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全册填空习题解答Word文档格式.docx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全册填空习题解答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全册填空习题解答Word文档格式.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9.材料一
魏晋时创立九品中正制,由中央特定官员,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间人才,分为九品录用。
但魏晋时代,世族势力很大,常影响中正官考核人才,后来甚至所凭准则仅限于门第出身。
于是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现象。
10.材料二
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四月,诏令文武官员有职事者,可以“孝悌有闻”“德行敦厚”“结义可称”“文才秀美”等10科举荐人才。
……大业年间,隋炀帝还设置明经、进士二科,并以“试策”取士。
11.材料一所提及魏晋时选官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你认为这种方法有什么弊端?
依据是门第出身。
这种制度造成门第出身较高的人,即使不学无术也可以当官,面普通人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也很难步入仕途。
12.材料二中的这种选官方法是什么制度?
与材料一中制度的相比哪种更好?
请说明你的理由。
科举制。
材料二中的科举制更好。
因为科举制度使门第出身较低的读书人,可以凭借自己的真才实学,通过科举考试入仕作官,可以起到选拔人才的作用。
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13.科举制创立的意义
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此后,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1300多年。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1.在隋末农民大起义中,原镇守太原的隋朝官僚李渊趁机起兵。
618年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2.626年,李世民即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他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唐太宗。
3.贞观时期在政治上,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增加科举考试科目,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
4.唐太宗先后击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
女皇武则天
5.武则天改国号为周,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6.她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
开元盛世
7.唐玄宗继位后,在贤相姚崇和宋璟的辅佐下,实行了一系列改革。
8.其在位前期,唐朝的国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材料一
则天太后践祚临朝,欲收人心,尤务拔擢,开汲引之门,进用不疑,求访无倦,非但人得荐士,亦许自举其才。
所荐必行,所举辄试……课责既严,进退皆速,不肖者旋黜,才能者骤升,是以当代谓知人之明,累朝赖多士之用。
——陆贽:
《陆宣公翰苑集》
材料二
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9.材料中的“则天太后”是谁?
材料中主要反映了她哪方面的特点?
武则天。
重用人才,知人善任。
10.材料二中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这样评价?
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开辟了道路,弘扬了“贞观之治”。
武则天的统治期间,继续推行唐太宗的政策,使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在唐朝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第3课
盛唐气象
1.在唐朝发明并推广了一些重要的生产工具,如曲辕犁和筒车。
2.唐朝陶瓷器生产水平也很高,闻名中外的唐三彩,造型精美,色彩亮丽。
民族交往与交融
3.唐太宗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了青藏高原。
他多次派使者到唐朝求婚。
唐太宗同意将文成公主嫁给他。
4.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
开放的社会风气
5.唐朝时期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社会充满活力,人们多显示出一种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当时的社会风气兼容并蓄,刚健豪迈的尚武风气盛行一时。
多彩的文学艺术
6.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名家辈出,最为著名的有李白、杜甫、白居易等。
7.唐朝书法名家最著名的是
颜真卿和欧阳询。
8.唐朝的绘画题材和类型广泛,有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以及宗教画,著名的画家有阎立本、吴道子等。
9.李白、杜甫在诗坛上享有怎样的赞誉?
李白被誉为“诗仙”;
杜甫被誉为“诗圣”,他的诗有“诗史”之称。
第04课唐朝的中外交流
1.为了学习中国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多达十几批,当时称为“遣唐使”。
跟随使节来华的,还有很多的留学生和留学僧等。
2.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在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最有影响的人物是鉴真。
他百折不挠,第
6
次东渡终于到达日本。
4.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5.唐朝与天竺有频繁的交往。
6.贞观初年,高僧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不畏艰难,历经磨难。
他曾在佛学最高学府那烂陀寺游学,成为远近闻名的佛学大师。
7.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唐朝的开元通宝与日本的和同开珎
1.上面两幅图中的日本钱币和唐朝的钱币,有什么相同之处?
