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品牌之从产品到商品金焕民.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398489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2.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读品牌之从产品到商品金焕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解读品牌之从产品到商品金焕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解读品牌之从产品到商品金焕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解读品牌之从产品到商品金焕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解读品牌之从产品到商品金焕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解读品牌之从产品到商品金焕民.docx

《解读品牌之从产品到商品金焕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读品牌之从产品到商品金焕民.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解读品牌之从产品到商品金焕民.docx

解读品牌之从产品到商品金焕民

解读品牌之:

从产品到商品——金焕民

品牌一直困扰我,所以,就一直难以释怀,于是就变着法子去认识它。

刚开始提出“不做品牌做销量”,继而提出“用销量破解品牌”,“用销量托起品牌”,继而提出“品牌图谱”、“品牌路径”。

一路走来,尽管也触及了一些本质性的东西,但仍然感觉没有弄明白它。

杂志要求开专栏,于是又提出了“产品---商品---品牌”这个思考方向。

说白了,我是试着用经济学思维,理解这个问题。

第一篇写出来,把编辑难为得够呛。

我安慰说,先别着急,也许后面的出来,就不那么让人如此纠结。

我现在按照发表的顺序,陆续贴出来,让网友们批评指正。

这篇最让人一头雾水,不知所云。

我的建议是,先撇开品牌,理解一下产品与商品。

当年我们学经济学的时候,对于产品与商品的区别,也糊涂了很长时间。

从产品到品牌是一个价值虚拟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是产品完善的过程,产品创新的过程,产品更好地满足顾客需求的过程,另一方面也是一个价值创造的过程,价值提升的过程,尤其重要的是,这也是一个价值虚拟的过程。

通俗地讲,价值虚拟就是产品价值逐步从产品本身物化在品牌上。

而在这个过程中,产品的“商品化”发挥着核心作用,因此,如何理解产品与商品的区别和联系,是解读品牌不可或缺的理论动作。

产品的三个层次

产品是任何能够满足人类某种需要和欲望的东西。

需要是人类最基本的要求,比如衣食住行和教育、娱乐等。

当人们锁定某些具体的满足方式时,需要就变成了欲望。

所以,需要很简单,欲望很复杂;需要很容易满足,欲望很难满足。

而且越富裕,购买力越强,欲望越难以满足。

欲望使得产品研发与生产越来越困难,越来越复杂。

粗分起来,产品也包括三个层次:

核心产品,也叫实质产品,是指产品能给购买者带来的基本利益和效用,即产品的使用价值,是构成产品最本质的核心部分。

消费者购买某种产品,并不是为了获得产品的本身,而是通过对产品的消费来满足某种需要。

虽然某一种产品以自己的物质形态存在着,但在实质上是为了满足消费者欲望而提供的一种服务。

形式产品,指产品实体的具体外观,是核心产品的表现形式。

形式产品具有五个基本特征:

质量水平、特征、式样、品牌名称、包装。

形式产品是呈现在市场上可以为顾客所识别的,因此它是消费者选购商品的直观依据,同时,产品的基本效用也是通过形式产品有效地实现的。

附加产品,指消费者购买产品时所能得到的附加服务和附加利益的总和。

只有向消费者提供具有更多实际利益、能更完美地满足其需要的附加产品,企业才能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赢得胜利,在经营中获取更高收益。

核心产品、形式产品、附加产品作为产品的三个层次是不可分割和紧密相联的,它们构成了产品的整体概念。

同时,产品的三个层次反映的是一个递进关系。

核心产品:

产品的基本效用,这是所有产品都必须具备的。

它体现的是产品的基本属性,任何企业在这个地方都没有太多文章可做。

形式产品:

基本效用的实现方式,不同企业在这里开始区别。

“货比货得扔”,指的就是形式产品。

同样是一辆汽车,给顾客带来的满足,差别之大,是可以简单识别的。

附加产品是超越产品让顾客获得的额外利益。

比如苹果手机给顾客的后台服务,不仅让产品超越了核心产品,也让产品超越了形式产品,以至于接听变成了次要满足,手机变成了超级信息终端。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在产品在三个层次中,决定档次的是形式产品与附加产品。

