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全册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
《七年级地理全册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地理全册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7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3.从影响气候的因素入手,分析亚洲气候的形成原因。
●教学方法
讨论法、谈话法、读图分析法、对比法。
●教具准备
1.地球仪、亚洲地形图、亚洲气候类型图。
2.自制投影片、课件。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方法一:
(师)同学们,我们知道整个世界共有7个大洲,哪位同学能把这7个大洲说出来?
我们伟大的祖国位于其中的哪个大洲?
(教师一边转动地球仪,一边与同学共同说出)
方法二:
(师)你知道世界上最大的大洲是哪一个吗?
你知道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是哪一个吗?
你知道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在哪一洲吗?
你知道陆地最低点死海位于哪一大洲吗?
所有这些答案都在亚洲,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亚洲。
问:
亚洲的全称是……
答:
略
方法三:
同学们,我们提到亚洲的时候你能想到什么?
让同学充分发言,并把学生所说到的有关亚洲的事物都写在黑板上,充分鼓励学生讲出课外丰富的知识,最后可以总结:
同学们知道这么多有关亚洲的事情,可还有不少事情是大家不知道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些大家不知道的有关亚洲的知识。
板书:
第一节自然环境
[讲授新课]
课件:
亚洲在世界中的位置图。
提问:
在东西半球中亚洲主要位于哪个半球?
南北半球中亚洲主要位于哪个半球?
(学生回答)
亚洲的范围图。
在图上找出北美洲、大洋洲、非洲、欧洲,并完成下表:
(同学回答)
教师:
请同学们在图上找出亚洲濒临的海洋,并说出它们分别在亚洲的什么方位。
(学生回答时会漏掉大西洋,这时教师应指导学生在地图上找到亚洲西面濒临的地中海和黑海,让学生明白亚洲除北面临北冰洋、东面临太平洋、南面临印度洋外,西面还临大西洋,加强知识的纵向联系,训练学生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活动:
把全班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发一张纸,上面有按同一比例尺绘制的七大洲轮廓图,并标有各大洲的面积以及最南、最北的大致纬度。
让学生在图中分别找出(或量出)面积最大的,跨纬度最广的,东西距离最大的大洲,并讨论:
为什么说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看哪组最先完成。
(设计该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分析归纳的能力)
一、世界第一大洲
1.面积最大
2.跨纬度最广
3.东西距离最大
由于亚洲的面积实在是太大,为了研究的方便,人们又把它分成几块区域。
亚洲地理分区图,并显示问题:
1.亚洲共分为哪几个区域?
这是根据什么划分的?
2.中国位于哪一地区?
这一地区还有哪些国家?
3.其他地区是不是都与中国接壤,分别位于中国的哪个方位?
4.在图上找出哈萨克斯坦、伊拉克、阿富汗、印度、印度尼西亚、俄罗斯,并说出它们所在的区域。
(这几个国家都是所在区域重要的国家,或是世界热点地区)
(学生回答后,教师需给学生指出俄罗斯是地跨欧亚两洲的欧洲国家,但不过多解释)
亚洲地形图
1.看分层设色地形图,注意海拔5000米以上,3000~5000米,以及200米以下分别用什么颜色表示,然后找出这几种颜色分别在图中的哪些区域。
2.讨论:
从图中可以得出亚洲地势有什么特点?
3.在教材图6.5中找出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西西伯利亚平原、华北平原、印度河平原、伊朗高原、德干高原,指出它们的位置和大致海拔,体会亚洲地势的特点。
(教材P5第1题)
(通过读图、讨论、分析,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二、地形地势:
中部高、四周低
亚洲地形图。
(点击鼠标,把30°
N用红色标出来)
如果我们沿着30°
N纬线把亚洲切开,看到的地形剖面图会是下面的哪一幅呢?
(学生回答后,电脑演示:
沿30°
N把亚洲分为两部分,其中30°
N以北的一部分变为立体图并竖立起来,得到地形剖面图,让学生体会亚洲中部高、四周低的地势特点)
俗话说: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亚洲这样一种中部高、四周低的地势特点,对其河流的流向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对,按常理亚洲的河流大多会发源于中部山地、高原,顺地势流向四周的海洋。
实际情况是否如此呢?
1.读图6.5,在图中找出鄂毕河、叶尼塞河、黄河、长江、湄公河、恒河、印度河,看看它们发源的地方以及注入的海洋。
(教材P6第3题)
2.显示亚洲地形图,请一位同学把上述河流一一在大屏幕上指出,并说出它们流入的海洋。
(教师略作归纳)
三、河流:
发源于中部,呈放射状流向四周
阅读教材P5的“阅读材料”,并从图6.5中把这些地名找出来,看哪个小组找得最快。
(教师需告诉学生死海的位置)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亚洲的自然环境,介绍了如下内容。
(以问题方式用大屏幕显示,教师读,学生说答案)
1.亚洲在东西半球的哪个半球?
在南北半球的哪个半球?
2.北美洲、欧洲、非洲、大洋洲位于亚洲的什么方位?
它们与亚洲的分界线在哪里?
3.为什么说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4.亚洲内部共分为哪几个区域?