首先看它的外形、图案,日本的和同开珎,与唐朝的开元通宝,都是圆形方孔钱,大小相当,较宽的圆圈和中间方孔边缘的形状相似。
钱币上的文字都为汉字。
然后比较两者出现的年代,唐朝开元通宝比日本和同开珎早88年。
总之,和同开珎是仿唐朝开元通宝制造的。
这说明唐文化对日本的巨大影响。
日本出土的“开元通宝”达几万枚,“和同开珎”在我国西安南郊何家村出土,这说明唐朝时中日贸易的频繁。
2.你还能举出日本受中国文化影响的一些事例吗?
首先日本以唐朝制度为模式,进行改革。
如仿唐朝科举制,采取通过考试的办法选官。
其次,日本人还受唐朝文化的很大影响。
日本都城平城京,几乎同唐长安的建筑样式相同。
日本还参照汉字创制了日本文字,参照隋唐律令制定了《大宝律令》;
在社会生活上至今还保留着唐朝人的某些风尚。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1.开元末年以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
各地的节度使势力膨胀。
2.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
。
3.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
地方上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4.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中央已无力控制藩镇。
5.人民生活困苦,爆发了大规模起义。
起义军在黄巢的率领下,转战南北并攻入长安,建立政权。
6.907年,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
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7.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与南方地区先后出现了一系列政权,史称
“五代十国”,这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8.这一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藩镇割据
“……故瓜分河北地付授叛将,护养孽萌,以成祸根。
敌人乘之,遂擅署吏,以赋税自私,不朝献于廷,……以土地传授子孙。
……”
——《新唐书·
方镇表序》
“……唐自中世以后,收功弭乱,虽常倚镇兵,而其亡也亦终以此,……”
(1)上述材料反映了唐朝什么社会弊病?
这种弊病是如何形成的?
反映了唐朝藩镇割据的社会弊病。
安史之乱期间和以后,唐朝增设了许多节度使,不少节度使管辖的地区,名义上是唐朝的藩镇,实际上是割据势力。
这就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2)材料一中的划线部分说明了什么?
说明藩镇可以自行委派官吏,不向中央交纳赋税,职位传子或部将,不受中央节制。
(3)材料二中的“而其亡也亦终以此”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该事件发生于哪一年?
唐朝被藩镇势力——朱温所灭。
发生了公元907年。
第6课
北宋的统治
1.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他的部下拥立他当皇帝。
2.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依照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3.宋太祖还加强中央集权,首先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还控制对军队的调动,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
4.在中央,宋太祖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
后来又陆续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重文轻武的政策
5.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柜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
6.当时的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
7.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在全国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
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
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8.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黄袍加身”
1.这个故事在历史上还有一个名称是什么?
陈桥兵变。
2.有人认为赵匡胤黄袍加身是早有预谋的,你觉得是这样吗?
是这样的。
客观地讲在当时的时代,谁兵强马壮谁就能当皇帝,历史恰恰给了他这个机会,黄袍加身只不过是个借口而已。
“杯酒释兵权”
材料
(太祖)召赵普问曰:
“自唐季以来数十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何故也?
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
”普曰:
“陛下言极此,天地人神之福也。
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欲治之,惟削夺其权,制其钱粮,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
3.“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指的是怎样的一种历史现象?
五代十国时期军阀间混战不休,人民生活十分困苦。
4.赵普认为“战斗不息”的原因是什么?
藩镇割据,地方将领权力过大。
5.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目的何在?
将兵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1.隋唐时期,游牧在北方的契丹族与汉族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
唐朝末年,北方汉人纷纷避乱,北出长城,带去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活方式。
2.10世纪初,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权。
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
3.生活在我国西北地区的党项族,原属羌族的一支。
唐朝时集中到甘肃、陕西一带,与中原文化的接触渐多。
4.11世纪前期,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大夏国皇帝,定都兴庆府,史称西夏。
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发展农业生产,还创制了西夏文字。
辽与北宋的和战
5.辽太宗时,占领燕云十六州,从此,辽与中原王朝的冲突加剧。
6.宋真宗时,辽军大举攻宋,一直打到黄河岸边的澶州城下,威胁都城开封。
宰相寇准力劝皇帝亲征打败辽军。
之后,辽与宋议和,史称
“澶渊之盟”
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7.元昊称帝后,多次率军进攻北宋,宋朝被动挨打,节节败退。
西夏也遭受很大损失。
后来,双方订立和约。
第8课
金与南宋的对峙
1.女真族是我国古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