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华师一附中荆州中学黄冈中学等八校届高三联考文综历史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
《湖北省华师一附中荆州中学黄冈中学等八校届高三联考文综历史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华师一附中荆州中学黄冈中学等八校届高三联考文综历史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B项表述与作者观点相悖,排除;
D项正确。
2.下图为1971年陕西省礼泉出土的尉迟夫人墓志铭拓本,显示的部分文字为“大唐故司徒并州都督上柱国鄂国忠武公夫人苏氏墓志之铭”。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唐朝时设司徒管理地方藩镇B.当时唐朝社会盛行篆体书法字体
C.尉迟是以少数民族部落名命的姓D.鄂国忠武公夫人是苏姓女子的爵号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的历史综合素养。
唐朝节度使管理藩镇,A项排除;
篆体字盛行秦汉以前,B项排除;
尉迟是前秦时期鲜卑族崛起的一支部落,该部随孝文帝进入中原,以族名姓氏,C项正确;
鄂国忠武公是尉迟恭(敬德)爵号,此碑安葬的是其夫人苏斌,D项排除。
3.李釜源撰《地图综要》(研究明代历史地理的重要资料)内卷:
“楚故泽国,耕稔甚饶。
一岁再获柴桑,吴越多仰给焉。
”据此准确反映的是
A.“苏湖熟,天下足”逐渐演变为“湖广熟,天下足”
B.江浙农村转种棉花等,粮食不能自给,需要湖广输入
C.湖广地区在明代成为全国粮食重要产区
D.经济重心转移湖广地区超过吴越
【解析】本题考查明清封建经济的繁荣。
材料信息只体现了“湖广熟”,没有涉及“苏湖熟”,A项排除;
材料确实体现需要湖广输入,但是没有涉及输入的原因是江浙农业经济结构改变,B项排除;
材料只谈了湖广粮食产量,没有谈与其他地区比较,C项正确;
虽然湖广粮食生产有优势,但绝对不能夸大为经济水平超过吴越,D项排除。
4.《南京条约》签订后,条约文本一直存放在两广总督衙门,而且并未颁行。
以致“历来办理夷务诸臣,但知有万年合约之名,而未见其文”。
相反,英国人却将其刊刻成书,四处出售,“民间转无不周知”。
清政府的行为成为国际外交史上的一个大笑话。
由此可见,鸦片战争
A.有利于中国人接受近代法治观念B.并没有对中国产生巨大灾难
C.清政府依然坚持闭关锁国政策D.有利于英国的思想在中国传播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鸦片战争的影响。
材料反映的是条约签订后中英两国对文本的不同态度。
国家之间条约的签订具有法律效应,晚清政府不以为然,确确实实上了节国际法治课,A项正确;
鸦片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打破中国长期闭关锁国的状态,B、C两项均排除;
英国刊印的只是条约文本,不是英国思想,D项排除。
5.毛泽东1938年在《论持久战》中指出:
抗日战争是持久战,中国必将取得这场战争的最后胜利。
同年,蒋介石日记中写道:
“倭寇民族特性急而短,而其军事学术非德式即法式,皆以短兵白刃速战速决为性能。
……我应以坚韧、忍耐、延缓、持久之道,致其死命也。
”这说明
A.国共第二次合作正式形成B.国共两党领袖对抗日所见略同
C.中国的抗战是持久抗战D.国共两党的抗日政策完全一致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抗日战争。
题干时间是“1938年”,1937年9月《国共合作宣言》发表标志着国共第二次合作正式形成,A项排除;
两位领导人在抗战第二年都有对战争的判断认识是持久战,B项正确;
两党领袖的个人主观认识不能定性中国的抗战是持久抗战,而应以战争的客观实际为依据,C项排除;
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国共两党的抗日政策不完全一致,中共实行全面抗战路线而国民党实行片面抗战路线,排除。
6.1961年5月中央工作会议根据陈云的意见,制定了《关于减少城市人口和压缩城镇粮食销量的九条办法》,规定在3年内减少城镇人口2000万以上,当年内减少1000万人。
这说明
A.中央决定精兵简政减轻人民负担B.违背了“一五”计划的城镇化建设要求
C.是中央对党的“左”倾错误的调整D.农业生产水平跟不上工业化进程
【解析】本题考查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要注意紧扣时间1961年。
A项是抗日战争,B项是20世纪五十年代,与题干中的时间都不符,两项均排除;
材料反映的是“大跃进”造成工业比例失调,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央采取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C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
“左”倾错误的工业化应该退回到实际,与农业生产水平相适应,D项排除。
7.2015年11月30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宣布把人民币纳入特别提款权的篮子货币,这样在欧元、美元、英镑、日元之后,人民币成为了第五种货币,而且占的权重还比较大,为10.92%,仅次于美元和欧元,这个是非常重要的标志。
据此说明
A.中国改革成就突出成为世界一极B.人民币和欧元等结盟对抗美元
C.人民币国际化的进展加快D.新国际货币体系仍以美元为主导
【解析】本题考查时政热点“人民币入世”,涉及“经济全球化”。
中国改革开放成就不仅是体现在人民币的发展方面,A项排除;
材料只谈人民币成为世界货币之一,而多种货币的关系没有涉及,B项排除;
材料反映了人民币由国际体系之外进入国际体系之内,C项正确;
D项表述正确,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8.古罗马地理博物学家普林尼说:
“遥远的东方丝国在森林中收获丝制品,经过浸泡等程序的加工,出口到罗马,使得罗马开始崇尚丝制衣服”,“保守估计,印度、塞雷斯(中国)和阿拉伯半岛每年可以通过贸易从罗马帝国赚取一亿银币的利润,这便是我们罗马帝国的妇女每年用作购买奢侈品的花费”。
此材料主要说明
A.中国与欧洲各国交往密切B.丝绸之路将欧亚大陆联系起来
C.两汉经济发展,丝织业发达D.罗马对丝绸的旺盛需求
