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技术师基础知识重点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071707 上传时间:2022-10-1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6.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放射技术师基础知识重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放射技术师基础知识重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放射技术师基础知识重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放射技术师基础知识重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放射技术师基础知识重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放射技术师基础知识重点Word文档格式.docx

《放射技术师基础知识重点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放射技术师基础知识重点Word文档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放射技术师基础知识重点Word文档格式.docx

原子序数Z越大对电子的吸引力越大。

5.结合能:

移走原子中某壳层轨道电子所需要的最小能量。

原子能级是结合能的负值,它们绝对值相等,符号相反。

6.电子处在M壳层的d亚层上,通常称这种状态为3d。

7.原子处于最低能量状态叫基态,最稳定(K层)。

8.激发:

当原子吸收一定大小的能量后电子将自发地从低能级过渡到某一较高能级上,这一过程称为原子的激发。

9.电离:

当原子中壳层电子吸收的能量大于结合能时,电子将脱离原子核束缚,离开原子成为自由电子,这个过程称为电离。

激发和电离都使原子能量状态升高,使原子处于激发态而不稳定。

10.跃迁:

处于激发态的原子,在极短的时间(10-8秒)内,外层电子或自由电子将自发的填充其空位,同时放出一个能量等于两个能级之差的hv光子,这个过程称为跃迁。

11.1895年11月8日,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做阴极射线管放电实验时发现X线。

1896年贝克勒尔发现钠盐的放射性。

居里夫妇发现放射性元素钋和镭。

12.产生X线的基本条件:

电子源、高速电子流、X线管高真空、阻碍X线的阳极靶面。

13.X线管保持高真空的主要目的为防止电子与空气分子冲击而减速。

14.诊断和治疗用的X线管的靶面由钨制成,乳腺的X线管用钼制成。

15.连续X线(轫致辐射):

高速电子流与靶物质的原子核作用。

连续X线光子的能量取决于:

电子接近核的情况、电子的能量、核电荷。

连续X线的最短波长(λmin):

λmin=1.24/U(kV)nm。

其最短波长仅与管电压有关,管电压越高,产生X线的最短波长越短。

X线最短波长,对应最大光子能量。

16.特征X线(标识放射):

是高速电子与靶原子的内层轨道电子作用电子被击脱,外壳层电子跃迁填充空位时,多余的能量以光子(X线)的形式放出,即为特征X线。

这种由靶物质所决定的X线称为标识放射,与X线管电流无关。

管电压必须满足eU≥W,W是结合能,当eU=W时,U=W/e称为最低激发电压。

各线系的最低激发电压大小按其相应的壳层内电子结合能大小顺序排列,即UK>UL>UM>UN。

壳层越接近原子核,最低激发电压越大。

17.X线发生效率的公式为η=K1ZU。

可见X线产生的效率由原子序数和U是管电压(V)乘积决定。

X线管产生X线的效率极低,一般不足1%,而绝大部分(99%)变为了热能。

18.影响连续X线强度因素为靶物质、管电流、管电压、高压波形;

影响强度分布的主要因素为靶面倾斜角。

19.连续X线强度与管电压(kV)的n次方成正比(在诊断范围内,n近似为2)。

20.特征X线的强度与管电流成正比,管电压大于激发电压时才发生K系放射,并随管电压的继续升高K系强度迅速增大。

21.医用X线主要使用的是连续放射,但在物质结构的光谱分析中使用的是特征辐射。

22.对钨靶X线管来说,70kV以上才开始产生特征X线;

管电压在80~150kV时,特征X线只占10%~28%;

管电压高于150kV特征X线相对减少;

高于300kV时,两种成分相比特征X线可以忽略。

23.阳极倾角指垂直于X线管长轴的平面与靶面的夹角。

固定阳极倾角一般在17°

~19°

,旋转阳极倾角一般为12°

在通过X线管长轴且垂直于有效焦点平面内,近阳极端X线强度弱,近阴极端强,最大值约在10°

处,其分布是非对称性的,这种现象称为阳极效应,又叫足跟效应。

阳极倾角越小,阳极效应越明显。

口诀:

阴盛阳衰。

24.X线具有波粒二象性。

X线在传播时表现了它的波动性;

X线与物质相互作用时,则突出表现粒子特性。

X线光子只有运动质量,没有静止质量。

25.X线的特性:

①物理特性:

不可见、非带电、穿透性、荧光作用、电离作用、

热作用;

②化学特性:

感光作用、着色作用;

③生物效应特性,放射治疗的基础。

26.光电效应的产物有光电子、正离子、特性放射和俄歇电子。

27.入射光子的能量与轨道电子结合能必须“接近相等”(稍大于)才容易产生光电效应。

光电效应发生概率大约和能量的三次方成反比,和原子序数的四次方成正比。

光能三反,光原四正。

28、光电效应不产生有效的散射,对胶片不产生灰雾。

光电效应可增加X线的对比度。

29.光电效应是光子与内层轨道电子作用全部能量传递的过程;

康普顿效应是光子与外层轨道电子作用部分能量传递的过程,入射光子变成散射光子(散射线)。

30.X线摄影中几乎所有的散射线都来自康普顿效应。

31.康普顿散射发生概率与物质的原子序数成正比,与入射光子的能量成反比,即与入射光子的波长成正比。

32.相干散射包括瑞利散射(主要)、核的弹性散射和德布罗克散射。

相干散射是光子与物质相互作用中唯一不产生电离的过程。

相干散射的发生概率与物质原子序数成正比,并随光子能量的增大而急剧地减少。

33.X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有光电效应、康普顿相应、电子对效应三个主要过程和相干散射、光核反应两个次要过程。

在诊断X线能量范围内,只能发生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和相干散射,电子对效应、光核反应不可能发生。

34.最强波长(λmax):

λmax=1.5λmin;

平均波长(λmean):

λmean=2.5λmin

35.最高能量为100keV的连续X线,其平均能量在40keV左右。

36.X线强度是垂直于X线束传播方向的单位面积上,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光子数和能量乘积的总和,常以量与质的乘积表示。

管电压、管电流、靶物质决定X线强度。

37.X线质又称X线的硬度,它是由X线的波长(或频率)决定的。

X线的波长越短(频率越高),X线的光子所具有的能量就越大,X线的穿透力就越强,即X线质硬。

38.半值层是指使入射X线强度衰减到初始值的1/2时,所需的标准吸收物质的厚度,诊断用X线的半值层一般用毫米铝(mmAl)表示。

它反映了X线束的穿透能力,表征X线质的软硬程度。

诊断用X线用半值层表示在1.5~4mmAl之间。

39.在滤过情况一定时,常用管电压的千伏值来粗略描述X线的质。

工作中有时也用半值层(HVL)描述X线的质。

40.X线摄影中的X线波长在0.008~0.06nm之间。

41.平方反比法则:

距离增加1倍,则射线强度将衰减为原来的l/4。

42.窄束:

射线束中不存在散射成分,即使射线束有一定宽度,只要所含散射光子很少,都可近似称为窄束。

所谓宽束X线,是指含有散射线成分的X线束。

43.X线通过物质层时衰减特点为:

强度变小,硬度提高,能谱变窄。

44.改变X线管窗口滤过厚度可以调节X线束的线质。

45.线衰减系数μ的国际单位(SI)单位是“m-1”。

46.质量衰减系数的SI单位是“m2·

kg-1”,质量衰减系数不受吸收物质的密度和物理状态的影响。

质能转移系数的SI单位是m2·

kg-1。

47.线能量转移系数:

在X线与物质相互作用的三种主要过程中,X线光子的能量都有一部分转化为电子(光电子、反冲电子及正负电子对)的动能,而另一部分则被一些次级光子所带走,单位:

/m。

48.影响衰减的因素:

①射线的性质对衰减的影响:

射线能量越高,衰减越少

②物质原子序数对衰减的影响:

原子序数越高:

吸收X线越多。

(锡比铅具有更好的屏蔽防护性能)。

③物质密度对衰减的影响:

X线的衰减与物质密度成正比关系。

④每克电子数对衰减的影响:

电子数多的物质比电子数少的物质更容易衰减X线。

49.人体各组织对X线的衰减由大变小为骨、肌肉、脂肪、空气。

50.人体软组织的密度相当于水,是1g/cm3。

人体的构成大部分是由肌肉、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组成的软组织、骨骼、肺和消化道内的气体组成,有效原子序数为7.43;

骨的密度是1.9g/cm3,有效原子序数是14;

空气的密度1.293×

10-3g/cm3,有效原子序数7.64。

51.照射量的单位:

C/kg,原有单位R(伦琴)。

照射量率的SI单位:

C/kg·

s),专用单位R/s。

52.比释动能适用于间接致辐射,受照物质可以是任何物质。

比释动能的单位:

J/kg,又名Gy(戈瑞),曾用单位rad(拉德)

1Gy=100rad;

比释动能率的SI单位:

Gy/s

53.吸收剂量是单位质量物质吸收电离辐射能量大小的物理量。

吸收剂量的单位:

J/kg(焦耳每千克)。

吸收剂量率的SI单位:

J/(kg·

s)

54.当量剂量的单位:

J/kg(焦耳每千克)专用名是希沃特(Sv),曾用单位雷姆(rem)。

当量剂量率SI单位:

Sv/s

55.只适合在空气中测量的是照射量;

只适用间接致电离辐射的是比释动能;

适合于任何电离辐射和受照物质的是吸收剂量;

度量不同射线类型对组织和器官形成辐射危害的是当量剂量。

56.国际上选择和定义辐射量及其单位的权威组织是“国际辐射单位和测量委员会”(ICRU)。

57.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ICRP)将辐射生物效应分为确定性效应和随机性效应。

58.X线防护的目的在于防止发生有害的确定性效应,并将随机性效应的发生率限制到认为可以接受的水平。

59.影响辐射损伤的因素:

①电离辐射:

辐射种类、吸收剂量、剂量率、分次照射、照射部位、照射面积、照射方式。

②受照机体:

种系、个体及个体发育过程、不同组织和细胞的辐射敏感性。

60.胎儿出生前受照影响:

①胚胎死亡(受孕0~9天);

②畸形(9~42天);

③智力低下(8~15周受到1Sv的有效剂量照射发生的概率为40%);

④诱发癌症(10周岁以内)。

61.引起男性暂时不育的一次照射的阈剂量约为睾丸吸收0.15Gy的剂量,绝育的阈剂量为3.6~6Gy。

女性绝育的阈剂量为急性吸收剂量2.5~6Gy(年长妇女更敏感)。

62.对于有临床意义的造血功能抑制,全部骨髓的吸收剂量的阈剂量约为0.5Gy。

63.随机性效应的严重程度与受照剂量的大小无关。

64.人体对辐射的高度敏感组织有:

淋巴组织、胸腺、骨髓、胃肠上皮、性腺和胚胎组织等。

65.中度敏感组织有:

感觉器官、内皮细胞、皮肤上皮、唾液腺和肾、肝、肺的上皮细胞等。

66.轻度敏感组织有:

中枢神经系统、内分泌腺、心脏等

67.不敏感组织有:

肌肉组织、软骨、骨组织和结缔组织等。

68.放射工作人员受到超过当量剂量限值的照射,一般累积剂量在1.5Sv以上可出现外照射慢性放射病。

69.外照射慢性放射病分度诊断标准Ⅰ度:

无明显出血倾向,脱离射线恢复较快,WBC持续在4×

109/L以下,骨髓象增生活跃或低下。

Ⅱ度:

较顽固的自觉症状,可有明显出血倾向,脱离射线恢复较慢,WBC持续在3×

109/L以下,骨髓象增生低下。

70.固有滤过一般用铝当量表示单位是mmAl;

外照射的屏蔽防护用铅当量,单位:

毫米铅(mmPb)。

71.X线诊断机房的主防护应有3mm铅当量的厚度,副防护应有2mm铅当量的厚度。

一般24cm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