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全套教学大纲.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410721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45.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内科学全套教学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中医内科学全套教学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中医内科学全套教学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中医内科学全套教学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中医内科学全套教学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内科学全套教学大纲.docx

《中医内科学全套教学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内科学全套教学大纲.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医内科学全套教学大纲.docx

中医内科学全套教学大纲

中医内科学教学大纲

(供专科中西医结合专业用)

 

中医内科学是运用中医学理论阐述内科所属病证的病因病机及其证治规律,并采用中医药治疗方法为主的一门临床学科。

它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病理生理学说为指导,系统的反映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因而是中医学学科的主干课程,也是临床其他各科的基础,在中医专业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是必须学好的一门临床主课。

本课程内容主要介绍内科疾病的专业基础理论和常见病证的基本知识及辨证论治规律。

通过教学使学生能系统掌握中医内科常见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处方用药等内容,以及了解部分疑难危重病证的治疗法则。

本课程分总论和各论两部分。

总论分别介绍内科疾病的发病学要点、症状学要点治疗学要点等基本知识。

因其基本属于中医基础及中医诊断的内容,故可放在各论的相应部分复习讲解。

各论介绍40个常见病证(湿阻、肺癌、癫狂、肥胖、疟疾、阳痿、遗精、颤证等病证可暂不讲解)及其所属附篇,教学时数共为108学时,其中包括病案讨论6学时。

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同时采用课外辅导、集中答疑、电化教学、医院见习等多种方法。

此外,亦可根据各个病证的需要适当利用图表示意、病历讨论等,以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

总论

【目的要求】

1.掌握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明确中医内科学的任务。

2.熟悉中医内科疾病的分类、命名及发病学特点。

3.了解中医内科学术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教学内容】

1.讲解中医内科学的定义,中医内科学的性质、任务和地位。

2.讲解中医内科学发展简史及其学术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3.讲解中医内科疾病的分类及命名特点。

4.强调说明中医内科疾病的发病学特点。

【教学方法】

以自习与课堂讲授为主

各论

第一章外感病证

第一节感冒

[目的要求]

1. 了解感冒属外感疾病,明确临床主要特征。

2.掌握感冒的病因病机为六淫入侵,卫表不和。

3.掌握风寒、风热、暑湿、表寒里热证四个常见证型的证治方药。

4.了解治疗虚体感冒的变法。

[教学内容]

1.讲解感冒的概念,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为其特征,并明确感冒与时行感冒的区别。

2.讲解感冒病因以风寒、风热为主,夏令多属暑湿致病,病机重点为卫表不和。

3.讲解感冒的诊断要点,与某些温病早期的区别。

4.强调本病辨证属实证,治疗大法为解表达邪。

5.强调感冒常见三证的症状特点。

风寒证用辛温解表法,荆防败毒散加减。

风热证用辛凉解表法,银翘散加减。

暑湿证用清暑祛湿解表法,新加香薷饮加减。

6.讲解虚体感冒当扶正达邪,区别气虚、阴虚等不同表现,治以益气解表或滋阴解表。

7.讲解感冒的治疗禁忌,以及并发症和夹杂症的处理要点。

[教学时数]

2学时。

第二节外感发热

[目的要求]

1. 了解外感发热属外感疾病,明确临床主要特征。

2.掌握感冒的病因病机为外感六淫或感受疫毒,正邪交争于体内,或热、毒充斥于人体而发热。

3.掌握外感发热与内伤发热的鉴别诊断。

4.熟悉外感发热八个证型的证治方药。

[教学内容]

1.讲解外感发热的概念,以起病急骤,中度发热和高热,伴有原发病相关病证为其特征,并明确感冒与时行感冒的区别。

2.讲解外感发热病因主要为外感六淫或疫毒,病机重点为外邪入侵,正邪交争于体内,或热毒充斥于人体而发热。

3.强调外感发热的诊断要点,与内伤发热的区别。

4.强调本病辨证属实证,治疗主法为清热解毒,常用通腑泻下、养阴益气等法。

5.讲解外感发热常见八个证型的症状特点、治法、方药。

[教学时数]

2学时。

第四节痢疾

[目的要求]

1.了解痢疾的概念、传染性和流行情况。

2.熟悉痢疾的病因、病机。

3.熟悉痢疾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辨证要点。

4.掌握痢疾的各证之辩证论治和疫毒痢的救治措施。

5.了解痢疾的预防和转归。

[教学内容]

1.简介痢疾的概念、范围、传染性流行性。

2.阐明痢疾的病因为外感时疫毒邪和饮食不洁,病机在于邪毒与气血搏结于肠腑,大肠传导失司,脂膜和血络受损,化为脓血而成。

病位在大肠与胃、脾关系密切。

3.叙述痢疾的诊断要点、证候特征,和泄泻、霍乱的鉴别诊断。

各类痢疾的治疗原则即热痢宜温,初痢宜温,久痢宜涩。

4.讲解痢疾的证治:

