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简史读后感300字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991145 上传时间:2022-10-16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2.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万物简史读后感300字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万物简史读后感300字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万物简史读后感300字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万物简史读后感300字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万物简史读后感300字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万物简史读后感300字Word文档格式.docx

《万物简史读后感300字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万物简史读后感300字Word文档格式.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万物简史读后感300字Word文档格式.docx

  最近,我读了一本简介事物来源和发展的科普读物——《万物简史》,使我了解到许多科普知识以及一些我以前从不注意的事情来源,还弥补了一些我了解不够的知识。

  《万物简史》分为科技、政治外交、经济、军事、医学、交通、历法、服饰、文化、体育、艺术、节日习俗、邮政通讯、地理地名、生活用品、饮食16个部分,讲述了300多个事物的历史。

配插了400多幅包括实物和历史照片在内的精美图片,并通过简洁舒朗的版式设计将图片和文字有机结合,营造一个个具象的场景,使我获得直观的阅读效果。

  《万物简史》所写的每一种事物的简史从内容到形式都独具特色,让我零距离感受、触摸真实而生动的历史,使我在轻松获取知识的同时,走进更广阔的文化视野和想象空间,获得愉悦的审美感受。

《万物简史》可以从任意一页读起,也可以在任意一页放下。

它不仅给我许多全新的知识,而且会让我体会到阅读的乐趣。

  大千世界的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历史,每一个事物的历史或蕴含着重要的知识,或揭示着一种道理,或伴随着一段十分有趣的故事。

通过阅读这些历史,它所蕴含的知识、所揭示的道理、所伴随的故事丰富了我的知识结构,向我展示出一个全新的世界。

了解这些历史,对我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产生许多益处。

它们丰富了我的知识结构,引发我思考和行动,使我对所处的世界产生新的认识。

让我了解到许多重大发明或发现的背后有着许多艰辛和努力。

事物的发展和完善是靠着许多人努力奋斗来完成的。

只有靠坚忍不拔的工作才有可能成功。

  这个世纪将是我们的时代,同时也是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要靠我们的努力去谱写新的历史。

我们将发明创作更多更好的事物。

  【篇三:

读《万物简史》有感作文】

  嘿,想知道我们生活的地球的重量吗?

想知道地球的年龄吗?

其实,我以前也不知道,但是,自从我看了《万物简史》这本书以后,我就通通都知道了。

  《万物简史》告诉我们:

1774年,内维尔·

马斯基林决定利用艾萨克·

牛顿关于以引力来测定地球质量,而且更多地利用三角测量法,这需要爬很多的山,马斯基林和数学家查尔斯·

赫顿一起爬上了苏格兰的斯希哈林山。

赫顿在作计算的同时发明了高线,他宣布,地球的重量是将近5000万亿吨。

1793年约翰·

米歇尔留下一种仪器的图样,这台仪器将精确地测定地球的质量。

1797年,享利·

卡文迪许用米歇尔的仪器得出地球的质量为60万亿亿吨,他的结果跟目前最准确的估计数仅相差1%左右,真是了不起!

  这本书还告诉我们地球的年龄。

其实,地球是在不断隆起的,赫顿还推测,是地球内部的地热创造了新的岩石和新的大陆,顶起了山脉。

赫顿的现论中特别指出,形成地球的过程需要很我时间。

还要再过100年左右的时间,科学界才能着手解决地球年龄的问题,赫顿很有才能,率领大家开创一门新科学——地质学。

  大家看到了吧,这本书告诉了我们多少知识,不仅我有讲的这些,还有生命、宇宙、行星等等,有句名言说得好啊,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书啊,它就是一个不会说话的“万能博士”,还有什么是“万能博士”不能解决的呢?

  【篇四:

万物简史读后感】

  这是一部有关现代科学发展史的既通俗易懂又引人入胜的书,作者用清晰明了、幽默风趣的笔法,将宇宙大爆炸到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所发生的繁多妙趣横生的故事一一收入笔下。

  书中回溯了科学史上那些伟大与奇妙的时刻,引用了近年来发现的最新科学史料,几乎每一个被作者描述的事件都奇妙而且惊人:

宇宙起源于一个要用显微镜才看得见的奇点;

全球气候变暖可能会使北美洲和欧洲北部地区变得更加寒冷……。

  本书在讲述科学的奇迹与成就的同时,还侵润着浓郁的悲天悯人的人文关怀。

全书从科学发展史的角度对“我们从哪里来?

