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政治背诵手册专题三 文化生活-划重点附解析.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140285 上传时间:2022-10-0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8.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高考政治背诵手册专题三 文化生活-划重点附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20年高考政治背诵手册专题三 文化生活-划重点附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20年高考政治背诵手册专题三 文化生活-划重点附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20年高考政治背诵手册专题三 文化生活-划重点附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20年高考政治背诵手册专题三 文化生活-划重点附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020年高考政治背诵手册专题三 文化生活-划重点附解析.docx

《2020年高考政治背诵手册专题三 文化生活-划重点附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年高考政治背诵手册专题三 文化生活-划重点附解析.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020年高考政治背诵手册专题三 文化生活-划重点附解析.docx

专题03文化生活

一、选择题重点

1.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2.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3.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也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中。

4.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5.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

6.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7.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

8.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9.文化对人的影响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

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

10.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11.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12.优秀的文化作品总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真好、力量倍增,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

13.优秀的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4.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

15.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16.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文化遗产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

17.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18.尊重文化多样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相互借鉴,求同存异。

19.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20.文化传播的途径:

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

21.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22.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中国古代建筑,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23.传统文化的特点:

具有相对稳定性、鲜明的民族性、继承性。

24.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创造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

25.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

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精神纽带。

26.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27.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发展。

28.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

29.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和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30.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31.文化发展的实质是文化创新

32.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33.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34.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立足于社会实践,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

35.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36.推动文化发展,基础在继承,关键在创新。

37.加强中外文化的交流、借鉴、融合,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学习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38.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发展文化生产力,不断提高国家软实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

39.我们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空谈文化创新。

任何形式的文化,都不可能摒弃传统文化而从头开始。

40.一个民族和国家如果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就会失去文化创新的根基

41.弘扬中华文化、中华民族精神,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42.中华文化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

43.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44.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45.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综合

性的特点。

46.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47.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

48.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49.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包括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梦想精神的伟大民族精神。

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

本质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的高度统一。

5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我们应对世界范围相互激荡的各种思想文化的主心骨。

51.人们对文化需求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特点。

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要大力发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

52.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是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

53.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是我们加强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54.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

55.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

56.文化是引领一个民族前行的旗帜。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5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58.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59.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60.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力量

61.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

62.我们的文化自信,来自对时代发展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来自对自身文化价

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63.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

64.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对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65.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

66.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就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

67.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

6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

6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也体现了时代精神。

70.当代中华文化的“魂”,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7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72.筑牢理想信念之基

73.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同心同德迈向前进,关键是高举理想信念的旗帜。

二、非选择题重点

1.文化对社会的作用(精神力量+反作用+相互交融+综合国力)

(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产生深刻影响。

(2)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3)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对推动经济建设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4)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有利于提高人们参与政治生活的文化素养,反对文化霸权主义。

(5)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作用:

①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②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的重要精神武器。

(6)文化兴盛是国家和民族强盛的支撑,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条件。

2.文化对人的影响(来源+表现+特点+塑造人生)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②文化影响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③文化影响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④文化对人影响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

⑤文化塑造人生:

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文化遗产的地位、意义:

①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②文化遗产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4.为什么要尊重文化多样性

①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

②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③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④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⑤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

5.怎样尊重文化多样性

①正确态度:

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互相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②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③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的民族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的文化;其次,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

6.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

①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②有利于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促进我国文化的③创新与发展,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整体竞争力。

③有利于促进中外交流与合作,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④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有利于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7.传统文化的特点

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1)继承性的表现:

①传统习俗的继承:

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②传统建筑的继承:

建筑是凝固的艺术,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③传统文艺的继承:

文学艺术,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④传统思想的继承:

中国传统思想,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影响。

(2)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但具体内涵因时而变。

(3)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8.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

①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就能对社会和人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②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