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6年全国卷第41题解读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980263 上传时间:2022-10-1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96.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近6年全国卷第41题解读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近6年全国卷第41题解读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近6年全国卷第41题解读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近6年全国卷第41题解读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近6年全国卷第41题解读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近6年全国卷第41题解读Word格式.docx

《近6年全国卷第41题解读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近6年全国卷第41题解读Word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近6年全国卷第41题解读Word格式.docx

关于抗日战争内容的教材目录

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

关于世界近代相关内容的两幅教材目录

指出一中一条不同,并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

2015

科技与生产力之间关系的公式

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探讨

1950--2008年我们部分节假日状况

指出其中(我国节假日的)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

2016

课标1卷(乙)福建

试题不断创新,年年“变脸”;

注重能力立意和素养立意,强调学科素养;

课标2卷(甲)

2、全国卷第41题的命题特点

(1)试题不断创新,年年“变脸”;

(2)注重能力立意和素养立意,强调学科素养;

(3)试题命制与学术成果、史学前沿动态联系密切;

(4)均为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鼓励创造性思维和求异思维,答案多元化);

(5)评分采取

3、全国卷第41题的命题趋势

(1)论证方式越来越开放:

论证方式

试题

直接论证材料观点

2011年欧洲崛起,试题要求考生围绕材料中的观点进行论证。

提取材料信息选择观点进行论证

2012年“冲击反应模式”,即可赞同,也可反对;

2013年比较提取信息并予以说明

自主形成观点进行论证

2014年对目录的修改和比较并说明;

2015年公式探讨

(2)考查能力层次越来越深:

全国卷41题命题立意基本以“论证和探讨问题”为主

能力要求

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

2013年比较说明

使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

2011、2012观点评析

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

2014目录修改题,2015年公式探讨题

(3)多元史观综合考查:

近代化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

2011年欧洲崛起

近代化史观、全球史观

2012年冲击反应模式

唯物主义史观

2013年行政区划比较、建筑和政治的关系

革命史观、全球史观、近代化史观

2014年目录修改题

唯物主义史观、近代化史观、社会史观

2015年科技题、节假日变化题

(4)命题素养立意非常明显:

答题思维上倡导多角度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包容意识);

答题的原则上强调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证据意识);

语言表达上强调逻辑严密、文字通顺(逻辑意识);

答案内容要求通史和历史常识分析(时空概念)。

3、全国卷第41题真题体验

(1)(2015·

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

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有历史学者为说明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引用了如下公式:

生产力=科学技术×

(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

这一公式表明,科学技术有乘法效应,它能放大生产力诸要素。

——摘编自齐世荣总主编《世界史》

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探讨。

(说明:

可以就科学技术与公式中一个或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

也可以对公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2)

【解析】本题是开放性试题,以生产力诸要素与科学技术的关系(科学技术对于生产力的提高有着决定性的作用,科学技术通过渗透到生产力诸要素中发挥其巨大的作用)的“公式”为切入点,要求学生根据所学,对这一“公式”进行探讨,全面考查学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以及论证探讨问题的多种能力。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生产力是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由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以及生产组织形式等要素构成。

该公式主要表明了科学技术对于提高生产力的贡献,近代以来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使生产力各要素的效益发生增殖(代数性倍增),这是对材料公式的理解;

而本题的落脚点还要运用史实探讨,可以依据世界近现代史上的两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相关史实,选取科学技术与公式中一个或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

只要认可其中一个关系,并进行合理的论证即可。

当然,也可以对公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要求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

(3)

【赞同观点】

观点一:

我认为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确实有乘法效应,能放大生产力诸要素。

(改进生产工具,提升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水平,出现新兴产业等)

观点二:

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可以放大生产力诸要素(有乘法效应)是有道理的。

赞同观点答案示例一:

观点:

科学技术与劳动力、生产工具的有力结合,能极大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工业革命是推动人类进程的重要动力,它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4分)

论证:

17世纪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创立为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圈地运动为英国工业革命提供了大量劳动力,科学技术(纺织业)不断更新,珍妮纺纱机、水力纺纱机、骡机、水力织布机的不断涌现,共同促使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进行并促其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强国,推动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电磁感应理论为第二次工业革命奠定了科技基础,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无产阶级的涌现以及生产技术革新和生产工具发明(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的创制),使美德领跑于世界,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6分)总之,科学技术与劳动力、生产工具的有力结合,推动了生产力发展和人类进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整体评价2分)

赞同观点答案示例二:

我对此公式非常认可,尤其是劳动力对科学技术的影响巨大。

劳动力的素质直接影响着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影响着科技成果能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也影响着对世界先进科技成果的学习程度。

科技进步的加快,导致员工知识、技能的更新期缩短,社会对不断学习、更新技术的要求提高;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劳动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人力资源与物质资源的结合程度对生产的影响日益明显。

(4分)同时,科技进步的加快严重影响了人们在工作中的安全感,对生存、发展的忧虑逐渐增大。

2010年富士康员工的多起跳楼事件就是最好的证明。

(2分)正反事实证明,劳动力是科学技术能否发挥实效的关键因素。

(4)

