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管理对策探讨.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07787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管理对策探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管理对策探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管理对策探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管理对策探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管理对策探讨.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管理对策探讨.doc

《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管理对策探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管理对策探讨.doc(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管理对策探讨.doc

1.引言

随着农村信用社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较之省联社成立以前有了质的改变,信贷风险得到有效遏制,风险状况明显好转。

特别是自08年以来开展的“标准基层行社创建”与“合规建设”活动以来,合规理念逐步增强,合规意识明显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大幅提升,有章不循、有规不依的现象基本得到遏制。

但从目前情况看,信贷风险状况还不容乐观:

一是部分员工合规意识淡薄,信贷违规现象还时有发生,道德风险难以控制,风险隐患较为突出。

二是不良贷款占比较高,压降难度增大,新增不良贷款控制不力,不良贷款有反弹趋势。

三是不确定因素导致潜在的信用风险、道德风险和市场风险逐步显现,并有加大的趋势。

2.我国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的现状及存在的风险

2.1我国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的现状

2015年,受经济下行影响,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反弹趋势较为严重。

以成都邛崃市某网点为例,截止8月底,各项贷款余额6557.42万元,其中正常类贷款6217.68万元,关注类贷款13.54万元,次级类贷款287.43万元,可疑类贷款31.13万元,损失类贷款7.64万元,后三项为五级分类不良贷款,共326.2万元,不良贷款占比达4.97%,其中大部分不良贷款产生于2015年上半年。

不良贷款客户中有一名因犯罪被处有期徒刑,财产被查封,无法偿还贷款;有三名客户从事建筑工程施工、一名客户从事煤炭销售,都因资金链断裂而无法偿还贷款;有两名客户因其营业收入下滑导致不足以支撑还款额而逾期;另有一名客户恶意逾期。

以上不良贷款中,有不可预期的,有可预期而未及时采取措施的,也有在贷款调查阶段客户经理忽略了某些贷款风险点而导致出现逾期。

这部分不良贷款为该网点造成了极大损失。

首先是贷款未按时收回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其次,不良贷款造成信贷员薪酬大幅下降,甚至扣发全部绩效工资,这严重地打击了信贷员的工作积极性,导致工作效率大大下降。

截至8月底,该网点2015年放款笔数与2014年同期相比,下降了约40%。

总之,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问题日趋严峻。

总体来说,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主要存在以下现状。

2.1.1风险管理意识淡薄

部分农村信用社信贷发放未严格执行信贷发放操作程序,贷款发放把关不严,风险管理意识淡薄。

当前有部分贷款操作程序采取自上而下,先取得上级贷款意向,再向下逐级办理,致使基层信用社信贷人员错误认为既然上级已经有贷款意向,我们就遵照办理。

这种与商业银行自下而上实行贷款营销的逆程序操作使相当一部分信贷管理人员淡薄了风险意识,造成第一手调查材料就不深入,可能存在材料的虚报却没有被发现的事实,为以后的信贷风险埋下隐患。

2.1.2信贷风险防范机制不健全

主要反映在:

一是贷款“三查”制度流于形式,贷前调查缺乏科学全面的调查论证,信贷人员有时凭贷款人口头陈述就草率做出决定;贷时审查,有的其实就是领导一人说的算;贷后检查则是走马观花,有的贷款放了以后,就再无人问津。

二是贷款担保抵押徒有虚名,信用社为了降低贷款风险,对一些贷款实行担保、抵押,但在贷款发放上,只注重对贷款方资信的审查,却疏于对担保方资格的审查,造成担保不实,对抵押贷款,有些抵押品既不评估,也不登记,且变现能力差,造成多头重复抵押,形成不应有的贷款风险。

2.1.3贷款管理不严、内控制度乏力

一是贷时审查与贷款审批有待加强,不相容的贷款岗位相分离,有些信用社存在未严格执行审贷分离制度的现象。

二是疏于贷后管理。

农村信用社由于贷款笔数多,金额少,信贷员未实行客户经理制,有些大额贷款发放后根本无人问津,对借款人的经营、资金使用情况不了解,一旦贷款形成风险,不能得到及时发现和预防。

三是信用社各岗位之间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约,会计、稽核人员在行使监督职权上缺乏独立性、权威性。

