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古典诗词“悲秋”意象.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139651 上传时间:2022-10-0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5.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古典诗词“悲秋”意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浅析古典诗词“悲秋”意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浅析古典诗词“悲秋”意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浅析古典诗词“悲秋”意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浅析古典诗词“悲秋”意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析古典诗词“悲秋”意象.docx

《浅析古典诗词“悲秋”意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古典诗词“悲秋”意象.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析古典诗词“悲秋”意象.docx

浅析古典诗词“悲秋”意象

摘要:

“悲秋”是中国古代文学尤其是古典诗词中一个比较典型的文学主题。

“悲秋”意象其实是秋日里一些最为常见的景象或物象,在视觉、听觉、感觉等方面触动着敏感的文人进而影响其心理状态,在具体的诗词中往往呈现为意象群,相关意象映衬生发,对比强化,和谐浸染,进而影响读者的审美心理。

关键词:

古典诗词;“悲秋”;意象;情景交融

中图分类号:

I20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0829(2013)02-0073-03

“悲秋”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一曲感伤旋律,它由萧瑟、凄切、衰败的秋景、秋物、秋色、秋声结合人自身境遇而感发,主要抒发的是人对自身悲剧的感慨和一种生命的悲哀。

对“悲秋”的研究,有的学者从文学史时序出发研究

“悲秋”的原型、历史接续及影响;有的学者研究“悲秋”

的言叙方式;更多的学者则从“情景关系”角度来研究

“悲秋”。

在这里笔者则试图通过一系列“悲秋”意象来探究“悲秋”的意义。

一、古典诗词的“悲秋”意象

意象,是中国首创的一个重要的诗学审美范畴,《周易·系词》提出“立象以尽意”原则,所以意象的古义是“表意之象”。

[1]意,包括情、志、事、理等方面;象则包括景、物、色、声等方面。

二者结合起来构成古典诗学的基本范畴。

[2]“悲秋”意象是多种多样的,与秋外在的自然形态和自然之物是分不开的,在诗词中多呈现为意象群。

“悲秋”意象,主要可分为秋景秋色、秋物秋声和秋日天象三大类。

(一)秋景秋色,主要包括秋风落叶、秋雨和霜露等三种意象

1.秋风落叶

瑟瑟秋风是身感耳闻的悲凉之气;枯槁飘零的落叶是可以目见的,易引起人的感伤情绪,产生生命易逝的悲哀。

先秦时代,屈原《湘夫人》中“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已有悲秋因子的存在,秋与人之哀伤有了一定程度的关系,即秋引发、加深和表现了诗人的哀伤。

[3]宋玉《九辩》有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诗句,此一声“悲哉”开中国文学史上“悲秋”主题的先河。

贾岛

《忆江上吴楚士》“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颇富动感,气象雄浑,渭水西风陪衬居者怀念行者的心情,将一段悲愁之情寄于秋风落叶。

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曾说这两句诗是“置之盛唐不可复别”。

[4]

2.秋雨

秋雨最易扯动人的情思,也最易扣响情感的门环。

李商隐作《夜雨寄北》时只身在蜀,家小在河内,巴山秋夜,夜雨潇潇,激发了作者缠绵的相思之情并以诗代书。

柳永

《八声甘州》首句“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使整个画面有一种凄清的动态美,物态总是与心灵相遇相契

才产生诗意,“暮雨洒江天”告诉我们诗人的心灵是流动的,雨水仿佛在洗涤着清冷的残秋,洒湿了江天,也洒湿了羁

旅漂泊者的心灵,雨水洒洗,秋天越发清冷凄凉,客思越发浓烈。

3.露和霜

霜露属冷色调,从视觉上就给人一种清冷之感,身感

至心。

骆宾王《在狱咏蝉》中“露重飞难进,风多响亦沉”,以蝉的艰难处境“露重”以及“风多”喻己之冤屈难伸,感慨仕途的艰难并抒发自己的哀怨之情。

柳永《八声甘州》中“渐风霜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这几句描写使人

满目萧瑟,更觉风霜渐渐凄冷,但气象雄浑,悲壮中蕴含着无限的感慨苍凉,一股思乡之情演绎成了漂泊游子对精神家园的渴求。

(二)秋物秋声,主要包括动物和植物两大类

1.动物:

