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如何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专题党课讲稿Word格式.docx
《2021年如何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专题党课讲稿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年如何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专题党课讲稿Word格式.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五,社会和谐。
一、市场机制是经济高质量增长的基础
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调节作用。
市场机制为什么好?
现在世界上经济运行比较好的国家,基本都以市场机制为基础。
市场经济有两大基本机制:
一是价格机制;
二是竞争机制。
经济为什么能自动运行?
市场经济由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因素构成。
当供求平衡时,我们认为经济处于均衡状态,既没有生产过剩,也没有商品短缺。
如果某一时刻,经济没有出现均衡,比如,在某一时期,经济出现了供大于求的情况,这时怎么办?
供大于求,对于企业来说,意味着企业想卖出更多东西,但是需求没那么大。
这种情况下,企业间就会展开竞争,竞争的结果就是谁要价低谁就能把东西卖出去。
最后,随着价格的步步降低,厂商愿意供给的量也会减小,同时,消费者愿意购买的量在增加,于是供求之间的缺口越来越小,最后实现了供求平衡。
在上面的情况里,一方面是厂商间的竞争,导致价格的下跌;
另一方面是价格本身也能灵活调整。
也就是说,厂商之间的竞争并不一定导致价格下跌。
如果价格下跌与竞争机制能一起发挥作用,供求平衡也可以实现。
再看供小于求的情况。
比如,在某一时刻,厂商愿意卖的商品量小于消费者愿意买的量。
这样就会在消费者间出现竞争。
也就是说,消费者谁出价高谁就可以买到商品。
随着价格上涨,厂商愿意卖的数量越来越多,消费者愿意买的数量越来越少,供求之间的缺口也越来越小,最终也实现了均衡状态。
在经济市场里,价格机制和市场机制的共同作用,能使经济实现充分就业状态和均衡状态。
市场经济是能完美自动运行的机制。
现在,世界各国均非常重视市场经济的基础性的作用。
市场经济的内在逻辑是什么?
除了能够实现供求自动平衡外,它还能让社会利益和个人利益达成一致。
西方经济学认为,个人在追求个人利益时,只要符合道德规范、遵纪守法,他追求个人利益的行为,就可以推进宏观经济的发展。
比如,一个企业家为了追求个人利益,开始生产电脑,如果他想把电脑卖出去,就必须提供物美价廉的商品与别的企业竞争。
他生产出来合适的产品,然后卖给消费者,让消费者购买到优质的产品,这本身对消费者来说是有消费者剩余的。
消费者剩余是什么?
当消费者购买东西时,消费者从这个商品上得到的满足程度,大于他付出的价格,这就是消费者剩余。
对企业来说,按某个价格把东西卖出去,企业赚了利润,也得到了个人利益。
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家追求个人利益的行为其实也满足了社会需要。
同时,他想与别的企业竞争,就要想方设法降低投入品的消耗,也就是降低成本。
当然,企业在生产中完全没有浪费很难做到。
在这个情况下,由于买卖双方达到平衡,也就是厂商愿意出售的数量恰好等于消费者愿意购买的数量,买卖双方的愿望都得到了满足,社会实现了和谐。
综上所述,市场经济被认为是十分完美的经济机制。
总结来说,就是经济处于均衡状态:
既没有生产过剩,也没有商品短缺;
每个人的愿望都得到了充分满足;
资源得到了充分有效利用;
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完美一致;
个人追求个人利益的行为,也最大限度促进了公共利益。
但实际上,当今世界任何一个国家的市场经济运行都没有十分完美的,因为经济中总是有各种各样的失灵和摩擦。
但不管怎么说,市场经济是目前世界各国经济运行的基础机制,在市场经济不能完美运行的地方,还需要政府做弥补。
中国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一方面要发挥市场经济的基础性作用;
同时,也要发挥政府的作用,弥补市场失灵,为宏观经济的正常运行提供要素或者条件。
什么是潜在增长率?
潜在增长率是所有要素都被充分利用情况下的经济增长率,也就是充分就业状况下的经济增长率。
潜在增长率是经济生产能力的增长率,经济的生产能力又被称为潜在产出。
经济的生产能力取决于哪些因素?
取决于技术水平、可用资源、制度安排,尤其是微观层次上的管理能力。
在一个封闭的经济体中,各种资源供给是有限的。
但对外开放恰恰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本国缺少要素情况。
另外,对外开放还能帮助引入物美价廉的外部优质资源,最重要的是能打破本国资源对本国经济增长的约束。
同时,对外开放可以强化竞争机制,倒逼企业提高生产效率。
所以,在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增长中,首先要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基础性调节作用。
二、产品创新是经济高质量增长的保证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各国基本都出现了产能过剩的问题。
面对这个问题,各国提出的解决办法都是扩大需求。
扩大需求有两种方式:
一是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扩大需求;
二是通过科技进步中的产品创新来扩大需求。
如果我们要实现高质量经济增长,就必须有高质量的需求。
在产能过剩的背景下,经济的均衡产出取决于需求层面。
需求包括四部分:
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出口需求、政府需求。
在进行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时,一般都会关注消费、投资、出口。
什么是政府需求的特点?
政府需求有一部分是刚性的,比如政府为了维持自己的运行所需要的各种支出,这部分变化不大。
变化大的部分恰恰是用来调节宏观经济的。
调节宏观经济一般都是逆周期而动。
什么是逆周期而动?
