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农业龙头企业发展调查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
《我市农业龙头企业发展调查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市农业龙头企业发展调查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一个阶段,是1985年前后至1991年。
这个阶段,由于国家放开了除粮棉油等少数几个有关国计民生的大宗农产品之外的其它农产品的统购统销,我市各地陆续开办兴办了一批农产品加工、经销企业和农产品市场为主体的农业龙头企业,如鄞州的五洲星集团(前身为甬兴集团)、慈溪的海通集团等。
这一阶段我市农业龙头企业联结农户不足,带动作用不大,社会上对农业龙头企业认识不多,企业自身发展不强,抗击“两个风险“能力较弱。
第二阶段始于2002年,这期间,党中央提出了“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新策略。
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十分重视龙头企业发展。
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和各有关部门按照中央关于“扶持农业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思路,不断制定出台扶持政策,进一步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积极实施“百龙工程”,“扶大龙、聚小龙、育新龙”,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尤其是2003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落实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甬党[2003]4号)文件,不断深化认识,加大扶持力度,形成了各级各部门进一步关心支持农业龙头企业,上下联动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良好局面。
这期间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特点是发展速度明显加快,规模优势进一步增大,科技含量进一步提高,带动效应进一步增强,企业素质不断提升。
通过政府的大力扶持,社会上形成了“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共识,财政扶持也逐年增加,通过各级大力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明显增强,自身发展能力显著提升,抗击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力不断加大。
可以说通过几年来的不断努力,我市农业龙头企业迅速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目前,全市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已达到2889家,其中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63家。
全市各级农业龙头企业机制不断创新,按利益联结方式划分,合同关系917家,合作方式493家,股份合作方式747家,其他联结方式736家;
按组织类型划分,龙头企业带动型741家,中介组织带动型1523家,专业市场带动型71家,其他产业化组织558家;
按其经营形式,大体可分为四种类型:
第一类为流通型的龙头企业,全市有1242家。
这种龙头企业从当地农业生产的实际出发,以一种或几种大宗农副产品为主要对象,组织产品收购、储运、销售,有的还向农民产前提供信息、种苗,产中提供技术辅导,实行全程服务。
第二类为加工型的龙头企业,全市有1250家。
这种龙头企业“围绕农业办工厂,办好工厂促农业”,通过兴办农产品加工厂,建立原料生产基地,与农民形成比较稳固的供求关系,通过加工增值,把农产品打入国内外市场。
第三类为综合经营的龙头企业,全市有111家。
这种龙头企业集种养加、产供销于一体,按市场需求组织加工,按加工需要安排生产,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全程服务,具有开拓市场、引导生产、深化加工、搞好服务等综合功能,是比较完善、成熟的龙头企业。
第四类为市场型的龙头企业,全市有290家。
这种龙头企业以兴办农副产品专业批发市场为中心,联结生产与流通,通过流通带动生产。
二、农业龙头企业作用巨大
农业龙头企业打破了原来的产供销分割体制,重组生产关系,把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流通与销售联结起来,沟通了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与大市场的联系,是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适应现代化大生产的新的组织形式,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的生长点。
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为全市农业“双增”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乃至全市的改革开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一是形成了农户与市场的联结机制。
农业龙头企业最大的成果,就是重塑了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使生产、收购、加工、储藏、运输、销售等一系列过程紧密衔接,环环相扣,较好地解决了生产与市场脱节的问题。
他们通过合同、订单或契约,使农民与加工型的农业龙头企业建立比较稳定的联系,农民生产有服务,产品销售有门路,销售价格有保护,开拓了国内外市场,增强了生产的预见性,减少了盲目性,成为联结分散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桥梁和纽带。
至2010年度末,全市市级以上260余家农业龙头企业加工销售的农产品已达170多亿,占全市农林牧渔总产值的一半以上。
如位于宁海县的宁波市振宁牧业有限公司通过提供苗鸡、饲料和防疫服务、成鸡全数回收,统一打出振宁土鸡的品牌上市营销至宁波、杭州、上海等地,深受消费者亲睐,同时将一家一户的养鸡农民很好地引入了市场。
二是推进了我市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提高。
农业龙头企业农业生产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的调整,通过有效地联结农户、基地、园区,有力地推动了优势,特色产业规模经营区域化优势得以体现,逐步形成了以慈溪为主的创汇蔬菜,以余姚为主的榨菜,以奉化为主的瓜果,以宁海土鸡为主的畜禽,以象山为主的浙东白鹅,以鄞州为主的粮食等优势产业。
