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三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409806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75.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三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三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三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三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三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三单元教案.docx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三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三单元教案.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三单元教案.docx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三单元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一、单元目标

(一)基础性目标

1.知识和能力 掌握有关生字词,认识说明事物要抓住事物的特征,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了解常用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准确、周密的语言。

2.过程和方法 以记叙类文章与说明类文章作比较,初步认识说明文的特点,了解三种说明顺序,多种说明方法及作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建筑园林、名胜古迹是人类创造活动的实物记录,体现人民大众的智慧,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二)发展性目标

1.知识和能力 了解什么是说明文,初步认识说明文特点;通过综合性活动锻炼观察和思考的能力,以及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学会写作说明文。

2.过程和方法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初步掌握读写说明文的基本方法,重点学习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培养科学表述能力与科学精神,培养对建筑文化的兴趣,获得一些美学知识,受到美的熏陶。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我国劳动人民惊人的智慧和创造力,激发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

二、单元说明

本单元以建筑园林、名胜古迹为主题。

有人说,建筑是一种容器,建筑师的思想和智慧盛在里面,人类的欢愉与哀伤沉淀在里面,历史发展的秘密隐藏在里面。

建筑园林、名胜古迹是人类聪明才智的集中体现。

冲突与和谐,华丽与朴实,往昔与现代,都使用着一种语言,那就是沉默的建筑语言。

它具有异常丰富的文化内涵。

所选的五篇课文中,《中国石拱桥》、《桥之美》、《故宫博物院》是比较规范的说明文,《桥之美》、《说“屏”》则是带有一定说明性的小品。

《中国石拱桥》的作者茅以升是一位桥梁专家,他在本文中抓住石拱桥的特征,举出例子,高屋建瓴地向我们介绍了石拱桥的一般知识。

文章语言非常平实准确。

《桥之美》这篇美学小品的作者是著名画家吴冠中。

文中具有诗意的描写性文字与带有说明性的文字相间杂出,让我们在受到美的熏陶的同时,也获得了一些美学常识。

文章的语言极具个性色彩。

《苏州园林》是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的一篇介绍苏州园林的说明文,文章先总说苏州园林的特点,再分别从几个方面加以说明,总说与分说相结合,给我们以全面、具体的印象。

在文章中,无论是说明道理还是描摹景致,作者都没有用任何一处具体的园林作例证,作者所谈的特点是苏州各处园林所共有的特点。

《故宫博物院》大体是按照游览参观路线,以空间为顺序,着眼于纵贯紫禁城的中轴线,由南到北,由中间到南侧,逐次介绍故宫的主要建筑及其布局和功用。

读者可以从中对故宫有一般性的了解,又能对祖国的传统建筑艺术产生自豪感。

《说“屏”》是一篇比较轻松、随意的小品式的说明文,不太讲究章法,也不注重介绍关于屏风的比较完整的知识,是作者对屏风由来已久的着迷、热爱之情,让他着眼于向我们介绍屏风的实用功能与艺术装饰功能,对使用屏风提出建议和希望。

文中多处引用古诗文,增添了“屏风”的文化意味。

综合性学习“说不尽的桥”贴近大家的生活实际,活动层次清晰,内容丰富全面,我们在活动中可以获得科学与文化知识,锻炼观察与思考的能力,以及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这是学生第一次系统地学习说明文,所以要让他们先了解什么是说明文,可以将其和记叙类文章作比较,初步认识说明文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科学表述能力和科学精神。

同时充分利用课后有关介绍说明文的知识,使学生能清楚读写说明文应注意的问题。

三、教学课时建议:

《中国石拱桥》2课时《桥之美》1课时

《苏州园林》2课时《故宫博物院》1课时

《说“屏”》1课时

十一、中国石拱桥

课题

中国石拱桥

主备

复备

学科

语文

授课班级

授课时数

一课时

课型

新课

知识目标

以赵州桥、卢沟桥为例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点,掌握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的方法。

能力目标

.掌握说明文中的说明方法,品味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情感目标

了解我国桥梁建设所取得的光辉成就,激发我们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

教学

重点

以赵州桥、卢沟桥为例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点,掌握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

难点

掌握说明文中的说明方法,品味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教学

方法

自学指导、探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备

一同学们,你们在日常生活中见过哪些桥?

(生各抒己见)

那么我们今天就去了解中国最常见的一种桥,石拱桥。

我们跟随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先生去了解《中国石拱桥》,去欣赏中国桥梁建筑之美。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了解说明的文学常识:

说明对象:

说明顺序:

说明方法:

说明语言特点:

2.检查预习:

1字词拼音:

拱()桥洨()河郦(  )道元张鷟()

匀称()饮涧()桥墩()惟妙惟肖()

2看意思说出相应的词语:

1.形容非常精巧,独一无二,没有什么可比拟的。

2.形容得十分精妙逼真。

3.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你从文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明确:

三再读课文,局部探究

请同学们用“这是一座赵州桥(卢沟桥)”的句式来说说赵州桥(卢沟桥)的特点。

请从文中找出句子加以说明。

注:

选其中一座桥,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四深入文本,体会情感

学生自由品读语句,体会情感:

同学们结合介绍中国石拱桥的视频和本文,谈谈你的感受?

