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研究生招生简章.docx
《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研究生招生简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研究生招生简章.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研究生招生简章
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地处北京市海淀区,是我国载人航天领域内医学与工程相结合的综合型研究机构。
中心成立四十多年来,坚持以系统论为指导,以载人航天中人、机、环境三要素的相互影响及合理组合为着眼点,以确保航天员的安全、健康和高效工作为主要目标,开展了诸多科学研究和研制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并逐步生成了一支高素质的科技人才队伍。
尤其是作为国家载人航天工程主要参加单位之一,承担了航天员选拔训练、医学监督和医学保障、飞船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系统研制、航天服与航天食品研制、大型地面模拟试验和训练设备研制等多项重要任务,为我国载人航天的圆满成功做出了突出贡献,被誉为“中国航天员成长的摇篮”。
中心于一九八五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现有“人机与环境工程”和“特种医学”两个学科专业的硕士学位授予权。
招生专业涉及心理学、生理学、病理学、生物学、生物物理、生物化学、医疗、卫生、药物、营养食品、生物工程、物理、化学、数学、飞行器设计、自动控制、系统工程、流体力学、计算机应用、电子技术、仿真技术、热力学、机械制造、精密仪器、仪表、传感器等几十个专业领域。
中心现有航天医学基础与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人因工程重点实验室两个,以及其它各专业研究实验室十四个,实验室配备了大批国内领先的高科技实验设备,技术保障雄厚,拥有一个藏有各科类、多种语言的图书资料、各类刊物共计十二万册的图书馆。
此外设有计算机培训实验室、多功能学术报告厅,现有硕士研究生导师近百名,其研究水平和学术水平在国内同行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专业介绍
工学
人机与环境工程专业(专业代码:
082504)
该专业是航空与宇航技术学科中的一个专业,主要研究航天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工程、地面模拟实验技术和人机环境系统工程等内容。
该专业主要研究方向简介如下:
1.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工程Ⅰ该方向主要研究载人航天器环境控制和生命保障工程的理论和技术。
包括环控生保总体技术、座舱大气总压控制、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和微量有害气体浓度控制、座舱温、湿度控制和通风保障、环控生保系统的测量控制技术、微重力条件下食品和水的存储以及供给技术、废物的收集处理技术、烟火检测及灭火技术、生物再生技术、便携式生保系统等。
2.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工程Ⅱ该方向主要研究航天生命安全和工效保障的个体防护装备的研究。
包括系统总体设计与分析、材料设计与制造技术、结构设计与制造技术、噪声防护与通讯技术、热控技术、压力防护技术、测控与显示技术和试验与测试技术等。
3.航天飞行训练仿真技术该方向主要研究航天飞行训练仿真技术,主要以航空航天、应用数学、电子、机械、力学和自动控制等多种学科和相似原理、信息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及其相应的软硬件为主要工具,采用实物、半实物和数字仿真方法构建航天器训练环境,实现人在回路中航天器操作训练的一门综合性技术。
研究内容包括航天器实物、半实物和数字仿真,系统辨识与仿真、虚拟/增强现实仿真技术、视景音响仿真技术、人机交互仿真技术、实时分布式交互仿真技术等。
