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无用论的调查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978718 上传时间:2022-10-1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读书无用论的调查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读书无用论的调查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读书无用论的调查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读书无用论的调查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读书无用论的调查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读书无用论的调查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

《读书无用论的调查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书无用论的调查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读书无用论的调查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

而且无论来了什么样的运动,总要担着一分心──因为以往的“右派”、“反动学术权威”,都与被认定先天缺乏革命性的知识分子(称为“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挂着钩。

第二次“读书无用论”出现在改革开放初期的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

由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中国开始了经济体制改革,私营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社会上从事简单生产加工和贸易的第一批人通过简单的市场经济而得到经济收入的快速增长,而当时的公有制体制下的国家工作人员如教授、医生、教师、公务员等在单位拿着难得涨一下的固定工资。

于是社会上流传着“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拿手术刀的不如拿杀猪刀的”不满言论,形成体脑倒挂现象,也导致了读书无用论一时的盛行。

第三次“读书无用论”即“新读书无用论”,21世纪初从农村出现,并且蔓延至全社会。

由于社会的转型变革,教育的社会分层功能逐渐弱化,人们习惯把发生在21世纪初的这次读书无用论思潮称为新读书无用论。

过去靠高考改变命运的农村青年面临无能为力的三大难题:

一是高考的公平性已经不如以前;

二是高昂的学费让贫困的家庭感到大山一样的沉重;

三是花费巨额费用大学毕业后却不能找到工作。

这一次不再是知识无用,大多数人都明白知识有用。

在三大难题面前,虽然也明白考大学是改变自己命运的最佳机会,但新的社会分工和分配机制使得不少农村学子,在社会现实下采取了妥协的态度,选择了辍学。

新读书无用论的出现对我国高等教育是一种极大的考验。

对我国的教育体制是一种讽刺,其社会影响程度十分深远!

新读书无用论不是对知识本身的否定,而是对读书所带来的收益持否定态度,过高的高等教育支出与日益微弱的教育回报率矛盾十分突出。

二、新读书无用论的发展现状介绍

2009年重庆市有上万应届生放弃高考,而这些考生多是农村考生,有的迫于无奈拿个毕业证外出打工,还有的是因为学校迫于升学率的比拼压力,对部分升学无望的考生做思想工作,劝其放弃高考。

2010年一份调查数据显示,假如一个幸运的孩子考上了高中,那么在未来几年里,他所花费的教育费用大致如下:

一个孩子如果考上公费高中,每年学费大约1000元,加上生活花销,每年大约3000元,三年高中下来是1万元。

如果考上大学,四年下来至少也要5万元,也就是说从高中到大学最少要6万元才能够完成对一个孩子的教育和培养。

这样的支出对于一个年收入仅数千元的农村家庭来说无疑是难以承受的。

2011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5919元,据专家保守估计,一个农村孩子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支出在18万元,而这些几乎是倾尽全家的总收入。

以上现象和数据反映出,当今的新读书无用论主要在农村地区蔓延,由于农村教学条件和生活条件水平较低,许多家庭对于高昂的教育费用难以承受,因此选择了让孩子放弃接受高等教育,而是外出打工学手艺挣钱。

近年来,农村的孩子“三弃考”现象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农村越来越多的考生选择退出高考,必然带来高校中来自农村学生人数的减少。

有调查表明,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重点院校,农村学生的比例呈下降趋势,农村生源比例仅为30%左右。

当大批农村学生在高考门前折身而回,“放弃高考”也会让社会的人口结构、阶层流动越来越固化。

不少人认为,当今社会似乎有无文化照样都能赚钱,在他们看来,许多率先富起来的“大款”、“包工头”们并没有受过多少教育,有的甚至连自己的名字都写不好,可照样大把大把地挣钱;

