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必修1知识点归纳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高中物理必修1知识点归纳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物理必修1知识点归纳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速度公式:
()
(2)位移公式:
(3)课本推论:
()
以上的每个公式中,都含有4个物理量,所以“知三求一”。
只要物体是做匀变速直线运动,上面三个公式就都可以使用。
但是在用公式之前一定要先判断物体是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常见的有刹车问题,一般前一段时间匀减速,后来就刹车停止了。
所以经常要求刹车时间和刹车位移
至于具体用哪个公式就看题目的具体情况了,找出已知量,列方程。
有时候得联立方程组进行求解。
在解决运动学问题中,物理过程很重要,只有知道了过程,才知道要用哪个公式,过程清楚了,问题基本上就解决了一半。
所以在解答运动学的题目时,一定要把草图画出来。
在草图上把已知量标上去,通过草图就可以清楚的看出物理过程和对应的已知量。
如果已知量不够,可以适当的假设一些参数,参数的假设也有点技巧,那就是假设的参数尽可能在每个过程都可以用到。
这样参数假设的少,解答起来就方便了(例:
期中考最后一题,假设速度)。
注:
匀变速直线运动还有一些推论公式,如果能够灵活运用,会给计算带来很大的方便。
(4)平均速度:
(这个是匀变速直线运动才可以用)
还有一个公式(位移/时间),这个是定义式。
对于一切的运动的平均速度都以这么求,不单单是直线运动,曲线运动也可以(例:
跑操场一圈,平均速度为0)。
(5)位移:
4.匀变速直线运动有用的推论(一般用于选择、填空)
(1)中间时刻的速度:
。
此公式一般用在打点计时器的纸带求某点的速度(或类似的题型)。
匀变速直线运动中,中间时刻的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2)中间位置的速度:
梦梦
(3)逐差相等:
这个就是打点计时器用逐差法求加速度的基本原理。
相等时间内相邻位移差为一个定值。
如果看到匀变速直线运动有相等的时间,以及通过的位移,就要想到这个关系式:
可以求出加速度,一般还可以用公式
(1)求出中间时刻的速度。
(4)对于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5.对于匀减速直线运动的分析
如果一开始,规定了正方向,把匀减速运动的加速度写成负值,那么公式就跟之前的所有公式一模一样。
但有时候,题目告诉我们的是减速运动加速度的大小。
如:
汽车以a=5m/s2的加速度进行刹车。
这时候也可以不把加速度写成负值,但是在代公式时得进行适当的变化。
(a用大小)
速度:
位移:
推论:
(就是大的减去小的)
特别是求刹车位移:
直接,算起来很快。
以及求刹车时间:
这里加速度只取大小,其实只要记住加速用“+”,减速用“-”就可以了。
牛顿第二定律经常这么用。
6.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研究
实验步骤:
•
OABCDE
3.07
12.38
27.87
49.62.07
77.40
图2-5
关键的一个就是记住:
先接通电源,再放小车。
常见计算:
一般就是求加速度,及某点的速度。
T为每一段相等的时间间隔,一般是0.1s。
(1)逐差法求加速度
如果有6组数据,则
如果有4组数据,则
如果是奇数组数据,则撤去第一组或最后一组就可以。
(2)求某一点的速度,应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间时刻的速度等于平均速度即
比如求A点的速度,则
(3)利用v-t图象求加速度
这个必须先求出每一点的速度,再做v-t图。
值得注意的就是作图问题,根据描绘的这些点做一条直线,让直线通过尽量多的点,同时让没有在直线上的点均匀的分布在直线两侧,画完后适当向两边延长交于y轴。
那么这条直线的斜率就是加速度,求斜率的方法就是在直线上(一定是直线上的点,不要取原来的数据点。
因为这条直线就是对所有数据的平均,比较准确。
直接取数据点虽然算出结果差不多,但是明显不合规范)取两个比较远的点,则。
7.自由落体运动
只要说明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就知道了两个已知量:
,
(1)最基本的三个公式
(2)自由落体运动的一些比例关系
(3)一些题型
A.关于第几秒内的位移:
如一个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在最后1秒内的位移是,求自由落体高度h。
设总时间为t,则有,求出t,再用求得h。
也可以设最后1秒初的初速度为,则有(这里为1s),可以求出,则
B.经过一个高度差为的窗户,花了时间。
求物体自由落体的位置距窗户上檐的高度差h。
与题型A的解题思路类似。
C.水龙头滴水问题梦梦
这种题型的关键在于找出滴水间隔。
弄清楚什么时候计时,什么时候停止计时。
如果从第一滴水滴出开始计时,到第n滴水滴出停止计时,所花的时间为t,则滴水间隔。
(因为第一滴水没有算在t时间内,滴出第二滴才有一个时间间隔,滴出3滴有2。
)这个不要死记硬背,题目一般都是会变的。
可能是上面滴出第一滴计时,下面有n滴落下停止计时;
滴出一滴后,数“0”,然后逐渐增加,数到“n”的时候,停止计时;
等等
建议:
一滴一滴地去数,然后递推到n。
求完时间间隔后,一般是用在求重力加速度上。
水龙头与地面的高度,如果只有一个时间间隔则;
(用t、n表示即可)
如果有两个时间间隔则以此类推
8.追及相遇问题
(1)物理思路
有两个物理,前面在跑,后面在追。
如果前面跑的快,则二者的距离越来越大;
如果后面追的快,则二者距离越来越小。
所以速度相等是一个临界状态,一般都要想把速度相等拿来讨论分析。
前面由零开始匀加速,后面的匀速。
则速度相等时,能追上就追上;
如果追不上就追不上,这时有个最小距离。
前面匀减速,后面匀速。
则肯定追的上,这时候速度相等时有个最大距离。
相遇满足条件:
(后面走的位移等于前面走的位移加上原来的间距L,即后面比前面多走L,就赶上了)
总之,把草图画出来分析,就清楚很多。
这里注意的是如果是第二种情况,前面刹车,后面匀速的。
不能直接套公式,得判断到底是在刹车停止之前追上,还是在刹车停止之后才追上。
例题:
一辆公共汽车以12m/s的速度经过某一站台时,司机发现一名乘客在车后L=8m处挥手追赶,司机立即以2m/s2的加速度刹车,而乘客以v1的速度追赶汽车,当
(1)v1=5m/s(8.8s)
(2)v1=10m/s(4s)
则该乘客分别需要多长时间才能追上汽车?