4.航天生物力学该方向主要研究航天中特殊力学因素(包括冲击、振动、旋转等)对人体组织或器官损伤机理及其防护技术,通过改善环境条件使人体损伤程度和可能性降至最低。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航天力学因素对人体的作用效应及损伤机理、人体对不同力学因素的耐受性及其评价指标、人体生物力学仿真技术、对抗不同力学因素的防护措施设计与评价等。
5.航天工效学该方向研究航天中人的工作规律,人、机、环境三要素的相互影响及其合理组合,以及如何发挥航天中人的能动作用,以确保乘员的安全、健康和高效工作。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人体测量技术、人的工作能力的测试与评价,人-机功能分配技术,人-机界面设计与评价技术等。
6.航天生物医学工程该方向主要研究航天条件下生物医学信号检测、传输、处理、建模与仿真等方面的新理论和新技术,着重研究生物医学传感器技术、信号检测、信号传输、医学图象及医学信号处理、参数建模、信息仿真、生物控制与反馈在航天医学工程中的应用。
7.航天营养与食品工程该方向主要针对载人航天的特点,重点开展航天食品的高性能、质量与安全控制等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高效能航天食品的研制;航天食品质量控制;航天食品安全检测与评价;航天食品新资源开发与利用;天然活性成分的分离提取、性质结构分析及功能评价;航天食品微生物等。
8.航天服工程该方向主要研究载人航天活动中,保障航天员生命安全和工效的个体生命保障系统(装备)的理论和技术,包含航天员舱内个人救生装备和舱外航天服系统。
该方向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航天服系统总体设计与分析、材料设计与制造技术、结构设计与制造技术、噪声防护与通讯技术、热控技术、压力防护技术、测控与显示技术和试验与测试技术等。
医学
特种医学(专业代码:
1009)
该专业侧重于航天基础医学和实施医学研究。
主要研究航天医学、航天环境、生理学及航天卫生学,特殊作业人员的选拔、训练和医监医保技术及航天疾病的预防及诊治等。
该专业主要研究方向简介如下:
1.航天环境医学本研究方向主要从事载人航天器舱内环境以及特殊作业环境的医学卫生学、温度环境学、振动环境医学工程、声环境医学工程以及辐射环境医学工程研究。
通过研究上述环境对人体(或动物)的影响,研究相应环境参数的测量和分析,提出对有害环境的防护要求及措施,并研究有关的个人防护装备。
2.航天重力生理学该方向为航天医学基础与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重点研究方向之一,主要研究空间失重和航天器上升、返回过程中超重条件对人体的生理功能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人在空间机能失调时的防护措施。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超重生理及防护措施、航天运动病机制及防护、失重心血管效应与防护、失重骨骼、肌肉效应与防护、失重血液及免疫效应、失重脑功能效应与防护、失重内分泌效应与测试技术等。
对失重引起的前庭功能、心血管功能、脑功能、免疫功能、内分泌功能失调、肌肉萎缩、骨质丢失等进行机理研究和探讨,提出失重对人体不良影响的有效防护措施。
3.航天细胞分子生物学该方向为航天医学基础与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主要针对空间环境导致的航天员生理病理变化,从分子、细胞层面上深入研究空间微重力生物学效应的内在规律,从基因表达调控、蛋白的翻译和修饰以及蛋白相互作用等方面深入研究微重力效应的分子机制,探寻对抗微重力效应的关键分子靶点。
主要包括空间环境对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影响、空间环境对细胞信号传导途径的影响及其调节、空间环境下细胞骨架系统的重建、空间微重力环境诱导的干细胞分化机制等。
涉及学科专业有免疫细胞学和分子免疫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化学。
4.航天实施医学该方向主要研究为保障特殊作业人员健康并增进其健康水平,解决航天中医学问题所实施的医学支持技术。
主要研究特殊作业人员的医学选拔、载人航天医学监督与医学保障、生物医学训练等技术。
主要包括医学评价与鉴定、卫生防疫、临床救治、航天医学问题的中医药防护、药理作用研究以及训练的原则、方法、标准等内容。
5.航天心理学该方向主要研究航天条件下航天员心理活动的特点及其与生理变化之间的关系,揭示其内在联系;研究和制定航天员生理心理选拔与训练的方法和标准,实施航天员选拔和训练,在训练和载人航天飞行任务中为航天员提供心理支持,以保证航天员心身健康,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圆满完成训练和飞行任务。
