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选读练习与答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072686 上传时间:2022-10-1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8.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语选读练习与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论语选读练习与答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论语选读练习与答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论语选读练习与答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论语选读练习与答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语选读练习与答案Word格式.docx

《论语选读练习与答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选读练习与答案Word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语选读练习与答案Word格式.docx

”(2、2.1子曰: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2.3》)

就以上两章内容,说说孔子治国的基本思想及局限性何在?

3、孔子坚持认为拯救道德人心才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你如何评价这个观点?

4、孔子说“均无贫”,这个“均”和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意思是否相同?

你怎样理解孔子的“均无贫”?

只供学习与交流.

二、克己复礼

5、子路曰:

“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

”子曰:

“必也正名乎!

”子路曰:

“有是哉,子之迂也!

奚其正?

“野哉,由也!

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13.3)

孔子“正名”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孔子认为治理国家要先正名,理由是什么?

6、在孔子看来,礼和仁是什么关系?

试结合课文有关章节,谈谈你的理解。

7、有子曰:

“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

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1?

2)

子夏问孝,子曰:

“色难

(1)。

有事,弟子服其劳

(2);

有酒食,先生(3)馔(4),曾是以为孝乎?

”(2?

8)

请结合以上文字,说说孔子所说的孝与礼的关系,并作简要评价。

8、宋儒说克己复礼就是“存天理,灭人欲”,“君君,臣臣”就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这和孔子原意有什么不同?

四、知其不可而为之

9、对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信念,不少隐者对孔子的行动持否定态度,连他的弟子也颇有微只供学习与交流.

请联系网站删除资料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词。

当他与弟子被困于陈蔡之间没有粮吃的时候,他曾经征求三位弟子对行道的意见和看法。

子路持怀疑态度,认为孔子也许还没有达到仁、智,子贡肯定孔子之道极大,但因天下不能容,(不超过希望孔子修改一下。

孔子为何坚持自己的信念?

你怎么看孔子的这种行为?

请简述之。

字)省考试院第一次例卷题100

五谷不分,“四体不勤,子路问曰:

“子见夫子乎?

”丈人曰:

蓧、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

10孰为夫子?

”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

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

“隐者也。

”使子路反见之。

至,则行矣。

子路曰:

“不仕无义。

行其义也。

而乱大伦。

君子之仕也,如之何其废之?

欲洁其身,长幼之节,不可废也;

君臣之义,18.7)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1)“长幼之节”在文中指什么?

“君臣之义”指什么?

(2)子路所说的“道”的含义是什么?

子路认为“道之不行”的原因是什么?

11、长沮、桀溺耦而耕。

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

“夫执舆者为谁?

“为孔丘。

“是鲁孔丘与?

“是也。

“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

桀溺曰:

“子为谁?

“为仲由。

“是孔丘之徒与?

”对曰:

“然。

“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

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耰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

夫子怃然曰:

“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18.6)

(1)对社会现实与改革的关系,孔子所持的观点(态度)是(不超过15字),而长沮、桀溺的观点(态度)却认为(不超过15字)。

(2)上面文字反映了孔子怎样的主张和思想?

请用自己的话加以说明。

五、仁者爱人

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1.6)12、子曰: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子夏曰:

“贤贤易色;

事父母,能竭其力;

事君,能致其身;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1.7结合以上两章内容,说说孔子是如何看待道德教育和文化教育二者关系的。

“邦君树塞门,管仲亦树塞门;

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子)曰:

“然则管仲知礼乎?

”(13、仲亦有反坫。

管仲而知礼,孰不知礼?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子曰:

子贡曰:

“管仲非仁者与?

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1)从这两段文字看,孔子是如何评价管仲这个人物的?

(的含义是怎样的?

仁)从孔子的评价中可以看出孔子“”(2

14、同是主张相爱,孔子的仁爱把孝悌视为根本,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

墨子的兼爱则主张“兼相爱,交相利”,说“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

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

墨子的主张和孔子有什么不同?

为什么孟子说“墨子兼爱,是无父也”?

六、君子之风

资料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15、孔子说:

“君子喻于义”,但只是“见利思义”,反对见利忘义,并不反对正当的求利。

韩非子则认为君臣父子之间只有利害关系,没有道义关系,彼此是“用计算之心以相待”的,都是为了追求各自的“大利”。

而后来的儒家走向另一个极端,产生了讳言利、排斥利的倾向,如董仲舒就主张“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试结合实际,这三种主张作简要评论。

16、子曰: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结合这段文字,从中可以看出孔子表达了对君子的怎样的要求?

