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辨析大全复习过程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035546 上传时间:2022-10-1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3.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词语辨析大全复习过程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词语辨析大全复习过程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词语辨析大全复习过程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词语辨析大全复习过程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词语辨析大全复习过程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词语辨析大全复习过程Word文档格式.docx

《词语辨析大全复习过程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词语辨析大全复习过程Word文档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词语辨析大全复习过程Word文档格式.docx

06、必须、必需:

都含有“必要”的意思。

“必须”是副词,有强调语气作用,多作状语。

(1)表示一定要,强调事实或情理上的必要性。

后面带动词或带形容词,有时还可以用在分句前面;

(2)加强命令语气;

(3)“必须“的否定形式是“无须、不须、不必”。

“必需”是动词,表示一定得有、不可缺少的,作定语或作谓语。

凡是“不可不”的行为就用“必须”。

07、表率、表帅:

“表率”是名词,指“好榜样”。

其中“表”为“榜样、模范”,“率”为“表率、楷模”。

“表率”是由“表”和“率”两个同义语素构成的并列式合成词。

在古代汉语中,“表率”也可用作动词,有“督促率领”的意思。

“表帅”,在古代汉语和近代汉语中,用同“表率”的动词意义,表示“督促率领”。

现在一般不用这个词。

因“表帅、表率”同音,“帅”又有“军队中最高的指挥员”的意思,故人们常将“表率”误写为“表帅”。

08、报道、报导:

这是一对等义词。

都指:

1、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或其他形式把新闻告诉群众。

2、用书面或广播、电视形式发表的新闻稿。

现在人们倾向于用“报道”。

“报道”读bà

odà

o,“报导”读bà

odǎo。

09、暴发、爆发:

都是动词,都含有“突然发作”的意思,但前者强调突然性,后者强调爆炸性,“爆发”的使用范围比“暴发”宽。

暴发:

(1)指突然发财或得势,多含有贬义。

(2)指突然发作,多用于山洪、大水或疾病等具体事物。

爆发:

(1)指因爆炸而迅猛发生,多用于具体事物。

(2)指像爆炸那样突然地发生,多用于抽象事物,如革命、起义、运动等重大事变,再如力量、情绪等等。

10、辩驳、辩论、辩(辨)白、辩解:

“辩驳”指提出理由或根据来否定对方的意见;

“辩论”指彼此用一定的理由来说明自己的见解,揭露对方的矛盾,以便达成共识;

“辩白”指说明事实真相,用来消除误会或受到的指责;

“辩解”指对受人指责的某种见解或行为加以解释。

11、辨别、辨认、辨析:

“辨别”指根据不同事物的特点,在认识上加以区别;

“辨认”指根据特点辨别,做出判断,以便找出或认定某一对象;

“辨析”指辨别分析。

12、表示、显示、显露:

“表示”

(1)事物本身或凭借其他事物显露出某种意义

(2)用言语行为显出某种思想、感情、态度等;

“显示”明显地表现;

“显露”原来看不见的变成看得见。

13、边疆、边境:

前者指靠近国界的领土,范围较大;

后者指靠近边界的地方,范围较小。

(边界:

地区与地区的界线,多指国界)

14、不详、不祥:

前者指

(1)不详细、不清楚;

(2)不细说。

后者指不吉利。

15、不止、不只:

前者是副词,不停止或超出某个数目或范围,句中一般带有表数量的词。

后者用于表递进关系的关联词,相当于“不但、不仅”。

16、报复、抱负:

前者指对别人反击。

后者指远大的志向。

17、不齿、不耻:

前者指不愿提到。

后者指不以之为耻。

18、不肖、不孝:

前者指品行不好(多指子弟)。

后者指对父母不敬。

19、编辑、编撰、编纂:

“编辑”主要指对资料或现成的作品进行整理加工。

“编撰”指编纂、编写。

“编纂”指编写(多指资料、篇幅较大的著作)

20、变换、变幻:

前者指事物的一种形式和内容转换成另一种。

后者指不规则的改变(多指抽象、概括性事物)。

21、把戏、伎俩:

前者指花招,蒙蔽人的手法。

后者指不正当的手段(贬义重)。

22、颁布、公布:

前者指公布(法令条例、大的正规性文件)。

后者指(法令、文告、团体的通知)公开发布。

23、抱怨、报怨:

前者指自己不满情绪很大;

后者指向别人报仇。

24、辨(辩)正、辨(辩)证:

“辨正”指辨明是非,改正错误;

“辨证”指辨析考证。

25、摈弃、摒弃:

二者都是动词,都含有“排除”的意思,多用于书面语。

“摈弃”表示抛弃,多用于人和具体事物。

“摒弃”表示舍弃、除去,多用于较抽象的事物,较少用于人或具体事物。

01、沉重、繁重:

都有分量重的意思,但“沉重”指精神或思想负担重,而“繁重”则指工作、任务的数量重。

02、刹那、霎那:

前者形容极短的时间,后者指瞬间。

03、斥责、叱责:

都含“用严厉的语言指责别人的错误或罪行”的意思。

“斥责”偏重于严辞指责。

“叱责”偏重于大声喝叱,强调声音大。

04、驰马、马驰:

从前,有个人骑马到乡下去。

路下,马受到惊吓,突然狂奔起来,把行人撞成了重伤。

于是伤者的家属向县衙告状。

县官要骑马人写答辩状。

骑马人在答辩状上写了自己“驰马伤人”。

他写完后向一位朋友请教。

朋友问清了情况,提笔将“驰马伤人”改为“马驰伤人”。

他说:

“‘驰马伤人’的主要责任在你,而“马驰伤人”的主要责任却在马不在人。

”结果,本应重判的骑马人,却因一处妙改而得到了轻判。

“驰马”和“马驰”,只颠倒了一下词序,意思却大不一样。

05、呈现、浮现:

都是表示动作的词,指具体的事物在眼前显现出来。

“呈现”较清楚,持续的时间长,多是直接看到的(不是想象的);

呈现多在事物本身,有时在人的眼前;

对象多是现实的事物,如颜色、景色、神情、气氛等。

“浮现”往往是影影绰绰的,持续的时间较短,多是想象的,有时是直接看到的;

浮现多在脑中、眼前、脸上等。

对象多是人的形象、印象、往事、表情等。

有时可换用,如“脸上呈现(浮现)出喜悦的神情”。

06、嘲笑、讥笑:

都含有“看不起人,取笑人”的意思,只是语意轻重程度不同。

“嘲笑”是一般的取笑,语意比较轻;

“讥笑”指带有讽刺、挖苦意味的取笑,语意较重。

07、查看、察看:

前者指检查、观察事物存在的情况;

后者指为了解情况而细看。

08、处罚、惩罚:

前者词义轻,后者词义重。

09、沉思、深思、寻思、神思:

“沉思”重在思考的精神贯注;

“深思”重在思考的深入;

“寻思”重在思考的反复;

“神思”指精神、心绪。

10、才能、才华:

前者侧重于做事的能力,后者侧重于在文学艺术方面显露出来的智慧和特长。

11、篡改、窜改:

前者指用作伪的手段对历史、理论、政策等故意改动或曲解;

后者是一般意义上的改动。

12、处世、处事:

前者指泛指在社会上的活动、人际交往;

后者指指处理事务。

13、查核、察核:

前者指检查核对(帐目);

后者指对某事物特性加以利用。

14、查访、察访:

前者指调查打听案情;

后者指通过观察访问去进行调查,多公开进行。

15、草率、轻率:

前者指(做事)不认真,敷衍行事;

后者(说话做事)随随便便,不经过慎重考虑。

16、常(成)规、陈规:

前者指久已通行的规则(不带贬义);

后者指不实用的旧规章。

17、筹划、筹备:

前者指想办法,定计划/筹措(钱粮);

后者指为进行工作,举办事业或成立机构等事先准备。

18、陈设、摆设:

前者(动词),指摆设;

后者(名词),指供欣赏的艺术品/徒有其表而毫无用处的东西。

19、传诵、传颂:

前者多用于美名;

后者多用于事迹。

20、船、船只:

前者表具体的,后者表概括的。

21、查阅、查验:

前者指(把书刊、文件等)找出来阅读有关的部分;

后者指检查是否真实。

22、常、长:

“常”有以下几个义项:

1.一般、普通,如“常识、常事“等;

2.经常、固定不变的,如”常备不懈、常客、常量等;