我们是谁?

我们到哪里去?

”这一千古命题作了极为精当的阐释。

每个人在阅读此书之后,都会对生命、对人生、对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产生全新的感悟。

  一位美国小读者的父亲说,读过《万物简史》之后,他对死亡不再感到恐惧……。

这是一本书所能获得的最高评价。

  我喜欢这本书。

有时候我会静静地翻看一会。

  【篇五:

读《万物简史》有感】

  也许,万物是人类需要的第二要点了,人类需要食物、机械、服装、武器……都在于万物的原理。

  这就是《万物简史》中的道理,我想象尼尤的艰难与困扰,正像爱迪生说的那样,真不愧是“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没有汗水,就没有成功的希望,就像袁隆平那样,他的一滴汗水就是一颗饭粒,想想他有多清苦吧!

  彼得森是一名科学家,他曾经获得了不少称赞,享年75岁,他用了多年的时间完成了他最令人敬佩的成就,他甚至占了点“最”。

  《万物简史》就是这样,你可以模仿他,也可以继承它,因为它把世界上所有东西都聚集在这一点……《万物简史》在我的眼中,他实在是太完美了!

可是,这其中成就的是什么,我也解释不了。

  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想去就去的故地,每个人喜欢看的书都有喜欢的原因,你的思想谁也不能一样。

总之,书,是人生的真理,这其中成就的何止是我们啊!

  书对人类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万物简史》也是书种类中的一种,它会让你想到大自然中的奇妙,只要你去发现,它们都会浮现在你的脑海里,你就会得到更多的知识,因为书是个虚拟大自然。

  【篇六:

  今年暑假,我读了《万物简史》后,深有触动。

此书由六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

寥廓得空宇、第二部分:

地球的大小、第三部分:

进入新时代的黎明、第四部分:

处境危险的行星、第五部分:

生命本身、第六部分:

人类的进化过程。

  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第四部分的第一章《砰!

》。

这章主要讲了:

艾奥瓦洲曼森下面的泥土有点怪。

过了41年后,派了一支小组来到了那个地方,它是由远古火山的活动而造成的,可是其实是陨石撞击形成的。

当时,人们都知道小行星是岩质的,但是当时有些人并不知道它的威力,终于在1994年7月16日,苏梅克——列维9号彗星撞击木星,留下了地球表面上大小不同的坑。

可是我们没有必要凝视着太空寻找着灭绝性危险。

因为地球就是一颗危险的行星。

  这让我深受触动,我们人类实在太脆弱了,不能预测下一个灾难,也不能解决这种灾难。

即使成功的把小行星炸成碎片,砸出来的很可能是一连串的岩石,会一个接着一个的砸过来。

威力可想而知有多大,也不可能发射一飞船,警察为我们干这活儿,因为宇宙中还隐藏着看不见的暗物质,更不可能在地球上观测,除非有一个人正巧拿着天文望远镜看着它,但是这种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并且,你要知道,地球也是一个充满“安全隐患”的星球。

这是随时随刻都会发生地震、火山爆发、海啸等等超强自然的灾害。

所以,我们要珍惜现在的生活,不要虚度光阴,别等到世界末日那天到来,这就后悔太晚了。

因此,我们要保护环境,要保护那个适合我们人类居住的环境。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呢?

首先:

我觉得不能过度开采矿物,那些数万年甚至数亿年形成的矿产资源,形成的周期非常的缓慢,可是不出几个年头就会被全部开采完了,那我们的子孙后代怎么办?

其次:

不能污染环境,最近日本福岛核电站,核泄漏事故,污染了许多吨的海水?

从这些海水打捞上来的海产品,都是受污染的,不仅损失了一大笔美元,还污染了环境,后果非常严重。

接着:

不能乱坎乱伐,这样不仅森林其罕见,还会增添很多麻烦,就会受到大自然的的惩罚,增添洪水泛滥、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后果也是相当惨重的!

