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教材培训Word文档格式.doc
《三下教材培训Word文档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下教材培训Word文档格式.doc(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首先,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出新知识的学习。
把学生带到操场上,让学生说一说,早晨太阳在什么方向。
可以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接着,再利用学生已有的前、后、左、右的方位知识与东、南、西、北建立起联系,帮助学生认识这四个方向。
让学生面向东站好,告诉学生他们背对着的方向是西;
再让学生伸开两臂,左手指的方向是北,右手指的方向是南。
最后,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让学生说出校园内的四个方向各有什么建筑物,使学生进一步熟悉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建筑物所在的位置。
⑵例1的“做一做”。
教科书呈现了小组合作指方向的活动情境,使学生知道东、西是两个相对的方向,南、北是两个相对的方向,进一步了解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之间的关系。
3.例2。
(知道地图上的方向。
)
教科书呈现了学生完成校园示意图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在图上表示各建筑物的位置关系,并通过班内集体展示和交流各种记录方式,使学生知道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
4.例3及相应的“做一做”。
⑴教科书呈现了在某一街区“学生问路”的情境,使学生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三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5.有关练习一中习题的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第4题,是让学生在地图上辨认方向的练习。
通过呈现我国“五岳”的分布图,帮助学生巩固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三个方向的知识。
教师出示地图后可先让学生找一找首都北京的位置,适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然后再让学生观察图,在小组内说一说这五座名山的地理位置,再填空。
6.例4及相应的“做一做”。
(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⑴例4。
教科书呈现了学生在操场上辨认东北、东南、西北、西南等四个方向的活动情境。
目的是在学生学会辨认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辨认东北、东南、西北、西南等四个方向。
⑵例4的“做一做”。
教科书呈现了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方位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的活动情境。
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7.例5及相应的“做一做”。
(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八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⑴例5。
教科书呈现学生观察“动物园导游图”的情境,使学生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七个方向,能用这些词语描述各场馆所在的位置,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教学时,既可以利用此图也可以让本班同学进行实地演习。
不论采用何种方式,都可以先给定一个方向,让学生辨认其余七个方向,说一说动物园内各场馆的位置。
再让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进行讨论和交流,说出从出发地到目的地行走的方向和经过的地方。
第二单元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13-37页
1.口算除法。
⑴主题图。
以运输水果、蔬菜为素材,为口算除法提供现实背景。
图中显示了四个小情境,让学生从中提出用除法计算的问题。
⑵例1。
P14
①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探索由主题图引出的三个除法式题(60÷
3、600÷
3、240÷
3)的计算方法。
教材通过呈现学生的不同算法,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中,互相启发、补充理解它们的算理,掌握口算除法的基本方法。
②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重视乘除法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将掌握的口算乘法知识迁移到口算除法,有意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③使学生尽可能用较为简洁的语言表述计算过程,逐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⑶例2。
①例2教学估算,由主题图中运送茄子的情境引出。
教材给出了两个学生的不同解答策略,使学生明确:
解决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方法,只要合理都可以采用。
②P16“做一做”第1题,提供现实情境,让学生练习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
2、笔算除法P19页
⑴例1。
(P19页)
①选择热爱自然、保护环境、植树造林作为笔算除法的开篇情境,意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学生体会植树活动中也有数学,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
②让学生在分小棒的过程中理解42÷
2的算理,学会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竖式写法。
⑵例2。
(P20页)
①以解答主题图中涉及的另一个数学问题“四年级平均每班种多少棵?
”为背景,教学“52÷
2”的笔算除法。
解决的问题是:
当十位上的数除后还有余数,应该怎么办?
