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级和二级自然区划说明Word文件下载.docx
《一级和二级自然区划说明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级和二级自然区划说明Word文件下载.docx(6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Ⅰ、北部多年冻土区、Ⅱ、东部温润
季冻区、Ⅲ、黄土高原干湿过渡区、Ⅳ、东南湿热区、Ⅴ、西南
潮暖区、Ⅵ、西北干旱区、Ⅶ、青藏高寒区。
区划的特征与指标
代
一级
平均温度
平均
潮湿系数
最大冻深
号
区名
(℃)
(K)
(cm)
北部
Ⅰ
多年
全年〈0
〉200
0.50~1.00
冻土
区
东部
Ⅱ
温润
一月〈0
10~200
季冻
黄土
高原
Ⅲ
干湿
20~140
0.25~1.00
过渡
东南
一月〉0,
Ⅳ
湿热
全年
〈10
1.00~2.25
区14~22
西南
Ⅴ潮暖
〈20
1.00~2.00
西北
全年〈10
Ⅵ
干旱
山区垂直
东部0.25~0.5,
100~250西
分布
西部〈0.25
部40~100
青藏
全年〈10,
除南端外
Ⅶ
高寒
0.25~1.50
40~250
地势阶梯
新构造
土质带
特征
大面积中等
东部1000m等
或微弱上
棕粘性土
高线两侧
升,差异运
动不大
大面积下
棕粘性土,黑
降,差异运
粘性土,冲积
高线以东
动强弱不一
土,软土
大面积上
升,幅度不
高线以西,西南
大,夹有长
3000m等高线
条形中等沉
以东
降
大部分地区
下蜀土,黄棕
上升,局部
粘性土,红粘
地区下降差
性土,砖红粘
异运动微弱
紫粘土,红色
上升,差异
石灰土,砖红
运动强弱不
粘性土
一
大面积或长
粟粘性土,砂
条形上升与
砾土,碎石土
盆地下降相
以北
同
西南3000m等
大面积强烈
砂砾土,软土
高线以西以南
运动显著
一级区划的自然条件和对公路设计的要求
代一级区公路工程的自然条件特点
号名称
Ⅰ北部多纬度高、气温低,为我国唯一的水平
年多年冻土区,多年冻土层夏季上部融
冻土区化为无法下渗的层上水,降低土基强
度。
秋季层上水由上至下冻结,形成
冻结层之间的承压水。
冬季产生冻
胀,夏季有热融发生
路基路面的设计要求
路面设计的重要原则是维持其冻稳性,保护冻土上限不致下降,以防路基热融沉陷,导致路面破坏。
在路基设计中是宁填勿挖。
原地面植被不应破坏,露地土质应为冻稳性良好的土或砂砾,必须采用路堑时,应有保证边坡和基层稳定的措施。
沥青面层因导热系数高,应相应抬高路基。
结构组合中入设
东部湿
是我国主要的季节冻土区,冻结程度
润季冻
及其对路基的影响自北至南一般逐
渐减小。
除黑粘性土,软土和粉土外,
土基强度较好。
主要矛盾是冬季冻
胀,春季翻浆,形成明显的不利季节。
夏季水毁和泥石流也有一定的影响。
地形以平原和丘陵为主,局部低山公
路修建条件不困难
黄土高
为东部温润季冻区向西北干旱区和
原干湿
西南潮暖区的过渡区,以集中分布黄
过渡区
土和黄土状土为其主要特点,地下水
位深,土基强度较好,边坡能直立稳
定。
公路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粉质大孔
性黄土的冲蚀和与遇水湿陷。
因为湿
度较低,翻浆自东向西,自北向南显
著减轻,新构造活跃的西部地震较
少,病害较多
东南湿
是我国最湿热的地区,春、夏东南季
热区
风造成的梅雨和夏雨形成本区公路
的明显不利季节。
东南沿海台风暴雨
多,由地表径流排走影响相对较小。
低温较高,易引起沥青路面泛油。
加
大水泥路面翘曲应力。
地形以丘陵、
平原为主,公路通过条件尚好
Ⅴ
西南潮
为东南湿热区向青藏高寒区的过渡