3常常、时常,如“常来常往、常见面“等。

”“常”和“常常”都侧重于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次数多,但“常常”在证据上比“常”要强,而且否定式多用“不常”,极少用“不常常”,例如多说“他不常来”,很少说“他不常常来”。

“时常”强调有一些时候常发生,较多用于口语,如“近来他时常发病”。

“经常”和“常常”“时常”区别不大,可以通用;

但有时指较长时间接连地、比较有规律地反复出现,强调一贯性,如“由于经常锻炼,他身体棒极了”。

这时则多少有点不同。

另外,“经常”除作副词外,有时还有形容词意义,如“经常的工作、经常性”等,这跟“常常、时常”的区别就更明显了。

“长”本义是“长”,又可指长度;

指距离远,如”源远流长、长途跋涉“”等;

时间长,如“长夜、长寿”等;

再引申一步,可指永远,如“长逝、长眠、长生不老”;

还表示长处、擅长,如“特长、一技之长、长于技击”。

因为“常”和“长”同音,有时不注意可能混用,如有人把“语重心长”和“长年累月”的“长”误写作“常”。

又因为“长”有经常的意思,也有人把“细水长流”误写成“细水常流”。

23、哆嗦、颤抖:

前者多用于口语,后者多用于书面语。

24、惦记、思念:

前者指(对人或事)心里老想着,放心不下,多用于口语;

后者指对景仰的人、离别的人或环境不能忘怀,希望见到,多用于书面语。

25、陡峭、峻峭:

前者侧重于山的坡度大而陡直,后者侧重于山势的高而险。

26、电讯、电信:

前者指用电话或电报传播的消息;

后者指用电话或电报传播消息的通讯方法。

27、独立、独力:

前者指不依靠别人;

后者指靠自己的力量完成某项任务。

28、典雅、高雅:

前者指优美而不粗俗;

后者指高尚而不粗俗。

29、抵制、抵御:

前者指阻止有害的事物,使不能侵入或发生作用;

后者指抵挡、抵抗。

30、对于、关于:

都是介词,前者引进对象或事物的关系者。

后者指

(1)引进某种行为的关系者,组成介宾作状语;

(2)引进某种事物的关系者,组成介宾作定语,后面要加“的”。

注意:

表关涉,用“关于”不用“对于”,指出对象,用“对于”不用“关于”,兼有两种情况时可以互用;

“关于”有提示性质,用“关于”组成的介宾,可以单独作标题,用“对于”组成的介宾,只有跟名词组成偏正短语才能作标题,如对于政策的认识。

31、戴、带:

“戴”作动词的一个意思是把东西放在头、面、颈、胸、臂等处。

如“戴帽子、戴红花、戴袖章”。

引申出来了有关的词如“戴高帽子、戴绿帽子”。

“不共戴天”的“戴天”是头顶着天,“戴罪立功”的“戴罪”是顶着、承担着罪名。

“戴孝”是身穿孝服、臂缠黑纱等表示哀悼,也常常写作“带孝”。

在实际运用中,说“带孝”或“带着孝”更为常见。

因为有的人并不一定作“戴孝”的穿着,只是一定的期间里很多方面有所节制而已。

10、度过、渡过:

“渡”的本义是“横过水面”,如“渡河、渡江”,也可引申为“由此到彼”,如“渡过难关、过渡时期”等。

而“度”的其中一个义项虽也是“由此到彼”、“过”的意思,但专指时间,如度日、欢度春节、度假、虚度光阴等。

不过,在文言文中,“度”有时也通“渡”;

如《南史·

孔范传》:

“长江天堑,古来隔绝,虏军岂能飞度?

”而“渡”却不能通“度”,二者是混淆不得的。

32、到、倒:

为了避免混淆,特别要注意这几点。

(1)“倒霉”,也作“倒楣”,里面的“倒”不用“到”。

(2)副词“到底”跟“进行到底”里都是用“到”,如“你到底去不去、这里面到底有什么问题”。

(3)副词表示跟意料相反的“倒”,不能写成“到”。

如“这样一来倒省事了、听你一说我倒想起来了、我倒要听听”。

(4)副词表示让步、转折的“倒”,不能写成“到”。

例如:

“我有倒有,可是不在身边。

”“学倒学过,可是早忘了。

”(5)表示催促、追问的副词“倒”,不能写成“到”。

如“你倒快唱呀、你倒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