八、周而不比

17、子贡问友。

“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曾子曰:

“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孔子和曾子的言论表达了他们的交友之道。

(1)孔子和曾子的交友之道有什么不同?

(2)你怎样评价他们的交友之道?

18、孔子说:

“仁者爱人。

”孔子又说:

“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请你从交友的角度,联系现实,谈你的理解。

19、在人与人的交往问题上,原始儒家追求友好交往和诚实交往的目标,但孔子同时又以“仁”为标准,不赞成同任何人进行交往。

他反对把交往降为党派活动,除主张要“适中交往”外,孔子还说: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为政》)“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卫灵公》)“人之过也,各于其党。

”(《里仁》)。

可见,在交往问题上,孔子认为我们不可以放弃自己的意只供学习与交流.

请联系网站删除资料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志和立场而依附于他人,甚至把交往蜕变为一种结党营私的活动。

对孔子的这种交往观,你是字)怎么看待的?

请结合现实进行分析。

(不超过100

20、结合实际,说说你认为“周而不比”都应该有哪些表现。

十一、诲人不倦“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21、子路问:

“闻斯行诸?

”冉有问:

“闻斯行之。

赤也惑,子曰‘闻斯行之'

子曰‘有父兄在;

求也问‘闻斯行诸'

公西华曰:

“由也问‘闻斯行诸'

,,

“求也退,故进之;

由也兼人,故退之。

””敢问。

'

面对子路、冉有的同一问题,孔子的回答是完全不同的,这使得站在一旁的公西华很困惑。

如果子贡问同样的问题,孔子会如何回答?

为什么?

对孔孔子的解释体现了他怎样的教育思想?

子的这种教育思想,你有什么体会?

22、子贡曰: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诗》云,‘如切如磋!

如琢如磨'

,其斯之谓与?

“赐也!

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贡引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是为了说明什么道理?

为什么孔子认为可以同子贡谈论《诗》?

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

①子路问:

“有父兄在,23、“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

“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

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

“求也退,故进之;

”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不发。

举一隅(3)不启,不悱②子曰:

“不愤

(1)

(2)以上反映了孔子的哪些教学观点?

“礼后乎?

”“绘事后素。

“、子夏问曰: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何谓也?

24”曰:

“起予者商也!

始可与言《诗》已矣。

)面对子夏带有刁难性的问题,孔子是如何启发教育他的?

(1”?

)本来是孔子在启发子夏,可为什么孔子却说(2“启予者商也

“述而不作

(1),信而好古,窃

(2)比于我老彭(3)25、。

”请说明孔子“述而不作”的内涵,并进行评析。

十二、高山仰止

26、子曰:

“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

”门人不敬子路。

“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从中你可以获得怎样的启示?

十三、沂水春风、“点!

尔何如?

”27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

“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

“何伤乎?

亦各言其志也。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

“吾与点也!

(1)曾点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理想生活图?

(2)你赞同曾点的理想吗?

/孔子为什么对曾点的想法深表赞同?

十四、中庸之道

28、子路撜溺(拯救溺水者)而受牛谢。

孔子曰:

“鲁国必好救人于患。

”子贡赎人而不受金于府。

“鲁国不复赎人矣。

子路受而劝德,子贡让而止善。

(1)对子路和子贡的不同做法,孔子赞同子路而否定子贡。

结合《论语》所学,你认为孔子是依据什么来评判的?

(2)你赞同谁的做法?

请简述理由。

29、“中庸”“和”的精神实质是什么?

请简述中庸之道在现实中的运用。

30、子贡问:

“师与商也孰贤?

“师也过,商也不及。

“然则师愈与?

“过犹不及。

“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

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孔子是如何评价师和商的?

你是否赞同孔子的评价?

为什么?

31、子曰: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请结合实际对“和而不同”的观点加以评述。

《<

选读》高考复习

1、两者没有矛盾,反映出孔子治国思想的两层意思。

(1)他主张为政以“德”,就要保证百姓基本生活,满足物质需求,这是基础,所以提倡“富之”。

(2)但他又主张治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