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唐诗五首》教案三篇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076043 上传时间:2022-10-1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2.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唐诗五首》教案三篇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唐诗五首》教案三篇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唐诗五首》教案三篇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唐诗五首》教案三篇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唐诗五首》教案三篇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唐诗五首》教案三篇文档格式.docx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唐诗五首》教案三篇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唐诗五首》教案三篇文档格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唐诗五首》教案三篇文档格式.docx

提问1:

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明确:

描绘了诗人临近黄昏时徘徊在东皋之上,四处眺望,走走停停,不知止于何处,一副若有所思又若有所待的画面。

提问2:

颔联和颈联运用了何种手法?

描绘了怎样一幅景象?

两联运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颔联写作者举目四望,山、树一片秋色,在夕阳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

颈联表现牧歌式的田园气氛,牧人与猎马的出现,使静谧的画面活动了起来。

这四句宛如一幅山林秋晚图,在闲逸的基调中,透露出几分忧郁和苦闷。

目标导学三:

品味分析,体味感情

提问3:

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①第一句的?

东皋?

点明地点,?

薄暮?

点明时间,?

望?

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

第二句呼应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②表现了作者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提问4:

请从?

景?

与?

情?

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

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提问5:

诗人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感情?

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和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人的落寞心绪。

黄鹤楼

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谈谈你所了解的江南三大名楼及与之有关的诗文?

湖北:

黄鹤楼崔颢《黄鹤楼》

湖南:

岳阳楼范仲淹《岳阳楼记》

江西:

滕王阁王勃《滕王阁序》

朗读古诗,分析探究

读了这首诗,你最喜欢哪一句?

为什么?

生1:

我喜欢?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因为这句对仗工整,用词优美,我眼前好像也出现这么一幅令人陶醉的画面。

生2:

我也喜欢这一句。

?

历历?

萋萋?

两个叠词读起来流畅、舒缓,感觉非常宁静。

生3: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这句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它讲述了一个美丽的传说。

诗中引用神话传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诗人在最后感叹道?

烟波江上使人愁?

,他为何而愁?

愁什么呢?

诗人由黄鹤楼的名字由来想到传说中的仙人已乘鹤而去,只留下这座楼和千年不变的悠悠白云;

再眺望眼前汉阳城一带,草木茂盛苍翠;

继而想起自己的故乡,不禁抒发了怀旧、思乡的感慨,一股世事苍茫的愁绪涌上心头。

第五、六句写看到的繁荣景象,而第七、八两句却写清冷的思乡之情,运用了什么手法?

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反衬手法,传达出诗人深重的漂泊感以及对归宿的向往。

三、板书设计

第2课时《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

1.朗读古诗,把握情感。

2.理解诗句,概括内容。

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故事,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

这些有不少被写进了古人的诗篇之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王维的《使至塞上》。

使至塞上

了解常识,朗读诗歌

1.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王维,字摩诘,唐代的山水田园诗人。

他不仅是作诗的妙手,而且是绘画的行家,所以苏轼盛赞他: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浓郁的诗情画意是王维诗作的艺术特色。

开元二十五年(737)的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以监察御史的身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这实际上是被排挤出朝廷,《使至塞上》所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

2.教师范读诗歌,要求学生听读,把握节奏和韵律。

3.全体学生配乐齐读,并感知诗歌内容。

梳理诗意,概括内容

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中颔联和颈联的画面。

地上随处可见飘飞的蓬草,天空偶尔出现一队北归的大雁。

只见灿黄无垠的大漠上,挺拔着一柱直冲云霄的孤烟,绵长如带的黄河边,一轮火红的落日显得异常浑圆、壮丽。

这是一首律诗,你能分别简要概括每一联的内容吗?

首联叙事,颔联写景且蕴含感情,颈联描绘出一幅经典的画面,尾联叙事。

赏析诗句,把握情感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被王国维赞叹为?

千古壮观?

的名句,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

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再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

其次,它讲究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线条简约,物态毕现。

第三,色彩丰富,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辽阔的边塞风光如在眼前。

渡荆门送别

译诗,解说内容

请结合文中注解自译全诗。

提示:

我驾轻舟一叶,顺流而下,一直远渡到荆门之外,来到楚地游览。

山峦从我的视野中一点点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

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飞下的天镜;

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

还是故乡的水好啊,它不远万里把我送到江汉平原。

评说,深入赏析

《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

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颔联中的?

随?

和?

入?

字用得好,请说说好在哪里。

一个?

