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戌之秋七月既望阅读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3938354 上传时间:2022-10-15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2.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阅读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阅读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阅读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阅读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阅读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阅读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阅读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壬戌之秋七月既望阅读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阅读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

墨(刺字并涂墨)、劓(yì

割鼻)、剕(fè

i,也写作“刖”yuè

,砍脚)、宫(毁坏生殖)、大辟(pì

死刑,杀)。

(2)秦汉时期为:

黥(qí

ng刺字并涂墨)、劓、斩趾(左右脚趾)、枭首(xiāo砍头示众)、菹(zū剁成肉酱)。

从夏代开始逐步确立,是一种野蛮的、不人道的、故意损伤受刑人肌体的刑罚。

隋唐封建制五刑:

(1)笞刑:

小荆条抽打臀部,以十为一等,分五等,即从十到五十下。

(2)杖刑:

粗荆条抽搭背、臀、腿,以十为一等,分五等,即从六十到一百下。

(3)徒刑:

强制犯人劳役,刑期分一年、一年半、二年、二年半、三年五等。

(4)流刑:

流放到边远地区,不准回乡,里程分二千里、二千五百里、三千里三等。

(5)死刑:

分绞和斩二等。

宋后加凌迟,明清加枭首。

封建五刑之外还有磔(zhé

俗称凌迟)、髡(kūn即剃发)、髌(bì

n也作膑,割膝骨)、炮格(也作炮烙)、刵(è

r割耳朵)

22、古代以伯、仲、叔、季表示兄弟间的排行顺序,古人字前常加排行次序,父之兄称“伯父”,父之次弟称“仲父”,仲父之弟称“叔父”,最小的叔父称“季父”,后来伯仲之弟统称“叔父”。

古代称为“伯夷”、“仲尼”、“叔向”、“季路”的四人,正确的排行顺序是:

()

A、老大、老二、老三、老四B、老大、老二、老三、最小

C、老二、老三、老四、老大D、老三、老四、老大、老二

答案:

伯为老大,仲为老二,叔为老三、季排最小。

从史实看,除以“季”为末子外,伯仲以外叫“叔”的为多。

例如,周武王分封诸弟皆称“叔某”,因为他是老二。

如“伯夷”、“仲尼”、“叔向”、“季路”,正确的排行顺序是:

老大、老二、老三、最小。

23、我国古代礼仪,宴席的四面座位,以“坐西朝东”为最尊,其次是“坐北朝南”,再次是“坐南朝北”,最下位是“坐东朝西”。

传统课文《鸿门宴》涉及宴

席座次的描述: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

亚父者,范增也。

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文中座次描述反映地位尊卑高低的顺序正确的是:

A、项羽、项伯、刘邦、范增、张良B、项伯、范增、项羽、刘邦、张良

C、项伯、项羽、范增、刘邦、张良D、项羽、项伯、范增、刘邦、张良答案:

D

中国古代在“室”内举办宴会,座位以西为尊,北次之,南再次之,东最次,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方位,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

课文《鸿门宴》中,项羽、项伯东向坐,也就是坐西向东了,为最尊;

范增南向坐,就是坐北向南,虽然是项羽的亚父,但也只能次之;

刘邦北向坐,也就是坐南向北,毕竟一方诸侯,再次之;

张良西向坐,就是坐东向西,最卑微,最下位。

24、我国古代史书是记载历史事实的历史散文,要求如实地记载真实的历史事件,不允许采取文学创作的方法进行虚构。

史书编排体例分为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历史)、纪传体(以人物活动为中心反映历史)、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记叙历史)、记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记载历史;

根据编排的年代跨度情况,史书又分为通史和断代史。

下面对《史记》、《左传》、《战国策》、《汉书》编排体例判断正确的是:

A、纪传体、国别体、编年体、通史B、通史、国别体、编年体、通史

C、纪传体、编年体、国别体、断代史D、通史、编年体、国别体、通史答案:

C

《春秋》:

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相传为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的《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的。

《左传》:

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

原名《左氏春秋》,相传为春秋末年的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名为《春秋左氏传》,简称《春秋》。

《资治通鉴》:

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体通史。

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至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记载了1362年的历史,由北宋司马光等人花了19年的时间编写成的。

《史记》: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记叙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共约3000年的历史。

共计130篇,包括本纪12篇,表10篇,书8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共约52万余字,由西汉司马迁著。

《国语》:

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

共21卷,包括《周语》、《鲁语》、《齐语》、《晋语》、《郑语》、《楚语》、《吴语》、《越语》,是分国记载一些重要史事的国别史史书,相传作者为左丘明。

《汉书》: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内容上起汉高祖元年,迄于新莽地皇四年,共二百多年的历史。

全书由12本纪、8表、10志、70列传组成,计100篇,由东汉班固撰写。

纪事本末体:

首创这种体例的是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通史:

主要特点是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断代史:

主要特点是只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25、中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四种:

即干支纪年法、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帝王年

号纪年法和年号干支兼用法。

下列以“年号干支兼用法”为纪年方法的是:

()①“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②“庆历四年春”③“壬戌之秋,七月既望”④“天启壬戌秋日”⑤“淳熙丙申至日”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④⑤

①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

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

如《廉颇蔺相如列传》:

