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语文16课17课18课教案Word格式.docx
《八年级上册语文16课17课18课教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上册语文16课17课18课教案Word格式.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如吴均的《与顾章节》《与朱元思书》、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都属于此类。
这类作品虽没有表现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力,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二、读课文
1.初读通文句。
(1)学生自由放声朗读课文。
要求:
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准节奏。
教师巡回指导,注意聆听学生的朗读,及时纠正学生读不到位之处,指导学生的疑难之处。
(2)检查朗读。
选一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教师强调朗读节奏: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根据范读,纠正字音,注意节奏。
(4)全班齐读课文。
2.再读明内容。
(1)学生自由读课文,结合文下注释,疏通文意。
(2)同桌交流自学情况,提出认为重要的或解决不了的词句,班级交流时解决。
(3)班级交流,教师补充并检查掌握情况。
出示:
①〔交辉〕辉映;
〔四时〕四季
②〔歇〕消散
③〔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
颓,坠落。
④〔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借代);
争相跳出水面。
⑤〔欲界之仙都〕人间天堂。
欲界,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
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即指人间。
仙都,神仙生活于其中的美好世界。
⑥〔与(yù
)〕参与,这里指欣赏。
3.三读理结构。
(1)生读课文,理清本文结构。
回答下列问题。
课文先写,再写,最后写。
使学生明确本文是总分总的结构。
(2)学生根据对课文结构的把握,快速背诵课文。
(3)检查背诵。
抽查两名学生背诵课文,老师做适当点评。
三、品美点
总写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突出一个“美”字,总领全文。
接下来的文字无不围绕它来铺开,分别写了“峰”、“流”、“石壁”、“林”、“竹”、“雾”、“猿鸟”、“夕日”、“沉鳞”,给我们展现了一幅清丽的山水画。
你发现了本文的美了吗?
请根据自己的想象,以“我发现了本文的美”的句式,说几句赏析语言。
(出示:
山水相映图、石壁翠竹图、晨辉、夕阳、猿鸟、沉鳞,激发学生想象。
)
教师提示:
可从文章内容、语言、结构、色彩等方面进行赏析。
1.四人一小组,合作探究。
2.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评。
可这样赏析,如:
(1)我发现了本文的结构美。
文章短小精焊,结构严谨,首尾呼应,叙议结合,经纬分明,脉络贯通。
(2)我发现了本文的图画美。
画中山水相映,色彩缤纷,高低错落,动静相生。
(3)我发现了本文的色彩美。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
石壁耸立两岸,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翡翠,自然美不胜收。
(4)我发现了本文的语言美。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沉鳞竞跃”,四字一句,整齐顺口,而结尾处“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差变化,又如行云流水,随意自然。
……
四、悟感情
1.古人善于从一山一川之中发现地理形胜之美,在对美的描述之中表达自己的感情。
这篇文章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有哪些?
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归纳总结。
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这个“美”字,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
“实则欲界之仙都”表露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字里行间,与谢灵运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总之,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3.齐背课文,仔细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谈写法
1.本文的景物描写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你从文学到了哪些写景的方法?
请以“我从文中学到了的写景方法”的句式谈一谈。
教师小结:
写景物,抓灵魂;
多视角,传真情。
2.探究书信体例的变迁。
六、佳句运用
本文和《山峡》一样,四字写景句非常多,试最大化地运用或改用它们说一段话来描绘景物,看谁用得多,用得好。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春冬之时,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晴初霜旦,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七、课外积累
收集整理文中的四字写景佳句,背诵古代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词。
八、小结
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写的是普通的山川之美,他状写高峰清流、石壁清林,描摹日光的色彩变化和猿鸣鱼游,都是一些常见之景,但写得清丽自然,自有一股浑然天趣,表露自己居身其中的欢乐、愉悦、悠然自在之情。
下节课让我们再来一起欣赏苏轼笔下的月色是怎样的,又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九、作业布置
1.将这篇短文声情并茂地吟诵给父母听。
2.预习《记承天寺夜游》。
十、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学习背诵《记承天寺夜游》。
赏析文中写景文字,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比较两篇文章,提高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
一、导入
1.月亮,是古代文学的重要意象之一。
古往今来,一轮明月往往会引起人们无数的遐想,那里曾有嫦娥奔月的美丽传说,也有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千古佳句。
苏轼这一大文豪在月夜还发出过什么感慨呢?