(2)数学公式求解
数学公式就是由,列出表达式,代入数值,解一个关于时间t的一元二次方程。
根据进行判断:
如果>
0,则有解,可以相遇二次;
=0,刚好相遇一次;
<
0,说明不能相遇。
求出t即求出相应的相遇时间。
也可以将方程进行配方。
(>
0)
1/2a,说明无法相遇,在时刻,有最小值。
1/2a,说明在时刻,二者距离有最大值,求出方程等零的解t即可得到相遇时间(刹车问题这里经常会出错)。
1/2a,说明在时刻刚好相遇一次。
数学方法相对来讲可以解决一大部分问题,但是物理思想比较少,如果一味的套用就容易出错。
就比如上面的那道例题。
推荐使用物理思想解题,别一味的套公式。
把草图画出来,就简洁很多了。
数学的公式自然就列出来了。
1.“追及”、“相遇”的特征
“追及”的主要条件是:
两个物体在追赶过程中处在同一位置。
两物体恰能“相遇”的临界条件是两物体处在同一位置时,两物体的速度恰好相同。
2.解“追及”、“相遇”问题的思路
(1)根据对两物体的运动过程分析,画出物体运动示意图
(2)根据两物体的运动性质,分别列出两个物体的位移方程,注意要将两物体的运动时间的关系反映在方程中
(3)由运动示意图找出两物体位移间的关联方程
(4)联立方程求解
3.分析“追及”、“相遇”问题时应注意的问题
(1)抓住一个条件:
是两物体的速度满足的临界条件。
如两物体距离最大、最小,恰好追上或恰好追不上等;
两个关系:
是时间关系和位移关系。
(2)若被追赶的物体做匀减速运动,注意在追上前,该物体是否已经停止运动
4.解决“追及”、“相遇”问题的方法
(1)数学方法:
列出方程,利用二次函数求极值的方法求解
(2)物理方法:
即通过对物理情景和物理过程的分析,找到临界状态和临界条件,然后列出方程求解
9.弹力
产生条件:
1。
接触2。
相互挤压(弹性形变)
方向:
垂直于接触面。
点点接触,垂直于切面,即弹力过圆心,或其延长线过圆心。
绳子对别人的拉力沿着绳子收缩的方向。
弹簧的弹力拉伸的情况下与绳子一样,但还可以被压缩。
弹簧的弹力满足胡克定律:
,这里的x是指弹簧的形变量,不是弹簧的长度。
拉伸,压缩。
(即x为大的减去小的)弹力方向的判断
弹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形变方向相反,指向物体恢复原状的方向。
弹力的作用线总是通过两物体的接触点并沿其接触点公共切面的垂直方向。
(1)压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持面指向被压的物体(受力物体)。
(2)支持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持面指向被支持的物体(受力物体)。
(3)绳的拉力是绳对所拉物体的弹力,方向总是沿绳指向绳收缩的方向(沿绳背离受力物体)。
弹力的大小
(1)弹簧的弹力满足胡克定律:
。
其中k代表弹簧的劲度系数,仅与弹簧的材料有关,x代表形变量。
(2)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
在弹性限度内,弹性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考点二:
关于摩擦力的问题
(1)杆的力一般也沿着杆的方向,除了那种有滑轮的以及用杆固定物体。
否则一般情况下,杆对物体的弹力也是沿着杆方向,往外弹或被往里拉(一般是被压缩往外弹)。
(2)物体间点面接触时其弹力方向过点垂直于面,点线接触时其弹力方向过点垂直于线,两物体球面接触时其弹力的方向沿两球心的连线指向受力物体。
10.摩擦力
滑动摩擦力大小,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对运动很重要,没有肯定是错的)相反。
一定要是滑动摩擦力这个公式才能用,而且只要是滑动摩擦力这个公式就可以用!
这里的N是物体与接触面之间的弹力,N不一定等于重力,切记。
物体对接触面的压力与接触面对物体的支持力二者是等大的。
只要接触面固定,那么就一定,改变压力,滑动摩擦力就改变。
静摩擦力的判断相对来讲难一点。
一个是用假设法,假设接触面光滑,看物体怎么相对于接触面怎么运动。
摩擦力方向跟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如果没有相对运动趋势,自然就没有静摩擦力。
另外一个是受力分析,根据状态来判断,这个方法是通用的,而且相对来讲能力的要求高一点。
对物体受力分析,如果有静摩擦力,符不符合条件所说的状态,如果没有呢。
静摩擦力的大小要根据物体的状态,通过受力分析得到。
静摩擦力大小千万不要用滑动摩擦力的公式来算。
1.对摩擦力认识的四个“不一定”
(1)摩擦力不一定是阻力
(2)静摩擦力不一定比滑动摩擦力小
(3)静摩擦力的方向不一定与运动方向共线,但一定沿接触面的切线方向
(4)摩擦力不一定越小越好,因为摩擦力既可用作阻力,也可以作动力
2.静摩擦力用二力平衡来求解,滑动摩擦力用公式来求解
3.静摩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