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复习提纲(1)(1).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11619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复习提纲(1)(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复习提纲(1)(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复习提纲(1)(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复习提纲(1)(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复习提纲(1)(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复习提纲(1)(1).doc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复习提纲(1)(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复习提纲(1)(1).doc(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复习提纲(1)(1).doc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复习提纲

第一章绪论

1、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概念

就是把某地区的土壤作为资源进行调查,研究其各种土壤类型发生、发育程度、演变规律、地理上的分布状况及规律和区域性特征特性、理化性状与生产性能,以及与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的关系,测绘出土壤类型图和相关图件,并在此基础上对土壤资源进行评价,编制评价等级图,制定合理的开发利用改良实施方案。

2、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课程具有四方面特点

(1)对象宏观性。

土壤资源,面广量大,具有鲜明的宏观性特点。

(2)实践应用性。

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具有强烈的实践性特点和应用性特点。

(3)技术技能性。

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是一项技术性、技能性很强的实践活动。

(4)专业综合性。

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课程要运用多学科、多领域、多方面的知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专业课程。

3、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的作用

(1)土壤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生活条件,是农、林、牧业不可缺少的生产资料。

(2)土壤资源的数量影响供给人类食物的数量多少,土壤资源的质量影响供给人类食物的质量高低。

(3)查清土壤资源,对于发展农业、林业、牧业生产,对于国民经济建设,非常重要。

(4)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为土壤确定的利用方向,确定种植何种作物,确定施用何种肥料,确定采用何种灌溉方法,确定采取何种耕作制度,确定使用何种农业机械等等,提供决策依据。

4、中国开展第一、二次土壤普查时间

(1)1958-1960年,中国开展第一次土壤普查

(2)1979-1985年,进行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

5、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主要的存在问题

(1)土壤调查资料缺乏。

土壤资料缺乏主要表现在大比例尺方面和资料不齐全方面。

(2)土壤调查资料陈旧。

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始于1981年,土壤野外调查和采样多在1982年-1984年之间。

所以,若引用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的资料,所说明的情况是20年前的情况。

     

(3)难以找到针对性强的土壤调查资料。

就全国而言,除做了1:

500000的水土流失调查外,没有其它土壤专题的调查资料。

第二章土壤调查的准备工作

6、土壤调查工作按其工作进程可分为准备工作、野外工作与室内汇总工作等三个阶段

准备工作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明确调查任务、组建调查队伍、确定制图比例尺统一“技术规程”,提出质量标准及成果要求,同时要收集并分析已有的基础资料与图件、研究前人工作的成果;还要准备调查工具、仪器和计算机软件,做好物质准备。

7、详、大、中、小比例尺规定为多少,用途是什么?

确定比例尺的其它影响因素有哪些

(1)详测比例尺:

规定为1:

200-l:

5000.多用于小型试验地、各种苗圃、土壤改良试验区、村和农场的分场等类型的土壤利用改良设计。

土壤制图单位要求到变种或更细。

 

(2)大比例尺:

规定为l:

l万-1:

2.5万。

多用于乡和大农场的农业生产规划,土壤利用改良区划和指导农业生产。

土壤制图单元要 求到土种、变种或其复区。

(3)中比例尺:

规定为1:

5万-1:

20万、多用做县或中、小河流流域的农业和土壤利用改良区划,以及森林和草原的开发利用调查。

土壤制图单位要求到土属、土种或其复区。

(4)小比例尺:

规定为小于l:

20万。

多用做全国、大区或大的河流流域土壤开发,国际土壤图幅的测绘和编制。

土壤制图单元要求到亚类或土属的复区。

影响因素:

① 农业用地方式

② 地形切割程度和土壤复杂状况

③ 调查面积大小

8、土壤资源调查要收集哪两方面资料

自然成土因素资料的收集,农业生产资料的收集

9、自然成土因素要收集哪几方面资料

(1)气象资料:

温度,湿度,风,灾害性天气

(2)地质和地貌

(3)地表水和地下水 

(4)植被资料

10、农业生产资料要收集哪几方面资料

(1)调查地区一些基本资料,如人口、劳力、畜力、农业机械的马力、耕地面积、林业、牧业用地面积等      

(2)调查地区农业区划与农业发展规划、农业生产的研究报告,以及试验资料。

  

