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高级中学地理第5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章末综合测评新人教版必修11doc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104675 上传时间:2022-10-1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2.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高级中学地理第5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章末综合测评新人教版必修11doc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学高级中学地理第5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章末综合测评新人教版必修11doc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学高级中学地理第5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章末综合测评新人教版必修11doc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学高级中学地理第5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章末综合测评新人教版必修11doc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学高级中学地理第5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章末综合测评新人教版必修11doc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高级中学地理第5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章末综合测评新人教版必修11docWord文件下载.docx

《学高级中学地理第5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章末综合测评新人教版必修11doc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高级中学地理第5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章末综合测评新人教版必修11docWord文件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高级中学地理第5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章末综合测评新人教版必修11docWord文件下载.docx

【答案】 A

下图为某种树木的一组照片。

该树木对温度大幅度变化的适应能力很强,有“三千年”一说。

世界上的该种树木主要集中生长在我国某河流流域。

据图文资料,回答3~4题。

活一千年不死死一千年不倒倒一千年不朽

3.该树木集中分布在我国()

【导学号:

23010246】A.长江流域B.黑龙江流域

C.塔里木河流域D.雅鲁藏布江流域

4.该树木的特点可能有( )

A.喜光且四季常绿B.叶片覆有蜡质层

C.耐酸但不耐盐碱D.耐寒但不耐高温

【解析】第3题,由“对温度大幅度变化的适应能力很强”“倒一千年不朽”,可知该河流流域干旱,且温度大幅度变化。

另外,图中还可以看到沙漠。

第4题,塔里木河流域

为温带沙漠,光照强,夏季高温,冬季严寒,干旱,土壤易盐碱化。

该树应该属于落叶树;

耐寒,耐高温;

耐旱,耐盐碱。

叶片覆有蜡质层是耐旱的表现。

【答案】 3.C   4.B

读下图,回答5~6题。

5.图中甲、乙图例所示的植被类型是( )

A.森林B.草原

C.沼泽D.荒漠

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导学号:

23010247】A.甲图例所示植被分布区受赤道低气压和信风的交替控制

B.影响甲图例所示植被分布的因素主要是热量

C.影响乙图例所示植被分布的因素主要是水分

D.乙图例所示植被的分布体现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解析】第5题,读图可知,甲图例所示植被为温带草原,乙图例所示植被为热带草原。

第6题,甲图例所示植被的分布区远离赤道,不受赤道低气压控制;

甲图例所示植被的分布区远离海洋,降水较少,主要体现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受水分条件影响大;

乙图例所示植被分布区受赤道低气压和信风的交替控制,为热带草原,主要分布在热带雨林的南北两侧,主要体现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受热量条件影响大。

【答案】  5.B6.D

下图为亚洲东部某区域陆地自然带分布示意图。

读图回答7~8题。

7.图示自然带的分布主要体现了( )

A.纬度地带性B.经度地带性

C.垂直地带性D.非地带性

8.自然带P在大陆东岸分布纬度较低,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A.地形B.洋流

C.太阳辐射D.大气环流

【解析】图中区域自然带的分异是以热量为基础的,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主要体现了纬度地带性。

图示区域位于中高纬度,北太平洋西岸,受千岛寒流影响,自然带P在大陆东岸分布的纬度偏低。

【答案】7.A8.B

9.(2019·

梅州市高一检测)读澳大利亚自然带分布图,自然带①→②→③体现的自然带地域分异规律是()

23010248】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B.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

C.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

D.陆地环境的整体性

【解析】从图中各自然带的位置可以判断出,①是热带雨林带、②是热带草原带、③是热带沙漠带、④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自然带①→②→③同位于热带,形成自然带差异的根本原因是水分条件的差异,体现了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

【答案】B

在理论上,垂直自然带与相应的水平自然带有下图所示的对应关系。

下图为42°

N某山南部部分垂直自然带与水平自然带对应关系示意图,读图完成10~11题。

10.据图计算,水平方向针叶林带分布的纬度范围约为()

A.62°

N~68°

N B.52°

N~58°

N

C.50°

N~54°

N D.52°

N~62°

11.从赤道向较高纬度地区,针叶林带在山地分布的海拔高度()

A.逐渐升高B.保持不变

C.逐渐降低D.变化无序

【解析】第10题,横坐标表示从42°

N向北1800km范围内水平自然带的变化,纵坐标表示随海拔升高垂直自然带的变化。

山地针叶林海拔高度为1100~1800 m,水平方向的针叶林为42°

N以北1100~1800km处,根据每1个纬度南北距离约为111 km,向北约10°

~16°

,则分布的纬度约为52°

N~58°

N。

第11题,纬度越高,气温越低,则针叶林在山地分布的海拔高度逐渐降低。

【答案】10.B 11.C

二、非选择题(共56分)

12.读下图及有关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30分)

(1)说出该流域内的地势特征及AB河段河流水文特征。

(10分)

23010249】

(2)据青海省气象部门监测,青海湖面积自2019年以来持续增大,2019年达到近11年来的最大值。

而2019年之前的近30年,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青海湖面积不断萎缩。

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简述2019年之前青海湖湖面萎缩对周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3)结合所学地理知识,推断2019年以来青海湖面积不断增大的原因。

