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全的心理学实验范式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035589 上传时间:2022-10-17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4.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全的心理学实验范式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最全的心理学实验范式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最全的心理学实验范式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最全的心理学实验范式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最全的心理学实验范式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全的心理学实验范式Word文档格式.docx

《最全的心理学实验范式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全的心理学实验范式Word文档格式.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全的心理学实验范式Word文档格式.docx

双任务要求被试正确判断T1,并且正确判断T2。

当T2出现在T1后200-SOOms时间间隔时(Lag2至Lag5)对识别T2的正确率显著降低了,即注意瞬脱(attentionalblink,AB)现象。

图1-3呈现了RSVP一个序列的示例。

目前,认知加工的两阶段模型通常用来解释双任务中发生的注意瞬脱现象。

该模型认为,对一个刺激的加工包括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平行加工阶段,即序列中的所有分心物和靶子都得到最初的察觉和编码,为下一阶段的加工做准备;

第二阶段是系列加工阶段,只有被要求识别的项目才能进入这一阶段。

在第二阶段的加工过程中,T1,T2被精细加工,并且被转移巩固进入短时记忆中。

由于短时记忆的容易有限,在给定时间中只能对有限刺激进行加工。

因此,只有T1的系列加工完成了,才能对T2进行系列加工。

当T2出现在T1后200-SOOms间隔内,由于T1的系列加工还未完成,所以T2被延迟在平行加工阶段,得不到精细加工,所以对T2判断的正确率下降,注意瞬脱现象产生了(Chun&

Potter, 

1995;

张明&

王凌云,2009)。

通过RSVP范式对注意和情绪的关系的研究中,情绪刺激主要有三种呈现方式。

第一,当T1为情绪刺激时,通过考查T2注意瞬脱量的变化,探查对T1情绪刺激的注意偏向和资源动用机制。

Arend和Botella(2002)发现,当T1是情绪词时(如“thief"

),高特质焦虑组识别T2的注意瞬脱量小于低特质焦虑组。

作者认为,这可能表示高特质焦虑组对T1的系列加工时间较短,或占用的注意资源较少。

Cisler, 

Ries和Widner(2007)的研究亦发现,当T1是蜘蛛相关的刺激时,高蜘蛛恐惧组对T2识别的注意瞬脱时间间隔小于低蜘蛛恐惧组,即高蜘蛛恐惧组注意瞬脱量减少了。

作者认为,高蜘蛛恐惧组对蜘蛛相关的T1加工效率更高,需要的时间更短,占用的资源更少。

因此,对蜘蛛相关T1进行系列加工需要的时间缩短,T2更早的进入系列加工阶段,能正确报告T2的时间间隔亦即缩短。

第二,当T2为情绪刺激时,通过考查T2的注意瞬脱量的变化,探查情绪刺激对有意注意的捕获机制和注意警觉成分。

Keil(2004)等人的研究发现,相对于中性意义的T2,被试对情绪唤醒度高(包括愉悦情绪和消极情绪)的T2报告显示出更高的准确率,而这种差异主要出现在较早的时间间隔。

但是情绪唤醒度低的情绪词,则不出现报告准确率相对较高的情况。

Reinecke、Rinck和Becker(2008)对蜘蛛恐惧症者的研究发现,被试对蜘蛛图片的T2正确报告率提高,即AB效应减弱。

第三,当分心刺激是情绪刺激时,通过比较对情绪性分心刺激序列和中性分心刺激序列中对T1,T2的识别正确率,探查情绪刺激对无意注意的捕获或分散机制。

Peers和Lawrence(2009)研究了不同注意控制水平、焦虑水平对情绪信息分散注意的影响。

研究采用消极表情面孔(恐惧,恶心)和中性表情面孔的分心刺激,要求被试找出序列中特定的中性面孔靶子。

结果发现,在不同情绪的分心刺激条件下,不同的SOA,以及不同的焦虑水平,注意控制水平较高的被试正确判断靶子的正确率均较高,而被试的焦虑水平与正确判断靶子的正确率没有显著关系。