(3)调查地区的农业历史,农、林.牧业的生产情况,各业所占的比重,历年作物产量、产值以及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4)调查地区轮作布局的发展及其对粮食单和总产的影响。

(5)历年农田基本建设的成就问题,当地开展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的主要措施。

    

(6)各种土地耕作管理经验,用地养地的措施及其效率等等。

    

(7)农业生产历史及其变迁情况,特殊的土地利用经验与特产等。

11、土壤资料要收集哪几方面资料

(1)调查区的土壤类型、分布规律、形成特点、肥力特征、存在问题和改良利用经验。

(2)土壤与农业生产关系方面的资料,如土壤上生产性能、因土施肥、因土耕作、因土种植、因土管理以及障碍因素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3)历次调查使用的分类系统调查方法、比例尺大小及质量标准。

对于一些主要剖面资料,应进行编号整理,摘记主要剖面特征及分析结果,并将剖面号码注记在地形图上。

(4)特殊的土宜资料,因许多地域性植物性特产往往与一定的土宜 特性有关。

(5)按区域整理过去调查的土壤资料,最好设计表格进行填写,以掌握区域土壤特点与问题。

12、土壤调查工具你认为有哪些

(1)取土工具:

铁锹,洛阳铲,螺旋钻等

(2)调查的一般工具:

剖面尺(2米),剖面刀、门赛尔比色卡、硬度计、数码照像机、放大镜、比样土盒、整段标木盒、野外记录薄、土样袋和标签等。

(3)野外土壤草图测制仪器:

罗盘仪、海拔高度计、坡度仪(山区调查必备)、望 远镜、绘图板、视距尺、钢卷尺、钢直尺、三角板、量角器、曲线板、圆规、绘图铅笔、求积仪、标杆、木桩等

(4)野外测定土壤理化性质仪器:

土壤养分及化学性质速测装备,土壤水分物理性状测定装备。

(5)其它配备:

室内成图工具的装备,野外生活用品,

第三章 成土因素与区域景观研究

13、不同国家土壤分类体系有何特点

我国的土壤分类体系,主要以发生学为基础,以土壤属性为依据。

因此,成土因素作用的观点十分明确。

美国是以土壤属性为依据的分类体系,虽然不强调成土因素对土体的作用,但实际上 也都打有成土因素的烙印。

俄罗斯的发生学土壤分类系统就明确提出是以成土为基础。

14、微域小气候变异:

主要表现在什么变化上 

主要表现在温度、湿度和风的变化上。

15、地理景观研究法:

根据地区性水、热指标、划分调查地区的生物气候区类型,作为制定土壤利用改良分区和发生发生分类的参考。

16、地形因素研究内容:

根据地区性水、热指标、划分调查地区的生物气候区类型,作为制定土壤利用改良分区和发生发生分类的参考。

17、风化壳地球化学类型

1.碎屑风化壳2.碳酸盐风化壳3.硅铝型风化壳4.富铝风化壳5.含盐风化壳6.还原系列

18、土壤形成的五大自然因素是什么

母质、气候、时间、地形、生物

19、各成土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某一特定地区,对土壤性状发生及发展的影响,总有一个因素是主导的,而其它因素则处于从属的地位。

20、主要成土因素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第四章 土壤剖面性态的观察研究 

21、土壤剖面按其来源可分为二大类

自然剖面和人工剖面。

22、自然剖面、人工剖面发生层

自然剖面是因修路、开矿、兴修水利等工程建设,在施工挖方地段裸露的土壤垂直断面,并被长期保留下来,成为土壤调查中可以利用的现存剖面。

人工剖面是根据土壤调查的要求,临时开挖出来的土壤垂直切面,一般挖成阶梯状的斜坑,故又称土坑。

按其用途和特点可细分为主要剖面、检查剖面和定界剖面三种。

23、土体(剖面)、土体构型

(1)土壤剖面:

是一个具体土壤的垂直断面,一个完整的土壤剖面应包括土壤形成过程中所形成的发生学层次,以及母质层。

(2)土体构型:

不同的土壤发生学层次构成了不同的层次组合

24、发生层、特定发生层

(1)在成土因素影响下,作为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的母质,就会发生实质性的改变。