字化静为动(或?

以动写静?

),将群山与平野位置的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了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字形象生动,写出了气势的磅礴,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

颈联的描写有何妙处?

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海市蜃楼喻云之奇特,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本诗题为《渡荆门送别》,清代诗人沈德潜认为?

诗中无送别意,题中‘送别’二字可删?

你有什么看法?

诗的尾联的妙处在于:

诗人明明有离乡惜别的情思,而又不直说,反而采用拟人化手法,说?

故乡水?

对自己怀有深情,不辞劳苦,从四川一直送他到荆门外,即?

万里送行舟?

采用这种拟人化的手法,比直抒胸臆陈述离乡之情显得更曲折含蓄、更有诗味和情趣。

诗题中的?

送别?

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诗中并无送别朋友的离情别绪。

沈德潜认为?

二字可删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钱塘湖春行

初读诗句,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

正音正字。

2.学生自由朗读全诗,要求读准节奏,读出情感。

3.学生借助注释和参考资料,疏通诗文大意。

感悟全诗,质疑释难

通过朗读诗句,你体会到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

从哪里看出来的?

早春。

从水面初平、早莺争暖树、新燕啄春泥、乱花、浅草看出。

诗人是步行还是骑马观赏景致?

通过哪句诗看出的?

骑马。

从?

浅草才能没马蹄?

看出。

唐时,西湖上骑马游春的风俗极盛。

诗人骑马游西湖,所以诗里提到了游踪,但诗里写游踪跟散文不一样,是用不着作细致交代的,要仔细想,才看得出来,试诵读全诗两遍,然后说说诗人的游踪。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公亭,一路行来,到最后湖东的白堤。

在所有的景物中,诗人最喜爱的是什么呢?

(品读末尾两句)

诗人最爱湖东的白堤,因为这里绿柳成荫。

相比较其他地方的景色,白堤的景色更是美不胜收,使人久久不忍离去,诗人不禁赞叹道:

这才是我最爱去的地方啊……对西湖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孤山寺云水生春意

↓游春

行贾公亭莺燕争春光

踪↓踪踪

白沙堤花草竞春荣

↓↓

西湖早春图(最爱)诗人赞春情

教学反思

《唐诗五首》教案二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五首诗歌创作的不同背景和不同艺术风格。

2.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

2.了解诗歌情景交融、情趣盎然的特点,体会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能力。

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2.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从最古老的《诗经》开始,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

唐诗是中华民族最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同时也对世界上许多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对于后人研究唐代的政治、民情、风俗、文化等都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和价值。

今天,让我们来一起学习《唐诗五首》。

二、《野望》

1.资料助读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唐代诗人。

性简傲,嗜酒,能饮五斗,自作《五斗先生传》,撰《酒经》《酒谱》,注有《老》《庄》。

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旷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

王绩爱好广泛,最突出的成就在诗歌。

他的山水田园诗朴素自然,意境浑厚,“以真率疏浅之格,入初唐诸家中,如鸢凤群飞,忽逢野鹿,正是不可多得也”。

(【清】翁方纲:

《石洲诗话》卷一)王绩被后世公认为是五言律诗的奠基人,扭转齐梁余风,为开创唐诗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中国的诗歌,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2.基础知识

东皋(gāo)徙倚(xǐyǐ)犊(dú

东皋:

地名,诗人隐居的地方。

皋,水边高地。

薄暮:

傍晚,太阳快落山的时候。

薄,接近。

徙倚:

徘徊。

犊:

小牛。

禽:

泛指猎获的鸟兽。

相顾:

相视;

互看。

采薇:

薇,是一种植物。

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

后遂以“采薇”比喻隐居不仕。

3.诗歌赏析

(1)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皋是水边高地。

东皋,指他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

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

“徙倚”是徘徊的意思。

“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2)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

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

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3)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然而,王绩还不能像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4.小结

全诗起句写傍晚在东皋伫望,次句写望后产生的寂寞惘然心情。

三、四句写晚景,用“树树”“山山”“皆”“唯”极写“秋色”“落晖”的浓重。

五、六句通过人事活动,进一步写晚景。

最后两句说面对牧者猎者虽相见而不相识。

自己甘愿过“采薇而食”的隐居生活,表现出作者不问世事的闲适思想。

这首诗写景抒情朴素自然,摆脱了初唐轻靡华艳的诗风,在当时的诗坛上别具一格。

三、《黄鹤楼》

崔颢(hà

o)(704-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日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