这节课,我们就随着苏轼一起去游赏承天寺的月夜美景。
(板书题目:
记承天寺夜游)
2.说说你知道的苏轼。
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朝眉山人。
少时即博通经史,长于写文章。
宋仁宗嘉佑三年中进士。
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创行的新法,而招致政敌的弹劾,借口讽刺新法的诗句,横加“讪谤朝政”的罪名,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
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史。
元佑中旧派执政,苏轼被招回京城作翰林学士、礼部贡举等官,不久因与旧派政见有分歧,再次外调杭州。
经圣元年,新派再起,苏轼又一再被贬,最后贬为琼州(今海南省)别驾。
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工诗擅词,散文汪洋恣肆,有“雄视百代”的称誉。
本文写于他被贬,谪居湖北黄州之时。
二、读一读,初步感知
1.听读。
(1)学生听课文录音,要求:
听准字音,听出节奏和停顿。
(2)掌握以下几个问题。
①掌握字音。
相与(yǔ)藻(zǎo)荇(xì
ng)
②把握节奏。
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庭下/如积水空明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仿读。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两至三遍,初步感知课文。
(2)选两名自愿朗读者读课文,其他学生点评。
(3)全班齐读,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三、讲一讲,了解内容
1.解题。
顾名思义,《记承天寺夜游》是一篇游记,作者与谁同游?
经历了哪些地方?
看到了什么?
2.生自读课文,结合文下注释,自己讲解文意,把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
3.小组交流,相互质疑。
4.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全班交流解决。
5.请一生复述课文,其他同学作补充评价。
6.教师强调一些重要词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如:
(1)念无为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念,想;
遂,于是,便;
至,到。
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盖,原来。
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有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7.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熟读课文,争取背诵。
四、品一品,赏析妙语
1.这篇短文以写月景著称。
开头便写到“月色入户”,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
明确: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小组合作探究(出示探究题目):
原句:
(1)删一删,品修辞:
你认为去掉原句中的“如”和“盖竹柏影也”可以吗?
(2)添一添,品意境:
在原句后添上“丛中蛙鸣不断,空中流荧飞舞,村中狗吠鸡鸣,几处纳凉人笑语阵阵”,好不好?
为什么?
五、说一说,领悟感情
1.作者通过对月色的描绘,给我们创设了一个清幽淡雅的意境。
此时,他的心情如何?
除此之外,作者在这篇短文里还流露了哪些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先找到能体现作者心情的关键词句,再说一说作者的感情。
欣然起行——欣喜之情。
念无与为乐者——有点遗憾。
遂——不假思索中有点激动。
寻——有急切的访友之情。
亦未寝——与好友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喜悦。
相与步于中庭——一份闲适,一份从容。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赏月的欣喜,贬谪的落寞、漫步的悠闲、自我排遣的达观。
3.最后一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作为全文的点睛之笔,可引申提问:
从文中哪些地方可看出“闲”?
入夜即“解衣欲睡”。
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
步于中庭看清“竹柏影”。
闲人既带有寄情山水的闲静恬适,又带有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情。
4.教师小结。
本文通过对庭中景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著,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我们从中得出这样的启示:
即使命运的安排对个人来说,可能不很公平,也不能失去了拼搏进取的勇气,在逆境中要看到希望,要懂得如何去面对困难,接受命运的挑战。
总之,作者能在被贬的情况下并没有“借酒浇愁”,消沉下去,而是寄情山水,排遣郁闷,作者的豁达心境可见一斑。
让我们带着与作者同样的心情再次朗读这篇短文。
5.生熟读并背诵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评一评,比较意境
1.男女生分组背诵两篇短文。
男生背《记承天寺夜游》
女生背《答谢中书书》
2.比较阅读。
这两篇短文都写自然景物,意味隽永,富有诗情画意。
你更喜欢哪一篇?
请简单谈一谈。
七、品味写景的妙处
1.“一切景语皆情语”,有这样一种赏景的心情,看看作者眼中的景致又是如何。
请大家找出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有表情地诵读。
(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