因此,形式产品与附加产品,是市场营销者关注的核心。

商品的二重性

商品一定是产品,但产品不一定是商品。

其分水岭在于是否用于交换。

当企业为销售而生产的时候,产品就是商品;当购买者为销售而购买的时候,产品就是商品。

如果说产品是“姑娘”的话,那么,商品就是待嫁的“新娘”。

产品是用于消费的,商品是用于交换的。

对产品关注的是使用价值,对商品关注的是价值。

对生产者和销售者来说,目的在于利润,以及决定利润的价格。

但无论是对于商品生产者或者是商品销售者,仅仅关注利润和价格是远远不够的。

如果不关注顾客所关注的使用价值,顾客就不会购买,就无所谓利润和价格了。

同时,顾客不仅仅是关注商品的使用价值,他们同时也关注商品的价值。

当他们认为使用价值与价值不匹配的时候,就会拒绝购买。

商品的价值,在市场上表现为价格。

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基本属性,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基础,它和价值一起,构成了商品二重性。

商品的使用价值可以从六个方面加以定义:

1,物品的有用性。

2,并非商品所特有,为一切物品所共有。

3,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4,是需要交换的原因。

5,是买者的目的所在。

6,可以有多种,是逐步发现的。

比如手机的信息终端功能。

商品的价值也可以从六个方面加以定义:

1,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劳动,包括体力和智慧。

2,为商品所特有,也为商品所共有。

3,既是商品的本质属性,也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4,是能够交换的原因,也是在交换中产生。

5,是卖者的目的所在。

6,是价格的基础。

商品的二重性,缘于买卖双方不同的目的。

买方希望得到使用价值,卖方希望得到价值。

一个商品只有同时满足双方要求,才能完成交换。

问题是,买卖双方基于自私的原因,都希望在交换中利益最大化,因此,对商品来说,如何最大限度地提升使用价值和价值,就成为市场营销者均衡考虑的问题。

商品的价值与价格

商品的价值,是一个政治经济学概念。

如果是自己使用,即自给自足,那么,产品就只有使用价值。

通俗地讲,只有成本,没有价格。

只有放到市井上用于交换,才需要一个价格,也才能有一个价格。

简单地讲价格---交换价值,是在交换中产生的。

也就是说,商品价值是用市场价格体现的。

这样似乎很难理解,我们不妨举两个例子。

比如冰激凌,对生产、销售者来说,它是有价值的,一旦形成销售,能够获得收益。

而对于消费者,一口吃掉了,它感受到的只有口感和营养这些使用价值,价值本身不复存在。

再比如房子。

进了别人豪宅,人们总是会客气地说,你这个房子总也得值上千万。

其实只要是用于居住,值上千万或者一分钱是没有什么区别的。

那只是一个生活必需品,它没有交换价值。

尽管它也有一个价格,但没有意义。

许多人在计算自己财富的时候,总把住房计算在,有意义吗?

明白了这个道理,许多人也许未必非得买房子去住了,如果租房更经济的话。

社会上对政府机关或者国企建房以成本价“卖”给成员意见大,原因就是那不是一个价格,而是一种特权;农民盖房给自己住,盖得再好,能够计算的,也只是一个成本总额,无法确定价格。

因为那里既没有房地产市场,房子也根本就是用于交换的。

生产产品,需要成本。

你请工匠给你做一套红木家具,需要红木、辅助材料和工匠费。

如果拿到市场上去卖,才会成为商品,才会产生价格。

至于能够卖成什么价格,一方面与用料有关,与做工有关,与工匠的知名度有关,也与你销售水平有关。

也就是说,价值或者价格,虽然建立在产品使用价值基础之上,但却是另外一套规则确定的。

你一定会相信,一个工匠做出来的同样东西,会由于销售者不同,价格大为不同。

换句话说,使用价值是生产出来的,价格是塑造出来的。

用政治经济学的逻辑理解价值与价格,十分复杂,我们不妨用通俗的方式加以理解。

1、从整体上看,从长期看,商品的价值与价格是一致的。

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表现。

也就是说,价格可以高于价值,但无法长期保持在离谱的水平上。

劳斯莱斯离谱了,市场就过分狭窄了,所以,尽管很受追捧,却难以生存。

奔驰、宝马相对适中,尽管价格不菲却成为市场宠儿。

2、但从市场短期或者局部表现上看,价值与价格往往是不一致的。

受供求变化、市场竞争的影响,价格会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企业促销,从经济学上看,其实就是影响供求关系,让价格围绕价值,在企业控制之下,适度“波动”。