在当今社会还存在另一种现象,那就是一些受过初中甚至高中教育的人,却始终没有富起来。

他们不是安分守己地固守田园,就是南下北上跟着别人打工,尽管他们出力流汗但拿到手的工资却有限,甚至有不少人干了活却拿不到工资。

这些有“学问”者的家庭状况并没有太大的改观,使得一些人产生了“读书无用”的想法。

三、调研目的

对于新读书无用论在农村蔓延的情况,我们想要了解接受过或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对此的一些看法,他们可能是来自城市的学生,也有可能是来自农村地区的学生。

我们通过与他们交流对于现代教育制度、教育费用以及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的一些想法,来看新读书无用论的影响,以及提出一些建议和对策。

四、调研方案的确定及说明

调研时间:

2012年2月12日~2012年3月12日。

调研地点:

枣庄市市中区。

调研对象:

以学生为主,还包括成人。

调研方法:

问卷访谈法。

五、调研结果及分析

(1)对于新读书无用论的了解程度

调研的两名对象都表示对于新读书无用论略有耳闻,对该论调的认识也从“知识无用”的旧读书无用论上升到新的“读不起书,学历高不一定就有好工作”以及“高投入,低产出”的新读书无用论上来。

(2)对于选择继续接受高等教育的原因调查

调研的两名对象分别来自城市户口和农村户口,她们都在大学期间通过自身努力保研到了现在的学校继续在各自专业领域内接受深造。

在被问及选择读研的原因时,一名对象表示是出于对所学专业的热爱和想要再更进一层的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而另一名对象表示因为担心自己的本科学校名气不够,毕业后很难找到很好的工作,于是选择在研究生阶段在一个更好的学校继续学习提高能力。

两位被访者都不赞同“高学历=好工作”这一观点,她们更强调个人在接受大学教育乃至研究生教育阶段对自身各方面能力(如社交能力、动手能力、思考能力等)的培养和锻炼,认为学历只是一个门槛,并不能决定一个人的工作好坏和工资高低。

(3)对于周围亲戚家人对读书的看法调查

其中一名被访者的家庭背景较好,周围亲戚的受教育程度多属于高中毕业程度,但收入较高,这位被访者认为这是由于在改革开放刚刚开始的时候,市场经济刚刚试行,很多人在体制不完善的情况下通过一些冒险与投机赚到了很多钱,但是这些先富起来的亲戚也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认为在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的过程中,主要还是要靠知识来改变命运,钻空子和一夜暴富的现象将越来越少。

而另一位被访者在农村家庭中长大,周围亲戚的受教育程度多限于小学初中毕业,收入也较低。

但据这位被访者表示,她的亲戚和家人都十分支持读书这条路,她和她的亲生姐姐都是大学生,家里人省吃俭用以及通过学校勤工助学,她们都完成了学业,她甚至还选择继续学习研究生课程。

(4)对于新读书无用论的抬头原因的看法

提到近几年新读书无用论的兴起原因,两位被访者意见都比较一致,认为其中原因很多,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个:

第一,农村的生活水平较低,而高等教育的学费在十年间涨了20倍,因此越来越多的农村孩子读不起书;

第二,教育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分布不均,农村的教学条件和软硬件设施都不如城市,很多的农村孩子即使花了很大的力气仍然考不到一个很好的学校,毕业出来后找的工作不好,甚至还不如那些早早辍学出去打工学艺的人收入高。

第三,大学扩招严重,每年大学毕业生数量远远超过工作岗位需求量,大学生一毕业就失业已成常态。

同时大学扩招导致高等教育质量下降,大学生的工作能力不强,很多企业都不愿意接收刚毕业的大学生,因此找工作难,找对口的工作就更难。

对于小学毕业的暴发户收入高,名牌大学毕业却找不到工作的悬殊差异的看法被访者认为,高学历≠高工资,低学历≠没前途,这些还是要看一个人把握机会、社会交际等非学历、非知识性的能力。

暴发户也有许多值得大学生学习的地方,他们敢拼、敢闯,善于把握机会、善于交际等等,而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生存能力。