(结合文中的语句来回答,小组讨论,在全班交流)。

 

生各抒己见学生借助工具书完成

请同学们课后找有关桥梁的文本资料或视频资料,去感受我们祖国桥梁建筑之美。

六.板书设计

中国石拱桥茅以升

形式优美

赵州桥结构坚固卢沟桥

历史悠久

 

 

课题

中国石拱桥

主备

复备

学科

语文

授课班级

授课时数

二课时

课型

新课

知识目标

以赵州桥、卢沟桥为例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点,掌握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的方法。

能力目标

掌握说明文中的说明方法,品味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情感目标

了解我国桥梁建设所取得的光辉成就,激发我们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

教学

重点

以赵州桥、卢沟桥为例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点,掌握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

难点

掌握说明文中的说明方法,品味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教学

方法

自学指导、探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备

一诗歌中桥的形象:

《秋登宣城谢眺tiǎo北楼》

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jú柚yòu,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问题:

赏析“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这两句诗。

诗的语言生动形象,那说明文中会用什么方式来描写桥的特征。

二品味语言之说明方法:

(引出说明方法,然后学生举例掌握说明方法及作用。

说明方法:

举例子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引用摹状貌

下定义作诠释分类别

明确:

说明方法的含义和作用:

打比方:

通过比喻的修辞方法来说明事物特征的一种方法。

其作用是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引用:

也叫引资料。

引用一些文献资料、诗词、俗语、名人名言,其作用是为了使说明的内容更充实具体,可使说明更具说服力。

列数字:

用具体数字来说明事物,其作用是使说明更准确,更具体,更具说服力。

摹状貌:

从表达方式上来看,应归于描写。

其作用是为了使说明对象更形象生动、具体。

作比较:

将两种类别相同或不同的事物、现象加以比较来说明事物特征的说明方法。

其作用能更好地突出说明对象的特征,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增强说明的效果。

举例子:

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其作用是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以便读者理解。

三品味语言之准确性

(先出示实例引出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然后学生举例掌握说明语言的的准确性的特征。

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修建于公元1189到1192年间。

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

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

明确:

“约”“几乎”表示不完全肯定,这些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四技巧拾贝:

1.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

2.说明事物的说明顺序。

3.说明事物时运用大量的说明方法。

4.说明事物时语言准确,严谨。

五拓展延伸

用一段话介绍你身边最常见的物品(如电视机、茶具、电脑、录音机等)。

要抓住事物的特征,最好用上适当的说明方法。

学生讨论理解本诗的意思。

请同学们以“家乡的桥”为题,写一篇说明文。

要求:

抓住桥的特征,运用适当的说明方法。

十二、桥之美

课题

桥之美

主备

胡晓

复备

学科

语文

授课班级

授课时数

一课时

课型

新课

知识目标

1.积累'美感、驻足'等词语。

2.认识桥的美学原则、美学价值,掌握与'桥之美'有关的美学常识。

能力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学会欣赏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和作用。

                                      

2、理清全文思路,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学习作者抓住事物总的特征进行说明的方法。

                                     

3、理解课文所介绍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

学习从某一角度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

                                      

4、感受体味作者形象生动的语言。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桥之美》,让学生充分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用'美'的眼睛去欣赏,用'美'的心灵去感受,最终成为一个有品位的人。

                                     

教学

重点

1.理解桥美在何处。

2.揣摩文中富有个性色彩的句子。

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

难点

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教学

方法

朗读法,以读带讲。

讨论法。

观察法。

比较阅读法。

教学

资源

1、布置学生预习课文,会写生字、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2、课前学生借助网络或图书,查阅一些有关桥的图片资料。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备

·一、导入新课:

桥梁专家茅以升笔下的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

在画家眼里,桥的魅力在哪里?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当代画家吴冠中去感受“桥之美”。

(板书课题,“美”字写大,突出一下)

二、作者简介

吴冠中教授,是当代著名的画家,最早画的作品多以江南水乡为题材,画面充满诗意,他特别重视点、线、面的结合与搭配。

在中国乃至世界画坛都具有极大的影响,他也是出色的美术教育家、散文家。

三、整体感知

1、吴冠中先生在文中说“美术工作者大都喜欢桥,”他自己对桥当然也是情有独钟,他对桥的喜爱是否有其独特的视角呢?

请同学们找出作者的眼中桥之美在何处?

明确:

“桥的美并不着眼于桥自身的结构美,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2、本文举了哪些例子来说明桥之美?

学生回答,老师明确。

明确:

作者列举了乌镇苇丛中的石桥;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水天间的长桥——颐和园的仿卢沟桥、苏州的宝带桥;形式独特的广西、云南、贵州山区的风雨桥;以及《清明上河图》中的桥、人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