5.中国在哪一区?
哈萨克斯坦、伊拉克、阿富汗、印度、印度尼西亚、俄罗斯呢?
6.亚洲的地势有什么特点?
7.亚洲的河流受地形影响怎样分布?
学生随屏幕作答后,教师给予评价,并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
[反馈练习]
1.亚洲面积最大的国家是()
A.中国B.俄罗斯C.哈萨克斯坦D.沙特阿拉伯
2.东亚唯一的内陆国是()
A.韩国B.日本C.朝鲜D.蒙古
3.东南亚人口最多的国家是()
A.柬埔寨B.越南C.新加坡D.印尼
4.东南亚最大的平原是()
A.红河平原B.关东平原
C.湄公河平原D.长江中下游平原
5.下列国家跨赤道的是()
A.新加坡B.马尔代夫C.斯里兰卡D.印度尼西亚
6.布拉马普特拉河上游是我国的()
A.元江B.怒江C.澜沧江D.雅鲁藏布江
7.阿姆河和锡尔河都是内流河,它们同时流入()
A.里海B.黑海C.巴尔喀什湖D.咸海
8.亚欧两洲的分界线通过下列哪个湖泊()
A.死海B.贝加尔湖C.青海湖D.里海
9.按图中序号填地理名称:
湖泊:
①,②。
国家:
③,④,⑤,⑥,
⑦,⑧,⑨,⑩,。
10.填图:
(1)海:
①,②,③。
(2)运河、湖泊:
④,⑧。
(3)海峡:
⑤,⑥,⑦。
参考答案:
1.A2.D3.D4.C5.BD6.D7.D8.D
9.里海咸海中国阿富汗伊朗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
10.
(1)地中海黑海波斯湾
(2)苏伊士运河里海
(3)土耳其海峡霍尔木兹海峡曼德海峡
●板书设计
设计1
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一、世界第一大洲1.面积最大
3.东西距离最长
设计2
●活动与探究
〔课件画面:
亚洲地形图——(特写)西亚和南亚次大陆——北纬20°
N(闪烁)——剖面——剖面图……〕
下图是沿20°
N所作的地形剖面图,看图填写以下空格:
①是高原;
②是山脉;
③是高原;
④是山脉;
⑤是山脉,在(国家)境内;
⑥是江,在我国境内称;
⑦是河,濒临该河的首都有、;
⑧是海。
人文环境
1.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理解由于人口过多带来的资源和环境问题。
2.了解亚洲多种多样的地域文化特点。
3.理解亚洲各国间经济发展的差异。
1.通过阅读统计图表,说明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
2.通过计算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净增数之间的关系,理解由于人口过多所带来的资源和环境等问题,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培养学生计算地理数据的能力。
3.通过阅读地理图表,分析数据,了解亚洲各国间经济发展的差异,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4.通过亚洲人文地理环境的学习,进一步理解自然地理环境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初步理解由于不同国家的自然、社会、历史条件差别很大,所以文化、经济也有很大不同。
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
1.通过图片、资料等了解亚洲多种多样的地域文化特点,初步掌握搜集各国资料的方法,通过交流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尊重各国风俗习惯的良好情感。
2.通过分析人口的压力,使学生认识到人口的增长一定要与经济的增长相适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树立正确的人地观。
1.亚洲的人口状况。
2.亚洲内部经济发展的差异。
1.人口过多带来的资源、环境问题。
2.亚洲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之间的联系。
3.一个国家(地区)经济发展的水平是由其自然、历史、社会条件决定的。
读图分析法、列表法、讨论法、对比法。
1.“亚洲的人文环境”教学课件。
2.课本有关插图。
复习上节课所学的亚洲的位置、地形、河流、气候等自然环境特征(采取提问的形式),转折过渡,这节课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下,亚洲人民是怎样生活的?
搜集亚洲不同民族的服饰,请同学们猜猜看:
1.穿着单衣、薄裙为主要服饰的人们,居住在亚洲的什么地区?
(南部和东南部的热带地区)
2.以白色织物裹着全身的人们,分布在亚洲的什么地区?
(西亚)
3.以各式长袍为主要服饰的人们,分布在什么地区?
(气温年较差大的内陆地区,因为其上身袖管宽松,穿脱方便)
4.以皮衣皮靴为主要服饰的人们,分布在亚洲的什么地区?
(北部)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人文状况呢?
这是由其自然环境所决定的。
第二节人文环境
2000年我国进行了第五次人口大普查,在这次普查中我国的人口总数是多少?
那么大家知道亚洲有多少人口吗?
投影图6.13到大屏幕上。
我们先来看看亚洲人口占全世界人口的比例是多少?
对,61%,也就是说全世界每5个人当中就有3个是亚洲人。
好,我们来计算一下亚洲到底有多少人?
根据2000年统计,世界总人口为60.55亿。
60.55亿×
61%≈36.8亿
而其他各洲总共的人口数为:
39%≈23.75亿
投影6.15图,读图分析:
按人口多少给各大洲排队。
亚洲36.8亿>非洲7.84亿>欧洲7.29亿>拉美5.19亿>北美3.10亿>大洋洲0.3亿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