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行业分析报告.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400291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6.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机械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机械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机械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机械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机械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机械行业分析报告.docx

《机械行业分析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机械行业分析报告.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机械行业分析报告.docx

机械行业分析报告

 

(此文档为word格式,可任意修改编辑!

 

2016年3月

 

一、制造2025:

未来十年中国制造不能输的“战争”6

1、“制霸全球”,近千年来中国制造首次赶超的机遇6

(1)传统制造模式:

一个时代终将落下帷幕6

①人口结构:

未来10年适龄劳动人口下降近1000万/年6

②劳力成本:

工资水平将持续刚性上升7

③产品质量:

消费者需求从追求性价比向定制化、精细化转变8

(2)自动化、信息化升级,中国制造或将重回世界巅峰9

2、“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制造强国建设战略的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11

3、三重动力激发制造升级强烈需求,中国制造已做好再次跃升准备13

(1)技术、品牌小有积累,中国企业意图弯道超车站上“微笑曲线”更高端13

(2)C端需被互联网化,推动M端的互联网化改变14

(3)需求和投入都更迫切16

(4)“罗马不是一天建成”,四个阶段循序渐进17

4、云、网、端三大领域最具成长潜力且将相互融合,投资机会绝对不容错过18

(1)工业大数据中心:

软件及工业大数据分析,实现C2B的互联网化20

(2)智能生产系统:

“制造2025”的核心,未来大量工业数据的产生来源21

①数控机床(智能加工中心)21

②工业机器人23

③人工智能25

④3D打印25

⑤机器视觉27

⑥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

数字化工厂的基础29

⑦PLC是工业自动化控制的核心组成,国产市场潜力巨大30

(2)智能的物流系统:

解决制造业全产业链互联网化的“最后一公里”难题30

①自动搬运机器人30

②服务机器人31

二、军民融合受益不受限,军工企业不须画地为牢32

1、实施军事强国战略,铸造国之重器32

2、建立“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格局33

3、军转民三大技术优势打造千亿蓝海35

4、重点关注军民融合方向之北斗产业链37

三、内生增长放缓,并购重构产业发展39

1、中国制造企业并购创生机39

2、高铁后市场:

“平台化运作”王者有望在此诞生40

(1)2008年至今铁路投资持续高企40

(2)高铁轨道和车辆保有量扩大,高铁后市场需求崛起40

(3)泛高铁后市场使得蛋糕进一步做大40

(4)细分板块龙头进行产业链一体化并购终将实现王者统治40

3、智慧物流:

互联网渠道与实业结合行业进入爆发期40

(1)“电商+冷链宅配”开启家庭市场二次爆发40

(2)第三方冷链物流是平台类生鲜电商发展的重要支撑41

(3)发展空间巨大:

以常温物流为例41

(4)销售端中小型冷库率先受益,关注上游压缩机厂商41

4、民用无人机:

新兴行业获得融资渠道,有望跨越式发展41

(1)1+X是无人机真正的刚需41

(2)我国无人机技术实力不容小觑42

(3)在民用无人机领域,中国已经走在全球前列42

(4)融资渠道实现多元化,助力打破行业天花板42

四、重点公司简析42

1、华昌达42

2、日发精机43

3、雷科防务43

4、巨星科技43

5、汉钟精机43

6、南方泵业43

7、环能科技43

新技术、新模式、新产业将助力中国制造重回“制霸全球”地位。

过去30年中国制造业依靠廉价成本要素投入和产能规模的扩张模式将“MadeinChina”名扬世界。

然而随着人口红利消逝,经济结构调整,传统机械装备需求的绝对量很难再有大幅上升,旧制造模式终将落下帷幕。

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不禁想问中国制造的未来,会产生一片片新的“大蓝海”还是萎缩成为一个个“小水塘”?

通过过去一年的产业调研,我们意识到通过技术升级、模式改革、产业整合、进军海外等途径,中国制造的产品品质和品牌影响力都在出现结构性提升,这些变化都将是2016年不容错过的投资机遇。

主要包括以下三条主线:

投资主线一:

工业40。

推进工业40将实现中国制造向智能化升级。

一方面,国家制定“中国制造2025”规划并上升为国家战略,采取财政贴息、加速折旧等措施,推动传统产业技术改造。

另一方面,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

坚定看好“云、网、端”层面将是持续3年的投资大机遇!