就是非政府需求的运行周期。
非政府需求如果过旺,可能会导致经济中出现通货膨胀,这个时候政府就该压缩自己的需求。
相反,如果非政府需求低迷,这时可能会导致经济产出下降、经济衰退,这时政府应当扩大自己的需求,使得社会处于充分就业状态。
因此,政府的这一部分需求,恰是随着非政府需求的变化而变化的,只不过变化是反方向变化。
所以,我们在分析宏观经济形势时,尤其是分析宏观经济的自然走势时,一般都关注非政府需求。
在非政府需求里,出口的效果是最好的。
投资的质量决定于投资项目的预期收益率,预期收益率越高,意味着这个投资项目的质量越高。
投资项目的质量越高,意味着这笔贷款成为不良贷款的可能性越小,银行出现危机的可能性也越小。
进而,宏观经济出现危机的可能性当然就越小。
决定消费需求质量的因素是效用。
效用是消费者从消费某种商品或者服务上所得到的满足程度。
一个人从一个消费品上得到的满足程度越大,那么他愿意付出的价格就越高。
他愿意付出的价格越高,生产企业的收益率就越高,经济就越健康。
所以消费的质量取决于消费的效用。
我们发现,经济的高质量需求,最终取决于高质量的消费。
因为消费质量高,意味着对消费者的效用高。
消费者愿意花大价钱去买商品,就能让企业更愿意投资生产。
这时,因为消费者愿意花大价钱去买商品,所以企业的收益率也就比较高,这就提高了优质消费需求和优质投资需求。
刚才说过,扩大需求的方式有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这是当今各国经常用到的方式。
但是,以上方式并不能保证经济的高质量增长。
实际上,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扩大出来的需求是劣质需求。
以货币政策为例,货币政策是通过降低利息率来扩大投资的,随着利息率的降低,投资的确能被刺激出来,但是刺激出来的需求的质量会越来越差。
比如,现在利息率是10%,这意味着预期收益率在10%以上的项目才会被采取,如果利息率降到8%,收益率在8%到10%之间的项目也都可以被采取了。
这时,投资是被刺激出来了,但刺激出来的投资收益率,也就是投资质量却越来越低。
再看财政政策。
且不说财政政策本身刺激出来的需求质量有多高,光财政政策本身所引发的政府债务问题就必须十分警惕。
扩大需求的另外一个办法是产品创新。
有新的消费品时,这种商品给老百姓带来的效用是比较高的。
这时,老百姓愿意花大价钱去买它,于是就出现了优质的消费需求和优质的投资需求。
比如,计算机、无线通信都曾经是新产品,这些新产品很显然改善了我们的生活,它们都曾经是消费热点。
当一种商品本身是消费热点时,生产它们的收益率就会很高,相关厂家利润率就会很高。
所以,产品创新是产能过剩背景下高质量发展的保证。
以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为例。
我的观点是美国金融危机的根源在于美国经济发展质量下降。
往回可以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在尖端武器研发方面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他在开发新武器时,计算机也被开发出来了。
二战之后又是冷战,美苏两个阵营展开了军备竞赛,而这个军备竞赛的主战场就是太空。
在太空竞赛的过程中,一批批的科技成果出现,并越来越成熟,当它们被用于民间时,就形成了新产品,进而拉动了经济增长。
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计算机、互联网、移动通信,就是当初非常杰出的新产品代表。
在这些新产品的拉动下,发达经济体经历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经济高速增长。
1991年苏联解体,在这之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
在没有了竞争对手后,美国在尖端武器的研发方面,从精神上开始懈怠,并且投入也开始减少,因此产品创新的速度就降了下来。
到了2000年,美国在冷战期间积累的科技潜力被挖掘殆尽,美国经济陷入衰退。
于是,美国就开始通过货币政策来扩大需求。
当时,美国经济的增长率低的时候只有百分之二点几,高的时候在百分之四以上。
这个增速对当时的美国来说已经相当高了。
也就是说,美国出现了高利率、高增长的组合。
按照正常的宏观经济学观点,高增长应该与低利率是一个组合,利率低的时候投资就旺盛,就能推进经济高增长。
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与正统的宏观经济学的惯例不一致。
为什么?
因为当时美国实现的是高质量的增长。
为什么高质量增长会出现这样的组合?
首先要搞清楚投资和利率的因果关系。
也就是谁是因,谁是果。
在正统的宏观经济学教科书里,利率是因,投资是果,随着利率的下调,投资需求会增加。
但问题是,有没有可能投资是因,利率是果?
其实是有这个情况的,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恰恰就是这样。
那时,美国经济中有大量的新消费品,于是就有大量的新消费热点。
当时的企业都很想赚钱,所以到处找资金投资,这就导致资金需求增加,进而导致利率上升。
同时,投资增加还导致了经济的高增长,所以,出现了高利率、高增长的政策组合。
2000年,美国经济开始衰退,没有新产品了,这时美联储就使劲印钱,这就导致美国的利率调在2003年前后仅为1%左右。
大家想一想,利率降低之后,确实能扩大投资需求,但扩大出来的投资需求的质量怎么样?
假如,利率在5.25%时,收益率5%的项目都是差项目,没人投;
利率是1%的时候,收益率2%的项目就是好项目了。
所以,我们可以想到,低利率刺激出来的投资质量有多差。
由于,美联储使劲印钱,最后沉淀在了银行体系中,银行拿着钱贷不出去。
为什么贷不出去?
因为企业不需要。
企业为什么不需要?
因为企业不知道生产什么产品,也就是经济发展中缺乏新的消费热点,所以钱就砸在了银行的手里。
于是,美国政府希望每个美国家庭能有一套自己的住房,这样银行家就高兴了。
因为买房需要贷款。
这时,银行开始想方设法发放住房贷款。
但经银行调查发现,当时还没有住房的美国家庭要么收入太低,付不起月供;
要么没钱,付不起首付;
要么信用记录太差,按正常的贷款条件不能贷款。
于是,美国的银行家想了一招,就是降低贷款条件。
贷款条件降低后,许多美国家庭就满足了条件。
这时银行发放的贷款就是著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