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三语文古代诗歌阅读高考模拟精编训练试题库Word版含答案及解析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012243 上传时间:2022-10-16 格式:DOCX 页数:129 大小:324.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高三语文古代诗歌阅读高考模拟精编训练试题库Word版含答案及解析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9页
最新高三语文古代诗歌阅读高考模拟精编训练试题库Word版含答案及解析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9页
最新高三语文古代诗歌阅读高考模拟精编训练试题库Word版含答案及解析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9页
最新高三语文古代诗歌阅读高考模拟精编训练试题库Word版含答案及解析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9页
最新高三语文古代诗歌阅读高考模拟精编训练试题库Word版含答案及解析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高三语文古代诗歌阅读高考模拟精编训练试题库Word版含答案及解析Word格式.docx

《最新高三语文古代诗歌阅读高考模拟精编训练试题库Word版含答案及解析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高三语文古代诗歌阅读高考模拟精编训练试题库Word版含答案及解析Word格式.docx(1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高三语文古代诗歌阅读高考模拟精编训练试题库Word版含答案及解析Word格式.docx

14.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第一句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以划破寂静的乌啼声,渲染出秋日傍晚的空寂。

B.颔联写作者登高赏菊,“红”对“绿”,“紫”对“黄”,色彩斑斓,场面欢乐。

C.第五句诗中有画,流云将“落木”“渡口”连成一片,画面开阔,气韵生动。

D.第六句“乱”字,既写出了群山连绵起伏之状,也表现了作者内心的纷乱不定、犹豫彷徨之情。

E.本诗既有东山所见实景,也有展开的联想,虚实结合,寄托情思,表达心志。

15.这首诗的思想感情较为复杂,请简要分析。

【答案】14.BD15.①对妹夫的思念;

②对高洁情操的追求;

③对陶渊明的仰慕;

④甘愿居下位为国效力;

⑤对荒远之美的喜爱。

【解析】14.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对原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颔联乃想象之笔。

D作者并无纷乱不宁,犹豫不决之情,相反作者心志坚定。

15.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

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中一些表情达意的显性词语。

如本诗中“思君”,表达了作者对昌叔的思念之情;

“应须”“何必”两句,运用了借代的手法,“绿酒、黄菊”与“红裙、紫箫”形成对比,突出作者的高洁情操;

尾联通过借用陶渊明的典故,表达对陶渊明的仰慕之情,“犹分”二字表达了作者甘愿居下位为国效力的情怀。

2、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水仙子·

脉雪

元·

乔吉

冷无香柳絮扑将来,冻成片梨花拂不开。

大灰泥漫了三千界①,银棱了东大海,探梅的心噤难捱。

面瓮儿里袁安②舍,盐罐儿里党尉③宅,粉缸儿里舞榭歌台。

【注】①三千界:

佛家语,这里泛指整个世界。

②袁安,晋周斐《汝南先贤传》记载:

“大雪积地丈余”,洛阳令出行视察,“至袁安门,无有行路。

谓安已死,令人除雪入户,见安僵卧。

”③党尉,即党进,北宋时人,官居太尉,雪夜拥炉酌酒,热得出汗,“扪腹徐行”,说:

“天气不正。

14.下列对这首散曲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前两句运用比拟手法,写出了雪花飘飞轻若柳絮,冰冷而没有香气;

积雪像飘落满地的梨花,冻成一片,推移不动。

B.第四句的“棱”字是口语赘词,用于某些形容词后。

第五句的“噤”字指冻得从心里打战。

C.最后三句描写雪之大:

袁安的宅舍雪大如同埋进了面缸,党尉深宅的积雪像洁白的盐堆,歌舞的亭台被大雪变成了粉缸。

D.这首元曲是一首咏物的曲子,全曲处处都在写雪,而曲词内容却不着一“雪”字,从不同角度运用多个手法突显描写对象。

E.这首元曲先俗后雅,大俗与大雅形成强烈对比,显示出俗对于雅的调侃,于是产生了喜剧效果,给人以强烈的审美冲击。

15.刘熙载在《艺概》中说:

“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个中有我也。

”从这个角度看,这首散曲和唐代的高骈的《对雪》“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如今好上高楼望,盖尽人间恶路歧”相比,哪一首更符合刘熙载的评论?

