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建设心得体会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课程建设心得体会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程建设心得体会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应发挥主体性作用,不能再只是课程实施的执行者,而就摒弃“惟书”、“惟师”的“盲从”与“偏见”,让多样性的知识成为学生提高认知能力的途径;
让学生能从自己所处的周围社会中学习到更多的东西,使教师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同时,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应在创设校本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开发校本教育资源上下功夫,锻炼并形成课程开发的能力,锻炼并具有开放校本化课程的能力。
新课程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设置综合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体现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在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传统课程理念下,教学计划或课程计划是教学的“法律文件”,它规定的教学是不允许任意改动的。
在这种教学计划控制下的教学模式压抑了学生的革新化成长,扼杀了创新型人才的出现。
而新课程标准和教材则有较大的运做空间和时间。
开放性、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是新课程的特点。
作为教师应具备创设校本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能力和开发校本教育资源的能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求关注学生的生存方式,能够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基于学生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资
深生活和社会实际。
它从根本上转变了学生的生活方式,由被动接受式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究式学习,发展了学生专心精神、实践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愿望。
同时,教师也应具有构建课程计划,实事求是地调整、组织课程结构的能力,也就是说教师应根据本地区本学校的实际情况,合理组织教学目标的基本组成部分与分类,设置综合课程,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基础,良好的目标应该是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要。
作为教师应该熟悉教育目标分类学,并能够创设体现学生整体发展的目标,及区分不同复杂程度的目标。
因此,只有当教师扮演好建构者、组织者、开发者和创造者的角色,课程的开放性、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才能得以真正落实。
二、作为学生体验,知识更新的设计者、研究者和实践者的角色
新课程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去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传统的课程内容繁、难、偏、旧,主要表现在内容陈旧,以学科经典内容为主,缺乏反映现代性。
课程的难度和深度往往造成部分学生成为学习的失败者。
这也是造成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之一。
新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就是说,教师根据学生的发展要求接合现代社会发展的实际,将课程内容生活化,注重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
使课堂教学更富于生活情境。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学会设计活动,不会设计活动,只会照剧本演戏的教师将难以完成教学任务。
而这种设计活动并非意想的,而是教师必须根据学生对生活体验而积累的经验并加以反思所产生的结果。
同时,教师也必须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活动和行动研究,根据实际情况重新设计与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相联系的教学内容。
因为,新课程的内容更注重学生的体验和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如果教师仍注重书本内容,只作为传授解惑者的角色,那将被视为不合格的教师。
因此,新课程目标下的教师必须具备设计课堂教学的能力、教学实践能力和教学科研能力。
三、作为变革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能力的合作者、交流者和指导者的角色
新课程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指导学生直到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传统的教师角色主要是以传授课本知识为中心,以掌握知识的多少为主要目的,体现在教学上以死记硬背为主要的学习方法,强化起主导作用;
导致“题海”战役和“填鸭式”教学方法,以成绩作为衡量好学生的标准。
而新课程的教学更注重的是学生的学习策略的运用,不以掌握知识的多少为目的,而是给学生提供知识平台,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只是指导和帮助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
但,同时,要参与学生的各个环节的学习活动中去,与学生交流和沟通,准确地了解学情,及时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或调整教学计划,从而实现向学习方式的转变,发展学生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自己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在这过程中,教师不是统治者或权威者,而是作为学生的指导者、交流者和合作者,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启发学生,与学生一道寻求真理,并且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最终由学生自己获得解决问题的答案。
这体现了新课程体系下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通过交往,重建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建立起新的“学习共同体”,倡导合作学习。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是对传统教师角色的最好概括。
教师和学生之间是单纯的传递和接受关系,由于师生关系单一,教师的角色也单一。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教师作为文化传承执行者的基本职能没有改变,但教师的角色却越来越向多重化方向发展,不再是以往具有权威身份的单纯的传递者,而应该同时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学习过程的参与者和合作者,成为新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等等。