2.视觉搜索范式(visualsearchtask)

在视觉搜索范式中,屏幕上呈现一个刺激矩阵(如3×

3或5×

4的视觉刺激矩阵)。

要求被试从该矩阵中找出与其它刺激类别不同的靶子。

Fox(2002)等人采用该范式,研究对情绪面孔的探查速度。

结果发现,在中性面孔中搜索愤怒表情的面孔比在中性面孔中搜索高兴表情的面孔更快,即对负性情绪面孔的注意偏向。

视觉搜索范式可以区分注意警觉和注意脱离困难。

如果在中性矩阵中搜索情绪刺激的时间比在中性矩阵中搜索另一种中性刺激更快,则表明对该情绪刺激存在注意警觉;

如果在情绪矩阵中搜索中性刺激比在中性矩阵中搜索另一种中性刺激更慢,则表明对该情绪刺激存在注意脱离困难。

大量研究均发现对负性情绪存在注意偏向(Cideretal.,2009;

Miltner)Krieschel,Hecht,Trippe&

Weiss)2004;

Ohmanetal.,2001;

Rincketal.,2003)oRinck等人(2005)采用该范式对蜘蛛恐俱者的注意偏向进行了研究。

刺激为5X4的图片矩阵,矩阵类型包括:

19张中性图片中呈现1张蜘蛛图片,19张中性图片中呈现1张另一类的中性图片,19张蜘蛛图片中呈现1张中性图片。

研究者发现,蜘蛛恐惧症者从19张中性图片中找出1张蜘蛛图片显著快于从19张中性图片中找出另一张中性图片,即反映了对威胁刺激的迅速察觉。

另外,蜘蛛恐惧症者从19张蜘蛛图片中找出1张中性图片显著慢于从19张中性图片中找出另一张中性图片,表明还存在对威胁刺激的注意解除困难(Rinck,Reinecke,Ellwart)etal,2005)。

Ohman等人(2001)研究也发现,在中性背景中搜索恐惧相关刺激时(蛇、蜘蛛),反应时、错误率均小于在恐惧背景下搜索中性刺激,说明人类对潜在的威胁性刺激会优先注意。

在对蛇或蜘蛛具有特殊恐惧的被试身上,这种偏向更为明显。

搜索恐惧相关刺激的时间不依赖于其所处的位置,而搜索与恐惧不相关刺激的反应时则因其位置不同而变,离注视点近的刺激更易发现。

搜索恐惧相关刺激的时间不随干扰项目数量的增加而延长,而搜索与恐惧不相关刺激的时间则与干扰项目的多少有关。

无论目标出现与否,被试处理恐惧相关刺激都比处理恐惧不相关刺激更有效率(彭晓哲等,2005)。

目前,利用视觉搜索范式对负面身体自我图式者的注意偏向的研究还较少。

Smeets等人(2008)应用视觉搜索任务,对饮食失调患者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相对于控制组,ED患者表现出对身体信息的注意警觉,决速觉察,但是没有观察到身体信息引起的注意分散。

对于食物相关信息,ED患者相对于控制组,表现出高热量食物的注意分散,但是没有发现对高热量食物注意警觉。

3.空间线索化任务(spatialcueingtask

空间线索化任务,又称为外部线索化范式(exogenouscueingparadigm)或线索一靶子范式(cue-targetparadigm),是基于Posner(1980)等人研究注意资源的空间分配特点的经典模式。

在经典的空间线索化任务中,屏幕中央呈现注视点,同时左右视野分别呈现方框。

之后,一个方框呈现高亮,即对某一侧空间进行线索化。

高亮消失后,在左右任一方框内随机呈现靶子。

靶子出现在先前线索化的空间位置为有效线索(validcues),靶子出现在先前没有线索化的空间位置为无效线索(invalidcues)。

通常情况下,为了保证被试最初将注意指向线索化的空间位置,有效线索trial与无效线索trial的比列为3:

1。

被试要求判断靶子出现的位置,或判断靶子是什么("