请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

【答案】14.AE15.《水仙子·

咏雪》运用比喻、夸张、用典等表现手法,从不同角度渲染出大雪纷飞的景象,是一首纯粹的咏物散曲。

而《对雪》是一首借景抒怀之作,写得别具一格。

人坐在窗前,欣赏着雪花飘入庭户,雪花把窗外的青竹变成了洁白的琼枝。

诗人想到此时如果登上高楼观赏野景,那野外一切崎岖难走的道路都将被大雪覆盖,展现在眼前的将是坦荡无边的洁白世界。

高楼四望,一片洁白,诗人希望白雪能掩盖住世上一切丑恶,让世界变与雪一样的洁白美好。

结尾一句,道出了作者胸中的感慨与不平。

所以《对雪》更符合刘熙载的评论。

【解析】【14题详解】试题分析:

本题综合考查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仔细阅读原诗和所给选项,结合作者身世及写作背景做出判断。

A项,“前两句运用比拟手法”不正确,前两句“冷无香柳絮扑将来,冻成片梨花拂不开”意思是大雪如冰冷无香的柳絮扑向大地,又如冻成片的梨花,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E项,“这首元曲先俗后雅”不正确,这首元曲先选用了“柳絮”“梨花”“大海”“梅”等意象,后用了“面瓮”“盐堆”“粉缸”等意象,应为先雅后俗。

故此题答案为AE两项。

【15题详解】试题分析:

此题考核对诗歌表达技巧及思想内容的鉴赏能力,采用了比较阅读的考查方式。

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仔细审题,明确题干中引用的刘熙载评论的意思,然后分析所给诗歌,通过对比得出答案。

刘熙载说“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个中有我也”意思是诗人咏物是为了抒发情感,表达志向,物中有诗人情感的寄托。

乔吉的元曲《水仙子·

脉雪》开头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大灰泥”句则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

“面瓮里”句运用了典故。

全曲写纷飞的雪花冷而不香,如同柳絮一样扑来,雪花冻结成片,如同拂拭不开的梨花。

纷纷扬扬的大雪如同白灰洒遍了整个世界,大雪好像为东大海镀上了白银。

寻梅的人都被冻得从心里打战。

袁安的宅舍都被大雪埋没,如同埋在了面缸里。

党尉深宅大院里的积雪,如同洁白的盐堆。

大雪使歌舞的亭台变成了粉缸。

从内容可以看出,这是一曲纯咏物的曲子,并没有借物抒怀。

而高骈的《对雪》写的是雪花飘舞着飞入了窗户,诗人坐在窗前,看着青青的竹子变成白玉般洁白。

此时正好登上高楼去远望,那人世间一切险恶的岔路都被大雪覆盖了。

诗人希望白雪能掩盖住世上一切丑恶,让世界变得与雪一样洁白美好。

可见《对雪》是一首咏物言志的诗歌,符合刘熙载的评论。

【点睛】第1题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对诗歌的理解,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其中A项鉴赏诗歌的修辞手法,B项鉴赏诗歌的语言,C项鉴赏诗句内容,D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E项鉴赏诗歌的风格。

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3、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各题。

卜算子

蒋春霖①

燕子不曾来,小院阴阴雨。

一角阑干聚落花,此是春归处。

弹泪别东风,把酒浇飞絮。

化了浮萍②也是愁,莫③向天涯去。

【注】①蒋春霖:

清代词人,一生落拓。

②浮萍:

传说柳絮入水化为浮萍。

③莫:

不要。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开篇写燕子不来、阴雨锁院的凄迷景象,寄寓了词人失落、惆怅、无可奈何的情感。

B.“一角”两句写风把落花吹拢到阑干的一角,这落花所聚之处也便成了春天的归宿。

C.上片借小院、阴雨、落花、燕子等意象描绘暮春画面,为下片四句直抒胸臆作铺垫。

D.下片通过弹泪、把酒等动作细节的描写,主要表达了对春光易逝、人生易老的感慨。

E.全词感情基调抑郁悲凉、婉约深致,与写情愁别绪及个人际遇的宋婉约词风格相近。

15.词的最后两句抒发了什么感情?

