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复检镜检标准操作程序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055475 上传时间:2022-10-1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3.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血常规复检镜检标准操作程序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血常规复检镜检标准操作程序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血常规复检镜检标准操作程序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血常规复检镜检标准操作程序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血常规复检镜检标准操作程序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血常规复检镜检标准操作程序Word格式.docx

《血常规复检镜检标准操作程序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血常规复检镜检标准操作程序Word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血常规复检镜检标准操作程序Word格式.docx

并手工计数,参照相关手工计数操作程序。

5.结果不在控,查找原因,排除后,则再测室内质控测定。

在控确认,则再次测定。

确认。

6.涂片染色镜检。

白细胞手工计数

标本种类:

新抽取抗凝血或手指末梢血。

标本要求:

抗凝剂采用EDTAK2抗凝。

用手指末梢血作白细胞检验时,如手指有冻疮,则主张采用耳垂血。

标本储存:

取材后应立即推制成血涂片,并尽快送检。

标本运输:

保持干燥,室温运输。

血液经稀酸稀释后,成熟红细胞全部被溶解,注入计数池后,在显微镜下计数白细胞.

《试剂》

冰醋酸2ml

蒸馏水98ml

操作步骤

1.用吸管准确吸取末梢血20ul(WBC小于3.0×

109吸取40ul);

拭去管尖外部余血,将吸管插入小试管中稀释液底部,轻轻将血放出,并吸取上层清液,洗试管数次,最后混合.

2.充池,静置2-3分钟,待白细胞下沉.

3.用低倍镜计数4角4个大方格内白细胞数.

计算

白细胞数/L=4个大方格内白细胞总数×

50×

106

参考范围

成人:

(4-10)×

109/L

儿童:

(5-12)×

新生儿:

(15-20)×

注意事项

1.标本采集时不能挤压过甚,针刺深度必须适当.

2.大小方格内压线细胞应按数上不数下,数左不数右原则进行计数.

3.稀释液要过滤,小试管,计数板必须清洁,以免杂质,微粒等误认为细胞.

4.计数时,两次重复计数误差不得超过10%.

涂片染色检查。

方法学原理

用瑞氏染色法,对制备好血涂片进行染色,然后在显微镜下进行形态检查。

实验材料:

瑞氏血细胞染色液,生产厂家:

(台资)珠海贝索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实验仪器:

LEICACME显微镜

操作步骤:

1.采血后推制厚薄适宜血膜片,血膜应呈舌状,头、体、尾清晰可分。

2.瑞氏染色:

将制好干燥血涂片平置于染色架上,滴加瑞氏染色液A液3-5滴使其迅速盖满血膜,然后加瑞氏染色B液3-5滴,轻轻摇动玻片或用洗耳球吹气使A、B染液充分混匀,染色1-2分钟(气温低或涂片较厚时可适当延长染色时间),用自来水冲去染液,待干。

3.高倍镜(必要时油镜)观察细胞形态。

4.结果判断和分析

白细胞核象变化

(1)核左移:

说明外周血中幼稚或杆状核粒细胞增多,见于急性白血病,急性化脓性细菌感染,急性中毒,急性溶血。

正常妊娠、缺氧及低血压也可出现细胞核左移现象。

(2)核右移:

说明中性粒细胞核分叶过多,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恶性贫血,化疗及炎症恢复期,遗传性中性粒细胞分叶过多,尿毒症等。

巨多核中性粒细胞:

成熟中性细胞胞体增大,核分叶过多,常为5-9叶,甚至12-15叶。

各叶大小差别很大,常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

此外,在疾病进行期突然出现核右移,表示预后不良。

(3)分叶过少:

乳酸缺乏症,假性pelger-huet异常等。

其他核异常

环形或面包圈型核:

见于慢粒,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等。

中性粒细胞形态变化

中性粒细胞毒性变化:

1)细胞大小不均:

为骨髓内幼稚粒细胞发生不规则分裂增殖所致。

2)中毒颗粒:

比正常中性颗粒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匀,染色较深,呈黑色或紫黑色。

有时颗粒很粗大,和嗜碱粒细胞易混淆;

有时小而稀少,散杂在正常中性颗粒之中。

含中毒颗粒中性粒细胞应和嗜碱粒细胞区别,其要点:

嗜碱粒细胞核较少分叶、染色较浅、颗粒较大、大小不均、着色更深、细胞边缘处常分布较多,可分布于核上,胞浆中常见小空泡。

在血片染色偏碱或染色时间过长时,易将中性颗粒误认为中毒颗粒。

但只要注意全片各种细胞染色情况,则不难区别。

含中毒颗粒细胞在中性细胞中所占比值称为毒性指数。

毒性指数愈大,提示中毒变性结果。

3)空泡:

可为单个,但常为多个。

大小不等,亦可在核中出现。

被认为是细胞脂肪变性结果。

4)Dohle体:

是中性粒细胞胞浆内因毒性变而保留嗜碱性区域。

呈圆形、梨形或云雾状。

界限不清,染成灰蓝色,直径为1-2μm,是胞质局部不成熟,即核和胞质发育不平衡表现。

Dohle小体亦可见于单核细胞中,其意义相同。

5)退行性变:

常见者有胞体肿大、结构模糊、边缘不清晰、核固缩、核肿胀和核溶解(染色质模糊、疏松)等等。

如胞质破裂后消失,只剩胞膜,则成裸核或蓝状细胞,退行性变亦可见于衰老细胞,在正常情况下为数极少。

这些毒性变化可单独出现,亦可同时出现。

观察中性粒细胞毒性变化,对估计疾病预后有一定帮助。

其它异常白细胞:

1)Pelger-Huet畸形:

表现为成熟中性粒细胞核分叶能力减弱。

常为杆状和分两叶(其间难成细丝)。

呈肾形或哑铃形。

染色质聚集成小块或条索网状,其间有空折间隙。

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异常,一般无临床症状。

但也可继发于某些严重感染、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肿瘤转移和某些药物(如水仙胺、磺基二甲基异恶唑)治疗后。

2)Chediak-Higashi畸形:

在Chediak-Higashi综合征患者骨髓和血液各期粒细胞中,含数个至数十个直径2-5μm包涵体,即异常巨大紫蓝或紫红色颗粒。

电镜观察和细胞化学显示,巨大颗粒为异常溶酶体。

患者容易感染,常伴白化病。

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此异常颗粒也偶见于单核细胞、淋巴细胞中。

3)Alder-Reilly畸形:

其特点是在中性粒细胞中含巨大深染嗜天青颗粒,染深紫色。

此异常颗粒和中毒颗粒区别是颗粒较大,不伴有白细胞数增高、核象左移和空泡等其它毒性变化。

患者常伴有脂肪软骨营养不良或遗传性粘多糖代谢障碍。

类似颗粒亦可见于其它白细胞中。

4)May-Hegglin畸形:

患者粒细胞终身含有淡蓝色包涵体。

实验证明这种包涵体和前述常见于严重感染、中毒等所见Dohle体相同,但常较大而圆。

除中性粒细胞外,其他粒细胞甚至巨核细胞内亦可见到。

淋巴细胞形态学变化

(1)异型淋巴细胞:

在传染性单核增多症、病毒性肺肝炎、流行性出血热等病毒感染或过敏原刺激下,可使淋巴细胞增生,并出现某些形态学变化,称为异型淋巴细胞。

Downey将其按形态特征分为三型:

I型(空泡型):

最多见。

胞体比正常淋巴细胞稍大,多为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

核圆形、肾形或分叶状、常偏位。

染色质粗糙,呈粗网状或小块状,排列不规则。

胞质丰富,染深蓝色,含空泡或呈泡沫状。

Ⅱ型(幼稚型):

胞体较大,核圆形或卵圆形。

染色质细致呈网状排列,可见1-2个发生母细胞化结果。

Ⅲ型(不规则型):

胞体较大,外形常不规则,可有多数伪足。

核形状及结构和I型相同或不同,染色质较粗糙致密。

胞质量丰富,染色淡蓝或灰蓝色,有透明感,边缘处着色较深蓝色。

可有少数空泡。

(2)受放射线损伤后淋巴细胞形态变化:

通过放射生物学研究以及对射线损伤病人观察,证实淋巴细胞是白细胞中对电离辐射最敏感细胞。

人体遭受较小剂量电离辐射之后,虽未出现明显临床症状,但血中淋巴细胞数量却已显著减少。

若经较大剂量照射后,淋巴细胞迅速减少,剂量越大,减少得越严重以致衰竭,和此同时受损伤淋巴细胞还出现形态学改变,如核固缩、核破坏、双核淋巴细胞以及含有卫星核淋巴细胞。

后者是指胞质中主核之旁出现小核也称微核,是射线损伤后较为特殊所见。

(3)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时形态学变化:

在急、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时,不但出现各阶段原幼细胞,且处于各分阶段白血病细胞都有特殊形态变化。

红细胞形态

在良好染色血涂片上,正常红细胞大小形态较为一致,直径为6.7~7.7μm,染色淡红色,中央着色较边缘淡。

各种病因作用于红细胞生理进程不同阶段引起相应病理变化,导致某些类型贫血红细胞产生特殊形态变化,可从染色血涂片上红细胞大小、形态、染色等方面反映出来。

此种形态学改变和血红蛋白测定、红细胞计数结果相结合可粗略地推断贫血原因,对贫血诊断和鉴别诊断有很重要临床意义。

红细胞形态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红细胞大小改变

1.小红细胞(microcyte)直径小于6μm者称为小红细胞,正常人遇见。

如果血涂片中出现较多染色过浅小红细胞,提示血红蛋白合成障碍,可能由于缺铁引起;

或者是珠蛋白代谢异常引起血红蛋白病。

而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小红细胞,其血红蛋白充盈良好,生理性中心浅染区消失。

2.大红细胞(macrocyte)直径大于10μm。

见于溶血性贫血及巨幼细胞贫血。

3.巨红细胞(megalocyte)直径大于15μm。

最常见于缺乏叶酸及维生素B12所致巨幼细胞性贫血。

其胞体所以增大是因为缺乏上述因子时,幼稚红细胞内DNA合成不足,不能按时分裂所致。

如果血涂片中同时存在分叶过多中性粒细胞则巨幼细胞性贫血可能性更大。

4.红细胞大小不均(anisocytosis)是指红细胞之间直径相差一倍以上而言。

常见于严重增生性贫血血涂片中。

而巨幼细胞性贫血时尤为明显,可能和骨髓粗制滥造红细胞有关。

红细胞形态改变

1.球形红细胞(spherocyte)细胞直径小于正常。

厚度增加常大于2μm。

无中心浅染色区,似球形。

常见于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和伴有球形细胞增多其它溶血性贫血。

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新生儿溶血病以及红细胞酶缺陷所致溶血性贫血等。

2.椭圆形红细胞(elliptocyte)细胞呈卵圆形、杆形、长度可大于宽度3-4倍,最大直径可达12.5μm,横径可为2.5μm。

此种红细胞置于高渗、等渗、低渗溶液或正常人血清内,其椭圆形保持不变,但幼红细胞及网织红细胞均不呈椭圆形。

在遗传性椭圆形细胞增多症病有血涂片中此种红细胞可达25%,甚至高达75%(正常人约占1%)。

3.靶形红细胞(targetcell)红细胞中心部位染色较深,其外围为苍白区域,而细胞边缘又深染,形如射击之靶。

有中心深染区不像孤岛而像从红细胞边缘延伸半岛状态或柄状,而成不典型靶形红细胞。

靶形红细胞直径可比正常红细胞大,但厚度变薄,因此体积可正常。

常见于各种低色素性贫血。

在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时尤易见到。

可能因HbA含量贫乏而又分布不匀所致应注意和在血涂片制作中未及时固定而引起改变相区别。

4.镰形红细胞(sicklecell)形如镰刀状。

这是由于红细胞内存在着异常血红蛋白S所致,在缺氧情况下尤易形成此尖红细胞。

因此检查镰形红细胞需将血液制成湿片,然后加入还原剂如偏亚硫酸病。

5.口形红细胞(stomatocyte)红细胞中央有裂缝,中心苍白区呈扁平状,颇似张开口形或鱼口。

在正常人偶见。

如积压涂片中出现较多口形红细胞,见于口形红细胞增多症。

少量出现可见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酒清中毒。

6.棘细胞(acanthocyte)该红细胞表面有针尖状突起,其间距不规则。

突起长度和宽度右不一。

在β-脂蛋白缺乏症病人血涂片中出现较多。

也可见于脾切除后、酒精中毒性肝脏疾病、尿毒症。

须注意和皱缩红细胞区别。

皱缩红细胞周边呈锯齿形排列紧密、大小相等,外端较尖。

7.裂片细胞(schistocyte)为红细胞碎片或不完整红细胞。

大小不一。

外形不规则,有各种形态如刺形、盔形、三角形、扭转形等。

正常人血涂片中裂片细胞小于2%,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重型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时出现较多。

8.红细胞形态不整(poikilocytosis)指红细胞形态发生各种明显改变情况而言,可呈泪滴状、梨形、棍棒形、新月形等,最常见于巨幼细胞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判决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