【解析】第(1)题,根据河流流向可判断该地区的地势特征;

水文特征应从河流的流量、汛期、含沙量、结冰期等方面分析。

(2)题,青海湖湖面萎缩使其调节气候的功能降低,气候变得干旱,植被退化,土壤沙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第(3)题,青海湖的湖水补给

主要来自于高山冰雪融水,全球变暖会导致冰川加速融化,水量增加,导致青海湖流域降雨量增加;

人类的生态保护和建设措施的实施也会影响湖泊的面积。

【答案】

(1)地势特征:

四周高、中部低(或地势自四周向中部降低)。

水文特征:

流量小,水位季节变化大,有夏汛,有结冰期(或流速较快,含沙量较大)。

(2)导致局地气候更趋干旱;

植被退化,水土流失加剧,荒漠化扩展;

生物多样性锐减。

(3)自然原因:

全球气候变暖使冰川加速融化,造成冰川退缩、水量增加,导致青海湖流域降雨量增加。

人为原因:

政府支持下的生态保护和建设措施的实施。

13.图1为“某山地植被垂直变化示意图”,图2为“该山地所在地区的气候类型图”。

图2中甲、乙、丙、丁表示不同类型的气候区,丁是该山地所属的气候区。

读图回答问题。

(26分)

图1

图2

(1)图1中①②自然带分别表示()(4分)

A.高寒荒漠带、高山草甸带

B.针阔叶混交林带、高寒荒漠带

C.高山草甸带、高寒荒漠带

D.山地常绿阔叶林带、高山草甸带

(2)判断甲、乙两气候区的变化属于哪一种地域分异规律?

并分析其主导因素是什么?

(6分)

(3)③处气候是否符合地带性分异规律?

它的形成主要受什么因素影响?

(4)由丙处气候类型说明丙处植被具有的特征。

(10分)

【解析】第

(1)题,根据①自然带下面为针叶林即可判断。

(2)题,甲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对应的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乙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对应的是森林、草原和荒漠,其变化体现了以水分为主导因素的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第(3)题,③处在伊比利亚半岛,形成了温带大陆性气候,主要与山脉对海洋水汽阻挡作用有关,属于非地带性现象。

第(4)题,丙为地中海气候区,夏季炎热干燥,植被属于常绿硬叶林。

(1)C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主导因素是水分。

(3)不符合,属于非地带性现象。

它的形成主要受地形影响。

(4)丙地为地中海气候区,植被属于常绿硬叶林,叶片常绿、坚硬,根系发达,具有耐旱的特征。

2019-2020学年高中地理 第二章第1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学设计2新人教版必修11

2019-2020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第1节冷热不均引起大

气运动教学设计2 新人教版必修1

课标要求:

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教材分析:

1、大气受热过程:

本段核心结论“地面是低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应阐明以下内

容要点:

(1)太阳辐射能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

(2)太阳辐射穿过大气

层的过程;

(3)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被地面吸收而使地面增温,同时又以长波

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大气;

(4)结论:

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2、热力环流:

以实验和活动为主,阐述基本原理,内容要点:

(1)大气受热不均主

要是由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和下垫面热性质差异引起的,这是大气运动的主要原

因;

(2)运用热力环流的原理解释城市热岛效应,海陆风的形成,全球大气环

的形成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运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并能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

(二)过程与方法

遵循传统的认知规律,以图片以及生活中的事例引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

考,与学生共同探索,最终得出结论。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大气运动的学习,理解常见的自然现象,从而建立科学的自然观及正

确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

1.大气的受热过程;

2. 热力环流中大气的运动过程;

教学难点:

1. 大气的保温作用;

2.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过程;

教学方法:

分析法、讨论法、演示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用“温室效应”的是与非导入。

在人们的印象中温室效应总是与灾难联系在一起,以至于人们都欲除之而后快。

其实“温室效应”并不可怕,相反它还是地球上众多生命的保护神,是地球上生命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这节课了解这个问题。

板书: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过渡:

地球周围的大气好像一部巨大的机器,日夜不停地运动着。

它的运动形式多种多样,范围有大有小,正是这种不停的大气运动,形成了地球上不同地区的天气和气候。

大气为什么会运动,以及怎样运动这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

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指导学生读书:

请阅读教材P30大气的受热过程部分,思考:

1、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是什么?

2、复述大气的增温原理?

3、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是什么?

4、物体的温度与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的关系?

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分别为何种类型?

5、何为大气逆辐射?

学生回答:

总结讲解:

1、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是太阳辐射能。

2、投射到地球上的太阳辐射能,要穿过厚厚的大气,才能到达地球表面。

太阳辐射能在传播过程中,部分被大气吸收或反射,大部分到达地面,并被地面反射和吸收。

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能而增温,同时又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大气。

这种辐射热交换是大气增温的最重要方式(图2.1)。

3、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是地面。

从大气的受热过程来看,地球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得较少,大部分太阳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

而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得却比较多,地面辐射放出的绝大部分热量能够被大气截留下采。

大气的受热过程影响着大气的热状况、温度分布和变化,制约着大气的运动状态。

4、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

反之则越长。

由于地球表面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