主要包括(孤)雁南飞哀鸣、秋蝉残鸣和寒鸦悲啼等三种意象

雁南飞是秋天特有的现象,南飞即“还乡”,易引起人的思乡情怀。

孤雁南飞哀鸣,更易勾起文人的孤独感伤悲凉之情。

杜甫《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描写边地的秋夜中偶尔的雁鸣给人的心理触动。

战事频繁,边地交通早已中断,路上已没行人,边塞秋夜笼罩着沉郁死寂的气氛,大雁不仅没有给边地带来一丝生机,反而更增添了几分冷落与悲凉,路断人行是目之所见,戌鼓雁声是耳之所闻,诗人通过对自己所见所闻的描绘,生动具体地展现了一幅边地秋景图。

尤其是“一雁”突出地表现了作者一种孤独寂寞的心境和漂泊无依的艰涩。

[5]蒋捷《虞美人》“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景物描写视听结合,小舟在浓云低垂下空阔的江面上漂泊,西风中传来失群大雁的哀鸣,这孤雁漂泊的愁思长长,谁问谁怜?

孤雁的声声悲鸣叫人心碎。

蝉,春生夏死,夏生秋死,喧闹的生命十分短暂。

秋蝉残鸣既从听觉上给人一种凄切的感触,也预示着生命的脆弱和即将结束。

李商隐的《蝉》,以蝉自喻,抒发自己的清高、清贫和不得志,咏叹出了诗人在动荡的晚唐时代,

个人遭遇的坎坷不平。

[6]柳永《雨霖铃》首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让清秋的寒蝉残鸣声营造了一种离别时浓厚的感伤氛围。

乌鸦又叫寒鸦,这和秋的凄冷有关。

鸦凄切的叫声和

秋天中人的感伤又相关,寒鸦栖息于树,几声悲啼,易于引起孤独漂泊者的愁思,引发多种感触,故鸦在秋天悲啼也使人感到秋的寒凉。

张继《枫桥夜泊》首句“月落乌啼霜满天”中“乌啼”是秋声的象征,见其栖巢不稳,打破夜的宁静,引发愁思,正以映衬满怀旅愁的不眠之客,创造了悲愁的情感基调。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首句“枯藤老树昏鸦”中“昏鸦”为这幅黄昏萧条的孤旅图更添了几声悲啼。

枯藤缠附于老树,黄昏时乌鸦归栖于老树之上,草木野鸟都有归宿,正以反衬游子之漂泊无归。

2.植物:

主要包括秋菊和芦、菰、荻、江枫、梧桐

(雨)等一些特殊意象

秋菊色彩美丽灿烂,亦可作为“悲秋”意象,当秋菊这种美丽与人物的生命和所处的环境不能与共时,便产生失衡感、落寞感和孤独悲哀。

秋菊作为“悲秋”意象,以乐景写哀,倍增其哀。

这在李清照诗词中表现得较为典型,李清照后半生有过较长时间颠沛流离的生活,感伤敏锐的心灵面对秋菊有忧愁,更有孤独冷清。

忧愁如《醉花阴》里“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孤独冷清如

《声声慢》中“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深秋菊花正在盛开,可是容颜已经憔悴消损,“人比黄花瘦”

,又怎有心思去将它采摘?

芦、菰、荻、江枫、梧桐(雨)等是一些特殊的“悲秋”意象。

芦、菰、荻等属

水生植物,根系脆弱,秋天花白,秋日残败是显而易见的,使人产生生命的脆弱之感。

江枫秋天变红,象征秋色,能引发愁思,渗透着生命将逝的意味。

秋雨滴打着梧桐枯叶,目见耳闻,容易触动人的心灵,产生感伤之情。

张继《枫桥夜泊》中“江枫渔火对愁眠”,“江枫”经霜,与“渔火”相映而红,如炯炯的眸子,与愁人无言相对,巧妙地烘托了江上孤客的旅愁。

韦应物《夕次盱眙县》中“人归山郭暗,雁下芦州白”描写人归雁宿,各安其居,看着白茫茫的芦花催生了怀乡之情,天大地大,何处是家?

