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常心理学复习重点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034900 上传时间:2022-10-17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9.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异常心理学复习重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异常心理学复习重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异常心理学复习重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异常心理学复习重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异常心理学复习重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异常心理学复习重点Word文件下载.docx

《异常心理学复习重点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异常心理学复习重点Word文件下载.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异常心理学复习重点Word文件下载.docx

4、心身障碍与心身疾病

心身障碍是指由心理因素引起的主要表现为功能失调,但无病理形态学变化,也无明显精神活动障碍的躯体功能障碍。

心身疾病是指主要或完全地由心理因素引起,与情绪有关而主要表现为躯体症状,且有病理形态学变化的那些躯体疾病。

三、心理异常的病理学模式

心理异常的病因模式是以各种心理学理论为基础来解释心理异常致病原因的具有代表性的观点。

1、生物学模式

认为心理异常也与躯体疾病一样,都有生物学方面的病因,各种精神症状都可以定位于大脑的某一特定部位。

大脑结构示意图

2、心理动力学模式

认为心理异常是意识与潜意识冲突的结果,即本能、欲望等在意识中,或者说是在现实社会中由于种种原因而得不到实现和满足的结果。

冰山理论

3、行为模式

认为心理异常是“不良学习”的结果。

所有体现心理异常的不良行为,除了由生理原因所决定的以外,都是通过条件反射即“学习”的过程固定下来的。

恐惧实验

4、社会模式

强调社会因素在心理异常致病原因中的作用。

5、整体模式

认为心理异常是生物、心理、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第二节心理健康及其判别标准

一、心理健康运动的由来与发展

心理健康运动通常以1793年法国医生皮内尔将精神病人从锁链中解脱出来,提倡“道德治疗”为起点,而把1908年比尔斯写的《一颗失而复得的心》的出版和同年成立的“康涅狄州心理协会”作为心理健康运动正式开始的标志。

三、心理异常的判别标准

严格地讲,只有把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放到当时的时代氛围、客观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中去加以考察,通过和社会认可的心理行为常模进行比较,以及和其本人一贯的心理行为进行比较,才有可能判别是否具有心理异常。

1、主观经验标准

根据被判别者的主观感受和判别者的主观经验进行判别。

2、统计分析标准

根据被判别者的心理特征是否偏离平均值进行判别。

心理健康常态分布示意图

3、心理测验标准

是在标准的情境下,取出被判别者行为样本来予以数量化、或进行划分范畴的描述并加以分析,以判别心理异常与否。

4、病因症状标准

根据是否有致病因素和症状表现进行判别。

5、生活适应标准

根据是否适应社会生活环境并与之保持协调进行判别。

第三节造成心理异常的基本因素

一、生理因素

1、遗传2、脑功能失调3、神经递质代谢异常

二、环境因素

1、人际关系不良2、社会生活事件3、丧失

三、心理因素

1、应激2、消极情绪3、挫折

第四节异常心理的防治

预防是消除异常心理的治本措施,提高心理素质、及时治疗、促进康复是异常心理的主要防治手段。

一、异常心理的三级预防

1、一级预防

是指提高人的心理素质,消除或减少治病因素。

家庭与社会要共同合作参与,控制心理、社会、生物病因,防范于未然。

2、二级预防

是指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心理异常患者。

工作重点:

学校、家庭

3、三级预防

是指减轻患者的损害,促进康复。

主要在医院、康复机构、家庭进行。

二、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psychotherapy)又称精神治疗,是指在良好治疗关系的基础上,由经过专业训练的治疗者运用心理学原理和技巧,改善患者的心理条件,增强抗病能力,从而消除心身症状,重新保持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平衡,达到治疗的目的。

1、一般性心理治疗

一般性心理治疗又称支持性心理治疗,是心理治疗的基本技术,适合于各类患者。

它具有支持和加强患者防御功能的特点,能增加患者的安全感,减少焦虑和不安。

①解释②保证③鼓励与安慰④暗示⑤疏泄

2、专门性治疗

专门性治疗是指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有具体的操作程序或技术,甚至使用特殊的仪器设备,治疗者需要经过专门训练的治疗方法。

①精神分析治疗②行为治疗③认知治疗④人本主义心理治疗

3、特殊性治疗

特殊性治疗是指气功治疗和催眠治疗等。

第二章一般心理问题

第一节一般心理问题的概述

一、定义

一般心理问题是轻微的心理异常,是正常心理活动中的局部异常状态。

二、特征

1、情景性

一般心理问题通常由特定的情景诱发,在特定的情景中发生。

2、偶发性与暂时性

一般心理问题不会持续出现,或者自行缓解,或者演变成为心理障碍。

3、心理状态无病理性变化

一般心理问题不存在病理性的精神症状,精神活动完全正常。

第二节常见的一般心理问题

十八、怯场

1、定义

怯场是指临场时过于紧张,致使思维、记忆、动作的准确性降低,行为紊乱的情绪失调。

又称“临场怯”或“临场晕”。

2、表现

作为心理问题的怯场,轻者尽表现味心理失调。

重者还同时伴有生理失调。

3、产生

怯场只有在亲临参与对自身有重要意义的现场活动时才会出现。

4、区别

一般的临场紧张是指适度的紧张,几乎人人都有。

适度紧张能充分调动全身力量,从而产生增力作用。

5、矫治措施

(1)要有成功的自信心。

(2)在怯场时要及时转移自己的注意力,使精神放松下来。

二十、心理疲劳

心理疲劳是指因心理精神原因而非生理躯体原因导致无精打采,懒散无力,使反应速度、灵活性和准确度降低的心理机能消极状态。

2、产生

心理疲劳一般发生在以下两种情景中:

一种是活动中紧张程度过高;

一种是长时间从事单调、乏味而令人厌烦的活动。

3、区别

引起原因

消弱对象

机体表现

生理疲劳

肌肉承担高强度或长时间活动

人的体力

肌肉疲劳

病理疲劳

各种疾病引起

人的躯体机能

体虚力乏

心理疲劳

神经系统活动过于紧张或过于单调

心理机能

精神疲乏

4、矫治措施

(1)活动要有节制,不能使自己无休止地处于紧张状态之中。

(2)要使活动丰富多彩。

(3)要使自己始终保持积极的竞技状态。

第三章心理障碍的基本症状

第一节心理障碍的概述

心理障碍是指在所属的文化环境中,未预期的、与个人痛苦或严重功能损伤相关的行为、情感或认知方面的机能失调。

二、心理障碍的特征

心理障碍通常是一般心理问题累积、迁延、演变的表现和结果,其与一般心理问题相比,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与特定情景无必然联系

2、持久性与特异性

3、有心理状态的病理性变化

第二节认知障碍

一、感知障碍

(二)知觉障碍

1、病理性错觉

病理性错觉是指在意识异常的情况下出现的对客观事物歪曲的感知。

(三)感知综合障碍

感知综合障碍是指能够认知客观事物,但对其大小比例、形状结构或时间空间关系产生了歪曲的感知。

(1)视物变形

(2)视物错位

(3)时间感知障碍

(4)体形感知障碍

又称体象失认症。

对自身体形认识发生障碍,感到自己整个躯体或个别部分,如头、四肢等都发生了变化。

(5)运动感知障碍

(6)非真实感

指患者感到周围事物和环境发生了变化,变得不真实。

二、思维障碍

(一)思维形式障碍

思维联想活动量和速度方面的障碍:

1、思维奔逸

思维奔逸又称意念飘忽。

是指思维活动量的异常增多、思维速度异常加快和思维活动内容的异常变换,意念缺乏一定的指向性和持续性,显得思潮彭湃而不可遏制,语流快速而联想丰富,常因周围偶尔发生的事件而很快转换自己的意念,考虑问题或做事有始无终。

思维奔逸主要有四种表现:

①思维挤压②随境转移③音联④意联

思维奔逸主要见于躁狂症,是躁狂症的典型症状。

2、思维迟缓

思维迟缓是指思流十分缓慢,联想显著困难,反应迟钝,思路阻滞。

思维迟缓是抑郁症的典型症状。

3、思维贫乏

思维贫乏是指联想极度贫乏,思维内容空洞,言语十分简单甚至久久沉默不语,显得茫然不知所措。

思维贫乏是精神分裂症的典型症状。

5、强迫思维

强迫思维也称强迫观念。

是指不合理或不必要地反复出现某种观念,虽力图摆脱,但仍难克制,且伴有主观上的被迫感和痛苦感。

强迫思维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①强迫意念②强迫性穷思竭虑③强迫怀疑

④强迫对立性思维⑤强迫表象⑥强迫意向

(二)思维内容障碍

思维内容障碍主要是指各种妄想。

妄想是指一种不符合事实但却坚信不移,不能以其所具有的教育水平与社会背景来解释,也不能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来说明的病态信念。

妄想可以在意识清醒、也可以在意识障碍的条件下发生。

是各类精神病的最重要、最常见的典型症状。

以妄想占主导地位的精神病则称之偏执型精神病,也称之为妄想型精神病。

3、类型

①迫害妄想②关系妄想③夸大妄想④自罪妄想⑤疑病妄想⑥嫉妒妄想

⑦控制妄想⑧虚无妄想⑨内心被揭露感

(三)超价观念

超价观念是一种在意识中占主导地位的错误观念。

它的发生虽然常常有一定的事实基础,推理也不荒谬,但判断却是在强烈的情绪体验下做出的,且超乎寻常、明显地影响患者的行为及其他心理活动。

三、言语障碍

(二)病理性言语障碍

5、失语

(1)精神性失语

精神性失语是指因严重精神障碍引起的言语表达和理解的错误或能力的丧失。

根据其严重程度有两种表现:

①言语失序

理解和说出短句均发生错误,无法与其进行正常的言语交际。

②短句性失语

不能理解或说出连接成短句形式的词群,但仍可能保留理解或说出单个词的能力。

9、病理性说谎

指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和博取别人的同情而虚构各种谎言。

五、记忆障碍

(一)记忆“量”上的障碍

1、记忆增强

记忆增强是指在病理状态下能清晰地回忆起大量过去已经遗忘了的、常人根本想不起来的经验,连细枝末节也历历在目。

2、界限性遗忘(选择性或心因性)

全部遗忘过去生活中某一明确的特定阶段的经历和事件,完全不能回忆。

(二)记忆“质”上的障碍

1、错构

对过去经历过的事件在具体时间、地点、情节以及人物上张冠李戴,并坚信不移,认为自己的记忆是准确的。

2、虚构

在回忆时把过去从未经历过的、完全是想象虚构的事件当作亲身经历来加以渲染,其内容可十分具体、生动,也可能荒诞不经,但却坚信确有其事。

渲染的事件不能记住,下次回忆时另想象虚构其他事件。

六、智能障碍

(一)精神发育迟缓

也称智力迟滞、弱智、智力低常、精神发育不全和精神残疾。

精神发育迟缓是指在发育期内智力明显低于平均水平且伴有适应行为缺损的智能障碍。

(二)痴呆

痴呆是指由脑部疾病引起的具有渐进性性质且不可逆的智力严重障碍。

痴呆与精神发育迟缓的区别在于:

精神发育迟缓是生长发育成熟之前(18岁之前),大脑发育因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