海机器织布局在筹办过程中,李鸿章根据一些官绅的申请,代向清政府奏请准予“酌定十年之内,只准华商附股搭办,不准另行设局”。

此举体现了

A.近代工业化得益于政府大力支持B.传统体制制约了中国的近代化转型

C.民族工业对外来侵略的顽强抵制D.清政府放弃了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

9.1900年6月,清政府向十一国宣战后,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李鸿章、山东巡抚袁世凯等即和各参战国达成协议,称东南互保。

协议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省督抚保护。

该协议的签署

A.体现了地方官僚的极度腐败B.加深了江南地区的殖民地化程度

C.表明民主革命己成主流趋势D.使清政府中央集权体制受到冲击

10.据费正清在《剑桥中国晚清史》中统计:

1906年至1912年间,中国出现的新式学堂数量和入学学生人数均骤增近三倍,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因为

A.民族危机加剧激发了民族意识B.选官制度变革切断了传统仕途

C.民主革命浪潮推动了思想解放D.民族工业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11.孙中山在谈到民族问题时说:

“自欧战告终,世界局面一变,潮流所趋,都注重到民族自决。

凡夫一切帝国主义之侵略,悉当祛除解放,使中华民族与世界所有各民族同立于自由平等之地。

”孙中山的这一认识

A.加速了辛亥革命的发展进程B.是对民权主义的新发展

C.是国共合作得以实现的基础D.改变了中国革命的性质

12.在1926年印度放弃银本位制之后,中国在当时成为世界上最主要的以银为货币的国家。

1929-1933年我国白银流动情况表(单位:

百万美元)

时间

流出上海

流入七海

入超(以-号表示)

出超(以+号表示)

1929

123.9

182.8

+58.8

1930

109.2

142.5

+33.2

1931

111.7

166.7

+55.0

1932

160.9

19.8

-141.1

1933

103.9

26.2

-77.8

数据中国银行《商业和金融月报》(1929-1935年)

据上表可知

A.中国原有币制亟待改革B.中国市场出现严重通货膨胀

C.自然经济正在加速解体D.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冲击最大

13.下图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申报》上的广告,图片体现了

A.工业文明冲击中国传统生活模式B.发达城市出现崇洋媚外现象

C.大众传媒引领了社会生活新风尚D.民族工业发展加剧市场竞争

14.1938年八路军总政治部印发的《抗日战士政治课本》中写道:

“中国有四万万五千人口,组成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包括汉、满、蒙、回、藏、苗、瑶、番、黎、夷等几十个民族……中华民族是代表中国境内各民族之总称。

”这一认识

A.标志着抗日民主统一战线最终形成B.推动中国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的制定

C.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阶级基础的扩大D.有利于中国人民民族认同意识的增强

15.1950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承认一切土地所有者自由经营、买卖及出租土地的权利;1953年开始农业合作化1956年全国基本完成农业集体化。

这些措施

A.从根本上改变了土地私有制B.是国家工业化发展战略的需求

C.是对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贯彻D.导致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

16.新中国成立后,于1952年、1956年、1958年、1960年先后形成了四次扫盲运动的高潮。

从1949年到1960年约有1.5亿人参加了扫盲和各级业余学校的学习。

这些扫盲运动

A.推动了义务教育的普及B.强化了民众对国家的认同

C.促进高科技水平的提高D.奠定高校院系调整的基础

17.从1949年到1979年,中国政府对外援助(包括军事援助)财政支出共483.04亿元,占年均国家财政总支出的3.5%,远高于美苏两国。

据统计,越南、朝鲜、阿尔巴尼亚等社会主义国家接收的援助约占80%,排第二位的非洲国家约占13%-15%。

这反映出中国的对外援助

A.以经济合作、互利共赢为主要目的B.得益于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

C.遵循量力而行、国家利益至上原则D.致力于开拓外交发展新空间

18.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

在所有制和分配上,社会主义社会并不要求纯而又纯、绝对公平,目前,全民所有制以外的其他经济成分,不是发展得太多了,而是还很不够。

这反映出中国共产党

A.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B.逐步突破传统经济制度的束缚

C.缩小了全民所有制经济规模D.开始承认了非公有制的合法性

19.(雅典)最初是实行君主政体,……后来朝愈益民主化的方向发展,急速发展的贸易创造出一个强有力的中产阶级,他们同失去产业的农民联合,要求政治自由化。

由此可知

A.中产阶级和农民的政治经济诉求相同B.民主政治是历史的潮流

C.阶级结构的变化推动雅典政体的变更D.雅典商品经济高度繁荣

20.《十二铜表法》第八表第4条:

对人施行其他侵辱的,处25阿斯的罚金。

这笔钱在当时价值不菲,足以威慑胆敢以身试法者。

到罗马帝国时期,随着时间的推移,货币贬值,25阿斯就轻于鸿毛了。

所以有人以捉弄此条为乐,他遇人就打一个耳光,然后赔偿25阿斯。

于是,裁判官决定废除此条款,改由主审法官估计造成的侵辱决定赔偿额。

出现这种情况说明

A.以《十二铜表法》为代表的公民法条款过于僵化

B.罗马帝国的扩张导致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尖锐

C.帝国时代的罗马法官可以不按相关法律原则判案

D.法官不断解释法律条文从而废除了原有的公民法

21.学者雅各布·布克哈特曾说,“一个奇怪的事实是:

这个新文化的某些最热心的提倡者是最虔诚地敬上帝的人乃至是禁欲主义者……所有这些倾向的结果就是:

佛罗伦萨的柏拉图学院有意识地以调和古代精神和基督教精神作为它的目标,这是那个时代的人文主义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绿洲。

”这一时期的“人文主义”

A.实现了人类自我意识首次觉醒B.提倡个性解放和物质享受

C.沉重打击了罗马教会神权统治D.设计出资本主义社会蓝图

22.16世纪的一位英国人曾说过,以前的农民及其一家都睡在地板上,厨房里仅有一两口锅:

而到16世纪末,一位农夫可能拥有“在橱柜里摆有一套精致的锡铅合金餐具,三四张羽绒床,好几套床罩和挂毯,一个印制的盐罐,一罐酒……以及一打羹匙。

”这一现象说明

A.工业化推动了农业的商品化B.世界性的贸易体系开始形成

C.商贸中心转移推动了英国经济快速发展D.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23.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明确指出:

“把权威赋予人等于引狼入室,因为欲望具有兽性,纵然最优秀者,一旦大权在握,总倾向于被欲望的激情所腐蚀。

”针对这一现象,18世纪设计出的解决方案是

A.推翻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B.批判私有制度,实现社会真正平等

C.建立有效机制,实现权力制衡D.削弱中央权力,实现公民直接民主

24.1841年,德国思想家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提出了一个“抽梯子”的观点:

“一个人当他己经攀登上了高峰以后,就会把他逐步登高时使用的那个梯子一脚踢开,免得别人跟随上来。

亚当·斯密学说的秘密,英国执政者世界分工论的秘密,也就在这里。

”该观点旨在

A.批判自由主义理论B.主张自由贸易推动经济发展

C.揭示英国崛起起因D.认为工业革命深化世界分工

25.“这次革命不是一次反对哪一种国家政权形式——正统的、立宪的、共和的或帝制的国家政权形式的革命。

它是人民为着自己的利益重新掌握自己的社会生活。

它不是为了把国家政权从统治阶级这个集闭转给另一集团而进行的革命,它是为了粉碎这个阶级统治的凶恶机器而进行的革命。

”由此可知,“这次革命”

A.是当时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B.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C.是马克思直接领导斗争的结果D.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尝试

26.1930年,斯大林说:

“当我们己经不需要容许某种程度的私人贸易自由的时候,当这种容许只会产生坏结果的时候,当我们有可能通过自己的商业组织来调整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而不必依靠私人贸易及其私人流转,不必容许资本主义某种活跃的时候,我们就‘让新经济政策见鬼去’。

”这表明斯大林意在

A.维护己经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B.为实现国家工业化积累资金

C.强调单一公有制和政府的调控D.排斥市场调节对经济的作用

27.“罗斯福新政……再分配式的、保护主义的、政府主导型的政策虽然经济上往往不大成功,但政治上却颇受欢迎:

往往立竿见影,不但有一个清晰的行动主体,而且其政策往往指向一些集中的、直接的、阶层性或行业性的受益者,这些受益者可以立刻成为这些政策的政治同盟军。

”由此可知,美国

A.制定《紧急银行法》B.实施以工代赈的政策

C.鼓励农民减耕减产D.颁布《工业复兴法》

28.哈耶克在《通往奴役之路》(1944年出版)中指出:

“由于生产资料掌握在独立行动的人的手里,所以没有人有控制我们的全权。

如果生产资料都落到一个人手里,不管它是属于整个‘社会’的,还是属于独裁者的,谁行使这个管理权,谁就有全权控制我们。

”该主张

A.推动了福利国家制度的发展B.与凯恩斯主义理念相一致

C.20世纪70年代后得到重视D.反对极权,推崇民主政治

29.《西方民主史》一书指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