【解析】本题以中国“一带一路”的时代主题为切入点考查商业的发展。
此题可用排除法。
该材料涉及中国丝绸运销到罗马,当时谈不上欧洲各国,A项排除;
材料的中国不一定仅仅是两汉时期,也没有涉及发达不发达,C项排除;
D项表述正确但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排除;
所以B项正确。
9.马克思在《资本论》序言道:
“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
”材料表明
A.预测到帝国主义阶段东西方的差距
B.所有落后国家早晚要走发达国家道路
C.不发达工业国家以及非工业国家也将被迫卷入到普遍的竞争的斗争之中
D.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也会内部产生类似于工业发达国家那种内在的矛盾
【解析】本题考查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演进。
材料大意是“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未来的景象”是“工业较发达的国家”。
A、C、D三项表述都不能全面反映题干主旨,均排除;
只有B项符合题意,正确。
10.下表摘自齐世荣、吴于廑《世界史》总序,是研究世界历史的一些信息,对该表认识最准确的是
A.是工业革命在史学上的反映B.体现了法西斯日耳曼民族优越论
C.研究历史视野从孤立分散走向联系整体D.是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
【解析】本题考查资本主义发展对史学的影响。
表格时间跨度“15世纪末到19世纪上半期”,所以不仅仅是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上半期)的反映,A项排除;
法西斯出现在20世纪与题干中的时间不符,B项排除;
德国朗克的《世界历史》只是以拉丁日耳曼民族为主,体现不了“从孤立分散走向联系整体”,C项排除;
所有这些著作都是西方资本主义发展影响的结果,包括鸦片战争后的《四洲志》、《海国图志》编写同样是西方资本主义发展带来的影响,D项正确。
11.罗斯福认为,一个政府“如果对老者和病人不能给予照顾,不能为壮者提供工作,不能把年青人注入工业体系之中,听任无保障的阴影笼罩每个家庭,那就不是一个能够存在下去,或是应该存在下去的政府”。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采取的措施是
A.通过《联邦紧急救济法》B.制定《社会保险法》
C.制定《全国劳工关系法》D.制定《国家工业复兴法》
【解析】本题以社会民生为切入点考查罗斯福新政。
材料体现的是政府关注的是“老者”、“病人”、“壮者”、“年青人”、“每个家庭”等整个社会群体,不是临时的,不是某个特殊群体,不是某个特殊领域,A项不具有普遍性,排除。
C、D两项表述与题干主旨不符,均排除;
12.什么是工业4.0?
“互联网+制造”就是工业4.0。
“工业4.0”是德国推出的概念。
结合以下图片回顾以往的科技创新历程,下列表述有误的是
A.工业1.0创造了机器工厂的蒸汽时代,导致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B.工业2.0将人类带入大批量生产的流水线模式和电气化时代
C.工业3.0是电子信息化时代,促使第三产业产生
D.历次科技革命都以创新为手段,引导社会不断前进
【解析】本题考查科技革命与创新。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于新航路开辟,初步形成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导致批量流水线生产,包括第一次工业革命同样体现创新手段,A、B、D三项表述都符合史实,但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
第三产业很早就有,只是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发展显著而不是才产生,C项表述不符合史实,但符合题意,正确。
二、综合题:
共6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有学者说,周代的宗法制是一个成功的创造,“大宗维翰(注:
翰:
栋梁),小宗维城”,既讲“亲亲”,也讲“尊尊”……东汉以后,强宗大族遍布各地,他们筑堡坞,置部曲,把持地方,操纵官吏,战乱时建立宗党武装,形成割据势力……与此相联系,魏晋南北朝时谱牒之学十分流行。
大姓、士族都在修家谱,以明统系,宗族不相混淆。
两宋时期,宗族发展出现“千年土地八百主”的现象,“今骤得富贵者,止能为三四十年之计”,高官大族也可能“家世零替”。
如何整合族人、延续世系、复兴宗法,成为宋代士大夫面临的共同难题。
随后,以建宗祠、置族田、修宗谱、定族规、立族长为主要特征的宗法家族制度得以全面复兴……明清时期,家法族规和乡规民约得到官方的认可和批准,成为传统法律体系的组成部分。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顾至于今日,欧洲脱离宗法社会已久,而吾国终颠顿于宗法社会之中而不能前进……夫孝之义不立,则忠之说无所附;
家庭之专制既解,君主之压力亦散……故余谓盗跖之为害在一时,盗丘之遗祸及万世;
乡愿之误事仅一隅,国愿之流毒遍天下。
——吴虞:
《家族制度为专制主义之根据论》(1915年7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宗法制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变化,并归纳其共同特征。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明以来宗族制度“全面复兴”的背景。
(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宗法制受到抨击的历史背景,并谈谈如何看待中国历史上的宗法制度。
【答案】
(1)共同特征:
以父系血缘为纽带,普遍沿袭嫡长子继承制;
家国同构。
发展变化:
周代,宗法血缘与国家政治高度融合(或主要实行于统治阶级内部);
东汉以后,门阀士族及宗法性豪强同时崛起;
宋明时期,获得纵深发展(或宋明时期宗族共同体在士大夫推动下,以建宗祠、置族田、修宗谱、定族规、立族长为主要内容全面复兴)。
(2)背景:
门阀制度的衰落;
小农经济的发展;
土地兼并严重,宗族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