6.航天耳鼻咽喉学该方向主要研究在航天特殊环境下,飞船轨道飞行失重条件下以及返回飞行条件下舱内噪音对听域、耳蜗形态及功能表达的影响。
根据舱内不同飞行过程的不同噪声强度及噪声持续的时间不同,用电生理、免疫组织化学及分子生物学方法,观察模拟飞船轨道飞行失重条件下及返回飞行超重条件下舱内噪音对听域、耳蜗形态及功能表达的影响。
观察失重状态下噪声对耳蜗毛细胞的影响的独特性,进而为宇航员空中飞行特别是较长时间飞行的听觉防护即防治噪音性耳聋提供理论依据。
7.航天心血管医学该方向主要研究航天环境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以及从生理学、病理学、细胞学乃至分子水平研究心血管系统在航天特殊环境发生改变的机制。
研究航天特殊环境下心血管功能无创性评价方法和危险性预报系统,以及提高心血管系统适应能力的药物和非药物方法。
8.航天普通外科医学该方向主要研究航天特殊环境下普通外科领域各系统器官的应激反应和疾病状态的预防、诊断与治疗。
研究范围包括航天特殊环境中腹部外科疾病、甲状腺乳腺疾病、周围血管疾病的生理病理学基础、发病机制和特点及防治措施。
9.航天骨科学该方向主要研究在航天特殊环境下人体的骨与关节损伤和疾患的预防、诊断和治疗,研究范围包括人在大气层和外层空间飞行时,外界环境因素(低压、缺氧、宇宙辐射等)及飞行因素(超重、失重等)对人体骨与关节生理功能的影响,在上述特殊环境下骨与关节损伤和疾患发生的机理、诊断和治疗,并提出相关的防护措施。
10.航天神经科学该专业主要研究在航天特殊环境下人体的神经系统损伤,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
研究范围包括人在大气层和外层空间飞行时外界环境因素(低压、辐射、磁场等)及飞行因素(超重、失重等环境下)对人体神经系统生理功能的影响。
在上述特殊环境下,神经系统损伤和疾患发生的机理、诊断和治疗,并提出相关的防护措施。
考生须知
1.根据联合培养单位相关要求,航天骨科学、航天神经科学、航天耳鼻咽喉学、航天普通外科医学、航天心血管医学五个联合培养专业只招收部队在职干部。
2.2014年我中心面向全国招生,招收地方应届本科毕业生或已取得学士学位的部队在职干部,身高男1.65米,女1.58米以上,身体健康,且符合相关招生体检标准。
(注:
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即HBsAG+者不能报考。
)
3.不接收地方应届女生报考;地方院校考生必须是“211”工程以上院校应届本科毕业生。
4.在职取得专升本学历者不能等同于应届生。
5.1988年9月1日以后出生的应届考生方可报考计划内统招研究生。
6.在职人员报考时需本单位主管部门推荐,签订定向培养协议书,毕业后回原单位工作,录取时交纳部分培养费用。
7.2014年硕士生报名采取网上报名提交报考信息和现场照相相结合的形式,报名及入学考试时间由国家统一规定。
具体报名方式、时间、地点请于九月中旬关注教育部在媒体上的通知或浏览中国研究生招生网。
北京考生可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院进行报名确认及考试,外地考生可到当地省市招办指定报名点进行报名确认。
考试将在考生报名现场确认所在地进行。
非应届人员报名现场确认时须携带大学毕业证书原件、学士学位证书原件及单位人事部门介绍信。
8.考生报名后,须在一个月内向我办公室提交报名现场确认清单及大学本科毕业证书、学士学位证书、成绩单(须加盖红章)复印件;应届毕业考生可不提供证书复印件,非应届考生须同时提供单位人事部门介绍信(非考生人事档案所在单位盖章无效)。
考生必须如实填写或提供各类信息,若发现弄虚作假立即取消报考资格或录取资格。
9.统招生在学期间享受规定的工资待遇,培养经费由单位承担,毕业后留中心工作或服从统一分配。
10.考生务必在规定时间内将有关材料寄至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研究生办公室。
11.考生可以登录中国研究生招生网或中国教育在线,详细查阅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研究生招生专业及其他情况。
12.其它招生事宜请与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研究生办公室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