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全国I卷化学试题详解评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035870 上传时间:2022-10-17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598.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全国I卷化学试题详解评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高考全国I卷化学试题详解评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高考全国I卷化学试题详解评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高考全国I卷化学试题详解评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高考全国I卷化学试题详解评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全国I卷化学试题详解评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高考全国I卷化学试题详解评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全国I卷化学试题详解评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全国I卷化学试题详解评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3.考点分布

题号

知识点

分值

7、10

化学与STSE

12

8

有机基础

6

9

化学实验

11

水溶液中的离子

电化学

13

元素化学

26、27

工艺流程图

29

28

化学反应原理

14

35

物质的结构

15

36

有机化学

二、新课标高考化学试题命题特点

2019年高考与往年相比,题型没有变化仍然是7道化学选择4道大题,选修2道,二选一。

与往年考察的题型稍有变化,往年都会出的化学计量题型没有出现,出现一种新的选择题题型,与新型材料结合考察物质的构成、可逆反应等知识点,在解答题中,出现了两道工艺流程图题,这是与往年不同的地方,而工艺流程图题是学生易出错的题型,与往年的的难易程度相比难度稍偏大

(1)26题以硼镁矿为原料生产硼酸及轻质氧化镁的工艺流程图为背景考察陌生方程式的书写,反应过程成物质的分离,分离物质所加入的试剂、操作的目的及物质的循环利用等方面的考察,所考内容为工艺流程题基本的考察方向。

(2)27题以硫酸铁铵的制备的流程图为背景,考察了实验目的、尾气处理的方法、实验操作的方法以及计算等考察方式,工艺流程为背景,考察了部分实验的知识点。

(3)28题以水煤气的变换在工业中的应用为背景,考察化学反应原理的知识,主要考察了反应方向的进行、催化剂对平衡的影响、热化学、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反应物质与压强的关系等方面,考察的为化学反应原理的综合知识。

(4)选修物构部分依旧考察的知识点没有太大的变化,主要考察核外电子排布的原则,杂化方式,物质的熔沸点的判断,原子间的距离及密度,考察的大致方向不变;

选修有机部分考察的是有机物的命名,反应的条件,反应的类型以及合成路线,与往年考察不同的是考察了手性碳原子,属于信息给与题,虽然涉及大学知识,但属于考察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综上,2019年高考考察的知识点与往年保持一致,考察方式比较新颖,在保持往年考察的题型和覆盖面的同时,出现一些新的题型,考察学生的提取信息、综合分析的能力。

与往年相比依旧是稳中有变,综合考察。

三、近四年考点分布

2019

2018

2017

2016

7

化学与生活,陶瓷的性质

废旧电池回收的工艺流程

合成纤维

化学与生活

有机基础,2-苯基丙烯

糖类、油脂、蛋白质的性质

实验:

分离提纯

NA

实验基础,溴苯的制备

乙酸乙酯的制备原理

有机物性质、同分异构体

有机物的性质

10

化学与生活,冰层结构

实验流程操作

水溶液,酸碱滴定

有机物的性质与结构

电池,金属的腐蚀与防护

电解池原理

电化学,生物燃料电池

元素周期律

水溶液

电化学,新型电池

26

工艺流程图题,硼酸及氧化镁的制备

醋酸亚铬的制备

氮含量的测定

无机物的制备与性质

27

工艺流程图题,硫酸铁铵的制备

工艺流程:

焦亚硫酸钠的制备

锂离子电池的制备

化学反应原理综合

化学反应原理题,水煤气变换

化学反应原理:

N2O5分解过程与反应原理

反应原理综合题

工艺流程图题:

物质的制备

物构,合金材料“铝坚”

物构:

锂的结构与性质

钾和碘的结构和性质

锗的结构与性质

有机,药物中间合成体

有机:

高分子膨胀剂的制备

有机光材料的制备

多糖合成聚酯类化合物

四、试题解析

7.陶瓷是火与土的结晶,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之一,其形成、性质与化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雨过天晴云破处”所描述的瓷器青色,来自氧化铁