最后不能乱捕猎,这样,我们的子孙后代以后吃什么?

  所以我很喜欢《砰!

》这一章。

  【篇七:

  我读了《万物简史》这本书,使我的天文、地理等方面的知识增长了许多。

全书既通俗易懂,又引人入胜。

  它介绍了从宇宙大爆炸一直到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所有繁多妙趣横生的奇人趣事。

对“我们从哪来?

我们要去哪?

”等人们似懂非懂的问题都做了合理解释,让我体会到大千世界奥妙无穷。

  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比尔·

布莱森,由北大校长许智宏教授亲笔提序。

在6部30章近500页的内容里,我最喜欢阅读第三部中的《威力巨大的原子》。

在19世纪,有些人正在搞懂远在天边,近在眼前的东西——-既微小又神秘的原子。

听了这个故事,你再不会害怕死亡,因为如果某个物体死亡,原子就慢慢离开寄主,游荡四方,寻找其他原子结合,产生新物体。

也就是说一条鱼、一张纸等都可能是你的组成部分。

但是原子到底有多少多大呢?

它们大量存在,多得我们无法想象,一切物体都由原子组成,比如在一块方糖大小的空气中,就有4500亿个原子,世界要用多少方糖才能填满,再乘以4500亿!

啊!

真是多得要命,原子无处不在!

更令人吃惊的是,它们的寿命至少有10的35次方年,这数字真是巨大啊!

  【篇八:

  以前听别人推荐过这本书,但是一直没有机缘去读,近来有时间从网上下载到苹果IPAD上,一读,几乎令我不释手,太吸引人了,我还从未见过一部科普读物写得这么有趣,以前也曾读“科学史”之类的书,但现在都忘光了,连阅读体验都忘了。

  这本书让我觉得原来科学是这样的,原来人生是这样的,不必总抱着悲天悯人的心态去看那些科学家,仿佛他们的生活一团糟。

国内许多科学史著作的基调是:

科学很神圣,科学家也很神圣。

我小时候读过《居里夫人传》,将居里夫人写得像神一样,我特别崇拜她。

《万物简史》的作者在这本书里顺便提了一句:

居里夫人没有被选入法国皇家学院,是因为她丈夫去世后,她的私生活有些不检点。

直到现在,我还是觉得这个消息令我吃惊,《居里夫人传》里可没有提到这件事呀!

  好像中国人特别善于造神,尤其是名人传记,一个个都是神。

中国人尤其喜欢提的一句是某某献身于某某学科,这样就把某某神圣化了,其实,近代科学是随着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的发展了产生一大批有钱又有闲的人,这些人中有一部分对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产生了探索的兴趣,随着探索的深入,近代物理、化学、地质学逐步发展起来。

近代科学家的最终结果客观上也许是献身于物理或其它某种科学,但从他们的主观上,他们并没有这种“献身”的意识,他们只为了探索未知世界,兴趣爱好远比主观“献身”重要的多。

这种在近代科学家身上展现出来的鲜明的个性与独立的人生选择总是被我们忽视,而以“献身”以蔽之。

  这种将事业与人物神圣化的本领大概是中国人特有的。

在中国古代,“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让子亡,子不得不亡”,女子要有“三从四德”等等就有很强烈的献身精神。

为君为父为夫而献身是被神化的第一个条件,例如屈原,为楚怀王为楚国而跳了汨罗江;

例如曹娥,为了捞出父亲的尸体而跳了水,二十四孝里记下了她的事迹。

古人的逻辑大概是事业是神圣的,为事业而“献身”的人也就是神圣的,忠君是神圣的,为忠君而死的人也就是神圣的,孝敬父母是神圣的,为了孝敬父母而死的人也就是神圣的。

古代是这样,现代中国也能看出一些造神的痕迹,比如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那么为了人民利益而牺牲的人们就有被神化的可能,新中国家喻户晓的神就是雷锋,“雷锋”成了舍己为人,乐于奉献的代名词。

  说句笑话,如果说我们的历史是神的历史大概也不过分,二十四史里记载的帝王将相出生之前总有一些祥端,什么日入腹中,龙入怀中之类的数不胜数。

  我们的古人为什么要造神?

想一想,一个像古代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