同时,农业龙头企业以市场为导向,以既定的产品为目标,从提供配套服务入手,通过定向投入,定向收购等方式,开发资源,增加产出,因地制宜建立起一批各具特色的商品生产基地,能够扶植农民生产,带动一个村、一个乡甚至更大区域范围农产品专业化生产的发展,促进农业的产业、产品结构调整,既提高了农户的经济效益,又满足了企业的原料需求,达到了互惠互利的多赢的效果。
如余姚的乡下妹、铜线桥榨菜等,通过收购加工当前榨菜,推进了当地主导产业发展;
慈溪市的海通食品集团有限公司、慈溪市蔬菜开发有限公司等开发蔬菜加工出口,通过建立出口加工蔬菜基地、农场,有力地促进了当地蔬菜生产的发展。
三是增强了农民抵御“两个风险”的能力。
农业是天生的弱质产业,而农民则是天生的弱势群体,他们面临市场风险与自然风险的双重袭击。
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从而提高了农民抗击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的双重袭扰。
2010年,出现全国性的大面积“菜贱伤农”问题,而我市由于各级党委政府和农业部门措施得力,农业龙头企业充分发挥了作用,有效地抵御住了这次突发的市场风险。
面对严重的市场风险形势,蔬菜加工企业和服务组织毅然承担了服务促销工作,推动大部分地产蔬菜顺利进入市场流通,同时加强冷藏冷贮作用延迟上市时间,据统计,全市各地为农民挽回经济损失12.8亿元。
面对突然降临的“菜贱伤农”风暴,余姚市作为占全国市场占有率60%的国内最大榨菜产业大市,在市政府大力指导下,从容应对,全市加工型农业龙头企业紧急落实临时腌制池等方法,以0.48元/千克的价格收购榨菜50万吨;
在全国蔬菜价格呈跳水下跌的颓势面前,在保证农户丰年丰收的同时,也拯救了区域主导产业。
而慈溪市龙头企业则采取对雪菜、榨菜腌制,对大白菜、卷心菜进行保险、脱水、冷藏等方法,延长蔬菜产业链多,规避了菜民的小生产与消费大市场之间的矛盾,防止了“菜贱伤农”。
象山县的能大、银达、龙顺等3家合作组织,积极开展农超对接,以高于市场价格收购蔬菜促销,收购、加工农产品共47.77万吨,大幅度降低农民种植风险。
全县蔬菜加工企业和合作社为农户挽回经济损失4000余万元。
能大公司积极开展“外联市场,内联基地”的管理模式,和“订单、合约、参服、合作”等手段实行“利益共享、技物结合、网络联系”机制,建立具有抗击自然灾害能力的育苗基地和玻璃潜能温室大棚、以及10000㎡大容量的冷库,减轻农户市场风险,联结农户1500余户。
真正做到“兴一个产业、富一方农民”。
四是推动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
从现实国情来看,农业生产的家庭经营适合我国农村目前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也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但农业现代化毕竟是我国农业的发展方向,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需要把种植业、饲养业和加工业联结起来,把生产和流通过程有机结合起来,向区域化、专业化的规模经营方向迈进。
而加工型和流通型的农业龙头企业,通过“下联千家万户”,把分散的家庭生产凝聚起来,形成规模生产、规模加工等各种形式的规模经营。
有力地促进了“千家万户”提篮小买到依附龙头大船抱团搏浪。
同时,农业龙头企业为了建立稳固的、紧密型的原料生产基地,必须通过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这就走出了一条不改变目前农村生产关系,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过程规模经营的新路子。
如位于象山县的宁波能大食品有限公司利用加工出口脱水香葱等产品供不应求的优势,在象山县的定塘、大徐、泗洲头等地,通过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多点建立香葱种植基地,有效地促进了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
五是促进了农业先进科学技术推广应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和生产技术一旦被推广应用开来,并与具体的物质生产相结合,就会形成巨大的现实生产力,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长期以来,我市农技推广机构单纯从事农业技术的指导和为农民提供义务服务,自身缺乏工作活力和经济实力,服务领域拓不宽。
面对农村商品生产的全面发展,农民对农技推广服务要求越来越高,这种机制已越来越不适应,必须进行改革,建立起一个与之相适应的有活力的农技推广服务新机制。
而农业龙头企业,为了保持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迫切需要提高自身的技术素质,包括提高与其相联系的农户的生产技术水平,这在客观上促使农业龙头企业必须向与其联结的农户推广先进适用科学技术,并在这一过程之中推进品种改良、耕作制度改革等,从而既使农民获益,又使企业得利。
如慈溪市长河镇农业服务公司,利用自身拥有的蔬菜良种场、研究所、技术培训学校、加工厂和种子经营服务部的技术优势和经营条件,为农户提供市场信息,引进良种,强化技术培训等服务,收购农户的产品,有力地促进了蔬菜基地的建设和蔬菜生产的发展。
六是助推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农业龙头企业的兴起,开拓了农产品市场,扩大了农产品销售范围,解决了农民对农产品卖难的后顾之忧;
通过产品的加工,提高了农产品的身价,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促使农民大胆调整产业结构,扩大生产规模;
农业龙头企业的兴起又带动了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促使农业劳动力的转移,促进小城镇的建设和农村经济的繁荣,从而较大幅度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实践证明,一家好的农业龙头企业,能兴一项产业,活一片经济,富一方农民。
如宁海的乡亲浓,与当地1000余户签订8500多亩蔬菜协议,每年都以高于市场30%以上的价格收购农户蔬菜,年带动每户增收2万以上。
通过蔬菜加工出口,鄞州区的宁波天宫庄园果汁果酒有限公司引进果桑建立果桑生产基地,通过果桑加工成桑果汁、桑果酒等产品,并且利用桑果园和西江古村等开发休闲观光旅游农业,仅门票一项收入去年就达近一千多万元,土地产出率和农户增收作用十分明显。
同时,带动农村劳动力的消化与转移,全市农业龙头企业消化本地农村劳动力和农民工30余万。
象山的能大公司带动了周边四个自然村的农民,上至80岁左右的老人下至失学儿童等都有了上岗的机会。
三、当前我市农业龙头企业存在的问题
我市农业龙头企业虽然发展迅速,作用巨大,但问题依然存在:
一是数量尚可、规模不大,与农民大省相比,规模较小。
二是基地建设相对滞后,成为龙头企业发展的瓶颈制约因素。
三是产业的链条不长,两头发展不够,特别是连接农户的机制上,还没有解决好利益分配机制。
四是龙头企业资金紧张,影响了企业的发展。
五是生产的低水平、低标准、低档次问题严重,龙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待提高。
六是企业自主配置资源,合理的利用生产要素上缺乏科学合理的引导机制。
七是农民的组织化程度编低,各类专业合作组织有待进一步发展。
八是农业科技成果的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