2.1.4信贷管理制度和措施不到位

一方面,信贷管理人员力量薄弱,大部分基层信用社人员缺少,业务量大,信贷管理失控,致使信贷资产质量不高。

另一方面,从事信贷工作的人员文化业务素质偏低,主观随意性强,贷款违规问题较多。

2.1.5信贷资产质量反映不够真实

未及时调整贷款占用形态,即使已经形成不良贷款却仍旧在正常贷款科目反映;贷款到期转据较多,贷款到期后,只要能收回贷款利息,诸多信用社都采取办理转据方式,有的大额贷款多次转贷,影响了信贷资金的流动性,掩盖了潜在的信贷风险。

2.1.6企业改制破产影响严重

由于企业认识和动机的偏离,加之地方政府保护主义的影响,企业改制和破产给信用社信贷资金造成了巨大风险,逃债、废债现象时有发生,大量信贷资金被吞食、流失。

2.1.7不良资产的处置滞后

对已经形成的不良资产由于平时预警信息掌握不及时不全面,待处理时比较棘手,收贷费用成本过高。

由于对不良资产形成的原因未进行责任划分和认定,致使对违规责任人的责任追究未严格执行处罚处理,有的只是进行简单的经济处罚,未采取行政或者法律手段进行治理,有的根本没有实行责任追究,致使责任不清,加之信贷管理人员调动频繁,责任追究形同虚设。

2.2我国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存在的风险

2.2.1借款人风险

借款人风险是信贷经营中最直接也是最主要的风险,是贷款在使用环节上面临的风险,由于相关法律知识宣传力度不够深入,使得部分农户认识模糊,信用意识比较淡薄,法律观念不强,容易发生道德风险,而且农民容易相互攀比,若有人有拖欠的行为,就很有可能被其他人效仿,引起连锁反应,甚至发生恶意逃废债行为,从而导致违约率大幅增加。

2.2.2内部风险

内部风险是指农村信用社自身在办理贷款业务时,由于决策失误,管理不善等原因而引起贷款蒙受损失的可能性,农村信用社的部分从业人员的责任心和事业心不强,可能因为对信贷资产风险防范意识淡薄、经验不足、一时疏忽、制度不健全、分析判断不准等原因而使信贷资金蒙受损失。

2.2.3经营环境风险

经营环境风险是指农村信用社或借款人经营状况都没有问题,但借款人经营所处的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而导致的风险。

我国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的服务对象是以农业生产收入为主要来源的农户,农业生产效益是农户偿债能力的重要保障,但是农业是一个受自然灾害、市场因素等诸多环节影响且积极性特别明显的弱势产业,贷款投向结构单一,加上农民对市场的把握不准,信息不灵,自身的抗风险能力脆弱,一旦农业受灾,农业减产,产品销售受阻,将直接导致农民减产,还贷能力减弱,甚至使部分小额信贷难以收回。

2.3信贷风险成因

对于农信社邛崃某网点的信贷风险,前面已经提到,不良贷款客户中有财产被查封的,有资金链断裂的,有营业收入下滑一时无法支撑还款额的,也有恶意逾期的。

从表面来看,客户预期的原因多种多样,似乎都不可预料难以避免。

然而深入思考后会发现:

如果在放款前尽职尽责地做了足够的工作,这些风险都是可以大大降低甚至避免的。

对于财产被查封的客户,在贷款调查时信贷员未能详细了解到其在当地社会经济网中的所处的位置,未对客户错综复杂的债务关系引起充分重视,导致客户出现债务纠纷后农信社对其财产无足够处置权利,处境十分被动。

资金链断裂导致无法还款的几位客户有一个共同点——都同时经营着多种生意,且都涉及白酒或建筑工程。

2015年无疑是邛崃白酒行业的寒冬,之前作为邛崃支柱产业的白酒由于多种原因突然滞销,大量小型酒厂停产,许多尚在修建之中的酒厂也只得搁浅。

白酒行业成为了一个高危行业。

而建筑工程收款太难,极易出现资金断裂的情况。

这几位客户在申请贷款时刻意隐瞒了涉及白酒或建筑工程的事实,而信贷员并没有深入挖掘,只是对客户用于贷款的低风险生意,如餐饮、副食配送等进行了调查,从而忽视了风险所在。

这些客户将自己借由餐饮、副食配送等生意贷得的款项投入已经出现风险的白酒或建筑工程,然而杯水车薪,终究难解燃眉之急,白酒、建筑生意每况愈下,最终出现了资金断裂。

对于营业收入下滑导致一时不足以支撑还款额的客户,在贷款调查阶段,应该充分了解到该生意受季节、地方经济环境影响的波动性。

在了解到客户生意营收波动幅度较大时,便应该适当降低贷款额度,以减小风险。

凡此种种,大多数信贷风险只要在贷款调查和审核等阶段尽职尽责,尽心尽力地深入挖掘客户的生意信息及软信息,并且做好规避风险的措施,往往都是可以预见风险继而避免风险的。