高明者,万变不离其宗,不那么高明者,把自己弄进泥潭。

3、不同企业间,由于营销能力的不同,创造价值的能力不同,讨价还价或者定价的能力也不同。

市场营销能力,一方面是理解顾客需要的能力,另一方面就是塑造价值或者价格的能力。

卖使用价值或者卖价值,是生产观念与市场营销观念的真正分水岭,也是制造与创造的分水岭。

4、由产品到商品,首先是着眼点不同,需要考虑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匹配,如果不能理解顾客价值,就没有办法赋予商品足够的价值,或者就没有办法在使用价值基础之上构筑满意的价值。

其次,商品的价值并不必然会自动地转化为商品价格。

只有在企业能够清晰地向顾客展示价值,传递价值的时候,价值才能转化为价格。

5、商品的价值,其“有形部分”是材料、质量、功能和式样等,甚至可以延伸到技术、工艺、智慧。

其“无形部分”则是顾客价值,因此,如何发现和理解顾客价值,比如偏好等,是价值创造最核心的部分,也是决定企业经营成功与否、成就大小的关键。

6、品牌是一种基于被顾客认可而形成的资产。

顾客认可的是什么?

是自己心关注的价值。

从产品角度上看,是形式产品和附加产品,从商品角度看,则是使用价值和价值。

使用价值很重要,但建立在使用价值基础之上的虚拟价值,才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

而虚拟价值,恰恰是支撑品牌的物质基础。

从产品到商品,关键在于价值的塑造。

商品价值的塑造由两个动作构成:

一是转移价值,一是创造价值。

转移价值构成商品的成本,它包括生产成本和经营成本。

生产成本又分为直接成本:

材料成本、人工成本和间接成本:

制造费用。

经营成本则主要是:

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和销售费用。

所谓“亏本”,指的就是这些费用无常收回。

而“创造价值”,事实上就是创造利润。

按照营销观念,车间只产生成本,是不可能创造利润的,产品只有使用价值和成本,不存在什么利润。

利润只能在营销中产生,存在于商品中。

那么,从产品到商品,利润是如何产生的呢?

笔者认为利润产生的过程分为两个相互作用的阶段。

一个是商品化阶段,一个是信息化阶段。

如果说产品制造阶段是通过价值转移形成产品的价值基础,那么,商品化阶段则是通过虚拟拔高产品价值。

只有它才能反映一个企业创造价值的真实水平。

水平低的企业更多地是价值转移(所谓微利经营),水平高的企业才是真正的价值创造(所谓创造高附加值)。

微笑曲线反映了这个现实。

中国作为“世界生产车间”,更多地是在低水平上通过生产线转移价值,而到中国贴牌的跨国公司,因为掌握着产品研发、核心技术、销售渠道和品牌,则赚取数倍,数十倍于中国企业的高额利润。

在商品化阶段,需要做的工作包括:

首先,产品定位。

通过对产品定位,在同类商品中给该商品一个“地位”。

通俗地讲,就是确定它的档次;专业地讲,就是确定其目标顾客。

产品就像一套毛坏房,而商品则是装修好的房。

在对房子装修之前,首先应由设计师在对房子认真研究后,提出既符合房子特点,又符合业主口味的装修方案。

而对从产品到商品,这项工作是由营销策划人员完成的。

这样说,似乎存在一个十分明显的漏洞。

产品是营销策划的产物,怎么会先有产品后有策划呢?

事实上,在现实中,产品策划本来就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产品出来前,一个是产品出来后。

在产品创意与产品生产之间,是不可能一一对应,没有差异的。

要么是比创意方案更好,要么是比创意方案略差。

企业必须在样品试制出来后,进行再策划,然后才能大规模上市。

况且,本文的主题是抽象地研究产品与商品。

这与产品观念、销售观念无关。

其次,选择渠道。

不同渠道分销不同档次的产品,不同渠道覆盖不同的目标顾客。

这与定位是相辅相成的。

第三,给产品命名一个品牌。

它既可以是一个纯粹的产品品牌,也可以越产品,成为一个品类品牌,甚至也可以更上一层楼,成为企业品牌。

毫无疑问,在为产品命名时,必须充分考虑目标顾客的品味。

这样,同时也就兼顾了它一定位与渠道。

第四,设计包装。

产品只需要运输包装,而商品需要的是销售包装。

“货卖一皮”,极言了包装对商品无可替代的重要性。

最后,确定产品价格。

产品定价,既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权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