其中,包括母质原有组成在理化性质、矿物学性质和生物学的改变,并通过淋溶—淀积作用、氧化—还原作用和其它成土作用,使土体逐渐发生了分异,形成了外部形态特征各异的层次,这种在土壤形成过程中所形成的剖面层次称为土壤发生层,即发生层。

(2)特定发生层:

基本发生层按其发生上的特定性质可进一步分出一系列特性发生层。

25、诊断层和诊断特征

诊断层:

指用于及鉴别土壤类别的、在性质上有一系列定量规定的特定土层。

诊断特征:

指用于鉴别土壤类别而具有定量规定的土壤性质(形态性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6、土壤剖面点的设置有两种。

(一)常规布点法 。

(二)统计抽样法 

27、土壤剖面点位在野外选择的原则

1.要对所要求制图的地区在地面景观上有代表性。

要求地形条件比较平稳,即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土壤发育条件。

否则土壤剖面缺乏代表性。

2.不宜在路旁、住宅四周、沟渠附近、积肥坑周围和坟墓附近等一切人为干扰较大而没有代表性的地方挖掘剖面。

3.如果发现土层中有炭片、砖瓦片等人为干扰的侵入体,除了研究熟化土壤外,一般应改变剖面点位,或重新增设剖面。

4.山地丘陵区的土壤比较复杂,应根据调查目的和精度选择不同高度和坡地的上、中、下部挖掘剖面。

28、土壤剖面如何挖掘

 当剖面地点选定以后,就开始着手开挖土壤剖面。

一般用铁锹挖土壤剖面。

土壤剖面的规格一般要求深1.0—1.5m,宽1.0m,长1.5m;盐土地区挖深至地下水;山区深达基岩出露为止。

为了便于工作和节省挖方量,要挖成逐级台阶式,尾部可窄些,只要便于上下即可。

29、土壤剖面挖掘时应注意什么

1.剖面观察面应垂直、向阳,便于观察和拍照。

2.挖掘出来的表土和底上应分别堆放在土坑两侧,不宜相混,以便在观察剖面后再分层回填。

3.观察面上方不宜堆放挖掘出来的土壤,也不宜在其上方走动踩踏,以免破坏表层结构而影响剖面的观察结果。

4.在垄作的农田进行土壤剖面观察时,剖面的观察面应垂直垄沟走向,使剖面垂直面上能同时可以看到垄背、垄沟部位的表土变化和作物根系发育。

5.剖面点的位置必须用目视或仪器测量,准确地标在工作底图上。

30、土壤剖面点的地表状况要描述哪些内容

1.海拔高程2.坡度3.坡向4.坡型

31、土壤剖面形态要观察与描述哪些内容

在观察描述土壤剖面时,除了土壤剖面所在位置、地形部位、母质、植被、利用情况和调查者、调查日期外,在剖面挖成后,要用剖面刀对剖面进行修饰,修出主面,露出自然结构。

然后进行剖面摄影。

观察时首先按土壤形态特征划分层次、量出厚度,然后逐层观察记载其颜色、质地、结构、孔隙度、紧实度、湿度、根系、有机质状况、动物活动遗迹、新生体、以及土层界线的形状和过渡特征。

31、土壤自然性

土壤自然性态是指那些在田间表现很不稳定,极易受气候变化和耕作措施等因素影响而变动的土壤性质。

包括土壤干湿度、土壤结持性、孔隙度和坚实度等四项。

32、我国在土壤普查中常用主要发生层有哪些

H层:

表示由于堆积在表面的有机质的累积而形成的或正在形成的有机质层,它是长期水分饱和的(除非人工排干)。

O层:

指由于堆积在表面的有机质的累积、形成和正在形成的有机质层。

但它一年中至少有几天水分是不饱和的,含有≥35%的有机质。

A层:

指在表面或邻近表面形成或正在形成的腐殖质土层。

并具有如下两条特征:

①有与矿质部分紧密结合的腐殖质化的有机质的累积,且B层和E层的性质不明显;②具有因耕作、放牧或类似的扰动作用而形成的土壤性质

E层:

淋溶、漂白层。

表示该土层硅酸盐粘粒和铁、铝等单独或一起淋失,石英或其它抗风化矿物的砂粒或粉粒相对富集的矿质发生层。

B层:

代表物质淀积或聚积层,或风化层。

G层(潜育层):

是长期被水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