暖区
区。
一些地区因同时受东南和西南季
风的影响,雨期较长。
加之地势较高,
蒸发较少,渗透较大,故土基较湿,
湿质路基和部分干湿季节分明的地
区,土基强度较高,本区为我国岩
溶集中分布地区。
北部和西部新构造
强烈,不久地形高差大、地震病害亦
多。
西北干
由于气候干、旱,土基强度和道路水
旱区
文状况均佳,筑路砂石材料较多,中
级路面搓板松散,扬尘为主要病害,
高山区有风雪流危害。
灌区和绿区有
冻胀翻浆,山区公路通过垂直自然
带,选线和修筑均较复杂
青藏高
全区为海拔高,气温低的高寒高原,
寒区
给公路建设带来特殊的问题,分布有
高原多年冻土、泥石流、沮洳地和现
代冰川。
东南部由于新构造运动活跃
砂砾垫层,只能按蓄水不能按排水设计
路基路面结构组合设计中,应使路基填土高度符合要求,结合当地自然条件,应采取隔温、排水、阻断毛细水上升,以防止冻胀翻浆。
利用水温性冻稳
性好的材料做路面的基层,在水文土质不良的路段,可设置排水垫层,促进水排出,提高路基路面整体
强度
路面结构组合的特点,是必须选择不透水的面层或上封闭层。
以防止雨水下渗造成黄土湿陷。
潮湿地段应注意排水以保护路基。
对路肩横坡的设计应使水迅速排出。
掺灰类结构物层是稳定的路面基层结构。
在石料基层下增设砂砾底基层,亦为本区常用
为减轻沥青路面在热季泛油和雨季粘聚力降低,沥青材料宜选用较高的标号,保证其垫层的稳定性。
渣油路面应提高抗滑性能并注意封闭表面,以提高公路的水温性。
在路基设计中,应加强公路的排水系统。
水稻田、软土和潮湿路段的路段应进行处理,或选用低塑砂砾料或泥灰结碎石做底基层或垫层
路基路面结构组合,首要任务是保证其湿稳性。
个别干热河谷中,也应注意其干稳性,过湿地去为保证道路强度,断面一般宜采用路堤,并使边坡符合要求。
本区土质多系碳酸盐类岩石风化形成。
结构稳定,强度较好,山地多石料丰富,有利于在设计中就地取材。
岩溶地区应在详细地质勘测基础上进
行设计,以保证公路整体稳定性。
路基路面的特殊要保证其干稳性。
由于干旱,大部分白色路面搓板严重,许多地区缺粘土和水。
改建沥青路面为主要解决办法。
绿洲灌区地下水位高,冻融翻浆严重,结构层应充分利用就近所产的砂砾、石料进行处理。
道路设计中还应注意风蚀和沙埋的
防治
结构设计应针对自然条件和工程病害,采取措施保证路基的整体稳定性,全区除高原冻土地带应维持其冻稳性外,大部分公路路基低,路面多由养护形成,一般用砂砾结构,材料和强度可满足要求。
交
和地形破碎,地震强烈,公路自然病通量大时应敷设沥青路面。
由于昼夜温差大,紫外
害如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均极严重。
线照射强,沥青老化快,且施工季节短,故施工应
公路通过条件困难,尤其是4000m以采取措施。
柴达木盆地气候较干旱,氯化盐可做筑
上的高山地区更甚
路材料
二级区划的主导因素与标志
以潮湿系数K为主的一个标志体系。
潮湿系数K值按全年的大小分为六个等级:
过湿区
K>2.00
中湿区
2.00≥K>1.50
湿润区
1.50≥K>1.00
润干区
1.00≥K>0.50
中干区
0.50≥K>0.25
过干区
K<0.25
有关潮湿系数
K值和蒸发力的计算公式规定如下:
K=R/Z
式中
R——年降水量(mm);
Z——年蒸发量(mm)。
年蒸发量Z无法直接测定,只能用蒸发力(可能的蒸发量)
ET来代替Z计算。
蒸发力ET
的计算,采用
H﹒L曼公式
ET=F﹒E0
F——季节系数,见附录二:
E0——水面蒸发量(mm)。
二级区划的特征与指标
二级区
水热状态
地表情况
多年平
最高月
名
潮湿
年降水
地下水
均
平均地
地貌类
地表切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