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重点总结文档格式.docx
《广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重点总结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重点总结文档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一章
近代哲学的基本问题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它包括:
1,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根据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派别。
是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2,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根据对这
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二辨别唯心主义的两种历史形态
主观唯心主义:
存在就是被感知“我”
客观唯心主义:
上帝绝对理念是世界的主宰
马克思主义物质的定义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客观实在性(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能为人
为意识所反映)
物质的概念:
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一一列宁
四: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理论意义
第一:
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
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
坚持了能动的反
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
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第四:
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论
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五:
意识: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意识它的内容是客观实在它的形式是主观的
六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
属性。
掌握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1.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暂时
的静止,静止是相对的。
割裂两者的关系将导致形而上学不变论,相对主义诡辩论(特点
是只承认运动的否定性)。
如:
人一次也不能跨进同一条河流这是错误的。
人不能两次跨
进同一条河流这是正确的,因为它反映了运动的绝对性。
2.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
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3.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载体。
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六:
实践三种形式:
客观实在性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自觉能动性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
社会历史性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
七:
唯物辩证法的内涵
1.总特征:
联系与发展
(1)联系:
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事物联系普遍性三层含义
a.事物与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b.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
用的关系。
c.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2)发展:
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a.新事物是指符合客观规律、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强大生命
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
b.旧事物指丧失其客观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事物.
2,三大规律对应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1)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
质和核心
a,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
矛盾的同一性:
是指矛盾者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
趋势。
两个方面含义:
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
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的斗争性:
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
性质和趋势
b,矛盾问题的精髓一一普遍性和特殊性
普遍性:
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事事有矛盾,
矛盾无处不在。
特殊性(了解)三种情形:
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
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
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2)质量互变规律
质变和量变的辩证关系
a,概念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场所的变更以及事物内部各个组成部分在空间排列组合上的变化(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
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一事物变为他事物。
质变超出了度的范围。
b,辩证关系: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第二,质变是量变
的必然结果
第三,质变与量变是相互渗透的。
量变中有部分质变,质变中有量的扩张。
3.五大基本范畴原因与结果可能性与现实性现象与本质必然性与偶然性内容与本质
(1)原因与结果方法论的意义:
承认因果联系的客观性与普遍性,也就坚持了唯物主义决定论,同非决定论、宿命论、神学目的论划清了界限。
(2)可能性与现实性:
方法论意义:
要求人们立足现实,展望未来,注意分析事物发展的各种可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好应对不利情况的准备,争取实现好的可能。
a现实性与现存事物的不同一一现实性是合乎必然性的存在。
现存事物包括:
一是合乎规律的事物,即现实性;
二是不合乎规律的事物。
现存事物包括了现实性和旧事物。
b,现实可能性:
指在现实中有充分根据和必要条件,因而在目
前就可以实现的可能性;
抽象的可能性:
指在现实中虽然有一定根据,但根据尚未展开,必要条件尚不具备,因而只有在以后的发展阶段才可能实现的可能性。
(海底捞针)
不可能性:
是指在现实中没有任何的根据和条件,因而永远不
能实现;
(3)现象与本质:
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的外在表现。
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根本性质,任何现象都是本质的体现。
本质决定现象,现象表现本质一一的辩证关系原理说明了:
科学研究既是必要性的也是可能性的;
人们可以透过现象看本质。
八.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
区别:
前者是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后者则是通过有
意识人的活动来实现的;
前者是可以重现的,后者则是历史的,在不同的状态下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这就使认识社会规律比认识自然规律要困难得多。
联系:
作为规律,它本身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人
不能任意改变、创造或消灭自然规律。
♦第二章
一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1:
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第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表现为正确的认识推动实践,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
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它是唯物主义反映论,能动的革命的
反映论。
a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摹写性,创造性)。
b科学地说明了认识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能动的过程。
唯心主义先验论:
”从感觉和思想到物”的认识路线,认识主
观自生,是心灵的创造物
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两个缺陷:
(1)它脱离社会实践,离开人的社会性和人的历史发展去考察人的认识;
(2)它不懂得辩证法,没有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不了解认
识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辩证发展过程。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克服了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缺陷。
a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引入了实践的观点,提示了认识对社会实
践的依赖关系。
b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辩证法贯彻于反映论,科学地说明了认识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能动的过程。
三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
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
三种形式:
感觉、知觉和表象
理性认识:
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形式:
概念、判断和推理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肯定这一点,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唯物论。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论认识。
坚持了这
一点,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辩证法。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
区分是相对的
四、真理是与客体相符合的认识,即主体对客体的正确反映。
真理有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是有用的这句话反映了真理的价值,有用即真理,这句话错误的,因为其否定了真理的客观性。
♦第三章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辨证关系
社会存在:
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
因素。
社会意识:
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辨证关系: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辨证统一的。
①社会存在决定
社会意识②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二、社会意识形态:
大部分哲学社会科学,是反映社会存在的比较自觉的系统化、理论化的意识,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
术、宗教、哲学等。
非社会意识形态的其他社会意识形式:
自然科学、语言学、逻辑学等,不属于上层建筑。
三、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a,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b,社会意识在自身的发展中具有历史继承性。
如辩证法的发展
过程c,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四、生产关系的内容:
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
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
生产关系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1)狭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相互关
系。
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
(2)广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
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诸多关系
五1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我国进行经济政治改革的前提
2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是最基本的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
本矛盾
4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六社会革命的实质:
社会革命的实质是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
的统治,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推动
社会发展
社会革命的根源:
社会革命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革
命的标志:
国家政权的建立
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
1、社会革命是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
2、社会革命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伟大作用
3、无产阶级将会为消除阶级对抗,并充分利用全人类的文明成
果,促进社会全面进步而创造条件
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辨别了解
O首先,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
a.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
b.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
c.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
O其次,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O最后,通过影响思维主体、思维客体和思维工具,促进了思
维方式的变革
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为什么说人民群
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①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的体现者。
②人民群众的社会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