B.闻名世界的秦兵马俑是陶制品,由黏土经高温烧结而成

C.陶瓷是应用较早的人造材料,主要化学成分是硅酸盐

D.陶瓷化学性质稳定,具有耐酸碱侵蚀、抗氧化等优点

【答案】A

【分析】

陶瓷是以天然粘土以及各种天然矿物为主要原料经过粉碎混炼、成型和煅烧制得的材料的各种制品。

陶瓷的传统概念是指所有以黏土等无机非金属矿物为原料的人工工业产品。

【详解】A项、氧化铁为棕红色固体,瓷器的青色不可能来自氧化铁,故A错误;

B项、秦兵马俑是陶制品,陶制品是由粘土或含有粘土的混合物经混炼、成形、煅烧而制成的,故B正确;

C项、陶瓷的主要原料是取之于自然界的硅酸盐矿物,陶瓷的主要成分是硅酸盐,与水泥、玻璃等同属硅酸盐产品,故C正确;

D项、陶瓷的主要成分是硅酸盐,硅酸盐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具有不与酸或碱反应、抗氧化的特点,故D正确。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物质性质,侧重分析与应用能力的考查,注意化学与生活的联系,把握物质性质、反应与用途为解答的关键。

8.关于化合物2−苯基丙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不能使稀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B.可以发生加成聚合反应

C.分子中所有原子共平面

D.易溶于水及甲苯

【答案】B

2-苯基丙烯的分子式为C9H10,官能团为碳碳双键,能够发生加成反应、氧化反应和加聚反应。

【详解】A项、2-苯基丙烯的官能团为碳碳双键,能够与高锰酸钾溶液发生氧化反应,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故A错误;

B项、2-苯基丙烯的官能团为碳碳双键,一定条件下能够发生加聚反应生成聚2-苯基丙烯,故B正确;

C项、有机物分子中含有饱和碳原子,所有原子不可能在同一平面。

2-苯基丙烯中含有甲基,所有原子不可能在同一平面上,故C错误;

D项、2-苯基丙烯为烃类,分子中不含羟基、羧基等亲水基团,,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则2-苯基丙烯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甲苯,故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有机物的结构与性质,侧重分析与应用能力的考查,注意把握有机物的结构,掌握各类反应的特点,并会根据物质分子结构特点进行判断是解答关键。

9.实验室制备溴苯的反应装置如下图所示,关于实验操作或叙述错误的是

A.向圆底烧瓶中滴加苯和溴的混合液前需先打开K

B.实验中装置b中的液体逐渐变为浅红色

C.装置c中的碳酸钠溶液的作用是吸收溴化氢

D.反应后的混合液经稀碱溶液洗涤、结晶,得到溴苯

【答案】D

在溴化铁作催化剂作用下,苯和液溴反应生成无色的溴苯和溴化氢,装置b中四氯化碳的作用是吸收挥发出的苯和溴蒸汽,装置c中碳酸钠溶液呈碱性,能够吸收反应生成的溴化氢气体,倒置漏斗的作用是防止倒吸。

【详解】A项、若关闭K时向烧瓶中加注液体,会使烧瓶中气体压强增大,苯和溴混合液不能顺利流下。

打开K,可以平衡气压,便于苯和溴混合液流下,故A正确;

B项、装置b中四氯化碳的作用是吸收挥发出的苯和溴蒸汽,溴溶于四氯化碳使液体逐渐变为浅红色,故B正确;

C项、装置c中碳酸钠溶液呈碱性,能够吸收反应生成的溴化氢气体,故C正确;

D项、反应后得到粗溴苯,向粗溴苯中加入稀氢氧化钠溶液洗涤,除去其中溶解的溴,振荡、静置,分层后分液,向有机层中加入适当的干燥剂,然后蒸馏分离出沸点较低的苯,可以得到溴苯,不能用结晶法提纯溴苯,故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侧重于学生的分析能力、实验能力和评价能力的考查,注意把握实验操作要点,结合物质的性质综合考虑分析是解答关键。