【修改、补充观点】

我认可上述公式,科学技术确实有乘法效应,它能放大生产力诸要素,但我认为上述公式中括号内的生产要素不完善,应增加国家政策、社会环境等要素。

因为国家政策、社会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效率、质量和周期。

修改、补充观点答案示例一:

我认可上述公式,科学技术确实有乘法效应,它能放大生产力诸要素,但我认为,上述公式中括号内还应加上“社会环境”这一关键因素。

因为科学技术能否发挥作用往往取决于社会环境,科学技术的发展会受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体制等的影响。

(4分)论证:

例如,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建立就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率先从英国开始提供了政治前提。

(4分)二战期间,德国疯狂迫害犹太人,而美国为科学家提供良好的条件,科技在两国产生的生产力也就有着很大的不同。

(2分)所以,我认为应该在公式括号内加上“社会环境”这一关键因素。

(5)

【常见错误】

①审题不清,答非所问。

部分考生时空混乱,乱套公式。

题目中明确要求运用“世界近现代史史实”,但有部分考生答古代中国科技史的内容,有的乱套公式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还有的把洋务运动或者苏联斯大林模式抄一段上去。

部分考生观点表达不清,论证方法不明确。

题干明确告诉考生“可以就科学技术与公式中一个或多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认证;

也可以对公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并加以论述”。

大部分考生没审清题意,将公式中某一点写出,没认识“科技与要素之间”,有的对公式有增减,却不论述。

导致观点不清遗憾失分。

②论点论证脱节,史料欠缺,角度单一。

部分考生论证与观点不一致,如观点是“生产力=科技X劳动工具”他用中国一五计划证明。

有的考生只列出观点,论证空谈,缺少必要的史料支撑。

如科技推动劳动工具进步,用了工业革命却没有具体史料,泛泛而谈。

部分考生引用工业革命史料是仅用蒸汽机,缺少电动机等。

③基本知识落实不到位,考生历史学科素养整体较低。

历史知识整合不到位,考生表达出现词不达意的现象,与史实不符,错误表达百出。

二、全国卷第41题解题策略

(一)把握解题技巧,面对难题巧妙突破

1.了解试题类型,归类思路,有的放矢

纵观近年的全国卷第41题(历史论证题),大致分两类:

(1)历史阐释题:

信息提炼+阐释说明。

如2013年全国Ⅰ卷和Ⅱ卷;

2014年全国Ⅰ卷和Ⅱ卷;

2015年全国Ⅱ卷。

(2)历史探讨题:

观点判断+论证评价。

如2010年观点论证;

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从两种观点中选其一;

2012年全国新课标卷从赞成、反对、片面三种观点中选其一;

2015年全国Ⅰ卷自主观点下多维阐释。

2.找准关键词语,理顺思路,有格有式

(1)历史阐释题中常见行为动词为“说明”(证明)、“阐述”(阐明并论述)。

此类题答题步骤一般为两步:

①材料观点“为何”(是什么)

提升小结

②论证过程“缘何”(为什么)

(2)历史探讨题中常见的行为动词为“评”、“评述”、“评论”、“评析”(评价并论述),“探讨”或“探究”(探索研讨)。

此类题答题步骤一般为三步:

②我的观点“若何”(怎么样)提升小结

③论证过程“缘何”(为什么)

3.牢记注意事项,规避风险,稳答稳扎

(1)就材料中自己掌握史料最充分、最熟悉的一个观点进行论证

(2)尽量不论证逆向思维观点或轻易否定材料中的顺向思维观点

(3)注意史论的时空限制,准确表述一个完整的历史观点

学者提出的某些观点在一定条件下总是有一定道理的,所以对学者观点进行合理的解读是一个较“讨巧”的得分手段。

否定式的作答应谨慎使用,除非学者观点有明显瑕疵,且你的论据确凿。

(二)实战熟能生巧,面对难题从容不惧

第一类:

历史阐释类:

解读获取的历史信息

1.解题基本思路

(1)从图片、表格、文字材料中获取信息(历史事件、现象、概念、结论、观点等)即是什么

具体做法为:

①将材料信息用尽用全:

材料表述几层信息就概括几层;

②用词一定要确定和使用学科语言,即结合时代特征用学科语言进行表述;

③特别提示尽量不要照抄材料原文(关键词可以抄下来)。

(2)用史实或理论来论证这个观点,一般是分析原因和影响:

即为什么和怎么样

①史实要注意多角度分析:

思路一:

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外交、社会生活等。

思路二:

外因、外因。

思路三:

国际因素、国内因素。

思路四:

史观

特别提示:

论证中要有2个或2个以上从不同角度选取的史实,并对其中一个史实进行有理论联系的论证。

(3)用理论来论证这个观点或写总结性语或者在此基础上提出独立见解或历史启示、认识:

即还有什么

2.典型范例:

示例:

①求异类

【高考真题1】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