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测验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社会心理学测验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心理学测验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A.麦独孤B.冯特C.弗洛伊德D.荣格
10.霍兰德认为社会心理学的历史按顺序可划分为(
)等三个阶段。
A.哲学思辨、经验描述与实证分析
B.哲学思辨、实证分析与经验描述
C.实证分析、经验描述与哲学思辨
D.经验描述、实证分析与哲学思辨
11.实证分析阶段的特点是:
社会心理学从描述转向实证研究,从定性转向定量研究,从(
)转向应用研究。
A.纯理论研究
B.经验研究C.实验室研究
D.哲学思辨
12.完全的价值中立在心理咨询过程中是(
)。
A.很难做到的
B.容易做到的
C.不必考虑的
D.必须坚持的
13.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伦理原则是指(
A.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要注意密切联系社会现实
B.不仅要把所研究的对象纳入系统进行考察,而且要用系统的方法来研究
C.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往往要采用一些手段控制情境或被试,因而要特别注意因欺瞒与恫吓所产生的后果,尽力避免对被试的身心健康造成伤害
D.研究者要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客观事实不能歪曲和臆测
14.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奠基人是(
A.奥尔波特
B.勒温
C.特里普力特D.麦独孤
15.在理解行为的途径上,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比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更强调()
A.心理状态B.人格特质C.行为预测D.社会变量
16.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
)的过程。
A.成年人
B.社会人
C.心理健全的人
D.合格社会成员
17.我国的劳动教养和劳动改造制度是一种(
)的机制。
A.继续社会化
B.终身社会化
C.早期社会化
D.再社会化
18.(
)不是社会化的载体。
A.家庭
B.大学
C.杂志
D.住房
19.家庭对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影响是()。
A.通过父母对孩子的口头教授B.通过性别期待与认同、模仿的机制实现
C.靠道德培养来实现D.从他律到自律,从效果到动机
20.()在更大程度上决定着男女性别角色
A.家庭B.学校C.社会文化D.同伴
21.作为一种基本的社会心理活动,人的社会化过程,人的社会动机、态度、社会行为的发生都是以为(
)为基础的。
A.人际沟通
B.情景判断
C.社会认知
D.人际知觉
22.如果你和一个人有数次交往,并以第一次的印象对该人作出判断,这在社会认知中属于( )
A.刻板印象 B.首因效应 C.光环效应 D.近因效应
23.(
)是指在印象形成的过程中,最新获得的信息影响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A.刻板印象
B.光环效应
C.首因效应
D.近因效应
24.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表明,在印象形成过程中,(
)对印象形成有重要影响。
A.信息内容
B.信息数量
C.信息顺序
D.信息真实性
25.个体对认知对象的某些品质一旦形成倾向性印象,就会带着这种倾向去评价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这是(
A.特质印象
B.印象形成
C.光环效应
D.近因效应
26.光环效应是一种(
)的现象,是在人们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作用的。
A.社会适应
B.信息干扰
C.第一印象D.以偏概全
27.一个长相漂亮的人往往在大多数方面都被别人作较高的评价,是由于()的作用。
A.正性偏差B.晕轮效应C.整体印象D.第一印象
28.人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形成对某类人或某类事较为固定的看法叫(
A.印象形成
B.第一印象
C.总体印象
D.刻板印象
29.(
)指人们形成总体印象时参考的是各种品质的评价分值的总和。
A.简约模式
B.平均模式
C.加权模式
D.加法模式
30.在形成总体印象时,将各个特征的分值加以平均,然后根据平均值的高低来形成对他人的好或不好的总体印象,被称为印象形成中的(
A.加权平均模式
C.加法模式
D.定型
31.加权平均模式指形成对他人的总体印象时,不是根据简单的平均结果,而是根据重要性确定出各种特征的(
),然后将其与每种特征的强度相乘,最后加以平均。
A.权重
B.连结
C.数据
D.均值