我们认为最佳的投资标的是具备硬件优势、软件思维并有可能成为大数据入口的公司。

重点关注:

华昌达、伊之密。

投资主线二:

军民融合。

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是我军武器装备建设跨越式发展,实现军事强国战略的必由之路。

一方面拓宽了军工企业掌握技术的转化途径,使军工企业的发展受益于国家国防投入而不受限于国家国防投入;另一个方面,民用产品的定价主要市场供需水平决定,掌握核心技术的企业有较大的利润空间,促进军工企业发展,减轻财政压力。

坚定看好北斗产业链投资大机遇,2020年北斗行业市场规模将超20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50%,我们认为最佳的投资标的是新进入行业者。

重点关注:

日发精机、雷科防务。

投资主线三:

并购成长。

在诸多新兴制造领域,具备产业链一体化能力的公司将具备较强竞争力,关注南方泵业、巨星科技、汉钟精机、厦工股份。

寻找以下新兴行业的整合效益:

1、高铁后市场:

平台化公司将成为“王者”。

预计“十三五”铁路规划总投资28万亿元,高铁累计里程已超16万公里、轨道和车辆保有量扩大、提速至350公里时速等多因素都为检测维护等业务发展都提供绝佳机遇。

2、智慧物流:

跨境生鲜电商开始大量投入,互联网渠道与实业结合冷链物流行业进入爆发期,制冷设备企业加快布局节能环保领域。

3、民用无人机:

需求广泛且经常性,打破军用无人机受制于军费开支形成的行业天花板,潜在市场规模巨大。

其中,无人机植保应用率先突破,市场规模至少300亿元。

4、智能机器人:

看好B2B各类服务机器人在2016年的崛起趋势,同时,伴随人工智能的进步,B2C类型智能服务机器人也将加快产业生态圈形成,未来这个领域有望诞生下一代BAT级别的企业。

一、制造2025:

未来十年中国制造不能输的“战争”

1、“制霸全球”,近千年来中国制造首次赶超的机遇

(1)传统制造模式:

一个时代终将落下帷幕

“MadeinChina”,眼看它崛起,眼看它壮大,眼看它乏力。

从人口结构、劳力成本和产品竞争力来考虑,中国制造的传统竞争力正处于不断被削弱的趋势,原有的依靠廉价成本要素投入、产能规模优势的制造业扩张模式将落下帷幕。

①人口结构:

未来10年适龄劳动人口下降近1000万/年

从1987年第二波人口高峰开始,人口出生规模持续下降,2001年后每年新增人口规模维持在1600万人左右。

我国劳动力总量在1980年至2005年间从503亿增加到767亿,年均增加1000万左右,这是六零年代人口出生高峰时期的人逐步进入劳动力市场的结果。

然而,2005年之后劳动人口增幅几乎为零。

2015-2017年是体力劳动力市场迎接大拐点的三年,未来的十年每年适龄劳动人口可能减少1000万左右。

我们取53岁作为劳动者退出体力劳动力市场的平均年龄来进行数据估算,2015年开始,体力劳动力市场占比最高的60后们逐步退出体力劳动力市场,所以变化会非常剧烈和明显。

②劳力成本:

工资水平将持续刚性上升

2008年至2013年,城市基层务工人员月平均工资从1340元/月升至2609元/月,五年翻了一倍,从事重体力劳动的基层务工人员月工资增幅更高。

同时,劳动者平均工作时间逐渐增加,工作时段外的加班现象明显。

③产品质量:

消费者需求从追求性价比向定制化、精细化转变

中国传统制造业的基本模式追求的是以大批量、规模化、流程固定的流水线生产制造低价的同质商品。

但自2012年以来,中国制造出口增速开始逐渐回落。

以通用设备制造与专用设备制造为例,2012年-2014年出口值增速几近回落至0。

可见,低成本制造业的需求空间在不断缩小,中国制造神话风光不再。

制造业将更关注用户体验和定制化需求,“物美价廉”不再是万金油。

过去30年,全球制造以技术推动,强调的是速度、精度和使用寿命,消费者作为市场消费产业链的末端,总是在被动的接受企业设计的产品。

而如今,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消费者的市场位置正在发生颠覆性变化,因而用户个性化需求的逐渐凸显。

不断更新的Apple手机风靡全球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佐证,因此在新的需求趋势下,商业定价模型从原先基于成本定价,转变为基于交易定价。

(2)自动化、信息化升级,中国制造或将重回世界巅峰

智能制造的标准体系是未来全球产业“战争”的聚焦点。

在新一轮技术变革中找到工业发展方向并制定出引导行业发展的标准,占据领先地位,是各大强国广泛关注的焦点。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谁掌握了工业制造标准,谁就拥有了占据产业链高端的机会,从而剥削落后国家的制造利润。

全球主要制造强国的动向是:

德国:

已经感受到中国制造崛起的压力,抢先一步制定《“工业40”标准路线图》,希望把标准和制造思路引入他的方向。

美国:

互联网及ICT巨头与传统制造业领导厂商携手,GE、Cisco、IBM、AT&T、Intel等80多家企业成立了工业互联网联盟,重新定义制造业的未来,并在技术、标准、产业化等方面做出一系列前瞻性布局,工业互联网与成为美国先进制造伙伴计划的重要任务之一。

自动化、信息化升级,中国制造获得赶超世界的绝佳机会,同时也是极为迫切的。

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工业革命,中国均处于乱世。

未来十年,中国将借助领先的互联网应用和技术,传统制造业向互联网化智能制造升级具备成功可能性极高,实现经济成功转型的迫切愿望。

中国拥有完整的工业制造体系和庞大的市场,我们的前面有目标,即以美国、德国、日本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国家;后面基本没有追兵,印度和非洲的制造短期都难与中国制造抗衡,自动化和信息化升级将使中国制造更加强大,甚至有望重回世界巅峰。

在智能化升级的背景下,生产方式会趋于扁平化,依靠工业互联网采集大数据,人、机、料、环、法五大要素更加透明化和可预测,从而达到生产效率提升的效果。

2、“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制造强国建设战略的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

“制造2025”要推动的是智能化升级,并非仅仅自动化,更重要的是推动信息化升级。

通过传感、机器视觉等系统的应用,形成大数据的采集、反应和对未来的预测,在产品的开发和制造、产品的设计和制造、产品的质量和管理体系三方面形成有效闭环。

无论是中国的智能制造2025,亦或德国的工业40、美国的工业互联网,其目的都在于通过深化信息技术与互联网技术对制造业的改造,以提高制造效率。

据GE估算,1%的效率提升将带来10万亿美元的全球GDP增长。

根据自身客观情况,中国必须选择合适方式推动制造业升级,“制造2025”将是理性的选择。

中国制造业的基础和比较优势与美国、德国、日本都存在非常大的差异,具体来说:

德国生产设备自动化程度高且极度专注于技术;美国制造的信息化水平领先全球;

日本制造以汽车、电子等产业见长,工业体系相对不丰富。

3、三重动力激发制造升级强烈需求,中国制造已做好再次跃升准备

(1)技术、品牌小有积累,中国企业意图弯道超车站上“微笑曲线”更高端

过去30年的经济发展,国内很多企业已经实现了技术突破和品牌建设。

如果叠加制造业的智能化升级,可以提高产品质量和定制化程度,就可以向微笑曲线更高端方向发起挑战,实现弯道超车,获取更高利润率。

(2)C端需被互联网化,推动M端的互联网化改变

中国互联网发展水平领先全球,大量终端消费需求已经或即将被互联网化,这种趋势下就会倒推企业加快制造端的互联网化和智能化改造。

2015年是互联网进入中国21周年,迄今已有65亿网民,5亿的智能手机用户。

根据CNNIC的数据,2014年底,网民规模达649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79%,其中网络购物用户361亿,网民使用网络购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