E”或“F"

)“:

”或“..”)。

在研究情绪信息与注意偏向的实验中,线索化的过程是在左右任一方框内随机呈现情绪面孔或情绪词,其它过程与经典的空间线索化任务大致相同。

这些研究大多发现,与线索是不带情绪色彩的刺激条件相比(如中性词或无表情面孔),如果线索是负性情绪刺激(如愤怒表情)和威胁相关刺激,焦虑个体对出现在有效线索位置的靶子的探测显著加快,对无效线索位置的靶子的探测显著减慢。

说明情绪信息影响人们的空间注意的定向(Bar-Haimetal.,2007;

Cideretal.,2009)。

首先,可以通过比较不同情绪效价的有效线索和无效线索后的靶子反应时,考查注意偏向的不同成分。

如果是注意警觉,则在有效位置上对情绪靶刺激的反应时小于对中性靶刺激的反应时;

如果是注意解除困难,则在无效位置上对情绪靶刺激的反应时大于中性靶刺激的反应时。

Fox等人(1993)发现,在线索有效条件下,无论是负性还是中性,被试能很快反应;

而在线索无效条件下,焦虑组对负性刺激反应更慢,出现注意解除困难。

第二,通过操纵线索和靶子的时间间隔(stimulusonsetasynchrony, 

SOA)着重考查注意脱离。

Posner和Cohen(1984)发现,当线索和靶子的时间间隔(stimulusonsetasynchrony,SOA)短于300ms时,被试对线索化位置的靶子反应时显著小于对非线索化位置的靶子反应时,即易化效应或促进效应(facilitation);

当SOA继续延长时,先前的易化效应逐渐转变为抑制效应(inhibition),即对非线索化位置的靶子反应时显著大于线索化位置靶子的反应时。

他们将这种效应称为返回抑制(inhibitionofreturn,IOR)。

在对情绪信息引起注意偏向的实验中,研究者可以通过返回抑制量的改变,从而考查对情绪信息的注意脱离机制。

如果返回抑制量减少,则表示注意脱离困难;

如果返回抑制量增加,则可能表示注意回避或者脱离易化。

Fox等人(2002)对特质焦虑者的研究发现,威胁相关刺激能影响返回抑制。

对高焦虑人群,威胁刺激能减少返回抑制量,而中等焦虑人群没有这一趋势,这说明高焦虑人群对威胁相关刺激的注意更加难以解除。

4.点探测范式(dotprobeparadigm)

点探测范式起源于Posner, 

Snyder和DavidsonC(1980)对视觉空间注意的研究,后来由Macleod,Mathews以及Tata三人于1986年提出。

在经典的情绪刺激注意反应的评价任务中,计算机每次向被试呈现一对词语,呈现时间为SOOms。

词对包括一个中性词和一个目标词,随后探测点随机出现在其中一个词语的位置。

任务要求被试在探测点出现后尽快判断其位置(如,在上还是在下)或性质(如,探测点是“:

”还是“..”)。

该方法基于的假设是:

对探测点位置或性质作出判断的反应时会随被试对其出现区域的注意而减少,即探测点出现在被试先前注意的区域时,反应时较短;

反之,反应时较长(MacLeod,Mathews&

Tata, 

1986)。

Rieger等(1998)采用点探测法对饮食失调患者进行了研究。

结果发现,患者将注意指向“肥胖”等消极体形词,回避“苗条”等积极体形词(Rieger,Schotte&

Touyz,1998)。

Johansson等人(2004)也发现,负面身体自我者和饮食失调患者对身体信息存在注意偏向。

Shafran等人(2007)的研究也发现,饮食障碍患者对食物词与体重词存在显著注意偏向,但对体型词语却没有发现显著注意偏向。

后来,研究者将经典的点探测范式做了改进。

首先,将刺激的呈现时间控制在14ms左右并伴有前/后掩蔽,可用于考查对特定刺激的阈下加工特点。

这种点探测范式被称为视觉点探测掩蔽任务(maskedversionofthedotprobetask)。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