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化学试题要点Word文档格式.docx
《环境化学试题要点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化学试题要点Word文档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8.下例吸附现象属于离子交换吸附的有a。
a.土壤胶体吸附碱土金属粒子b.土壤颗粒吸附非离子有机化合物
c.金属水和氧化物吸附过渡金属离子d.腐殖质吸附非离子型农药
9.下例说法正确的是c。
a.代换性酸度和水解性酸度属于活性酸度
b.潜性酸度是指土壤胶体吸附的可代换性3+
c.土壤潜性酸度往往比活性酸度大得多
10.在一封闭的碳酸体系中加入重碳酸盐,其中,c不发生变化。
a.总碱度b.c.酚酞碱度d.苛性碱度
2、属于环境化学效应的是。
A热岛效应B温室效应C土壤的盐碱化D噪声
3、以下A、B、C、D因素可以诱发重金属从沉积物中释放出来?
A盐度升高B降低C增加水中配合剂的含量D改变氧化还原条件
4、五十年代日本出现的水俣病是由污染水体后引起的。
ABCD
5、由污染源排放到大气中的污染物在迁移过程中受到、B、C、D_的影响。
A风B湍流C天气形式D地理地势
6、大气中自由基的来源有A、C、_的光离解。
AO3BH2CH2O2D2
7、烷烃与大气中的自由基发生氢原子摘除反应,生成、。
ABR自由基CH2OD2
8、两种毒物死亡率分别是M1和M2,其联合作用的死亡率M<
M12,这种联合作用属于。
A协同作用B相加作用C独立作用D拮抗作用
9、根据的三模态模型,粒径_μm的粒子称为粗粒子模。
A<
0.05B>
0.10C>
1.00D>
2.00
10、气溶胶中粒径μm的颗粒,称为降尘。
A>
10B<
5C>
15D<
10
属于环境化学效应的是。
7、酸雨是指的雨、雪或其它形式的降水。
6.0B<
7.0C<
5.6D<
5.0
8、在土壤中,下列离子的交换吸附能力最强。
A2+BC3+D
9、气溶胶中粒径μm的颗粒,称为飘尘。
10、以下A、B、C、D因素可以诱发重金属从沉积物中释放出来。
三.名词解释
1.光化学烟雾:
含有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等一次污染物的大气,在阳光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产生二次污染,这种由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所形成的烟雾污染现象
2.酸性降水:
指通过降水,如雨,雪,雾,冰雹等将大气中的酸性物质迁移到地面的过程。
3.生长代谢:
当微生物代谢时,某些有机污染物作为食物源提供能量和提供细胞生长所需的碳,该有机物被降解,这种现象称为生长代谢。
4.次生矿物:
次生矿物是由原生矿物经化学风化后形成的新矿物,其化学组成和晶体结构却有所改变
5.质体流动:
由水或土壤微粒或两者共同作用引起的物质流动
1、优先污染物:
在众多污染物中筛选出潜在危险大的作为优先研究和控制对象,称之为优先污染物。
3、分配系数:
颗粒物从水中吸着有机物的量,与颗粒物中有机质的含量密切相关,而有机化合物在土壤有机质和水中含量的比值称为分配系数()。
4、土壤阳离子交换量:
每千克干土中所含全部阳离子总量,称阳离子交换量,以(土)表示。
5、环境污染:
是指由于人为因素使环境的构成或状态发生变化,环境素质下降,从而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和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生产条件。
6、环境污染物:
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和性质发生直接或间接有害于人类的变化物质。
7、辐射逆温的形成:
是由地面冷辐射形成的逆温。
当白天地面受日照而升温时,近地面空气的温度随之而升高。
夜晚地面由于向外辐射而冷却,这便使近地面空气的温度自下而上逐渐降低。
由于上面的空气比下面的冷却较馒,结果就形成逆温现象。
8、二次污染物:
由污染源直接排放出的污染物经过某些化学变化而产生的污染物。
9、温室效应:
大气中2、O3、水蒸气、悬浮水滴和云层中冰晶以及卤代烃等微量气体能有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后,又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将能量放出,这种辐射是无方向性,在其铅直向下部分因与地面辐射方向相反,被称为“大气逆辐射”,由于逆辐射的结果,一部分地球辐射又被返回地面,使地面实际损失的能量比其长波辐射放出的能量要少,对地面起到了保温的作用。
故称为“温室效应”。
10、酸雨:
酸雨是指低于5.6的天然降水。
酸雨常作为酸沉降(干、湿沉降)的代称。
11、硫酸烟雾:
它主要是由于燃煤而排放出来的2、颗粒物以及由2氧化所形成的硫酸盐颗粒物所造成的大气污染现象。
硫酸烟雾型污染物,从化学上看是属于还原性混合物,故称此烟雾为还原烟雾。
而光化学烟雾是高浓度氧化剂的混合物,因此也称为氧化烟雾。
二.简答题
1、画图简要说明大气温度层结及其特点、产生的原因。
(10分)
静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温度分布称为大气温度层结。
可分为:
对流层:
由于受到地面长波辐射的影响,下热上冷,空气垂直对流运动剧烈,污染物质传输容易
平流层:
在其上中部有一臭氧层,它吸收来自太阳的紫外线后放出能量,该层上热下冷。
污染物不易传输扩散,只能随地球自转而平流而遍布全球
中间层:
由于平流层中臭氧层放热的影响,下热上冷,空气垂直对流强
热层:
由于受太阳辐射的影响,上热下冷。
空气稀薄,处于电离状态。
2、简要说明温室效应产生的机理及大气温度升高的原因,京都议定书的目标是是么?