请简要分析。

【答案】14.CD15.①词人慨叹柳絮即使化为浮萍,也仍然不免漂泊,表达了对柳絮命运的悲悯惆怅之意。

②词人借物自喻,抒发了漂泊落拓、难以掌握自身命运的痛苦无奈之情。

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题中C项考核结构,其余选项考核内容,其中C项,“下片四句直抒胸臆”错误,还是借景抒情;

D项,“对春光易逝、人生易老的感慨”不全面,主要是“叹身世之苦”。

故选C。

此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核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

答题时选解释诗句“即使化为浮萍,也仍然不免漂泊”,然后抓住“浮萍”和自己的联系分析“抒发了漂泊落拓、难以掌握自身命运的痛苦无奈之情”。

4、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下列小题。

夏五月武昌舟中触目

揭傒斯

两髯背立鸣双橹,短蓑开合沧江雨。

青山如龙入云去,白发何人并沙语。

船头放歌船尾和,篷上雨鸣篷下坐。

推篷不省是何乡,但见双双白鸥过。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句描写摇橹的船家,从背立的身影和飘拂的须髯可知,这是两位颇有年纪的老翁。

B.次句通过“短蓑开合”的动作,既刻画出船家摇橹时的俯仰之态,也暗示江风之大。

C.颔联将视线投向江岸,只见两位白发老人并立沙岸,絮絮而语,仿佛正等待什么人。

D.颈联从听觉入手,歌声和雨声打破了先前的静谧,也使诗人心内平添了几分烦扰。

E.尾联写诗人置身篷中,不觉船行已远,推篷一看,不知何方,只见白鸥翩翩飞过。

15.“青山如龙入云去”一句写景传神,请简要赏析。

【答案】14.CD15.①比喻生动形象:

远方的青山蜿蜒起伏,连绵不断,如一条长龙;

山间云雾缭绕,青山时隐时现,又如长龙入云。

②充满动态美:

诗人从船上遥望青山,而船在行进之中,加之云雾变幻不定,所以感觉青山有一种飞动之势;

“如龙入云”将山的意态形神写活了,并衬托出船行的迅捷。

题干是“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首先要读懂诗的内容和思想情感。

C项,“仿佛正等待什么人”不恰当。

句中“何人”是诗人的内心活动,似问而非问。

D项,“也使诗人心内平添了几分烦扰”不恰当。

作者此时的心境应是欢快、愉悦的。

故选CD。

点睛:

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题干是“‘青山如龙入云去’一句写景传神,请简要赏析。

”此题的考点是分析诗歌的写景手法及效果。

读懂全诗,根据具体诗句分析。

立足“青山如龙入云去”诗句分析,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

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

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

“青山如龙”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远方的青山蜿蜒起伏,连绵不断,如一条长龙;

“青山”“入云去”是一种动态的美,诗人站在船上,遥望两岸青山。

青山没有动,但是船在行进之中,云雾变幻不定,所以诗人感觉连绵起伏的青山像一条巨龙一样,有了一种飞动之势。

“如龙入云”将青山的形态写活了,并衬托出船行的迅捷,诗人心情是轻快的、愉悦的。

【点睛】:

首先要明确情与景的关系,简而言之就是情与景的“结构关系”或“内在关系”

(一)结构关系:

①触景生情:

又称“即景抒情”、“由景及情”、“情因景生”,是先有景后有情。

诗人受到眼前景物的触动,引发联想,从而产生情感。

②借景抒情:

又称“缘情及景”、“由情及景”,是先有情后有景。

③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见景不见情,但景中含情。

④以景结情:

诗前面抒情或议论,最后以写景结束。

(二)内在关系:

⑤以乐景写哀情⑥以哀景写乐情(反衬,出现较多)⑦以乐景写乐情⑧以哀景写哀情(正衬)(三)怎样写景:

①从多种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