而纵观我国农信社,主要存在着以下风险。

2.3.1风险防控意识淡薄

长期以来,农信社一直存在“重经营、轻管理”思想,几乎没有风险防控意识,“三查”制度未能落实,贷前调查随随便便走过场,贷时审查形同虚设,贷后检查流于形式,不能深层次揭示借款人资信、经营管理等情况,往往是贷款发放后、甚至贷款逾期后风险才被暴露。

2.3.2道德风险难以把控

自从省联社成立以来,加大了违规贷款的整治力度,违规行为明显减少。

但员工个人素质、职业道德等参差不齐,借名、假名贷款,垒大户、跨地区、一户多社借款等违规贷款还不同程度的存在。

受利益驱使,吃、拿、卡、要现象依然存在,导致“问题贷款”难以清收。

2.3.3风险责任界定不明

不良贷款一直是农信社较为沉重的包袱,经过票据置换和5年多来的苦苦清收,目前才渐渐有了起色。

但由于人员调整、岗位交流等因素影响,往往出现对新增贷款管理较为严格,对存量贷款管理薄弱,存量贷款责任界定不明,特别是一些有问题贷款和个人的责任贷款,人员调离后,这些贷款在管理上就形成了“真空”,成为“烫手山芋”,人为造成贷款逾期,甚至丧失诉讼时效。

2.3.4信贷队伍亟待加强

目前,农信社信贷人员任职资格的确定还没有建立科学的流程体系,信贷人员的退出也无章可循,没有形成良性的人员进出和责任界定机制。

加之信贷队伍老化,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缺乏必要的风险识别和风险防控能力,部分信贷人员经营理念未能转变,没有营销意识,不去抢占市场,导致贷款流向一些问题企业(个人)或项目。

2.3.5信用体系明显缺位

农信社主要以“三农”为服务对象,这一特殊性质导致在信用风险防控上与商业银行相比明显处于劣势。

一是征信系统虽然已经正式运行,但录入征信系统的企业和自然人绝大部分是大中城市的信息,农村市场的征信信息微乎其微,特别是农村市场的自然人征信信息更是少之又少。

二是信用体系不健全,信用环境较差,从政府部门到企业、从国家工作人员到普通自然人都不同程度存在失信现象,借款人贷款后往往以务工、经商等理由外出,加大贷款管理成本,有的甚至下落不明,贷款形成风险,信用贷款不再“信用”。

三是法制不健全致使信用风险加剧。

首先是立法层面:

我国现行法律规定贷款逾期超过2年,银行将不再享有依法诉讼的权利。

这项规定已成为借款人“合理逃废债务的杀手锏”,借款人经营不善无法偿还贷款后就“人间蒸发”,有的借款人借款后就以务工、经商等为由故意躲避,恶意逃废债务。

其次是执法层面:

目前银行普遍是“赢了官司赔了钱”,针对逾期贷款,通过诉讼,银行基本上都会胜诉,但执行却是举步维艰,起诉阶段要缴纳诉讼费、保全费等相关费用,申请执行要缴纳执行费,费用交齐了,却因种种原因执行不到借款人资产,“赢了官司不赢钱”现象普遍存在。

2.3.6政府职能本末倒置

农信社作为地方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的强力助推器,作为支农主力军,其经营发展理应受到政府的高度关注,但现有政府职能未真正转型为服务型政府,政府干预还不同程度存在,政府职能本末倒置,个别领导为个人政绩盲目上项目、搞形象工程,强行要求贷款跟进,领导在位时风险还能被掩盖,一旦领导更迭,潜在风险便会不断加剧。

3.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1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尽管农村信用社小额贷款业务在近几年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是随着我国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的发展,其风险也日益凸显,在风险管理方面面临着信用环境较差、风险补偿机制不健全等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小额信贷业务的正常健康发展。

3.1.1信贷风险管理意识淡薄

信贷人员过分地、片面地追求业务的发展,不注重资产的质量与盈利水平的匹配,忽视信贷风险的管理,在经营管理的全流程中贯彻信贷风险管理的意识还不够充分,片面的信贷风险管理意识可能会造成逃避承担风险,降低了整体的抗风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