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060737 上传时间:2022-10-1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79.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

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过渡。

(4)我国:

基本实现了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

二、人口问题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问题

问题

人口增长缓慢,人口老龄化

人口增长过快、青少年及儿童比重过大

影响

劳动力不足,青壮年负担过重,社会养老费用增加,社会需求不旺,老年人生活困难、孤单

加大对资源、环境、就业、经济等的压力,影响经济发展,也不利于人口素质提高

措施

鼓励生育;

接纳海外移民

实施计划生育政策

三、人口迁移

1.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自然增长和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是指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人口迁移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分为国内人口迁移和国际人口迁移。

2.国际人口迁移

(1)19世纪以前:

由旧大陆到新大陆。

(2)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

3.国内人口迁移

(1)古代:

受脆弱的农业经济、频繁的战争、自然灾害的影响而迁移。

(2)新中国成立以来:

4.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5.人口迁移的影响

四、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

1.环境承载力

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2.环境人口容量

(1)实质:

某地环境承载力的直观反映。

(2)制约因素:

资源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

因素

与环境人口容量的关系

资源丰富程度

正相关

资源越丰富,环境人口容量越大

科技发展水平

科技发展水平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大

经济发达程度

经济越发达,环境人口容量越大

人口受教育水平

人口受教育水平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大

地区开放程度

地区开放程度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大

生活消费水平

负相关

消费水平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小

3.人口合理容量的含义

(1)条件:

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不妨碍未来人口的生活质量。

(2)实质:

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4.世界各国实现人口合理容量的措施

(1)世界:

发展中国家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之内,建立公平的秩序。

(2)地区:

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区域持续发展战略。

2. 城市化和城市化问题

一、城市化

1.城市化

(1)主要表现:

①城市人口增加。

②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

③城市数量增加及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2)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标志: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3)推动力:

社会经济的发展。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特点

城市化特点

起步早,水平高,目前速度变慢甚至停滞,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城市化速度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

二、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合理的城市化可以改善环境。

2.不合理的城市化表现:

(1)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耕地面积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城市热岛效应和雨岛效应,引发城市内涝、地面沉降、海水倒灌等问题。

(2)对社会环境的影响:

环境污染严重、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社会秩序混乱、交通拥挤等。

三、地形表态对聚落的影响

1.河流为聚落提供生产、生活用水;

河流作为交通运输通道,可方便聚落的对外联系和运输;

河流的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利于耕作,可为聚落提供丰富的农副产品。

2.聚落规模与河流地貌的关系:

如华北平原耕地连片,常形成大规模的乡村;

江南水乡河网密布,耕地破碎,乡村的规模相对较小。

3.聚落选择的地点,不仅要充分利用自然条件,还要避免受到自然灾害的威胁。

在河流冲积平原上的聚落,首先要考虑洪水的威胁,因此聚落一般分布在洪水淹不到的地方。

4.在山区河谷中,为防御洪水,聚落一般分布在冲积平原向山坡过渡的地带,即高于洪水位的地方,而且还要注意避开滑坡、崩塌、泥石流。

5.在平原低地,为防御洪水,人们通常要加高和加固河堤。

3. 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体系

一、城市空间结构

1.城市功能分区

(1)形成:

因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对用地空间和位置需求相同,导致同一类活动在城市空间上集聚。

(2)主要类型及其分布:

类型

分布

住宅区

城市中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商业区

多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

工业区

靠近河流、铁路、公路等交通比较便捷的地带

(3)成因:

①历史因素

是城市功能分区的形成基础。

如北京市中心城区由于历史原因形成了行政区。

②经济因素

对城市功能区分化影响显著。

不同地块地价的不同和不同经济活动付租能力的差异决定了城市土地利用的性质。

③社会因素:

职业、收入水平、民族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往往会影响人们对住宅区的选择。

在区位上,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存在背向发展的趋势。

④行政因素:

政府的政策也是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因素之一。

2.城市空间结构

(1)含义:

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与组合,也叫城市地域结构。

(2)主要模式:

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和多核心模式。

二、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1.城市等级与服务功能、服务范围之间的关系

城市等级

职能级别

服务种类

服务范围

2.城市等级体系特征

(1)不同等级城市的数目与距离关系

(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是层层嵌套的。

三、地域文化

城市作为一种聚落景观,是人类文化的体现,不同的地域文化,都会对城市地域形态和空间结构产生深刻影响。

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主要通过建筑景观和格局表现出来。

4. 农业区位因素和农业区位选择

一、农业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主要包括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

(1)气候:

光照、热量、水分、水热组合及气象灾害影响农业生产。

气候决定一个地区的农业类型、农作物品种及耕作制度。

(2)地形:

不同地形适宜发展不同农业类型。

坡度大于25°

的山地不宜发展种植业,宜发展牧业或林业;

平原适宜发展种植业;

山地自然条件的垂直分异会引起农业的不同。

(3)土壤:

影响农作物的种类和产量。

(4)水源:

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生产的决定性因素。

2.社会经济因素主要包括市场、交通、劳动力、科技、政策等。

(1)市场:

最终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2)交通运输:

对易腐变质产品影响大。

(3)劳动力:

劳动力的数量和素质影响农业生产。

(4)科技:

加大科技投入是现代农业提高产出的重要手段。

(5)政策:

对农业生产宏观调控。

3.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相比之下,自然因素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

二、农业区位选择

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是决策者对农业土地合理利用的选择。

1.大范围地区

农业类型或作物

农业区位选择

种植业

湿润、半湿润的平原、盆地地区

小麦

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和我国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区

水稻

水热条件较好的平原地区

棉花

光照充足、夏季高温、有水源的平原地区

林业

山地、丘陵地区

畜牧业

干旱、半干旱区或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渔业

湖泊、水库、池塘、沿海海域等地区

2.小范围地区

在进行局部地区农业区位选择时,应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三、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人类的农业生产若以无限地获取农产品为目的,不顾自然条件的限制,违反自然规律,可能导致自然环境被破坏,引起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等问题。

5. 农业地域类型

一、季风水田农业(也称水稻种植业)

1.分布:

主要分布在亚洲季风区,如图中A南亚、B东南亚、C东亚等的热带季风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2.区位条件:

(1)自然条件:

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地形较平坦;

水源充足;

土壤肥沃。

(2)社会经济条件:

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市场广阔;

种植历史悠久;

居民喜食稻米的习惯。

3.特点

二、商品谷物农业

1.主要分布:

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乌克兰等国。

我国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北等地。

2.主要作物:

以小麦、玉米为主。

3.区位条件:

自然条件

地势平坦开阔;

土壤肥沃;

气候温和;

降水丰富等

社会经济条件

交通运输便利;

地广人稀;

机械化水平高;

农业科学技术先进

4.主要特点:

生产规模大;

商品率高;

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

三、大牧场放牧业

1.区位:

大面积的干旱、半干旱气候区;

草场广阔,适宜放牧牲畜。

2.特点:

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

3.典型地区:

潘帕斯草原的大牧场放牧业。

气候温和,草类茂盛。

(2)土地:

地广人稀,地价低。

(3)交通:

距海港近,交通便利。

四、乳畜业

北美洲五大湖周围地区、西欧、中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我国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周围。

2.主要特点:

商品率高,机械化程度高,集约化程度高。

3.西欧乳畜业的区位条件:

气候温和多雨,光照不足,有利于多汁牧草生长。

(2)地形和土壤:

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土层深厚,有利于饲草的生长。

(3)市场:

人口密集,城市化水平高,人们有消费乳制品的习惯。

五、混合农业

1.主要生产方式:

种植业和畜牧业有机结合。

2.典型地区:

澳大利亚

(1)主要农产品:

小麦、羊毛。

(2)分布地区:

国土东南部和西南部。

(3)优点:

①形成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②便于合理、有效地安排农业生产活动;

③农业生产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对市场的适应性,经济收入稳定。

6. 工业区位因素和工业区位选择

一、工业区位因素

1.主要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

包括土地、水源等。

(2)社会经济因素:

包括市场、政策、运输、劳动力等。

2.选址一般原则(经济利益方面)

工厂应选择在具有明显优势条件的地方,以花费最低的生产成本获得最高利润。

3.主导因素决定工业区位选择类型

工业部门类型

主导区位因素

部门举例

区位选择原则

原料指向型工业

原料

制糖厂、水产品加工厂、水果罐头厂等

接近原料产地

市场指向型工业

市场

瓶装饮料厂、家具厂、印刷厂、炼油厂等

接近消费市场

动力指向型工业

能源

钢铁、冶金(如炼铝厂)、化学等重工业

接近能源供应地

劳动力指向型工业

劳动力

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制伞、制鞋等工业

接近有大量廉价劳动力地区

技术指向型工业

知识和技术

集成电路、卫星、飞机、精密仪表等工业

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地区

二、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1.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影响工业的区位选择

2.环境因素

主要影响一些污染严重的工业和对环境十分敏感的高技术及食品等企业的区位选择。

污染类型

布局原则

大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