“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

”指赵惠文王在位十六年。

②年号纪年法。

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

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

如《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即宋仁宗赵祯的即位四年。

③干支纪年法。

如《赤壁赋》: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壬戌”指公元1082年。

④年号干支兼用法。

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

如《扬州慢》“淳熙丙申至日”,“淳熙”为南宋孝宗赵昚(shè

n)年号,“丙申”是干支纪年,即公元1173年。

⑤《核舟记》“天启壬戌秋日”,“天启”是明熹宗朱由校年号,“壬戌”是干支纪年,及公元1622年。

26、生肖文化是一种中国特色的时间文化,是用十二生肖(又叫十二属相)与十二地支相配的一种计时系统。

将十二生肖即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依次分配于十二地支,形成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作为十二个时辰计时,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于现在的两小时,比如:

从晚上11时开始计时,晚上11时到到第二天1时(即“子时”)。

下面用生肖计时正确的是:

A、狗:

晚上7-9时(即“戌时”)B、牛:

下午1-3时(即“丑时”)

C、猴:

凌晨3-5时(即“申时”)D、羊:

凌晨1-3时(即“未时”)答案:

A

我国古代根据动物出没时间和生活特征,将十二种动物作为十二生肖,即每一种动物为一个时辰。

老鼠排行第一(与“子”时搭配),次序为:

子、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鼠:

晚上11时到第二天1时(即“子时”),此时老鼠最为活跃。

牛:

凌晨1-3时(即“丑时”),此时牛正在反刍。

虎:

凌晨3-5时(即“寅时”),此时老虎到处游荡觅食,最为凶猛。

兔:

清晨5-7(即“卯时”),此时月亮还在天上,玉兔捣药正忙。

龙:

早晨7-9时(即“辰时”),此时是神龙行雨的好时光。

蛇:

上午9-11时(即“巳时”),此时蛇开始活跃起来,还不会伤人。

马:

上午11时至下午1时(即“午时”),此时阳气正盛,是天马行空时。

羊:

下午1-3时(即“未时”),此时羊在这时吃草,会长得更壮。

猴:

下午3-5时(即“申时”),此时猴子活跃起来。

鸡:

下午5-7时(即“酉时”),此时夜幕降临,鸡开始归窝。

狗:

晚上7-9时(即“戌时”),此时狗开始守夜。

猪:

晚上9-11时(即“亥时”),此时万籁俱寂,猪正在鼾睡。

27、中国古人用“天色纪时法”将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辰,它们的名称是:

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yú

)中、日中、日昳(dié

)、晡(bū)时、日入、黄昏、人定。

从夜晚23时至凌晨01时开始第一个时辰,依次循环。

下面根据天色的变化理解的时辰正确的是:

①《孔雀东南飞》:

“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

”句中“鸡鸣”是凌晨01时至03时;

②《孔雀东南飞》:

“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

”句中“黄昏”是晚上19时至21时,“人定”是夜晚23时至凌晨01时;

③《李愬雪夜入蔡州》:

“夜半雪愈急”,句中“夜半”是夜晚23时至凌晨01时;

④《李愬雪夜入蔡州》:

“晡时,门坏”,句中“晡时”是下午17是至19时。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B解析:

夜半,又名子夜、中夜:

夜半时分(夜晚23时至凌晨01时),计第一个时辰。

鸡鸣,又名荒鸡:

鸡叫时候(凌晨01时至03时)。

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

夜日交替。

(凌晨03时至05时)。

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

太阳初升。

(清晨05时至07时)。

食时,又名早食等:

早饭时间,(早晨07时至09时)。

隅中,又名日禺yú

等:

临近中午。

(上午09时至11时)。

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

中午时候(上午11时至下午13时)。

日昳dié

,又名日跌、日央等:

太阳偏西。

(下午13时至15时)。

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

晚饭时间(下午15食至17时)。

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

太阳落山。

(下午17是至19时)。

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

天地昏黄。

(晚上19时至21时)。

人定,又名定昏等:

安歇睡眠。

(晚上21时至23时)。

28、古代有“月相纪日法”,指用“朔、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

每月第一天叫“朔”,月中叫“望”,“望”后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晦”。

下面关于“月相纪日法”用法分析正确的是:

①《五人墓碑记》:

“在丁卯三月之望”,“望”阴历三月十五日。

②《庄子·

逍遥游》:

“朝菌不知晦朔”。

“晦朔”,晦:

阴历每月初的一天;

朔:

阴历月末的一天。

③《赤壁赋》: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既望”就是阴历七月十六日。

④“今当六月朔日,乃是妃子诞辰。

”“朔日”指六月初一至初九。

⑤“道光元年辛巳冬十月朔五日”,“朔五日”指这个月初五。

⑥“正月晦日巷死。

”“晦日”,正月末的一天。

⑦“宋嘉定宁宗八年乙亥四月朔四日”,“朔四日”指这个月初四。

A、①③④B、②⑤⑥C、③④⑦D、③⑤⑦

阴历每月末的一天;

阴历月初的一天。

”“朔日”是指六月初一。

29、《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

《诗经》有的“六义”,即是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

下面对《诗经》“六义”的理解正确的是:

A、“颂”是正声雅乐,即贵族享宴或诸侯朝会时的乐歌,共105篇。

B、“风”是国风,即西周时期各国的民间歌谣,《诗经》中的精华,共305篇。

C、“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