②用直观操作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算理,突出52÷
2的第二个计算过程,当余下1个十后应该怎么办。
③学会笔算竖式的简便写法,初步形成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基本笔算方法。
⑶例3。
(P22页)
①主要教学一位数除三位数商两位数的除法。
从整理照片为素材引出除法算式238÷
6,然后呈现了两个学生估算和笔算的过程,一方面注意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另一方面体现估算、笔算各自不同的特点。
②笔算中重点解决,当被除数的最高位不够商1,要用除数去除被除数的前两位数的问题。
笔算过程没全写出,目的是引导学生自己探索出:
当百位上的数小于除数时,应将百位上的数与十位上的数合并,看成几十个十来计算,因此商的首位应在十位上。
⑷例4。
(P25页)
①以计算100可购多少本练习本为背景教学除法的验算,使学生体会验算的的作用。
②利用乘除法关系,教学用乘法验算除法,帮助学生了解有余数除法的验算方法。
⑸例5。
(P28页)
围绕学生感兴趣的《西游记》中的唐僧四徒展开情节,以生动有趣的“猪八戒吃西瓜”的故事为背景,教学“0除以任何不是零的数都得0”。
⑹例6。
(P29页)
①以两位学生的家庭用电量为素材,采用表格的方式呈现信息和要求的问题,以此引出“商的中间和末尾有0的除法”。
②第
(1)题教学商的中间有0的除法,说明在除的过程中,遇到被除数哪一位上的数是0(且前面没有余数)时,这一位上的商就是0,要在这一位上写0。
这个0起着占位的作用,不能不写。
第
(2)题教学没有余数的商末尾有0的除法。
⑺例7。
(P31页)
①以学生参观天文馆、克隆鼠展览为背景,教学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的另一种情况。
②第
(1)题教学商中间有0的除法,说明除到被除数的某一位,不够商1,要在这一位上商0。
第
(2)题,教学有余数商的末尾有0的除法。
第三单元 统计
1.简单的数据分析。
本小节在学生认识了一格代表2个单位、5个单位的纵向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通过两个例题继续介绍一些常见的条形统计图:
一种是横向条形统计图,另一种是起始格与其他格表示不同单位量的条形统计图。
让学生根据统计图表进行初步的数据分析,通过分析寻找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作出进一步的判断和决策。
到此为止,单式条形统计图的教学基本结束。
学生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对条形统计图的结构、数据的表示方式、作用,都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为下一阶段学习复式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打下坚实的基础。
(P38页)
①通过对一个超市四种品牌矿泉水上周的销售量进行统计,让学生先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再根据统计的结果来决定下一步的进货计划,体现了统计对于决策的作用。
②出现了一个横向条形统计图,由于这种条形统计图在统计报表中经常出现,有必要让学生认识。
它和纵向条形统计图在原理上是完全一致的,只是有时为了版面安排的需要,才把横纵和纵轴的位置进行对换,条形的方向也相应发生变化。
③在这个统计图中,仍然采用学生已经学过的一格表示5个单位的方式,教材上提供了品牌A的条形作为范例,让学生涂出其他品牌的条形。
学生可以利用前面学过的知识,通过自主学习加以掌握。
(P39页)
①通过一个复式统计表提供了某一小组学生身高、体重的数据,让学生根据统计表完成条形统计图。
②提供了一种新的条形统计图。
以前学生所见的条形统计图表示数量的轴上,每一格表示的数量单位都是相同的。
但在这两个条形统计图的纵轴上,起始格和其他格表示的单位量是不同的:
第一个统计图中起始格表示137厘米,其他每格表示1厘米,而第二个统计图中起始格表示28千克,其他每格表示 2千克 。
这种统计图一般在以下情形中加以使用:
各样本的统计数据的绝对值都比较大但不同样本统计数据之间的差异值又相对比较小。
在这种统计图中的纵轴上,起始格是用折线表示的,和其他的格有所区别。
③出示“中国10岁儿童身高、体重的正常值”,把学生的身高、体重与正常值进行对比,找出哪些学生的身高在正常值以下,哪些学生的体重超出了正常值,并提出合理化建议(如加强锻炼)。
2.平均数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小学数学里所讲的平均数一般是指算术平均数,也就是一组数据的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
在统计中算术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
我们既可以用它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它进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以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
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情况,有直观、简明的特点,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如平均速度、平均身高、平均产量、平均成绩等等。
平均数的概念与过去学过的平均分的意义是不完全一样的。
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是借助平均分的意义通过计算得到的。
如把12块糖平均分给3个孩子,平均每人分得4块,这个“4块”是每个孩子实际分得的数;
如果说3个孩子一共有12块糖,平均每个孩子有4块,这个“4块”就是平均数,因为不一定每个孩子都有4块糖。
(P42页)
(着重教学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①通过求一个小组四个学生收集废旧矿泉水瓶的平均数量,使学生明确平均数量不是指每个学生实际收集到的矿泉水瓶数量,而是指“假设”四个学生收集到的瓶子同样多,每人收集到多少个。
②教材用横向的象形条形统计图给出每个学生收集到的矿泉水瓶的数量,在这个统计图上,可以直观地看出小红比小兰多收集2个,小明比小亮多收集4个,假如把小红的矿泉水瓶给小兰1个,把小明的矿泉水瓶给小亮2个,四个人的数量就相同了,即13个。
③教材通过这种直观的方式使学生理解了什么是平均数,再利用平均分的意义,使学生理解:
求几个数据的平均数,就相当于把这些数据的总和平均分成这么多份。
由此,总结出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实现从直观到抽象的过渡。
(P43页)
(着重让学生体会平均数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和区别不同组数据的总体情况这一统计学上的意义。
通过此例,使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