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株洲市茶陵二中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
《湖南省株洲市茶陵二中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株洲市茶陵二中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
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
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
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
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
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
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
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
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摩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
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
“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
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
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
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
从俗即是从心。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
”——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
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
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
这样才发生法律。
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
“这不是见外了么?
”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
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
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
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
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
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
孝是什么?
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
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
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
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1.下列对“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乡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以种地为基本生存方式,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因此与土地分不开,为土地所束缚。
B.人与人在空间排列上的不流动性,造成乡土社会里乡民个体之间彼此的孤立与隔膜,所以才有三家村式的微型村落的存在。
C.乡土社会里的个体为了谋生这一共同目标,分工协作,有机地聚合在一起,形成没有陌生人的"
熟人"
社会。
D.无论是生活的环境还是所接触的人物,对乡民而言都是生而与俱,再熟悉不过的,于是他们选择固守乡土,终老于斯。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生活在乡土社会的人们,彼此之间相互了解,没有隔阂,相比现代社会,更容易获得一种从心所欲的自由。
B.依附于土地的乡民从小习得礼俗,与周围的人都熟如亲人,因为大家感情深厚,所以对他们来讲,"
从俗即是从心"
。
C.乡民之间的交往是基于彼此的熟悉和信任来进行的,法律不是调节乡土社会中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基本依据。
D.乡土社会的信用产生于对一种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的可靠性,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土社会实际上就是熟人社会、礼俗社会,而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组成的社会、法理社会,两者的人际交往原则有别。
B.礼俗是乡土社会里应对社会生活的根本原则、抽象真理,也是人们处理具体事务时目的与手段间的普遍联系。
C.乡土社会中,人们从熟悉里获得的认识是个别的。
《论语》中孔子因人而异地解释"
孝"
能让我们体会到这种特性。
D.在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原有的生活方式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暴露出弊端,"
土气"
一词因而有了贬义。
二、文言文阅读(14分,选择题8分,每小题2分;
翻译6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
樊哙曰:
“今日之事何如?
”良曰:
“甚急!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哙曰:
“此王矣!
臣请入,与之同命。
”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
交戟之卫士欲内不止。
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
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项王按剑而跽曰:
客何为者?
”张良曰: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项王曰:
“壮士!
——赐之卮酒。
”则与斗卮酒。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项王曰:
“赐之彘肩。
”则与一生彘肩。
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
能复饮乎?
”樊哙曰: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怀王与诸将约曰: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巧之人,此亡秦之续耳。
窃为大王不取也!
”项王未有以应,曰:
“坐。
”樊哙从良坐。
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其意常在沛公也意:
意图B.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止:
停止
C.头发上指上:
向上D.杀人如不能举举:
尽
5.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天下皆叛之夫秦王有虎狼之心B.以待大王来常以身翼蔽沛公
C.拔剑切而啖之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D.怀王与诸将约曰欲呼张良与俱去
6.下列选项中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客何为者?
/为击破沛公军。
B、其意常在沛公也。
/若属皆且为所虏。
C、卫士仆地。
/今日之事何如?