32.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被称为(
)A.归因
B.探索
C.图式
D.评价
33.在行为的内因与外因中,部分是可变的,另一部分是稳定的。
如内部原因中人的(
)是易变性因素。
A.情绪
B.人格
C.智力
D.能力
34.根据凯利的三维理论,个体一般从独特性、一贯性和一致性等三方面的信息得出结论。
如果(
)就更可能做出内部原因的归因。
A.独特性低、一贯性高和一致性低B.独特性高、一贯性高和一致性高
C.独特性低、一贯性高和一致性高D.独特性高、一贯性低和一致性低
35.在凯利归因理论中,()信息是指行动者的行为是否与其他人的行为在这种情境下相同。
A、区别性B、一致性C、特异性D、一贯性
36.失眠者往往认为失眠是自己内部的原因造成的,比如自己神经衰弱、焦虑、紧张等等。
可以通过改变他们的(
)模式来使失眠程度得到缓解。
A.睡眠
B.生活
C.归因
D.治疗
37.(
)是个体对特定对象的总的评价和稳定性的反应倾向。
A.归因
B.态度
C.动机
D.情绪
38.一般地说,态度的各个成分之间是协调一致的。
在它们不协调时,(
)往往占有主导地位,决定态度的基本取向与行为倾向。
A.情感成分
B.行为倾向成分
C.认知成分
D.动机成分
39.个体对情境中的客体通过态度来赋予其意义,这是态度的(
)功能。
A.调适功能
B.自我保护功能
C.价值表达功能
D.知识功能
40.个体对特定态度对象的卷入水平,是态度的(
)属性。
A.强度
B.外显度
C.方向
D.深度
41.态度的内化是指(
A.个体真正从内心相信并接受他人观点,使之纳入自己的态度体系,成为有机的组成部分
B.个体采用他人观点、信息或群体规范,使自己与他人一致
C.个体按社会规范和社会期待或他人意志在外显行为方面表现与他人一致
D.个体以理智与情感,即认知和情感成分为基础习得一定的态度
42.对畏惧与态度转变关系的研究表明,(
)信息能达到较好的说服效果。
A.低程度畏惧B.中等程度的畏惧
C.高程度畏惧
D.任何程度的畏惧
43.凯尔曼认为,态度的形成与改变的过程是()
A.服从——认同——内化B.认同——服从——内化
C.内化——服从——认同D.服从——内化——认同
44.海德提出的有关态度改变的理论,可简称为(
)模型。
A.P-O-X
B.B=f(P,E)
C.TIRO
D.A-B-C
45.在海德的P-O-X态度转变模型中,P代表(
A.他人
B.态度主体
C.另一对象
D.环境
46.态度的平衡理论是由()等人提出的。
A.华生B.冯特C.霍夫曼D.海德
47.认识失调理论最早是由()提出来的。
A、罗森伯格B、勒温C、贝姆D、费斯汀格
48.没有外在压力的条件下,个体受他人影响仿照他人,使自己与之相同或相似的现象,称为(
A.社会促进反应
B.模仿
C.感染
D.暗示
49.在非对抗的条件下,通过语言、表情及体语以及符号等对他人的心理与行为发生影响,使之接受影响者的意见和观点或者按所示意的方式去活动,叫(
A.社会促进
50.(
)不是影响暗示效果的主要因素。
A.暗示者的个人魅力
B.被暗示者的人格
C.环境
D.人际距离
51.(
)不是从众行为的特点。
A.引起从众的群体压力可以是真实存在的,也可以是想象的
B.群体压力可以在个体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作用,也可以在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作用C.群体的对偏离者的惩罚越严厉,个体就越心甘情愿的从众
D.从众行为有时候虽然不是按照个体的本意做出的,但却是个体的自愿行为
52.个体在群体压力下在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与群体中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称为(
A.印象管理
B.社会影响
C.人际吸引
D.从众
53.从众是一种(
)接受群体影响的方式。
A.被动的
B.主动的
C.积极的
D.有效的
54.对个体来讲,从众的功能是()。
A.社会评价性B.共同性C.一致性D.社会适应性
55.由于恐惧偏离而发生的从众行为,属于()。
A.真从众B.权宜性从众C.高层次从众D.低层次从众
56.心理学家米尔格拉姆1963年作了一项有关_______的经典研究。
A.服从B.依从C.从众D.威胁
57.在他人的直接命令之下做出某种行为的倾向,指的是()
A.从众B.顺从C.服从D.众从
58.(
)是人的社会行为的直接原因。
A.社会动机
B.社会态度
C.价值观
D.社会知觉
59.个体追求自认为是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使之达到完善状态的动机叫(
A.习得性动机
B.成就动机
C.社会动机
D.抱负动机
60.以下不是与利他行为呈正相关的利他者心理特征是()。
A.心境B.社会责任感C.内疚D.利他技能
61.“侵犯性存在基因之中”,属于()的观点。
A.本能理论B.生物理论C.个性理论D.挫折理论
62.班杜拉认为,利他行为可以通过()而习得。
A.宣传B.模仿C.教育D.强化
63.提出“侵犯行为总是挫折的结果”观点的人是()
A.弗洛伊德B.弗林C.罗特D.多拉德
64.利他行为是一种()的行为。
A.期望报答B.不期望报答C.勇敢D.相互交换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