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缝衍射实验Word格式.docx
《单缝衍射实验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单缝衍射实验Word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xxxx
一、实验目的
掌握电磁波的单缝衍射时衍射角对衍射波强度的影响。
二、预习内容
电磁波单缝衍射现象。
三、实验设备
1、S426型分光仪:
用于验证平面波的传播特点,包括不同媒质分界面时发生的反射和折射等诸多问题。
分光仪的部分组件名称和简要介绍如下:
序号
名称
功能及介绍
1
分度转台
将接收天线、反射板旋转一定角度并读出刻度值
2
喇叭天线
用于产生和接收垂直极化波
3
可变衰减器
改变微波信号幅度大小,避免反射
4
单缝板
缝隙宽度可调
5
晶体检波器
将波导中的电场强度转换为同轴线中的电流
6
读数机构
一个电流表,用于显示同轴线中的电流值大小
7
支座、支架
仪器的基本组成部分
2、DH1121B型三厘米固态信号源
该信号源是一种使用体效应管做震荡源的微波信号源,由振荡器、隔离器和主机组成。
三厘米固态振荡器发出的信号具有单一的波长(出厂时信号调在λ=32.02mm上),当发射喇叭口面的宽边与水平面平行时,发射信号电矢量的偏振方向是垂直的。
可变衰减器用来改变微波信号幅度的大小,衰减器的度盘指示越大,对微波信号的衰减也越大。
晶体检波器可将微波信号变成直流信号或低频信号(当微波信号幅度用低频信号调制时)。
四、实验原理
当一平面波入射到一宽度和波长可比拟的狭缝时,就要发生衍射的现象。
在缝后面出现的衍射波强度并不是均匀的,中央最强,同时也最宽。
在中央的两侧衍射波强度迅速减小,直至出现衍射波强度的最小值,即一级极小,此时衍射角为,其中λ是波长,是狭缝宽度。
两者取同一长度单位,然后,随着衍射角增大,衍射波强度又逐渐增大,直至出现一级极大值,角度为:
。
五、实验步骤
1、连接好仪器,调整衍射板缝宽至70mm,将该板固定在支座上,板平面和工作平台的90刻度线一致;
2、转动小平台使固定臂的指针指向小平台的180刻度处,此时小平台的0刻度就是狭缝平面的法线方向;
3、打开三厘米固态信号源,电流表偏转一定角度,调节信号电平使表头指示接近满度;
4、记录下0度时电流表刻度,从可动臂向小圆盘方向看去,每向左旋转2度,记下一组刻度值,直到角度达到52度;
5、将可动臂旋转回0度,记下电流表数值,接下来每向右旋转2度,记下一组数值,由于旋转空间有限,我们取到了24度;
6、保持输出信号不变,调整衍射板缝宽至50mm,重复上述步骤,记录多组数据;
7、保持输出信号不变,调整衍射板缝宽至20mm,重复上述步骤,记录多组数据;
8、根据实验结果绘制出单缝衍射强度与衍射角的关系曲线,计算一级极小和一级极大的衍射角理论值,并与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六、实验结果及分析
1、理论计算:
一级极小值为,一级极大值为,所以:
1当=70mm,λ=32mm时,1=27.20,1=43.29;
2当=50mm,λ=32mm时,2=39.79,2=73.74;
3当=20mm,λ=32mm时,,无实际意义,所以不存在一级极大值和一级极小值。
2、实验数据:
缝宽
角度
左侧衍射强度
右侧衍射强度
70mm
50mm
20mm
100
55
14
98
13
57
16
96
15
20
90
86
51
18
8
80
74
40
10
64
49
61
31
12
56
39
30
50
32
44
42
35
11
27
38
34
22
24
26
28
9
4=20mm,λ=32mm的衍射曲线:
由实验数据和曲线可得:
1当=70mm,λ=32mm时,左侧一级极小值28,一级极大值为48,右侧未测得一级极大值和一级极小值;
2当=50mm,λ=32mm时,左侧一级极小值36,一级极大值为40,右侧未测得一级极大值和一级极小值;
一级极小值
无
一级极大值
当=20mm时,λ=32mm,对于公式无实际意义,所以不能根据单缝衍射定理求得一级极小值与极大值,在实验中表现为不能成功产生衍射现象。
由衍射曲线得到的极值是无规律上下波动的结果,无法得出一级极大和一级极小对应的衍射角度。
实验结论:
发生衍射现象时,在一定精度范围内,单缝衍射定理成立。
七、实验结果误差分析
①此次实验是在室内进行,各组同学进行实验操作时彼此距离较近且各组的发射天线、接收天线的方向基本一致,所以会对实验结果产生一些不可避免的干扰。
②除此之外,进行调整仪器两臂之间的角度、改变狭缝的宽度等操作时,没有精密的校准装置,较为粗略,也会引入一些误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