只有教师角色的全方位更新,才能以优异的素质去主动适应并深入开展好创新教育,才能实现新课程标准要求我“应以培养有创造精神、有实践能力的人才”的这一主要目标,也就能最终实现科学发展观在教育工作中的全面贯彻落实。
总之,21世纪的教育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是越来越高。
教师除了在新形势、新环境下要注意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及规律外,还应更深入进行教学实践,不断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才能成为实施创新教育需要的具有高素质的新型的教师。
篇二:
课堂改革和课程建设培训心得体会
课堂改革和课程建设培训心得体会
石莲张毓昌
一.教师要转变角色,改变已有的教学行为
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教师要成为学生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
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学生学习的组织者。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时间与空间。
教师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活动的参与者。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知识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同时缩短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有助于互相交流。
教师勇于蹲下来看学生,这是一种人文关怀。
不仅是身体蹲下来,心灵也要蹲下
来,全身心地融入到学生中间去,与学生一起合作、交流,共建有利于个性发展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有效地获取新的知识和能力。
只有师生平等,才能调动起师生合作的积极性,才有利于师生的交流。
二.新课改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合作性以往教学中,通常重结论,轻过程,一切由教师安排好。
教师把重点、难点嚼得很细,再喂给学生,学生通常被动接受,缺少参与;
教师几乎把所有的原理、概念、具体的元素化合物知识都当作定论呈现给学生,没有给学生留下发展的空间;
教师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条文背
诵,从源头上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
而开放式教学可以改变过去学生“等、靠、要”的被动形势,学生在这种学习氛围中自己探索、辨析思考,自己去体验,为其终身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现使用的新教材中设置了很多活动性栏目,为我们使用开放式教学模式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三.实现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
以往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在重点、难点上挖得过深,导致一部分学生负担过重,跟不上,通常一个班教师能照顾到2/3的学生就不错了,这样就导致一部分学生厌学,造成差生或优生弱科,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新课程标准是一个“最低标准”,让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的标准。
因此我们在处理教材或讲授知识点时,要降低标高,照顾到每一个学生。
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因材施教。
通过师生合作,很多问题在分组讨论中得以解决、使问题深化,不留死角。
既解放了老师,又能把大部分同学调动起来,使优生更优,差生不落后,实现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
在新课标下教师要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某些做法,但并不是完全否定接受式学习,否定教师的讲解。
教和学的方式受多种因素制约,有些很难理解问题限于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即使讨论也不会有什么效果,这就要求教师要灵活处理,不能刻意的追求某些
教学的外在形式,把课堂教学版式化。
教学中只要能让学生动起来,积极思考、交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就是我们的教学目的。
新课改对我们教师来说都是第一次,毕竟我们和我们的学生都是接受式教育的产物,要想一下改过来的确很难。
因此我们应尽可能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课堂上给学生以参与的机会。
课程资源需要教师去组织、去开发、去利用,教师应当学会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
教师还应该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充分利用校外各种资源,在社会的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
总之,只要用心去想去做,丰富的课程资源可以给课堂带来无穷的乐趣。
篇三:
理想课堂建设心得体会
理想课堂建设读书心得
读了《理想课堂建设》后,我深有感触,正是因为有了新发现,有了新创造,老师对未来教学充满了期望,因为生活有了期望和意义,老师体会到了教学的成长和幸福。
它不仅关系到教学的质量,而且关系到21世纪人才素质,是本世纪教师所面临的一项新课题,是多层次的、开发性的系统工程。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心中的理想课堂,它应该是这样的:
寓学于乐之中,即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乐于学习,把学习当作是一件玩的事。
这就要做到:
一、让所有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品尝成功的滋味。
记得有句格言:
“不是因为有些事情难以做到,我们才失去自信,而是因为我们失去自信,有些事情才显得难以做到。
”由此看来,启动学生自信心理系统是让学生消除畏难情绪愿意去学的基础。
所以我们在平时的教育当中应经常鼓励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战胜挫折和困难的勇气,给孩子们灌输一种信念:
相信自己,正视自己,努力进取就能成功。
每个人都是期待获得他人肯定的,成长中的孩子更是在乎家长、教师、同学对自己的看法。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想方设法的给孩子创造机会,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学习中获得教师的肯定、家长的肯定、同学的肯定。
二、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充当的总是课堂里被动的观众,迎合着教师的表演,他们在自己的课堂上没有自己的话语权,没有自己的选择权,没有自己的
挑战权,知情权……而教师总是把已经嚼得又嚼,没有任何味道的知识强加给学生,让他们装进脑子中去。
在这种教学水平指导下,学生只是充当了知识的储存器,而且不善运用,最终导致思想僵化。
所以,要想学生发自内心喜欢这样的课堂确实强人所难。
要改变这一现象,教师的改变是关键。
让教师走下讲台走进学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