D、具告以事。
/得复见将军于此。
7.下列对本段文字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刘邦、项羽的矛盾冲突中,作者选择了樊哙闯帐、面斥项王的情节,通过描写其语言来反映其心情,描写其神态来刻画其性格。
B.樊哙不仅勇敢,而且有智谋,他为刘邦的辩护和对项羽的指责,体现了他的智慧。
C.“闯帐”过程中的行为描写以及入帐后“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的情态描写,主要表现了樊哙粗鲁莽撞的性格特点。
D.项王“按剑而跽”是一种戒备的姿态。
他对樊哙的指责无言以对,体现了他不善于随机应变的缺点。
8.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每句3分,共6分)
(
(1)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2)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三、默写题(6分,每空1分)
9.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为变徵之声,______________。
(《荆轲刺秦王》)
(2)波光里的艳影,______________。
《再别康桥》
(3)激扬文字,________________。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4)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
流言,__________。
(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5)满载一船星辉,____________。
(徐志摩《再别康桥》)
(6)宜将剩勇追穷寇,____________。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四、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4分)
塞下曲
李白
塞虏乘秋下,天兵出汉家。
将军分虎竹,战士卧龙沙。
边月随弓影,胡霜拂剑花。
玉关殊未入,少妇莫长嗟。
虎竹:
兵符,分铜虎符和竹使符两种,合称虎竹,由朝廷和将领各执一半,发兵时相对合作为凭证。
玉门:
玉门关
10、从题材上看,这是一首___________诗。
诗歌描绘了边地艰苦激烈的战斗生活,抒发了将士们___________情怀。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问题。
(共12分,每小题4分)
纸上故乡
邓琴
故乡给了我一颗多愁善感的心,它常常在梦中打探故乡的消息。
我的家乡在千里之外的赣南,它的每一寸肌肤都浸润在红色文化里,在淡淡茶香中,在田间地头悠悠的歌声里。
它是贫穷的,但它又是富硕的。
它没有飞驰的动车,没有轰鸣的机器,有的是叮咚的流水、黛色的群山。
且不说章江水日夜川流不息、润泽万物;
也不说成片的稻田如一张巨大的地毯静卧天地间,恩惠万家;
就说梅岭那漫山遍野、傲立寒冬的梅花盛景,已是天下一绝。
离家多年,到过很多地方,心中始终挥不去的是故乡的景象。
在秋收的季节里,打谷机工作的声音,一声一声鼓动我的耳膜,提醒着我曾是故乡的孩子。
内心深处的一丝不安也被催生出来,那就是当年因对外面世界的向往而离开了家乡。
如今,我虽然站立在了外面的缤纷世界里,但我奋斗的每一个脚印,享受的每一份安逸,却都被打上了“外乡人”的烙印。
我对故乡的情感,只能在诗人的诗歌里、乡土作家的文字里寻找慰籍,只能寄托在自己尚不成熟的文字中。
那些遥远的记忆,飘过了我最不懂乡愁的年华,飘过了故乡的山头,飘进了书页里,却厚重得让我无法高言阔谈。
儿时最熟悉的影像,莫过于茶山。
一到春天,漫山遍野的茶树抽出新叶,新叶从老叶中间小心翼翼地探出头来,好奇地张望这个美丽的地方。
只有我们那群孩子才知道,这个美丽的地方究竟有多么贫穷。
一到周末,我们就跑到茶场,学着大人的样子采茶叶,茶叶一毛钱一斤,动作快的一天能摘个四十斤。
四块钱在当时,可是一笔巨大的收入。
在那贫穷的岁月里,茶山无疑给我们苍白的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
而农人与生俱来的勤俭生活态度,也开始渗透到我们的思想里了。
故乡给予我们的,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影响。
这也是我们不管走到哪里,都放不下故乡的原因我想,穷尽我一生都无法忘记那些年在田地里干活的场景。
小时候,一家子在稻田里收稻谷;
长大了,一个人去拔秧苗,拔花生,拿着书在晒谷场上守谷子。
在那不谙世事的年华里,那样的日子其实苦不堪言。
现在,我深深地感激那些劳累而辛勤的岁月,感谢那片土地,是它们给了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如果说今天的我,有那么一丝不怕苦的精神,能够宽容待人,懂得珍惜,都要感谢那片红色的土地。
这片土地也是受过苦难的。
当年红军在这里打游击,留下数不清的战斗故事,家乡从此有了一个革命老区的特殊身份。
在这片土地上成长起来的人,从小就在红色文化中接受灵魂的洗礼,接受家乡文化思想的滋养,也因此对苦难有了更深的理解。
我的整个童年时期,都在聆听里面的故事;
我的整个少年时期,都在这书中的文字里徜徉、震撼。
有时候,一触碰到这纸上的故乡,思念就如潮水般涌上心头。
记不清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不再满足从别人的纸上去想象我的故乡,不再满足在扉页中思念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