答:
温室效益产生的机理:
大气中的温室气体主要是2吸收了来自地面的长波辐射将能量截面于大气中,使地球温度升高
大气温度升高的原因:
(1)过度利用化石燃料
(2)植被大量减少
京都议定书的目标:
限制2的排放,特别是发达国家2的排放,以控制大气温度升高。
3、试述伦敦烟雾的类型、起因和发生条件。
(5分)
伦敦烟雾事件属于煤烟型污染。
伦敦烟雾事件的直接原因是燃煤产生的二氧化硫和粉尘污染,间接原因是开始于逆温层所造成的大气污染物蓄积。
燃煤产生的粉尘表面会大量吸附水,成为形成烟雾的凝聚核,这样便形成了浓雾。
另外燃煤粉尘中含有三氧化二铁成分,可以催化另一种来自燃煤的污染物二氧化硫氧化生成三氧化硫,进而与吸附在粉尘表面的水化合生成硫酸雾滴。
形成的环境条件:
因为潮湿有雾的空气在城市上空停滞不动,温度逆增,逆温层在40米~150米低空,大量的烟喷入其中,使烟雾不断积聚。
4、.试述水体富营养化产生的机理。
答:
工业废水及生活污水排放水体,使水中氮磷等营养物增多。
引起藻类繁殖,由于死藻在分解时消耗溶解氧,使水质恶化。
5、试述的主要特性和在环境中迁移、转化与归趋的主要途径(10分)
答:
①热稳定性高,挥发性小,不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和脂肪;
②在植物叶片中积累大,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
③易被土壤胶体吸附,在土壤中移动难;
④可发生生物降解,可分为还原氧化和脱氯化氢,在紫外光的照射下发生光解。
和光降解;
6、请叙述腐殖质的分类及其在环境中的作用(10分)
腐殖质可分为腐殖酸、富里酸、腐黑物。
在环境中的作用:
①对河流中的汞有显著的流出效应②抑制金属从水中沉降③减弱重金属毒性④在给水消毒中产生⑤遇2+、2+产生沉淀。
8、写出大气平流层中臭氧层吸收太阳辐射紫外线的化学反应式及臭氧层被大气污染物破坏的催化反应式。
1O3﹢→O﹢O2O﹢O2﹢M→O3﹢M
2Y﹢O3→﹢O2
﹢O→Y﹢O2
总O3﹢O→2O2
9、将下列农药的商品名和化学名联线。
’-二氯二苯基三氯乙烷
林丹硫代磷酸酯
敌敌畏磷酸酯
乐果六氯环己烷
敌百虫膦酸酯
1对a2对d3对c4对b5对e
10、简要说明碳氢化合物在光化学烟雾中所起的作用。
碳氢化合物与自由基反应,发生一系列自由基转化和增殖的链反应,在此过程中产生的氧化性自由基将氧化成2,替代了O3使之越积越多,同时产生许多污染物如过氧乙酰硝酸脂。
1.在“在硝酸盐氮的测定”实验中,试说明氯化物和亚硝酸盐氮如何影响实验结果,怎样去除氯化物和亚硝酸盐氮的干扰?
(1)少量氯化物能引起硝酸盐的损失,使结果偏低;
加入硫酸银使其生成氯化银沉淀,过滤去除,可消除氯化物的干扰
(2)亚硝酸盐氮含量超过0.2ū,使结果偏高;
加入高锰酸钾将亚硝酸盐氧化成硝酸盐,可消除亚硝酸盐氮的干扰,从测定结果中减去眼硝酸盐的含量即可
2.为什么排放到大气中的能破坏臭氧层,写出有关化学反应式并举例说明。
因为可催化O3分解,使O3转变成O2,如11(3)和12(22),它们在波长为75-220紫外光照射下会产生
3ν→2+
22+hν→2
光解产生的可破坏O3。
其机理为
O3→O2
→O2
总反应O3→2O2
3.试述有机磷农药在土壤中迁移转化的主要过程。
主要过程包括
(1)有机磷农药的非生物降解过程
a吸附催化水解b光降解
(2)有机农药的生物降解
4.影响沉积物中重金属释放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主要因素有
(1)盐浓度
(2)氧化还原条件(3)值(4)水中配位剂含量(5)生物化学过程
1、光化学烟雾形成的反应机制可概况为如下12反应来描述,请完成该链反应方程式:
引发反应
自由基传递反应
终止反应
简述光化学烟雾的形成过程
光化学烟雾的形成可以定性地表述如下:
光化学反应是由链式反应形成的。
它以2光解生成原子氧的反应为引发,O的产生导致了O3的生成。
由于碳氢化合物参与了这一链反应,造成了向2的转化。
在此过程中·
和2·
.自由基起了主要作用,以致基本上不需消耗O3就能使大气中转化成2;
2又继续光解产生O3,从而使臭氧不断积累,同时产生醛类和新的自由基又继续与烃类反应,生成过氧烷基硝酸酯等有机过氧化物和更多的自由基,如此循环往复,直至和碳氢化合物耗尽为此。
所产生的醛类、O3、等二次污染物是最终产物。
已知3+与水反应生成的主要配合物及平衡常数如下:
请用—的公式表示()3(s)在纯水中溶解产生的各种形态()含量与的关系。
解:
由反应方程式(3),得:
p[3+]=34
由反应方程式(3)和
(1),得:
p[()2+]=21.84
由反应方程式(3)和
(2),得:
p[()2+]2.74
由反应方程式(3)和(4),得:
p[()4-]=19
由反应方程式(3)和(5),得:
p[()24+]=25.1
1.大气中或由转成酸雨的机理。
酸雨的形成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
从化学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