白居易

《琵琶行》首句“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中一组意象“枫叶荻花”瑟瑟作响,营造了一种感伤的送别氛围。

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女词人听梧桐细雨,敏感破碎的心灵被滴打着,分不清是听觉还是心灵的感触。

吴文英《踏莎行》中“隔夜人在雨声中,晚风菰叶生秋怨”雨声菰叶交响生悲,借凄清之景抒凄凉之情,诗人从风雨菰叶声中感受得特别深刻。

(三)秋日天象,主要包括秋月和星(牵牛织女星)两种意象

月亮在古典文学中作为一个综合型意象频频出现。

秋夜,月亮分外明亮,望月的人会把思乡怀人等种种情感寄予明月,明月发挥着情感传递功能,秋月作为意象,更蕴含着浓郁的“悲秋”气息。

王建《十五夜望月》中“今夜

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月亮触动着诗人的心,勾起满腹思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渗透着淡淡的悲哀。

李煜《相见欢》中“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残月一钩,勾起心中千丝万缕的去国怀乡之愁和无限的亡国之恨。

牵牛织女星作为“悲秋”意象,用来表现情侣之间远在天涯的相思之苦,但也别有所寄托。

如《古诗十九

首·迢迢牵牛星》,写织女隔银河以望牵牛,可望而不可即,无限相思。

诗中将织女星拟人化,言因终日相思不能织布,泪落如雨。

[7]杜牧《秋夕》一诗“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中“牵

牛织女星”触动了遭弃宫女的心,哀婉自身不幸,倾慕他人之有幸,心事盘绕全在这举目仰望之中。

联系作者人生的穷愁潦倒,何尝不蕴含着政治上不得志的愁闷呢?

综上所述,“悲秋”意象可概括为秋风落叶、秋雨、露霜、(孤)雁南飞哀鸣、秋蝉残鸣、寒鸦悲啼、秋菊、芦菰荻枫、梧桐(雨)、秋月、牵牛织女星等。

这些意象往往在文本中不是单一的,而是审美主体适时适地组合而成的意象群,意象间相互映衬生发、对比强化、和谐浸染、视听动静结合,就形成了“意象纷呈,触类多通”。

[8]如吕岩

《梧桐影》:

“明月斜,秋风冷,古人今夜来不来?

教人立尽梧桐影。

”全词四句,由明月、秋风、梧桐等组成意象群,画面丰富多彩,有利于情感表达的需要,更有利于创

造诗词意境。

二、情景交融——“悲秋”情怀与“悲秋”意象的契

合点

“悲秋”是一种复杂的情怀,意象即融入了情思的形象。

中国文论讲究诗歌的本质是情景交融,提倡感物说和言志说,即外感于物,言动于心。

情与物遇,目击道存,精神与物态的契合,有时是“一见钟情”式的拍合,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因而诗的意象,有时简直就是物象,而抒情也简直就是状物。

[9]如欧阳修《秋声赋》中“嗟乎!

草木无情,有时飘零。

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

秋中有情的感伤,情中有秋的落寞。

诗人之怨愤与愁绪不源自物,而源自人生的穷途失意。

诗人抟结秋日景观,正是以其性情,而“悲秋”也。

并不是欲悲秋日之草木零落,而是悲其人之穷、愁。

哀怨之心甚炽,胸中全是秋意,则已无需值秋日而有悲秋,其发而为诗,则无往而不含秋意。

秋本无情无志,更没有感伤,不过是秋外在的自然形态和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基本精神,使之更契合中国文人的心境罢了,情与景的交融方见中国文化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参考文献:

[1]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200.

[2]赵永纪.诗论[M].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123.

[3][10]陆玉林.传统诗词的文化解释[M].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102;106.

[4]贺新辉.全唐诗鉴赏辞典(第九卷)[M].北京:

中国妇女出版社,2004:

1713-1714.

[5]林高俊.边塞诗赏析[M].北京:

军事谊文出版社,2000:

77.

[6]傅德岷.唐诗三百首鉴赏辞典[M].呼和浩特:

远方出版社,2004:

214-215.

[7]贺新辉.古诗鉴赏辞典(第三卷)[M].北京:

中国妇女出版社,2004:

105.

[8]龙协涛.文学阅读学[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15.

[9]吴战垒.中国诗学[M].北京:

东方出版社,1997:

2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