而对于大学生毕业后找工作难以及专业不对口现象,被访者则表示,本科所学知识其实和商业化的要求相距甚远,因此这种脱轨的现象导致了工作中几乎不会用到大学所学的知识,很多学习一般的同学凭借自己在社会活动方面的突出表现以及自我推销的口才能力比学习优秀的同学更快的找到工作,甚至找到更好的工作。

专业不对口现象则被认为是一种教育资源的浪费,被访者认为很多大学生所学专业往往不是第一志愿专业,而是经过调剂的,因此学生所学专业可能并非由于兴趣使然,毕业后投身于自己感兴趣的专业领域也是可能的。

另一方面由于有些专业较为“冷门”,不好找工作,为了生存,一些大学生只能从事其他专业的工作。

但是基于大学生在学校所学知识并不完全能够用于工作上,专业不对口实际上影响并不大。

(5)对于“所学非所用,所用非所学”以及“不读无用的书”观点的看法

被访者认为,不能够因为“所学非所用,所用非所学”就放弃停止学习,接受高等教育不仅仅是一个学习更多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培养塑造独立人格和精神世界的过程,并且一个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思考能力也在这个时候得到提高。

不是不读书,是不读无用的书,这需要我们在吸取知识上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和判断能力,而不是读死书,死读书,唯教材和讲义至上。

这需要我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去选择要深入探讨和学习锻炼的领域,这样才能够充分利用大学里的资源,在找工作时候体现出自己的优势。

(6)对于大力发展技校,提高技校教学质量和社会认同的看法

相较于大学生毕业找工作难,专业不对口的现象,人才市场上还存在着另一种极端现象,也就是出现了“技工荒”,这里的技工是指具有专业技术水平的,接受专业技术训练的工作者。

在德国,对于技工的培养是十分重视的,他们培养一名职业学校学生每年平均花费1.5万欧元,是普通学校学生的3倍,德国的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学制长短、经费来源、管理制度等方面,都有明确的法律规定。

职业培训的费用则主要由政府和企业承担。

这样的高投入带来的也是相应的高产出,技工的收入普遍高于德国平均收入水平,且技工的就业环境更好,因此在德国也不存在盲目崇拜高学历,而鄙薄技能职业教育的现象。

在问及中国是否也应该大力发展技能职业教育,两位被访者均表示此举十分有必要,但是中国国情和传统使得人们对于技工的社会地位定位有失偏颇,许多家长认为学习不好的人或者考大学无望的人才去技校学习,在社会整体对技工的看法都不高的情况下,人们很难对其引起重视。

并且在目前来看,国家对于技校建设的投入还不够,技校里的学生的专业性不强,不像德国的技校学生一样具有严格的要求和专业的精神,中国技校的学生很多时候是本着混日子的心态来学习,导致技校毕业生的专业技能不强,高级技术人员很少。

只有扭转了中国社会对于职业教育的看法,同时在职业教育上加大投入,才能使职业教育得到提高,解决“技工荒”的问题。

六、对策及建议

根据调研结果以及结合社会现况,在这里提出几点建议来破除新读书无用论:

第一,缓解就业难的问题。

我国现有教育体系对社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没有做出灵敏的反应,这在较大程度上导致了寒门子弟就业难情况的出现。

国家应重视应用型教育的发展,赋予高校更大自主权,使其能够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和变化,及时调整专业安排和制定招生计划。

缓解就业难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中小企业和第三产业是吸纳就业的主渠道,在缓解农村寒门子弟就业难方面大有潜力可挖。

国家应加大对他们金融支持等方面的扶持,提供更多公平竞争的机会。

第二,尽快改变教育资源城乡不均衡发展,不同院校不均衡发展的现状,让每个孩子、每所学校都能平等竞争。

只有这样,‘出身越底层,上的学校越差’这一趋势才能缓解,农村寒门子弟读书改变命运的通道才会更通畅。

只有向上流动渠道畅通,阶层板结才能有效避免。

必须站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通盘考虑,统筹规划,胡锦涛总书记倡导的“包容性增长理念”和温家宝总理强调的“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这种视角,理应成为解决此问题的立足点。

必须尽快改变以城市和权力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