①湿热痢:

芍药汤加减;②疫毒痢:

白头翁汤加味以及救治措施。

⑧寒湿痢:

不换金正气散。

④虚寒痢:

桃花汤合真人养脏汤。

⑤休息痢:

连理汤加味。

5.介绍痢疾的调摄护理及预防措施。

[教学时数]

2学时。

第二章肺病证

第一节咳嗽

[目的要求]

1. 了解咳嗽的概念。

2.掌握咳嗽有外感、内伤之分,其病变重点在肺,而关系到它脏。

3.了解咳嗽的诊查要点。

4.掌握外感咳嗽治疗以疏散外邪,宣通肺气为主;内伤咳嗽治疗重在调理脏腑功能,祛邪止咳或补肺养正。

5.熟悉常见各类咳嗽的辨证论治。

[教学内容]

1.讲解咳嗽的概念,咳嗽是指肺气上逆作声,咯吐痰液而言,是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之一。

2.强调病因有外感、内伤之分。

外感有风寒、风热、燥热的不同;内伤多为脏腑功能失调所致,以痰湿蕴肺、肝火犯肺为多。

病位在肺,但与肝、脾等其他脏器有关。

3.讲解咳嗽的诊断要点。

4.强调咳嗽的辨治原则。

外感咳嗽属于邪实,治以祛邪利肺。

内伤咳嗽,多属邪实正虚,治以祛邪止咳,兼以扶正。

提示外感忌用敛涩、内伤忌用宣散等治疗要点。

5.强调咳嗽各证型的辨证论治。

外感咳嗽:

风寒袭肺证,用疏风散寒宣肺法,三拗汤、止嗽散加减。

风热犯肺证,用疏风清热肃肺法,桑菊饮加减。

风燥伤肺证,用疏风清肺润燥法,桑杏汤加减;若属凉燥用温润法,杏苏散加减。

内伤咳嗽:

痰湿蕴肺证,用健脾燥湿化痰法,二陈汤、三子养亲汤加减。

痰热郁肺证,用清热化痰肃肺法,清金化痰汤加减。

肝火犯肺证,用平肝清肺降火法,用黛蛤散合加减泻白散。

肺阴亏耗证,用滋阴润肺法,沙参麦冬汤加减。

 

[教学时数]

2学时。

第二节哮病

[目的要求]

1.了解哮病的概念和特征。

2.了解哮病的发生是痰伏于肺,因外感、饮食、情志、劳倦等因素而诱发。

3.掌握哮病病理因素以痰为主,发作期的病理关键是痰阻气道,肺失宣降。

4。

熟悉病理性质有虚实之不同,而实多虚少,邪实正虚。

5.掌握发时当治标顾本,平时当治本顾标的治疗原则。

6.掌握发作时区别寒、热,平时着眼肺脾气虚、肺肾两虚的具体辨证及治法方药。

[教学内容]

1.介绍哮病的概念是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并简要交待哮与喘的区别与联系。

2.指出哮病发病的内因——痰伏于肺是关键,每因外感、饮食、情志、劳倦而诱发。

3.说明哮病病位主要在肺而关系到脾肾;病理变化是内伏之痰为诱因所触发,以致气因痰阻,痰随气升,气道狭窄而致喘息哮鸣有声。

4.讲述哮病的辨证属邪实正虚,发时邪实,平时正虚。

发作时辨别寒证、热证;平时辨别肺、脾、肾三脏的亏虚。

5.指出哮病以发作时治标,平时治本的原则。

说明发作时祛邪利气。

寒证:

用温肺散寒,化痰平喘法,射干麻黄汤、小青龙汤加减。

热证:

用清肺泄热,化痰平喘法,定喘汤加减。

平时宜分别调补阴阳,肺虚用玉屏风散;脾虚用六君子汤;肾虚用金匮肾气丸等。

久病大发作时,上盛下虚者,可参阅“喘证”篇。

6.简介哮病的调摄护理。

[教学时数]

2学时

第三节喘证

[目的要求]

1.了解喘证的概念和临床特征。

2.掌握喘证的主要成因是外邪侵袭,饮食不当,情志不调,久病劳欲所致。

病理机制,实喘在肺,虚喘在肺肾两脏o

3.掌握实喘、虚喘的鉴别和各型证治。

4.熟悉寒热互见、虚实夹杂和正虚喘脱的治疗。

[教学内容]

1.讲解喘证的特征为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不能平卧。

简介历代医家对喘证病因病机的认识和治法方药的特点。

2.强调喘证病因为外感风寒和风热,内伤可因饮食不当、情志不调及劳欲、久病所致。

3.强调病位主要在肺和肾,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

实喘为痰邪壅肺,宣降不利;虚喘属精气虚衰,肺肾出纳失常,反复发作可致喘脱。

4.讲解喘证要注意与气短相鉴别,喘证主在呼吸困难,气短主在呼吸浅促。

并结合辨病,提示必要的诊查知识。

5.强调喘证的辨证要点当分清虚实。

实喘者又当辨别外感内伤,虚喘则应辨清病变脏器。

治疗原则实证宜祛邪利肺,虚证当培补摄纳。

6.强调喘证各证型的辨证论治。

实喘:

风寒壅肺证,宣肺散寒,麻黄汤;痰热证,清泄痰热,桑白皮汤加减;痰浊证,化痰降气,二陈汤、三子养亲汤加减;气郁证,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加减;水凌心肺证:

温阳利水,泻肺平喘,真武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

虚喘:

肺虚证,补肺益气,补肺汤合玉屏风散加减:

肾虚证,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参蛤散加减;正虚喘脱证,扶正固脱,参附汤送服黑锡丹。

[教学时数]

2学时。

第四节肺 胀

[目的要求]

1.了解肺胀的临床表现。

并与有关病证的联系.

2.熟悉肺胀的病理因素是痰浊、水饮、血瘀。

病位主要在肺,涉及肾、心等脏。

后期可出现痰迷心包、肝风内动、喘脱等变证。

3.掌握肺胀的辨治原则,以及各个证型的证治。

4.熟悉肺胀出现危重证候的处理。

[教学内容]

1.了解肺胀的临床表现是以胸闷气短,心悸,喘咳,痰多,甚则脘腹胀满、浮肿,面唇紫绀等症为主,并阐述与痰饮、咳喘、心悸、水肿、厥脱的关系。

2.简介古代医家对肺胀病因病机的认识和治法方药的特点。

3.强调本病多因久病体虚,复加感受外邪而诱发。

4.强调肺胀的病位在肺,影响脾肾,后期及心。

病理因素早期以痰浊为主,渐而痰瘀并见。

病理性质由气虚、气阴两虚,发展为阳虚。

虚实常常夹杂,表现上实下虚之证。

5.讲解肺胀与哮病、喘证的区别与联系。

并结合辨病,提示必要的诊查要点。

6.强调本病辨证总属标实本虚证,但有偏实偏虚的不同。

偏实者需分清风寒、风热、痰浊(水饮)、痰热;偏虚者当分清气(阳)虚、阴虚的性质,肺、心、脾、肾病位主次所在。

治疗应抓住治标、治本两个方面。

标急者,根据病邪的性质,分别采取祛邪宣肺(辛温或辛凉)、降气化痰(温化、清化)、温阳利水(通阳、淡渗),活血祛瘀,甚或开窍、熄风、止血等法;本虚则以补益心肺、温肾健脾为主,或气阴兼调,或阴阳两顾,正气欲脱时,则应扶正固脱,救阴回阳。

7.强调肺胀常见证型的辨证论治。

外寒内饮证,用温肺散寒,降逆涤痰法,小青龙汤加减。

痰热郁肺证,用清肺化痰、止咳平喘法,越婢加半夏汤加减。

痰瘀阻肺证,用涤痰祛瘀,泻肺平喘法,葶苈大枣泻肺汤合桂枝茯苓丸。

痰蒙神窍证,用芳香开窍、涤痰熄风法,涤痰汤加减,另服苏合香丸,热闭予局方至宝丹。

肺肾气虚证,用补肺纳肾、降气平喘法,平喘固本汤、补肺汤加减。

阳虚水泛证,用温阳化饮利水法,真武汤、五苓散加减。

[教学时数]

2学时。

第五节肺痈

[目的要求]

1.了解肺痈的临床特征。

2.熟悉肺痈病理演变过程各个阶段的辨证要点。

3.掌握肺痈的治疗大法及各个阶段的具体治法。

4.重视排脓解毒,不能早投补敛,以免留邪。

[教学内容]

1.讲解肺痈是肺叶生疮的病证。

介绍历代医家对肺痈的认识。

2.强调病因以外感风热为主,或因痰热素盛所致。

病机为邪热蕴肺,热壅血瘀成痈,血败肉腐而化脓。

3.讲解肺痈的诊断方法,要注意与肺系病痰热证、风温相鉴别等诊查知识。

4.强调肺痈的辨证主要分初期、成痈、溃脓、恢复期四个阶段,治疗以清热、解毒、化痰、排脓为大法。

5.强调肺痈各个病期的辨证论治。

初期:

用清肺散邪法,银翘散加减。

成痈期:

用清肺化瘀消痈法,千金苇茎汤、如金解毒散加减。

溃脓期:

用排脓解毒法,加味桔梗汤加减。

恢复期:

用益气养阴清肺法,沙参清肺汤合竹叶石膏汤加减。

[教学时数]

2学时

第六节肺痨

[目的要求]

1.了解痨虫感染与正气虚弱导致发病的相互关系。

2.熟悉本病病位在肺,但可传及其他脏腑,尤以脾肾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