10.固体界面上强酸的吸附和离解是多相化学在环境、催化、材料科学等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

下图为少量HCl气体分子在253K冰表面吸附和溶解过程的示意图。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冰表面第一层中,HCl以分子形式存在

B.冰表面第二层中,H+浓度为5×

10−3mol·

L−1(设冰的密度为0.9g·

cm−3)

C.冰表面第三层中,冰的氢键网格结构保持不变

D.冰表面各层之间,均存在可逆反应HClH++Cl−

由示意图可知,在冰的表面第一层主要为氯化氢的吸附,第二层中氯化氢溶于水中并发生部分电离,第三层主要是冰,与氯化氢的吸附和溶解无关。

【详解】A项、由图可知,冰的表面第一层主要为氯化氢的吸附,氯化氢以分子形式存在,故A正确;

B项、由题给数据可知,冰的表面第二层中氯离子和水的个数比为10—4:

1,第二层中溶解的氯化氢分子应少于第一层吸附的氯化氢分子数,与水的质量相比,可忽略其中溶解的氯化氢的质量。

设水的物质的量为1mol,则所得溶液质量为18g/mol×

1mol=18g,则溶液的体积为×

10—3L/ml=2.0×

10—2L,由第二层氯离子和水个数比可知,溶液中氢离子物质的量等于氯离子物质的量,为10—4mol,则氢离子浓度为=5×

10—3mol/L,故B正确;

C项、由图可知,第三层主要是冰,与氯化氢的吸附和溶解无关,冰的氢键网络结构保持不变,故C正确;

D项、由图可知,只有第二层存在氯化氢的电离平衡HClH++Cl—,而第一层和第三层均不存在,故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氯化氢气体在冰表面的吸附和溶解。

侧重考查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及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注意能够明确图像表达的化学意义,正确计算物质的量浓度为解答关键。

11.NaOH溶液滴定邻苯二甲酸氢钾(邻苯二甲酸氢钾H2A的Ka1=1.1×

10−3,Ka2=3.9×

10−6)溶液,混合溶液的相对导电能力变化曲线如图所示,其中b点为反应终点。

A.混合溶液的导电能力与离子浓度和种类有关

B.Na+与A2−的导电能力之和大于HA−的

C.b点的混合溶液pH=7

D.c点的混合溶液中,c(Na+)>

c(K+)>

c(OH−)

【答案】C

邻苯二甲酸氢钾为二元弱酸酸式盐,溶液呈酸性,向邻苯二甲酸氢钾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两者反应生成邻苯二甲酸钾和邻苯二甲酸钠,溶液中离子浓度增大,导电性增强,邻苯二甲酸钾和邻苯二甲酸钠为强碱弱酸盐,邻苯二甲酸根在溶液中水解使溶液呈碱性。

【详解】A项、向邻苯二甲酸氢钾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两者反应生成邻苯二甲酸钾和邻苯二甲酸钠,溶液中Na+和A2—的浓度增大。

由图像可知,溶液导电性增强,说明导电能力与离子浓度和种类有关,故A正确;

B项、a点和b点K+的物质的量相同,K+的物质的量浓度变化不明显,HA—转化为A2—,b点导电性强于a点,说明Na+和A2—的导电能力强于HA—,故B正确;

C项、b点邻苯二甲酸氢钾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恰好完全反应生成邻苯二甲酸钾和邻苯二甲酸钠,邻苯二甲酸钾为强碱弱酸盐,A2—在溶液中水解使溶液呈碱性,溶液pH>7,故C错误;

D项、b点邻苯二甲酸氢钾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恰好完全反应生成等物质的量的邻苯二甲酸钾和邻苯二甲酸钠,溶液中c(Na+)和c(K+)相等,c点是继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得到邻苯二甲酸钾、邻苯二甲酸钠、氢氧化钠的混合溶液,则溶液中c(Na+)>c(K+),由图可知,a点到b点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大于b点到c点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